农历大小月是怎么算的

1、农历大小月是怎么确定的?其规律是什么?农历的历月长度是以朔望月为准的,大月30天,小月29天,大月和小月相互弥补,使历月的平均长度接近朔望月。农历固定地把朔的时刻所在日子作为月的第一天初一日。所谓“朔”,从天文学上讲,它有一个确定的时刻,也就是月亮黄经和太阳黄经相同的那一瞬间。(太阳和月亮黄经的计算十分繁琐和复杂,这里就不予介绍了)至于定农历日历中月份名称的根据,则是由“中气”来决定的。即以含“雨水”的月份为一月;以含“春分”的月份为二月;以含“谷雨”的月份为三月;以含“小满”的月份为四月;以含“夏至”的月份为五月;以含“大暑”的月份为六月;以含“处暑”的月份为七月;以含“秋分”的月份为八

2、月;以含“霜降”的月份为九月;以含“小雪”的月份为十月;以含“冬至”的月份为十一月;以含“大雪”的月份为十二月。(没有包含中气的月份作为上月的闰月)农历的历年长度是以回归年为准的,但一个回归年比12个朔望月的日数多,而比13个朔望月短,古代天文学家在编制农历时,为使一个月中任何一天都含有月相的意义,即初一是无月的夜晚,十五左右都是圆月,就以朔望月为主,同时兼顾季节时令,采用十九年七闰的方法:在农历十九年中,有十二个平年,为一平年十二个月;有七个闰年,每一闰年十三个月。为什么采取“十九年七闰”的方法呢?一个朔望月平均是29.5306日,一个回归年有12.368个朔望月,0.368小数部分的

3、渐进分数是1/2、1/3、3/8、4/11、7/19、46/125,即每二年加一个闰月,或每三年加一个闰月,或每八年加三个闰月经过推算,十九年加七个闰月比较合适。因为十九个回归年6939.6018日,而十九个农历年(加七个闰月后)共有235个朔望月,等于6939.6910日,这样二者就差不多了。七个闰月安插到十九年当中,其安插方法可是有讲究的。农历闰月的安插,自古以来完全是人为的规定,历代对闰月的安插也不尽相同。秦代以前,曾把闰月放在一年的末尾,叫做“十三月”。汉初把闰月放在九月之后,叫做“后九月”。到了汉武帝太初元年,又把闰月分插在一年中的各月。以后又规定“不包含中气的月份作为

5、中有228个节气和228个中气,而农历十九年有235个朔望月,显然有七个月没有节气和七个月没有中气,这样把没有中气的月份定为闰月,也就很自然了。农历月的大小很不规则,有时连续两个、三个、四个大月或连续两个三个小月,历年的长短也不一样,而且差距很大。节气和中气,在农历里的分布日期很不稳定,而且日期变动的范围很大。这样看来,农历似乎显得十分复杂。其实。农历还是有一定循环规律的:由于十九个回归年的日数与十九个农历年的日数差不多相等,就使农历每隔十九年差不多是相同的。每隔十九年,农历相同月份的每月初一日的阳历日一般相同或者相差一、二天。每隔十九年,节气和中气日期大体上是重复的,个别的相差一、两天。

6、相隔十九年闰月的月份重复或者相差一个月。二十四节气是由地球在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确定的。以每年的冬至为始,每15度为一个节气。换句话说,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阳历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阴历以月为

10、邦为表示效忠中国,必须遵用中国所颁布的历法和年号,是为奉正朔。但自民国以来,中国由封建走向现代,历法便和政治脱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便担起以往钦天监的角色,负责编订万年历。由於万年历已失去昔日正朔的意义,坊间便流传不同版本的万年历,术者须仔细分辨。且举一例:阳历1978年9月2日,是阴历戊午年何月何日?比对坊间的万年历,有说是戊午年七月三十日,有说是戊午年八月一日。而且由於日子顺排的关系,阳历1978年9月3日,亦有阴历八月一日和八月二日之别,如是整个阴历八月都有分歧。这个看似平常不过的阴阳历转换,引出了一个深层的学理问题。尤有甚者,紫微斗数依阴历年、月、日、时

