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有五千言,但真正的大道都藏着这3个字里,学会其中蕴藏的道理,一生受用!
我们知道,道是直存在的,它是天地间运的规则,它也是万物的本源。
但是,由于我们身处在由各种名称、各种概念,组成的理性的世界中,我们很难真正看清道的模样。
难,不代表没有办法。我们一起来看看,给出的办法。
说:故常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ao四声)。这是王弼本的内容。
帛书本是这样的:故恒欲也,以观其眇(miao三声);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jiao四声)。
这的常和恒意思接近,咱们前的节中解释过,不再多说。妙和眇是通假、徼和噭是通假。
断句上,虚词“也”可以帮助我们很清晰地断句。
现在,我们来梳理意:欲,内清净杂念。有欲,有的,有欲望。
妙是什么意思呢?微妙、奥妙的意思。
徼,这个字的解释,有两种版本,种认为是指边给、边界,另种认为是追求、求索,今天们多认为“徼”理解成“求索”似乎更合适些。
连起来解读:因此,如果我们经常从清净欲的看,就可以看到名时期的道,感受道的奥妙;经常从有所欲求的去看,就可以看到有名时期,也就是类理性世界中,道的追求;
道不是没有欲求的,道的欲求,是创万物,是养万物不推辞,是不主宰专有。
天地未开,没有类,也没有什么欲求,这是世界最初的样,道本身也是欲求的。
但是,我们没有时光机,是回不去,也看不到了。
想要看到名时期的道,就要让的内保持宁静、虚的状态,放下名称、概念给我们带来的枷锁,放下内的执念,体悟,感受然的包围,感受天地间的运,这样才能体会宇宙间的道。
悟道,悟道,悟不能得。
如,佛教的创始,他原是乔达摩·悉达多王,他睹了离死别,百姓疾苦、间丑恶,
出家苦修,但是直不得道。
后来,他在菩提树下静坐了很久很久,然后就顿悟了,创了佛教,被们尊称为“释迦牟尼佛”。
再如,王阳明在场困顿之时,放下了荣辱,放下了执念,在棺中躺着,静思悟,悟出了阳明学。
想要靠近道,静体悟是必不可少的。
接着,咱们来看第章的最后句。
王弼本写作:此两者同出异名,同谓之,之,众妙之。
帛书本写作:两者同出,异名同谓。之有,众眇之。
这句话王弼本和帛书本断句不同,王弼本多了“之”,其实这对意影响不。
世的争论,主要在对“两者”这个词的理解上。王弼认为这的“两者”是指“始”和“”,河上公则认为,“两者”是指“欲”和“有欲”。
王安等认为说的是“”和“有”,等等。
这处争议我们先搁置下来,等下顺完意思咱们再做判断。再来看看“”是什么意思。
字在周朝的时候,就像阿拉伯数字“8”样,好像个绳打了结。
它的篆是这样写的:下端好像单绞的丝,上端是丝绞上的系带,表示作染丝的丝结,样有点像挂着的葫芦。
丝结是的,所以有个基本含义是。
有意思的是,所指的,不是单的,是。
《说解字》中说,有者为。
不是个单纯,在阶上具有定的模糊性、隐晦性,所以“”可引申为幽远。也可引申为奥妙。
同时,是悬的古字。悬挂的悬。悬着的东在空中晃来晃去,动荡不定,后来被引申为空中、天空。
天空给的感觉是深邈远的,《易坤-》中说:“天地”,这的,说的就是天空的深邈远。所以,也有深远的意思。
综合来说,除了,还表示远、深邃、奥等引申含义。
咱们起捋下从“此两者”到“众妙之”的意:这两者有共同的出处,或者同时出现,它们有不同的名称,但是说的都是同种事物。
妙啊妙,这是所有奥秘的根本。
结合上咱们说的欲有欲去分析,道它是有两的,在名时期呢,是没有欲求的,在有名时期呢,它展现出有欲求的,就是养万物,同时,它也保持着欲求的。
我个认为,“两者”在这更倾向于是指欲有欲,它是道的不同属性,道是体两的。
正因为道的体两,难以捉摸,所以感慨,道是那么深远奥啊,是打开切奥秘的。
再结合咱们前“道化万物”的说法,道就像亲样,是万物的根本,想想,我们在亲的宫中孕育,然后从幽深暗的产道中出来,是不是就好像万事万物从妙幽深的道中化出来样?
这点,在《道德经》后的本中,也出现过类似的表述,如,“神不死,是谓牝”、“牝之”等等,都有这样的意思。
把整个第章的内容连起来看,我们得到了这样的信息:道很难说清楚,它处于变化当中,它是万物的开端,它诞于名物的状态,把这个时期称为名时期。
道化出万物,让万物、演变,但道是形的,我们很难接近道,也很难给道进命名。道创万物,也包括类,类给万物命名,制定规则,发展明,等等,逐渐架构起个理性的世界。
这时期,称为有名时期。在有名时期,我们被各种名称、概念所包围,更难辨识出隐藏在万事万物背后的道。
道是体两的,它欲求,我们需要保持清静的态,体悟,才能找到道德身影,道的另是有欲求,它的欲求是养万物。
道是幽深妙的,是万物的根本,是打开切奥秘的。
我们,也在万物之中。在看来,和万物同于道,这和《庄》中的:天地与我并,万物与我为,有类似之处。
既然我们呀,和万物都是起被创的,我们也不是这个世界上的唯,也并不是这个世界的主宰。
最后,在第章,咱们还需要注意的点是,把道当成万物的本源,并不意味着把道当成神来看。
说的道化万物,更像是种喻的说法,把道当成创世主样的已,强调的,道就好像双形的,推动着天地间万物的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