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基不仅足智多谋,辅佐朱元璋完成了帝业,还邹庆朱元璋设立军卫法,守住了明朝基业。所以他也还被后人比作诸葛武侯。
但当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时,却只给了刘基一个小小的诚意伯。
甚至在最后还被胡惟庸陷害,患病而终,这其中究竟发生了什么?
足智多谋备受看重
刘基,字伯温。
自幼聪颖,读书过目成诵,成年后更是才华超众,时人认为其才能可与诸葛亮相比肩,称之为“江左文人之首”。
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刘基因在江南文人中的特殊地位而被朱元璋征聘。
刘基为朱元璋礼贤下士的态度所感动,随即向朱元璋呈上思考良久的“陈时务十八策”,由于其与朱元璋心意相合,因而得到了朱元璋的赞赏。
此后,朱元璋统一全国的军事部署几乎都是按照刘基当初的策略进行的,朱元璋的势力也因此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明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与诸将士在汴梁(今河南开封)商议如何北伐元朝残余势力事宜,命左丞相李善长与刘基一起留守京师负责处理军国大事。
当时已晋升为御史中丞的刘基负责纠劾官员违法的重任
因在执法中过于严酷,刘基得罪了不少人。
特别是查办李善长的亲信“李彬坐贪”一案,他得罪了李善长。
李善长本想让刘基缓治李彬之罪以便寻找机会进行通融,但刘基就是不给李善长面子,坚持将李彬案上报,最终李彬被处决。
不久,朱元璋回到南京,不断听到对刘基的非议与责骂,对刘基已是心有不满。
加上当时久旱不雨,百姓怨声载道,听信谗言的朱元璋就将此事迁怒于刘基。
刘基妻子在此时病逝,朱元璋就借故让刘基回青田老家奔丧以避开众人的视线。
刘基临行前不忘提醒朱元璋两件事:一是他的家乡凤阳非天子所居之地,不适合作为都城;二是元朝残余势力库库特穆尔(王保保)部虽然能够打败,但不要掉以轻心。
这两件事恰恰得到了应验。
朱元璋认为有刘基陪伴左右可以减少失误,于是当年冬天又下诏将他召回。
此时的朱元璋对左丞相李善长心存疑忌,想更换他人,就此事问计于刘基。
刘基直言不讳地否定了朱元璋提名的数位丞相候选人,认为这些人都不符合当丞相的标准。
其中就有后来李善长推荐的丞相胡惟庸,此事令胡惟庸耿耿于心,也为刘基日后的悲剧种下了祸根。
仕途坎坷
在刘基的家乡青田县以南有一个叫谈洋的地方,是夹在两州交界处的一块空地,因位置偏远,官府管理不到位,因而盐盗常常出没其间。
出于国家安全考虑,刘基建议朝廷在此地设立巡检所,且很快得到了批准。
盐盗活动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
不过,不久又发生了“茗洋逃军造反”事件,使刘基突然陷入了窘境。
当地县令对这一事件态度冷漠,决定隐瞒不报。
刘基却不以为然,他认为知情不报不是他的性格,就派其长子刘琏径直至京师奏闻朱元璋。
此事被时任中书左丞相的胡惟庸知悉后,胡惟庸感到整治刘基的时机已经到来,就立即指使手下言官上书朱元璋,诬告刘基看中了谈洋的“王气”,欲霸占谈洋作为自己的墓地,遭到当地百姓的反对,才提出设立巡检所以驱逐百姓的建议。
此事触及了朱元璋敏感的神经要害。
朱元璋宁可信其有,立即下令给予刘基“夺禄”的处罚。
不久,胡惟庸被任命为左丞相,得势后的胡惟庸更加不愿放过刘基,伺机报复,便以上述事件为借口蓄谋策划谋杀刘基,欲将其置于死地而后快。
洪武八年(1375年)一月,刘基卧病不起,胡惟庸密遣中丞涂节假意派出医生亲自上门为刘基治病。
刘基未加考虑,就服下给他送来的两剂药物,服药后,刘基的病况不但不见好转反而迅速加重。
朱元璋对此未予理睬。
同年三月,朱元璋了解到刘基很快要离开人世,就派人护送他回老家。
回家仅一个月,刘基就一命呜呼。
论起刘基这一生,风光时备受帝王看重,最后反被小人所害,但究其原因,主要还与他的性格有关。
刘基的书生意气毁一生
纵观刘基一生,可谓书生从政的一个典型。
刘基号称“江左文人之首”,足智多谋,才华横溢,但其在官场摸爬滚打多年,对许多问题的处理依然暴露出十足的书呆子气,或者说未脱尽书生意气。
他早年像其他士子一样参加元朝科举考试,欲以此作为进身之阶,进入官场一展自己平生之才学。
然而,刘基在元朝的仕途并不顺利,压抑人才的制度与腐败黑暗的社会现实使他大失所望,无奈之下,他只得辞官归隐,居家读书,以待价而沽。
朱元璋领导的农民起义军的崛起,总算使他看到了一线生机。
在被朱元璋征聘后,他就抱着“士为知己者死”的思想决心要为这个明主贡献自己的一生。
在朱元璋征聘他时,他却摆足了文人臭架子,显然,此非明智之举。
后来,刘基自认为已赢得了朱元璋的绝对信任,所以才敢于在朱元璋面前不计后果地任意臧否他人。
比如,朱元璋就丞相人选问题征求刘基的意见,刘基对朱元璋提出的几名亲信候选人竟口无遮拦,任意臧否,并一一否定。
但朱元璋最终没有听从刘基的意见,还是任命了李善长推荐的胡惟庸。
尽管如此,胡惟庸还是对刘基怀恨在心。
其实,对人事问题的表态,刘基应该慎重一些。
可以分析这些人的长处与短处,将每个人的优势与劣势讲出来,供朱元璋参考,最后由朱元璋定夺。
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使自己避开人事任免问题的风口浪尖,另一方面也可以突出朱元璋的领导地位,从而也使自己在朝中更加从容。
朱元璋起事一统天下,主要依靠的对象是徐达、蓝玉等淮西老将与李善长为代表的淮西文人集团。
刘基后来虽然也进入了核心统治圈,但始终处于一种“客卿”地位。
朱元璋尽管任命他为高官,封他为诚意伯之类的显爵,平时对他尊敬有加,有事向他虚心询问,但他并没有真正挤进朱元璋心腹的行列。
刘基对这一点认识不清。
他辅佐朱元璋,自认为是朱元璋的心腹,言谈举止毫无顾忌。
他有所不知,自己既无淮西老将攻城略地的战功,也无淮西文人集团与朱元璋心灵交融的感情。
只要稍有过错,朱元璋就会对他毫不留情。
刘基这种缺乏自知之明的观念麻痹了自己,致使其对来自周围的明枪暗箭防不胜防。
对自己身处如此险境而浑然不觉,未有防范之心,悲剧也就离他不远了。
刘基的人生结局让人扼腕叹息,同时也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思考。
给后人的启示
以刘基的聪明程度,其对朱元璋的狡黠权诈、对功臣的心存疑忌与对功臣的残暴滥杀不是没有深刻的认知。
此外,刘基原本知道胡惟庸的为人,竟然也对他毫无防范之心。
刘基疏于对他人的警惕,导致小人乘虚而入,最终无法自保。
另外再思想上看,刘基是在儒家思想教育下成长起来的,深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影响。
当反元斗争的烈火燃起时,他投奔朱元璋,只是为了施展自己的才能与抱负。
“为一君尽忠到底”的伦理观念在他心中根深蒂固,他要在政治险途上一条道走到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