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归来——丰子恺的闽南情缘》展览
于2022年04月17日上午10:00
《大师归来——丰子恺的闽南情缘》展览开幕式
开幕仪式
2022年4月17日(周日)上午,由厦门市文化和旅游局指导;丰子恺研究会与中华儿女美术馆主办;不二轩书画、桐乡市丰子恺纪念馆、桐乡缘缘堂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鼎力协办;厦门市委老干部局、厦门市教育基金会、厦门市南潮书院合力支持的《大师归来:丰子恺的闽南情缘》在中华儿女美术馆隆重开幕。
中华儿女美术馆的李忆敏馆长主持开幕式。在介绍了到场领导与嘉宾之后,他回顾了丰子恺与李叔同(弘一法师)的结缘,以及俩人与闽南的情缘。
开幕式上,嘉宾们的致辞中,丰子恺嫡孙丰羽先生讲述了丰子恺先生的艺术理念;丰子恺研究会资深顾问、招商局集团原副总裁胡政先生阐述了丰子恺研究会的研究方向;厦门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成员、一级调研员叶细致亦做了对丰子恺艺术特性的精彩发言。展览在厦门市原副市长、现任厦门市教育基金会理事长潘世建的响亮鸣锣声中开幕。
丰子恺研究会会长丰羽先生致辞
厦门市原副市长、现任厦门市教育基金会理事长
潘世建先生鸣锣开幕
主讲人:弘一大师研究学者、厦门书画家张一德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同学:
《大师归来,丰子恺的闽南情缘》画展今天来到了厦门,这是值得厦门人民感动和欣喜的事。中国有句古话说:“有缘千里来相会”,这些展品跨越千山万水,从天津、桐乡千里迢迢地来到我们的身边,在疫情肆虐之时,沐浴文化之春风,可喜!可赞!
“缘缘堂”主丰子恺先生——有情亦有缘,这是因为有了情怀,所以有无数的胜缘。缘是一切的开始,丰子恺先生当年来厦时,就是充满欣喜的:这里有与他生命无法割舍之缘,还有君子之约,何以见得?
丰子恺先生与厦门不仅有缘,还有君子之约。
他在厦门赠送给挚友黎丁(黄恢复)的《百年笑口几回开》画上的题跋中写道:“避寇居重庆,与黄恢复仁弟约游闽中,胜利后三年,果在厦门码头相见,欣喜之余,作画留念,子恺”。由此可见,丰子恺先生与厦门有十一年前与恩师弘一大师、广洽法师之约、也有三年前离乱重庆与挚友黎丁之相约。而对厦门之缘,他在来到厦门后所作的《访弘一遗迹敬赠二绝》诗中写得十分真挚与向往:“重道尊师来鹭岛,依然香火旧因缘。”;“衣钵真传留鹭岛,飘然德范喜相亲。”字里行间,既是叙事,也是抒情!既是追寻,也是赞喜!
一、缘是一切的开始
一、缘是一切的开始——丰子恺先生厦门之约
1937年4月22日,丰子恺原定从杭州经上海来厦门拜见他的老师——李叔同-弘一大师,但当时因闽南正鼠疫肆虐,未能果行。对前往厦门之约,丰子恺说:“前日在申候船,悔不决意南行也。”他于1937年5月1日致函在南普陀寺亲近弘一大师的广洽法师说:“盖劳弘一法师按装等待,心至不安。”然人世阻碍,事与愿违,丰子恺当时无缘南行厦门。
1938年,丰子恺因抗战离乱仓皇出奔,流离于广西桂林等地,对厦门之念想一隔就过了十一年。丰子恺在1948年9月10日离杭,在上海乘太平轮于9月27日抵达台湾。他与开明书店章锡深同行台湾近两月,他拟从台湾抵厦,一则访鹭岛凭吊先师弘一大师;二则来南普陀寺会晤广洽法师;三则亦拟在厦门举办画展。
署名记者厚:《丰子恺昨来厦,宋省予画今展览》
1948-11-24(星期三)《江声报》-第三版.
