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年军统少将落入李士群手中,妻子向潘汉年求救,潘:快找日本人戴笠杜月笙

在1939年风云变幻的上海滩谍影密布,一位军统少将被捕后陷入绝境。就在这危机四伏的时刻,他的妻子向一位神秘人物求助,得到的回答竟是“寻求日本人的帮助”。这位军统少将怎会与日本人有着如此深的牵连?究竟是什么秘密让他在多种势力中周旋,又是谁在背后操纵着这一切?下面小史就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袁殊,本名袁学易,1911年出生于湖北的一个衰落的文官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位热情投身革命的同盟会成员,为了革命理想,几乎将所有家财和土地都贡献出去,导致家庭迅速贫困。随后,因为感情和经济问题,袁殊的父亲与另一人同居,对袁殊及其母亲和妹妹逐渐疏远。

在家庭经济困顿的情况下,袁殊的母亲不得不承担起养家糊口的重担,她通过开办小学校教书维持生计。年幼的袁殊也不得不在街头卖力赚钱,他在街头为富人擦鞋、卖报纸,尽自己绵薄之力减轻母亲的负担。

这样艰苦的童年让袁殊学会了坚韧和独立,同时,他也在街头的喧嚣中锻炼了观察与洞察人心的能力,这为他日后在复杂的谍报环境中生存提供了宝贵的技能。

年少的袁殊目睹了社会的不公与苦难,因此萌生了改变社会、救助苦难百姓的强烈愿望。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时,14岁的他与同学们一道走上街头,积极参与了抗议活动,这段经历深刻触动了他的革命情感,也是在这个时期,他决定放弃原名,以袁殊的名字开始了他的革命生涯。

随着国内政治风云变幻,袁殊加入了北伐战争,成为一名年轻的革命军军官。然而,在蒋介石背叛革命后,为了寻求更深层的知识与策略,袁殊选择前往日本深造,他在早稻田大学和日本大学学习新闻学与东洋史,期间深受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的影响,最终由一个无政府主义者转变为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

1930年,归国后的袁殊获得妻子马景星支持,拿到500元资金开创事业。他选择创办《文艺新闻》周刊,尽管这让马景星颇感疑虑。上海那时充斥着轻松的八卦和猎奇新闻,这类内容虽然商业价值高,但袁殊坚持只报道揭示社会暗面的真实新闻,致力于向民众展现不为人知的真相。

1931年当左翼作家联盟在鲁迅的支持下召开集会并遭受镇压,导致五位左联成员惨遭杀害的悲剧——著名的“左联五烈士”事件发生时,国民党政府试图封锁消息,全市的报界对此事闭口不谈。在这紧要关头,左联书记冯雪峰找到了袁殊,希望他能在《文艺新闻》上报道此事。

冯雪峰原本对袁殊的回应并无太多期待,毕竟抗衡当权力量需要极大的勇气。然而,袁殊不仅同意发布,而且承诺将以最真实的方式报道“左联五烈士”事件。因此,《文艺新闻》成为首个大胆披露该事件的出版物,一举在上海引起巨大轰动,也让袁殊赢得了左翼圈内外的广泛尊重。

鉴于袁殊对进步事业的显著贡献,冯雪峰极力促使他加入左联,从而使《文艺新闻》成为左翼运动的重要喉舌。该刊不久便声名鹊起,迅速成为报界的新星,影响深远。

到了1931年10月,正当袁殊满怀热情地为左翼文化运动贡献力量时,中共中央情报负责人潘汉年召见他至静安寺附近一家咖啡馆,并在那里正式邀请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希望他为党的隐秘工作尽职尽责。

尽管加入中共意味着面临巨大危险,特别是在国民党严密监控的上海,袁殊还是坚定地接受了这一挑战,成为中央特科的一员。潘汉年严肃地告诫他,这是一项秘密任务,不仅普通党员不知情,即便在极端危险的情况下,他也必须保持绝对的机密。

