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内参导读:明星本质上是一个品牌,人设是其包装,努力实现“品效合一”的营销,是明星从踏入娱乐圈那一刻就开始的工作。
文/迟迟
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真实还是塑造,人设都成了明星生活、工作的一部分,从早期的吃货、学霸、真性情人设,到如今流行的姐系、叔系,背后折射出的是社会不断变化的审美和兴趣走向,明星们也在影视、综艺、现实的三种状态中完成了自我形象的构建。
综艺人设:
强化明星标签的主阵地
首先需要明确,人设并非贬义词,也无需妖魔化,人设只是明星身上突出且不断强化的标签。对于最怕没特色的明星而言,人设是无论何时都可以拿来宣传曝光的利器。而综艺作为大众眼中最直接看到明星真性情的形式,自然是各路明星突出人设的最佳场景。
以正在热播的《乘风破浪的姐姐》为例,大致将女明星分为四类:
第一类,人设如初型,比如“霸气姐姐”宁静、“性感姐姐”钟丽缇、“小作文爱好者”伊能静,三位大龄姐姐真正做到了不惧年龄困扰的独立自信,符合大众预期;
第二类,人设反差型,比如“反差萌姐姐”张雨绮、“少奶奶”黄圣依、陷入选歌风波的“素颜女神”王丽坤,打破固有印象本就意味着风险,三位姐姐的口碑评价也走向两个极端;
有姐姐凭借节目翻身走红,也有姐姐打破设想引发热议,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明星人设从来都伴随争议,尤其是所谓综艺人设的真与假,看的多了自然也就明晰了。比如黄晓明,在《中餐厅》中是“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的霸总本总,在《向往的生活》中是为身材控制而烦恼的普通中年男演员,到了《乘风破浪的姐姐》中又因“历险”被人心疼,还原到具体场景,面对职工、面对朋友、面对姐姐的不同反应,似乎也能理解了。
回归到《乘风破浪的姐姐》这档节目中,姐姐们之所以能够打上“姐系”人设的标签,从来都不是因为年纪和资历,她们身上最重要的独立且努力、活出自己的特质,才是最该被看到的。
影视人设:角色红利造流量
如果说综艺人设的目标是引观众热议,那么影视人设的走红就是投观众所好,但在以用户为中心的网剧市场,角色人设过多投射到演员身上的现象层出不穷。
小甜剧《传闻中的陈芊芊》近日收官,完美男主韩烁扮演者丁禹兮凭借该剧成为新晋流量小生,吸了一大波剧粉。但也正是这些真情实感的剧粉、“事业粉”,不满于丁禹兮过多宣传另一部同档期主演剧,引发“一碗水不端平”的争议。
近几年,网剧已经成为重要的造星工场,2017年《致我们单纯的小美好》里的傲娇医生江辰(胡一天饰),2018年《镇魂》中隐忍克制、温润如玉的沈巍(朱一龙饰),2019年《陈情令》里潇洒不羁的魏无羡(肖战饰)和外冷内热的蓝忘机(王一博饰),《亲爱的,热爱的》里的高冷男神韩商言(李现饰),2020年《想见你》里开朗有趣的李子维(许光汉饰)……与网剧以女性用户为主有关,近几年吃到角色红利的也大多是男演员。
明星人设
一场娱乐圈的“品效合一”营销
追根溯源,人设更多是用来形容的中性词,维系人设、调整人设应该是明星的职业化表现。在韩国,人设塑造已经形成了工业化操作流程,诸如代代更新的“国民爸妈/弟妹/男友/初恋……”,偶像团体中固定的“门面”“舞担”,甚至是穿衣品牌也能突出一个“人间香奈儿”。
只是,一波人设起,一波人设灭,摇摆不定的人设标签、不专业的人设表现、意外的人设崩塌,让“人设”一词自带负面色彩。陈赫不再说“好男人就是我,我就是曾小贤”,薛之谦的微博里少了搞笑自黑多了随笔,还有如吴秀波、翟天临已经很久未出现在大众视野。
明星人设易崩,一方面是因为人设大多依靠营销或角色而成,当明星无法维系人设或无法让大众认可,往往在言行细节中崩盘,也因此营销越重,崩得越狠;另一方面,人设多贴合社会热点,如吃货、健身、励志,当明星人设集中或社会热点转移,更换人设又成了风险重灾区。
在笔者看来,明星本质上是一个品牌,人设是其包装,努力实现“品效合一”的营销,让大众信以为真,是明星从踏入娱乐圈那一刻就开始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