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庚白,这位神童,四岁便能写作文,七岁开始作诗,十三岁时以第一名的佳绩考入当时的最高学府京师大学堂(今北大),打破了众多“奇迹”的记录。他的名声响彻历史,却主要是因其“神算”而流传。
在袁世凯复辟之时,年仅19岁的林庚白竟然凭借书算预言:袁世凯即将暴卒。此番预言不仅表达了他对袁世凯的不满,也颇有鼓动民众反抗之意。
果然,袁世凯不久后便暴亡。而后,林庚白的名声在江湖中大盛,络绎不绝的名流前来请他算命。其巅峰时刻,为求算命,名流们竟愿意花费高达400个大洋的天价。
在为人算命时,林庚白绝不似常见的“半仙”那般信口开河,他作为北大的高材生,会先认真查看命理排盘,并结合经典文献进行深思熟虑的分析。寻求他算命的名人中,许多人的命理“奇验”令他自己也感到惊叹。
“这本是偶然,但中国人在侥幸心理的影响下,更因历史上封建政治的缘故,将命数视为愚民的工具。同时,在家族制度的背景下,许多人也利用命数来为自己谋利,因此'玄之又玄’的命数不期然地深入了整个中国人的潜意识中,我反而因此被误认为'预言家’,尽管我并不以此为生。”
林庚白虽然起初并不信命,但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准确算命”后,他不得不承认命运的存在。毕竟,他每一次轻松算出的“命”,最终总是应验,这让他无法再对此置若罔闻。
时光荏苒,林庚白为陆小曼、徐志摩等人进行算命,他的测算甚至准确预示了徐志摩的离世。正如他所言,徐志摩在34岁那年因飞机失事与世长辞,令林庚白更加深信“人的命数是天所注定”的说法。
徐志摩去世那年,林庚白也在不经意间为自己算了一命,结果显示:命中有一吉一凶。吉预示他将迎娶一位才貌双全的妻子,而凶则暗示他活不过五十岁。
得知这个结果后,林庚白显然有些不悦,他多次为自己算命,结果却始终如一。在感叹“这就是命”的同时,他悄然决定与妻子许今心离婚。
林庚白心中暗自思索:“命里说我会娶到才貌双全的妻子,但我现在的妻子无才又无貌,这不是在说明她并非我的命中注定之人吗?”
虽然许今心其实并不差,她贤良淑德,对儿女非常关爱,并且还是林庚白姐姐的小姑子,二人在18岁那年走入婚姻,无疑是“亲上加亲”的结合。
然而,当林庚白心生离婚念头后,他便开始物色自己“命中注定的妻子”。经过多次寻找,他最终在一次朋友的宴席上,遇见了铁路部的一位女职员——张璧。
见到张璧后,推崇欧美社会主义文艺的林庚白,自认为她可以与自己志同道合,犹如“燕妮”般成为他的“革命伴侣”。
随着对张璧的幻想愈发强烈,林庚白的离婚意愿也愈加坚定。甚至有时,他在梦中一边喊着“离婚”,一边惊醒。
1931年,为了实现离婚,林庚白毫不犹豫地选择“净身出户”:他将全部家产与子女悉数转交给许今心,完成了这场看似命定的决裂。
当林庚白急切地找到张璧,向她倾诉自己离婚的种种经历时,张璧的反应令人始料未及——她显得无比震惊。显然,张璧的态度与林庚白想象中截然不同:他本以为这位高洁的女子会给予他理解和支持,然而她的眼中却充满了不屑,似乎无法接受这样一个一无所有的离婚男子。
尽管林庚白不断地以各种理由试图说服张璧愿意与他共结连理,然而,这位小姐始终能够找到无数借口来拒绝他。不久后的1932年10月30日,两人的关系终于走到了尽头,彻底分手。分手时,林庚白感到无比痛苦,他在自传中深情地回忆起当时的心境:
“我承受着前所未有的痛苦,经历了个人在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极大损失与牺牲。”
在此时,林庚白的政治生涯同样不尽如人意,由于对国民政府的失望,他选择辞去南京市政府参事的职务。接二连三的打击使得林庚白感到异常压抑,他在沉思中说:
“对于这种灰暗的人生,我愈发感到模糊与困惑,生活中的一切似乎都失去了趣味。因此,我开始寻求刺激与麻醉,以取代我心中那无尽的幻想与慰藉。”