在进行了短暂而密集的特训后,袁殊准备开始其卧底生涯。他想到了表兄贾伯涛,一个与国民党核心圈子接近的人物。尽管以前与贾伯涛的联系不多,袁殊决定利用这层关系深入国民党内部。

通过贾伯涛的引荐,袁殊得以进入上海社会局工作,这是一个国民党的情报机构。吴醒亚,该局的局长,曾受袁殊父亲的帮助,因此对袁殊颇为赏识,立刻让他加入情报团队。

为了维持党组织的安全和秘密,袁殊被迫渐渐与左联划清界限,他开始故意表现出对左翼活动的冷漠,频繁与社会上的闲人混迹,以此建立起自己灰色小市民的形象。这种行为虽然引起了一些旧友的误解和疏远,但为了保持党的机密,袁殊宁愿背负误解,也不透露自己的真正任务。

到了1935年,袁殊的身份终于曝光了。那时上海的共产党地下网络正遭受严重打击,爆发了所谓的“怪西人”事件。国际特工约瑟夫·华尔顿因为叛徒的背叛而落入国民党之手。由于他是外籍人士且坚决否认自己的间谍身份,国民党对他略显顾忌,没有立即采取极端措施。然而,通过调查华尔顿的联系方式,国民党发现了与他有联系的袁殊,并以“涉嫌通共”为由将他逮捕。

在审讯过程中,袁殊一度背叛,揭露了左翼学者夏衍和电影明星王莹的共产党身份。幸运的是夏衍机智逃脱,而王莹虽短暂被捕,也很快获释。袁殊因“宣扬与三民主义相悖的思想”被判刑两年零九个月,但根据当时的法律,刑期最终减半,实际服刑一年三个月。出狱后的袁殊仍旧渴望为党服务,但由于曾经的背叛行为,潘汉年对他持谨慎态度,决定暂时观察。

袁殊之所以能够从宽处理,原因有三:首先他显示出一种似乎转变的态度,表面上看似有自首的迹象;其次国民党特工机关希望能够将他争取过来,为自己效力;最后日本驻上海领事馆也对此事进行了干预,通过媒体反复宣称袁殊是因亲日立场而被捕,向国民党施压,不希望此事影响到日中关系。

1936年5月,袁殊获释后,寻找了当时担任上海地下党负责人的冯雪峰。冯雪峰在了解袁殊被捕期间的行为后,决定暂时采取冷处理的态度,建议他先找个教师职位以避风头。袁殊提出愿望,希望再次前往日本留学,冯雪峰对此表示赞同。

袁殊通过日本领事馆的帮助,顺利办理了前往日本的手续。在日本,外务省官员岩井英一为他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不仅解决了他的学费问题,还介绍他与日本政界及学界的要人会面,显然是在培养袁殊的亲日情感,希望拉拢他为日本效力。

此时的袁殊虽然表面上看似在接受日方的款待,但内心深处,他始终保持着警惕,对自己的真实使命和忠诚没有丝毫动摇。他利用这次机会,深入学习和观察,为未来深层的情报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直至1937年才归国。在日本,袁殊利用早已结识的岩井英一的关系,接触了众多日本政要,并带回了详尽的日本驻军部署图纸,以此证明了自己的忠诚。回国后潘汉年重新与他建立了联系。

1938年4月,日本为加强对中方抗战情报的收集,特设“岩井公馆”,岩井虽有意让袁殊为其效力,但始终对他保持警觉。袁殊故意表现出纵情声色的样子,淡化了岩井的疑虑。

一旦感觉到岩井放松了警惕,袁殊立即行动。他组建了“抗日秘密行动小组”,并在1938年夏季亲自策划并指挥了虹口本田沙场后的日军军火库爆破行动。

面对逮捕,袁殊以“为皇军办事”为由试图淡化罪行。李士群在犹豫间,袁殊通过妻子马景星求助于潘汉年,并通过他联系岩井英一。不久后岩井派人将袁殊从76号解救出来,声称这全是一场误会。但救命之恩的代价极大——岩井要求袁殊公开身份,支持“大东亚共荣”,并参与成立了名为“兴亚建国同盟”的组织。

