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十年将是算力网络(简称算网)蓬勃发展的十年,未来算网大数据的发展重点将聚焦在边缘计算、分布式协同计算、数据编织、隐私计算等核心技术领域。本书通过对这些核心领域的介绍,帮助读者快速了解和掌握算网大数据技术及应用场景。
本书共四篇14章:第一篇(第1~3章)介绍算力、算力网络的基本概念和算力网络驱动的大数据发展趋势;第二篇(第4~7章)介绍面向算力网络的大数据关键技术,包括边缘计算、分布式协同计算、数据编织、隐私计算等内容;第三篇(第8~10章)介绍大数据技术在算力网络中的具体应用;第四篇(第11~14章)介绍与算力网络结合的大数据应用场景及未来展望。
罗峰,现任亚信科技研发中心数据产品规划总监。负责大数据产品创新与规划工作,在大数据领域拥有丰富的研发管理经验与行业实践经验,曾在华为、中科曙光负责产品研发和数字化转型工作。
张东飞,现任亚信科技研发中心规划与研发工程师。长期从事大数据领域的规划与设计工作,在数据治理、数据安全、算力网络、隐私计算等领域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高智芳,现任亚信科技研发中心架构师。负责基于云原生大数据平台的规划和设计,专注于云计算及大数据方向,曾在IBM工作多年,在云计算、大数据等领域有丰富的落地经验。
“算力网络详解”三部曲书序
当下,数字经济席卷全球,以科技为武器的产业革命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的发展进程,人类社会正迎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疫情这一“黑天鹅”的助推下,全球加速进入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数智信息时代,这一变革重塑着全球的经济结构和竞争格局。
伴随着经济范式的革新,信息基础设施被视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国家间信息经济的竞争逐渐转变为算力水平的竞争,算力发展成为实现中国科技强国的内在发展需求。因此,要把握算力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抢占发展主动权。为此,国家在2018年明确提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之后,相继出台了“东数西算工程”等一系列助力算力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和文件,为加快形成高质、经济、可持续的算力提供政策性保障,以迎接数智信息时代的到来。
同时,产、学、研各界一同掀起了算力探讨和研究的热潮。受限于硅基芯片的3纳米单核制程,并且多核设备的芯片架构设计难度大,单一形态和单一算力提供主体的发展陷入了瓶颈期。通过计算联网实现大型计算业务自然成为业界当下的选择之一,只有如此,才能加速驱动算力设施和网络设施走向融合,算力网络这一概念便被提出来了。
算力网络诞生于中国,是国内数字经济领先发展的成果,是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重大原创性技术。2022年是算力网络的建设元年,国内电信运营商均把算力网络建设提升到公司战略高度。中国电信构建以云网操作系统为核心的云网体系,围绕资源和数据、运营管理、业务服务、能力开放四个维度分阶段向算力网络迈进。中国移动于2021年11月发布了《中国移动算力网络白皮书》,明确了总体策略和发展实施方案。为加快整合统筹现有资源和能力,推进算力网络建设发展,确定了算力网络发展的三个阶段:泛在协同、融合统一、一体内生。中国联通则以CUBE-Net3.0为发展愿景,提出构建“算网为基、数智为核、低碳集约、安全可控”的算力网络一体底座,实现6融合的“智能融合”服务。
我国信息科技领域经历了从全面落后到奋力追赶的阶段,目前正处在争创领先的大背景下,未来必然会面临巨大的困难和挑战。亚信科技诞生之时就以“科技报国”为己任,在过去近30年的发展中始终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站立在技术的发展潮头。未来,我们将继续坚持以技术创新为引领,与业界合作伙伴们共同努力,为提升我国信息科技和应用水平、实现“数字中国”贡献力量。
高念书
2022年9月于北京
前言
近年来,数字化成为时代的热点,覆盖到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逐渐成为国家战略的一部分。2020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简称《意见》),数据作为第五大生产要素被首次提出;2022年2月,国家正式启动了“东数西算”工程,推动新基建向纵深发展,进一步构建和夯实数据作为核心生产要素、算力作为核心生产力的数字经济发展新格局。
算力网络是ICT行业发展的新趋势,是面向未来算力和网络融合的新技术领域。亚信科技精心打造了“算力网络详解”三部曲,包括:
●《算力网络详解卷1:算网大脑》,详细介绍在算力网络中面对应用需求如何实现算力资源和网络资源的联合优化。
●《算力网络详解卷2:算网PaaS》,详细介绍算力网络能力如何通过PaaS平台进行纳管、开放、运维和运营,最终实现算力网络技术和商业价值的落地。
●《算力网络详解卷3:算网大数据》(即本书),主要讲解面向算力网络的大数据关键技术,以及这些技术是怎么赋能算力网络的。
本书由亚信科技产品研发中心编写,编写组成员还包括王友仙、曹晓华、苏飞,同时感谢欧阳晔博士、朱军博士,以及齐宇、张峰为本书出版所做的工作。
由于编者水平和精力有限,不足之处在所难免,若读者不吝告知,我们将不胜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