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树珊于1881年出生在医卜世家,家学渊源。早年随父寓居镇江,以医为业,兼以算命卜卦。他考秀才未能得中,后来就学北京大学,留学日本攻读社会学,学成归国有进入官场的机会,但他并不热衷功名利禄,回到家乡仍以医卜行世。他曾经见过孙中山,说孙“贵不可言”,且非凡夫俗子所谓的“富贵”,而是“薄天子之位而不为”的流芳百世之“清贵”。他虽然名声大,但自谦为“薄负时誉,饘粥有资”。每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都有其大、小传统,大传统由主流精英们延续,小传统则由民众日用、由江湖人士传承。在中国,这一小传统大概可称为“医、卜、星、道”一类的职业了。它们在现代大潮面前一度无抵抗之力,几乎面临毁灭的命运,如众所周知的中医取缔事件。其实不仅中医,就是算命先生们,都曾遭到多次取缔。民国17年,国民政府曾有意取缔星相医卜之业,这相当于将要砸了很多人的饭碗。当时的江湖术士袁树珊为此写了一本书《中西相人探原》,引经据典,为算命先生们正名。这本书受到了当时行政院长谭延闿的赏识,在星相学界传为美谈,也奠定了袁树珊在星相学界的地位。
袁树珊先生|号江上老人,中医国手,民国命理三大家之一袁树珊有他佩服的人,他最崇拜是武训和伏羲,一为行乞兴学的圣徒,一为中华人文始祖。他的理想是兴办一所义学和建一座伏羲庙,在有了一点积累后,他就学习武训,在家乡小袁巷,以袁家祠堂的房屋作为校舍,兴办义学。取“袁安卧雪”的典故,学校命名为“卧雪小学”。学校不收取学费,免费发给学生们笔墨纸砚等学习用品。为了使学校经费有长期保证,袁先生还出资购买了20亩地作为校产。后来,他又把建好的伏羲庙改为校舍,创办“伏羲小学”。抗战期间,社会经济崩溃,袁树珊财力不济,伏羲小学不得不向学生们收取学杂费。袁树珊非常愧疚,特地为学校做了一块匾额,亲书“不如武训”四字。可见袁树珊并非一个庸俗的江湖术士,他自有操守、追求。
武训先生|清朝乞丐教育家、慈善家,行乞办学、千古奇丐他的儿子袁福儒曾想跟他学算命,他反对说:“我有两套衣钵,一套算命,一套医学;我死后,你把算命这套衣钵砸烂烧掉,继承我的医学。”袁福儒从此不再沾染半点命理,而专心医理。后来留学日本,继续学医,学成而弘扬国医,成为一代医学大师。袁树珊对命相业的认识,在当时现在看来都堪称公允客观。袁树珊认为:
“卜筮相术算得上中国的国粹之一,几乎是和中国文化史同步而生。源自上古,显于殷商,于今为盛,对卜筮之学视而不见,无异于掩耳盗铃。当然,出必问,行必占,更是问道于盲。只有精研此术,破除神秘,直得本原,方可去除迷信,而得术数学之本来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