11、安星。阴历月、日不确定,则无从起盘论命。故此问题更值得我们深究。这个问题,可用另一形式表示:究竟1978戊午年,是七月小、八月大,还是七月大、八月小?阴历大小月的安排,原来由南北朝至唐代亦曾有过一些争论,在此不妨细述。中国唐代以前的历法,以二次日月合朔(即在地球看见新月)的平均日数29.53日为一月,是为朔望月(Synodicmonth)。由於29.53日不是整数,因此阴历有了大月和小月之分,大月三十日,小月廿九日。由先秦至唐代,历法均是大小月轮流交替,只有某些时候有两个大月连续出现。此种历法,是为平朔。但由於月球以椭圆轨道绕地球公转,因此月球公转速度就有快慢之别,29.53日只是朔

THE END
1.公历农历转换农历,又称夏历、阴历、旧历,是东亚传统历法之一。农历属于一种阴阳历,平均历月等于一个朔望月,但设置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为一个回归年,设置二十四节气以反映季节(太阳直射点的周年运动)的变化特征,所以又有阳历的成分。至今几乎全世界所有华人及朝鲜、韩国和越南及早期的日本等国家,仍使用农历来推算传统节日如春节、中https://gonglinongli.51240.com/
2.阴历阳历及阴阳合历是怎么推算和制定出来的?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夏历”、“农历”等字眼,夏历这个名称很有可能源自夏朝所用的历法,随着朝代更替,夏历两个字并不是真的指夏朝的历法,而是对历法的一种代称。 农历,并不等同于阴历,原因或许是我们自古就是农业国家,历法与农业生产相关,久而久之便有了农历的说法。 https://www.360doc.cn/article/49655052_957645855.html
3.万年历是怎么推算出来的若乙或庚日出生的人,由丙子时推算干支; 若丙或辛日出生的人,由戊子时推算干支; 若丁或壬日出生的人,由庚子时推算干支 ★………★………★………★ 万年历是根椐历法推算出来的,如果你想自已推算万年历,精通三个历法知识点即可。一、二十四节气交节时分秒推算法 这个比较复杂,现有一个http://www.360doc.com/content/20/0216/15/55293502_892461893.shtml
4.夏至是怎么算的?夏至日是怎么推算出来的?夏至日是怎么推算出来的?跟着华易网一起了解下吧。华易网为大家精心整理了2019年农历五月的详细内容,想要了解日子的吉凶宜忌吗?欢迎来到华易网一探究竟。 夏至是怎么计算推出来的? 夏至是全年白昼最长的一天。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纬230 26'),北半球的白昼达最长,且越https://www.k366.com/rili/78997.html
5.农历天干地支纪年法,农历干支纪年法怎么推算具体日期随着现代历法的普及和使用,农历天干地支纪年法的地位已经渐渐被淡化,但是它所代表的古老文化和智慧却一直影响着人民的日常生活。 农历天干地支纪年法(农历干支纪年法怎么推算具体日期)来源于网络,转载需注明出处。http://www.wenbuju.cn/bazi/434267.html
6.万年历谁推算出来的中国日历谁发明出来的民间实用万年历表1930-2050农历闰月推算 万年历简表日历老黄历 6、日历谁排出来的 资料手指速算干支历万年历。万年历是谁推算出来的,万年历是万年推算出来的。万年历是我国古代传说中最古老的一部太阳历,为纪念历法编撰者万年功绩,便将这部历法命名为“万年历”万年历的名称于商朝一位名叫万年的人。 https://www.16757.com/ysh/huangli/1902.html
7.怎么根据公历推算农历年份天干地支其实有很多人纳闷要怎么根据现在的公历推算农历的天干地支纪年呢,今天就推荐大家一个方法。 天干地支 【1】怎么算公元后的年份 先用十天干对应阿拉伯数字0到9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1、 2、 3、 4、 5、 6、 7、 8、 9、 0 再用十二地支对应阿拉伯数https://m.wang1314.com/doc/webapp/topic/22290290.html
8.农历年名称的推算方法突然发现身边有很多人并不知道农历年的名称是怎么来的,现在就把这个推算方法总结于此。希望可以让更多有缘的朋友能了解并能掌握这一中国传统的纪年方法。 一句话:这种纪年法是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推算而来的。 当然,想要学会推算,首先要搞清楚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与数字的如下对应关系才行。 https://www.jianshu.com/p/4a6a21f34f91
9.农历生日怎么算的八字入门一般是这样算的,人出生的那一天,阴历和阳历是同一过农历生日怎么算。 比如你的生日,1985年7月30日(阳历)和1985年6月13日(阴历)是同一天,但是,每年阴历算法比阳历要少几天,随着时间的推移,阴历和阳历就不在同一天了。 要按阴历算,阴历1985年6月13日那天也就是今年2008阳历 内年7月15日.因为你要历的生日只https://m.buyiju.com/bzzs/515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