于是,林庚白开始通过追求女性来寻求刺激,他坚信:真正能够让他麻醉的,不是鸦片,而是女性。他将自己的追求目标锁定在人品、才华与家世俱佳的女子身上。民国时期的不少名媛,都曾被他追求过。
秉持“广撒网”的原则,林庚白最终找到了一个才貌双全且愿意嫁给他的女子,她就是林北丽——一个比他年轻20岁的才女诗人。
林北丽乃民国才女林徽因的堂妹,琴棋书画无一不精,旧体诗更是她的拿手好戏。与林北丽成婚后,林庚白对命运的信念愈加坚定。
通过实践验证了“命”的存在,林庚白对自己曾经算出的“一吉一凶”更加信服。然而他始料未及的是,在实现了那个“吉”之后,他却开始对那一“凶”感到无比恐惧。
林北丽的容貌和才华令林庚白深深倾倒,但与此同时也加剧了他对自己“活不过50岁”的忧虑。他频繁做噩梦,梦中的自己面临着惨死的情景。每次从噩梦中醒来,看到身边熟睡的妻儿,他竟不禁在夜深人静时流下泪水。
此时,“早死”的思想已在林庚白的潜意识中扎根。一旦某种念头进入潜意识,就很难被改变。林庚白并未学习过心理学,无法理解潜意识的深远影响。在一定意义上,人的潜意识成为了所谓的“命”,这一点难以逆转。
若要改变自己的命运,林庚白只需转换观念,也就是不再相信自己算出的命。然而,他并未做到,而那些支持他的人亦相信他所预测的“命数”,因此,他们同样注定要经历与他相似的命运。
随着抗战的爆发,林庚白越来越觉得自己命不久矣。
此时的林庚白再次为自己算命,结果与以往一致:他不久将死于非命。这一结论令林庚白感到无比愤懑,日军每一次轰炸后,他都会重新推算自己的八字,希望找到解脱之道。
眼见寻不到破解的办法,林庚白决定寻求外部帮助,最终在重庆找到了一位颇有声望的算命师傅。这位师傅名为陶半梅,人称“陶半仙”。经他细致观察林庚白的面相后,分析道:
“你算得不错,确实会在不久后死于非命。如今形势如此紧迫,我劝你去乡下暂避,保全性命。”
在听完半仙的话后,林庚白回到家中再为自己排八字,结合了半仙的看法,他终于在八字推算中发现了生机:如果能逃往没有战争的南方,或许能避过这一劫难。于是,林庚白决心前往当时仍在英国统治下的香港以求庇护。
林庚白在抵达香港仅一周后,太平洋战争便接踵而至,随之而来的是日本对香港的全面侵占。身为国民政府立法委员的林庚白一向主张抗日,但在这危急关头,他内心忐忑不安。日军的搜捕行动如火如荼,他们专门对与国民党和共产党有联系的人进行追击,林庚白深知自己正是这场风暴的目标。
在慌忙之中,林庚白决意要进行一场偷渡,返回内陆寻求安全。他和几个朋友租了一艘渔船,计划夜间悄然离开。无奈于日军的重重戒备,他们的逃生计划不得不一再延后。最终,林庚白只能无奈地留在香港,暂时隐藏身份。
12月19日,这一天,林庚白与妻子及孩子一起,带着简单的行李前往朋友家以避过风头。为了不让日军识破,他们特意将自己伪装成本地居民,林庚白甚至努力让自己的外貌看起来更加普通。
夫妻二人的伪装非常费尽心思,如果不仔细观察,日军恐怕难以辨认出他们的真实身份。当他们打扮妥当,准备从后门悄悄出门时,却不想几名日本士兵突如其来,声称要找“林委员”商讨事情。
日本士兵为何紧急寻找林委员?原来,他们获得的情报存在误差,错误地将林庚白视作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委员。虽然“立法委员”与“中央委员”仅一字之差,但其地位与危险程度却截然不同。
林庚白和妻子在屋内听到混乱的声音,感到十分惊慌,便迅速向前逃跑。他们的慌乱举动引起了日本士兵的怀疑,一名日本宪兵迅速跟上,并对林庚白进行了详细的审视。看着他无精打采的模样和朴素的装扮,宪兵并未将他与“林委员”联系在一起。
经过几句简单的询问后,宪兵误以为他确实搞错了人,挥手示意林庚白继续前行。然而,当林庚白看到不远处肩负孩子的妻子时,他突然想起自己算得的一卦:“一吉一凶”,顿时愣住了。
林北丽注意到丈夫的不对劲,发现他的双腿因紧张而颤抖,行走时仿佛有些无力。日本宪兵也察觉了这一异常,其中两个士兵相互交换了一个眼神,随即其中一人厉声呼喊:“站住!”