尽管岩井对袁殊放松了警戒,但袁殊依旧秘密搜集了大量情报,包括关于美国和英国的政策以及即将爆发的德苏战争等重要信息。在得知袁殊被捕的消息后,戴笠急速反应,他在上海区指挥所有可动用的情报资源,下达了紧急营救指令,中统的高层也迅速动员,启动了救援行动。

远在香港的青帮头目杜月笙,得知其挚友被捕的消息后,立即利用自己在上海的庞大关系网,发动帮派力量参与营救。潘汉年,掌握了袁殊与日本人之间的密切关系的关键信息,决定利用这一点作为营救的突破口。

通过一系列精心策划的行动,潘汉年使得袁殊的情况间接地被传递到了日本情报机关“特别调查组”的负责人岩井英一那里。岩井英一得知消息后,迅速介入,他以袁殊是为日方工作的重要间谍的身份,向76号发出了直接的释放命令。

而李士群因过于傲慢和失控,最终在1943年被其日本上司所不满,暗中下毒除掉。而袁殊则继续他的情报工作,不断为中国的抗战努力提供宝贵情报,包括日本计划对美开战的重要信息。

1982年9月,历史终于对袁殊伸出了恢复之手。党组织在深入调查后,清除了所有对他的误解,确认他自1931年即为党的忠实成员,所有被冻结的财产得以归还,待遇及名誉恢复如初。在那个秋日的阳光下,袁殊感受到了生涯中最明媚的温暖。

经过慎重考虑,袁殊向党组织申请恢复他的原名。经过中央层层审议,最终批准了他的请求。于是袁殊这一名字,再次被公众所熟知,象征着他名誉的全面恢复。

晚年的袁殊常在宁静的家中,目不转睛地观看着那台老旧的黑白电视。在八十年代电视剧《敌营十八年》热播期间,他曾对剧中情节表现出明显的不屑,批评说:“真正的白区地下活动,若按这戏剧里的方式进行,根本坚持不了多久。

尽管袁殊的生活平淡,心中的战火从未熄灭。时常回忆起与战友们共经历的风雨岁月,老人的眼角不时湿润,感慨道:“所有的荣耀都属于党。尽管我如今囊中羞涩,但此生对党的忠诚,我无悔。

坚决不愿撰写回忆录的袁殊,甚至告诫家人也不要笔录他的革命往事,每当后辈好奇打探,他总是以神秘的微笑回应:“这些都是党的秘密,不可外泄。

袁殊去世前曾低调地销毁了他个人的多本日记,去世半年后,家中的保姆透露,这些日记被袁殊亲手投入火中,化为灰烬。袁殊于1987年11月逝世于北京,享年老寿。他的葬礼在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举行,成百上千的国安人员肃立其旁,深情告别。他的骨灰安置于烈士墙,上覆盖了党旗,象征他一生的无悔奉献与光荣历程。

