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院况简介
院领导集体
机构设置
创新单元
科技奖励
科技期刊
科技专项
中国科学院院级科技专项体系包括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重点部署科研专项、科技人才专项、科技合作专项、科技平台专项5类一级专项,实行分类定位、分级管理。
文化副刊
中国科学院学部
中国科学院院部
语音播报
旧时迷信通过观察某人的容貌来测定其贵贱安危、吉凶祸福,即为“相面”。中国有久远的相术历史,《汉书·艺文志》就有《相人》二十四卷,流传民间的相术书有《麻衣相法》《水镜神相》等。
相面作为一种主要的算命形式,并非中国独有。在西方,相面之术可追溯至古希腊。亚里土多德就曾试图根据面部特征推断人的性格。18世纪末,瑞士诗人、相士拉瓦特尔将相术在欧洲发扬光大。达尔文当年欲登上“比格尔”号战舰开始考察之旅时,船长费兹洛伊差点因达尔文的鼻梁不够坚挺而拒绝他,因为他相信长这种鼻子的人是怕吃苦的。由此可见当时相面之术在欧洲的流行程度。
专家剖析
事实上,人的面孔的确承载了很多信息。它承载着一个人的过去(遗传基因表现、岁月历练痕迹等)和现在(情绪状态)。
王文忠说,情绪状态主要通过面部肌肉表达。长期处于某种情绪和心态,会影响面部肌肉的状态。长期的抑郁、压抑和愁苦,会让长相憔悴、干涩;长期的喜乐、平静,则让人面部光滑。
研究发现,人在兴奋状态下瞳孔会扩大,因此人们看到瞳孔放大的人,自然比较喜欢。心理学实验证明了这一点:给人注射一种使瞳孔放大的药物,瞳孔放大后,这样的人的确更受人喜欢。“人们花大价钱美容,也是这种心态的反映。”王文忠说。
他进一步解释说,从面孔得到的信息,主要是这个人的情绪状态或长期的情绪基调。如果判断者与被判断者生活的地区、社会文化、生活习惯差异不大,是可以从面孔判断出此人目前的情绪状态、基本情绪基调和生活状态的。
但这也需要来自其他方面的信息进行综合判断。“相貌可作为判断过去经历的一个指标,但必须与其他指标结合;靠表情判断现在的心态,也必须与其他指标结合。”王文忠强调。对于并不了解“客户”除面貌外其他信息的相士来说,只能是胡诌一番而已。其实,所有这些情况,没有人比被相面者自己更了解。
为什么相面等迷信活动屡禁不止?王文忠认为,这不是一个禁止的问题,而是一个思维惯性问题。
“如果仅仅依靠理性判断,人是无法作出决策和选择的。人们总是根据自己的某种信念或信仰,作出日常生活的种种选择。但信念或信仰,总是有某种预设、投入或痴迷的成分。”王文忠说。
假设一个球员在一场决定性的比赛中穿着红球鞋进了球,他会认为,红球鞋是他的幸运鞋。因此,一穿上红球鞋就会发挥得更好。这也是一种迷信,是自我暗示的迷信。
王文忠表示,判断某种信仰是否为迷信并不是关键,关键在于是否有人故意用某种信仰来谋财害命,破坏社会秩序,或者故意用某种信仰昧着良心说瞎话。利用迷信骗钱骗色,或者把别人变成自己的傀儡,开展邪教或传销活动,这些是需要公安司法机关打击的对象。
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李连达建议,对不同目的、不同性质、不同方式的迷信活动,应掌握政策,区别对待。有些以教育、提醒为主,有些以取缔、制裁为主,有些以坚决打击、彻底清查为主。
此外,他认为,积极开展科普宣传工作,提高全民的文化水平与科学水平,是肃清迷信活动的治本之策。
记者手记
“以貌取人”几乎是所有人的天性。而相面在民间有着不小的影响力,以至于有相面学这样的说法。人们习惯于对别人的相貌评头论足,进而延伸到对其命运前程的揣测。有时,相面甚至成了某些人赖以谋生的手段。其实,看面相这种事甚至连科学的外衣都没有,因此它不是大家通常所说的“伪科学”,而是一种纯粹的迷信。
我们无法决定出生时的俊丑,却能把握自己的命运。
如《荀子·非相》中所言:“形相虽恶而心术善,无害为君子也。”人具有强大的主观能动性。命运的好坏,最终依靠的是自身努力与否。面对人生,我们应遵循“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古训,做命运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