听到这一声喊叫,早已惊魂未定的林庚白在鬼使神差之间竟转身向住所的方向跑去,令日本宪兵愤怒不已,他们终于下定了杀心,随即一颗子弹穿透他的背部。
在他倒下的瞬间,林庚白恐惧地睁大了双眼。他曾预测的“死于非命”“必见血”的命运,竟在这一刻不幸应验。后来的评价认为,林庚白痛苦的死法,其实是自己算不清命运的结果。若他并未预感到自己“不久之后将死于非命”,何以言逃亡到香港,何以在被拦截时因过于慌张而酿成悲剧?
这场枪击事件中,林北丽在试图扶住丈夫的瞬间,也遭受到一颗子弹,夫妻俩双双倒在血泊之中。林庚白在送往医院的途中便已经去世,而林北丽因受到巨大的心理冲击,日后一直闷闷不乐。
可悲的是,因时局危急,许多朋友为了自保无暇顾及林庚白的丧事,其处理方式显得极为草率。他的葬礼几乎没有仪式,连一副棺材也没能用上。他的葬身之地,竟是在附近一户人家的菜地里。
抗战胜利后,林北丽和已经行动的亲友们返回他的埋骨之地,想要将他的遗体重新挖出安葬,但他们四处苦寻,也未能找到林庚白的遗骸。
受到丈夫生前影响,林北丽坚信命运的安排,她后来找了街头术士算命,得知自己晚年将凄苦不堪,因而对生活彻底失去了希望。最终,她像个行尸走肉般度日,对两个孩子的照顾也明显出现了疏忽。这样一来,她的孩子们也未能得到良好的培养与教育。
算命之所以常被视为“害人的把戏”,正是由于如林庚白与林北丽这样的人物层出不穷,他们对命运抱有极端执念,因而忽视了生活本身的音乐,不理解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他们的经历让我想起了一个遥远的真实故事:
在一个偏远农村,某个小男孩通过算命得知自己成年后将会从事挑大粪的工作。这个消息令小男孩整整哭了一夜。醒来后,他暗自决心:“我一定要努力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绝不会成为挑大粪的人。”
经过不懈的努力,这个小男孩考上了著名的医学名校,毕业后他成为了一名肛肠科医生。
若林庚白能够审视这个孩子的故事,他对“命”的理解或许会有更深刻的领悟。这种情形下,即使他最终遭遇不测,其结果也会截然不同。
孔子曾提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这句话隐含着重要的哲理:人要了解命运,但不能被命运所束缚。知命之后,个体更应当主动去“尽人事”。因此,孔子的言辞实际上更加强调对“现实”和“事实”的接受及遵循。
“命由天定,运由自己掌握,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改变命运。”这一观点早已被众多哲人所证实。可惜的是,林庚白始终未能领悟这一真谛,因而陷入命运的桎梏,最终使自己和家人饱受困扰。
合情合理地说,“可怜之人亦有可恨之处”这句格言,几乎可以完美适用于民国时期才华横溢的林庚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