THE END
1.纪晓岚八字与袁树珊命谱:原文详解及命理推断还挺有意思的! 网上说袁树珊的《命谱》里记载了他的八字,说是乾造:甲辰 辛未 丙戌 甲午。 说实话,看着这些甲辰辛未的,我脑袋就有点晕,完全是门外汉啊!不过,咱们也不用搞得太学术,就当是看个故事,图个乐呵吧。 得承认,我真没看懂那些什么“丙火生于未月,未本气为己土”之类的***术语。 这感觉就像看武http://www.edu12.com.cn/n/240008.html
2.宜昌2024十大算命大师都有谁,精选命理约言白话注解韦千里价格,韦民国以来素有“南袁北韦”盛誉的两位命理大师——袁树珊和韦千里,并誉为吾国南北两大师,今两大师皆已仙逝。韦千里祖师一生享誉命相界。于在世之时,将知命识相六十余年的智慧及钻研心得,戮力于培植命理界后进不遗余力。在西安事业时期,宋美龄女士曾找韦千里祖师六壬神课,所言皆验。当时蒋夫人赠送几十块大洋给韦大http://shanghai.qinyangming.com/news/9048.html
3.民国命学大师袁树珊介绍袁树珊,名阜,以字行,生于1881年8月9日,与韦千里、徐乐吾并称上海命学三大家。树珊幼承庭训,学究岐黄,尤精命理,是闻名海内的医学家、星相家。先生早年随父寓居镇江,以医为业,兼以算命卜卦。袁树珊后就学于北京大学,并赴日本留学,在东京帝大攻读社会学。袁树珊对于功名利实录,其实并不热衷,以医卜行世。 https://www.douban.com/note/280334821/
4.生辰八字算命他是民国著名算命大师算出自己会早死最后果(明朝八字千古命理师预言(命理师江嘉叶是哪里人),四柱八字命理古籍之一被称为但凡研究八字算命者必看的命理古籍资料在命理界中其地位非常之高。原名为《神峰张先生通考命理正宗辟谬大全》为明朝神峰子张楠所著。民国四大算命宗师都有谁袁树珊评毛八字,祖爷一个将东方神秘文化融汇贯通的算命奇才民国时期名震大江南北的“江相派”https://www.16757.com/ysh/bazi/2444.html
5.民国四大算命高手的结局袁树珊说到做到。晚年时,他的儿子袁福儒想跟他学算命,袁树珊正言相告:“我有两套衣钵,一套算命,一套医学,我死后,你把算命这套衣钵砸烂烧掉,继承我的医学!”袁福儒很听话,从此不再沾染半点命理,一心向医,后来留学日本,继续学习医术,再后来旅居美国,开设中医院,救死扶伤,弘扬国医,成为一代医学大师。 https://www.meipian.cn/54ht2l8x
6.《命理探源》袁树珊著.民国26年版袁树珊《命理探源》,民国26年版,全本共321页。 本书集诸家之大成,系统地总结了我国古代命理学的理论、观点,并加以批评、诠释,是一部实用性、知识性相结合的命理学全书。它从简单的命学概念、原理,推命的方法,吉凶休咎的判断以及各种五行关系等方面进行详细的介绍,列举了大量的实例,对我们了解传统命理文化甚有裨益https://zhms8.com/26242.html
7.皇极经世算命表,皇极经世八字排盘曾国藩——当朝宰相,写下了相学的重要著作《冰鉴》,这些人可都不是命理师。所以清以后,随着大众氛围的消失,命理学开始走下坡路。在民国两大命理家袁树珊和韦千里的著作中,可以明显的看到,已经变成了引用古人的一句话,如:《穷通宝鉴》云如何如何,然后自己解释一下。他们的著作变成了解读性的著作,并没有太多新意。http://m.jbx668.com/q/qi29q9i/
8.我是个算命先生13部(李滨)有声小说在线收听祖爷,生于1902年,卒年不详,民国时期名震大江南北的算命群体“江相派”掌门人。《沪报》将他与袁树珊、韦千里、徐乐吾并称为“民国四大算命宗师”,所谓“南袁北韦东详细介绍>> 113.5万开始收听 播放列表 第1集 第2集 第3集 第4集 第5集 第6集 http://www.6yueting.com/list/0fcf842b
9.我是个算命先生(套装共4册)全本书评在线阅读算命这个行当,萌芽于先秦,发展于隋唐,泛滥于明清;汉代张良、三国诸葛亮、明代刘伯温,不同时期的代表人物,都在手相、面相、八字、八卦中辨认着人类的命运。 祖爷,生于1902年,卒年不详,民国时期名震大江南北的算命群体“江相派”掌门人。《沪报》将他与袁树珊、韦千里、徐乐吾并称为“民国四大算命宗师”,所谓“南http://e.dangdang.com/products/19003375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