1948年11月22日,丰子恺先生自台北乘鹭江轮船,偕女儿丰一吟,于11月23日下午三时半,抵达厦门的水警码头。当日的《厦门大报》以《丰子恺今日抵厦》作了报道。
11月23日下午三时半,丰子恺抵达厦门后,黎丁上船迎接。丰子恺等一同居住于内武庙街17号——青年挚友黎丁(黄恢复)的家中。
《丰子恺在厦门》讲座现场照片
因为弘一法师的缘故,子恺先生早与闽南结缘。记得抗战最危险的一个阶段,我仓皇从桂林撤退,他老先生遥远地为我着急,帮我设法交通工具及其他,使我平安地逃脱了难,到了重庆,我们重新聚首,他非常喜悦,盛筵席为我接风,陪我吃酒。他说,这些年,除了圣陶先生来渝这样喜欢过,纔是第二次哩。……如同他的即景画“百年笑口几回开”。
丰子恺先生的即景画“百年笑口几回开”
1948年11月24日,丰子恺来到厦门的第二天,他于南普陀寺见到了十一年前相约来厦的广洽法师。他们在后山兜率陀院的阿兰若处,凭吊了弘一大师故居——驻锡之地。丰子恺在弘一大师卓锡厦门时手植的杨柳树前,与广洽法师一起,摩挲杨柳,凝立多时。
二、人生三层楼说
二、“人生三层楼”说——
丰子恺在厦门讲《我与弘一法师》
1948年11月28日下午,丰子恺在厦门寿山岩做了《我与弘一法师》的演讲,他道出了自己对弘一大师一生的深刻理解和最高评价。
丰子恺先生做《我与弘一法师》公开演讲的地点,原是定于中山公园东门的妙释寺,后因慕名而来的听众云集,演讲地点不得不改在寿山岩(亦称半山塘,在今白鹭宾馆所在地),即当时中国佛学会厦门市分会会址举行。
丰子恺先生在《我与弘一法师》的演讲中,他道出了自己对弘一大师一生的深刻理解和最高评价:
“我认为他的出家是当然的。我以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就是宗教。“人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三层楼。”
从李叔同到弘一大师,前世文艺后世僧,“无限奇珍供世眼,一轮明月照天心”,他的人生,听了丰子恺在厦门寿山岩做的演讲,于此中可以得到人生的了悟。
这就是丰子恺先生解读弘一大师一生著名的“人生三层楼”说,是厦门与弘一大师、与丰子恺先生的胜缘。
三、艺术短人生长
三、“艺术短、人生长”——
丰子恺在厦门举办画展
1948-12-04《江声报》第二版《丰子恺个展昨起开始》:
漫画家丰子恺个人书画展,昨起(1948-12-03)假市商会举行。作品共计两百余件,分陈三、四两楼大厅。展出画作均有着色装裱,布置四壁走廊,形成一小巧艺术之宫,丰氏之画内容多刻画现实注重民间风土写照,及儿童生活描写丰氏之画……
在文化与艺术被淹浸在美钞铜臭的国度里,厦门的文化已濒临饥荒的境域了。生长在南国的人们,渴望文化的灌溉和艺术的陶冶,是多么的逼切啊!
日本汉学家吉川幸次郎,称丰子恺先生为“现代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的确,丰子恺先生的人生,是艺术化的人生,是美的人生,是美育的人生,是空灵的人生。
“人生短,艺术长”——也是大师归来——丰子恺先生的闽南缘。
四、世寿所许定当遵嘱
四、“世寿所许,定当遵嘱”——
丰子恺在厦门完成《护生画集·三集》创作
早在1939年,丰子恺流亡宜山期间,完成了《续护生画集》六十幅画作,寄给弘一大师题字。大师曾写信嘱咐丰子恺云:“朽人七十岁时,请仁者作护生画第三集,共七十幅;八十岁时,作第四集,共八十幅;九十岁时,作第五集,共九十幅;百岁时,作第六集,共百幅。护生画集功德于此圆满。”丰子恺收到大师信札后,虽国难流亡,寇势凶猛,大师嘱托,自当从命,子恺回信说“世寿所许,定当遵嘱”。这一允诺,丰子恺先生用了四十六年来完成,在中国的文化艺术史上,留下了动人的一页。
丰子恺先生1949年1月14日租赁厦门古城西路43号楼上的三间房,就是为了践约,完成《护生画集·三集》之创作。厦门挚友黎丁(黄恢复)家,也从内武庙街迁至古城西路43号楼下共同居住。丰子恺在此闭门了近3个月,完成《护生画集·三集》七十幅画作的创作。
这是他为了践行与弘一大师之约,是他留给厦门的情缘。
五、缘缘相聚
五、“缘缘相聚”——
我读丰子恺:艺以载道道艺兼得
我读丰子恺——有人问我,我们应该向丰子恺学习什么?丰子恺作为一位近代文化史的大师,值得我们学习的固然很多,以我浅薄的认识,现在谈谈本人对丰子恺先生的一点理解。
文艺之美,从技术的炉火纯青进入艺术境界,求真、求美、求诚,就近乎“道”了。“庖丁解牛”,技进乎道。“道”,实际上就是精神、道理、规律、本原与本质。有艺而无道,艺则没有精神,没有生命,没有境界;有道而无艺,则显得是空洞宽泛,理论云端,使人摸不着头脑。
艺以载道,追求的终极目标就是“道艺兼得”,各不偏废,道艺相融。先从文艺的“技艺”入手,从题材入手,以画绘心,以画雅心,丰子恺先生就是如此践行的。表现好画面的美感和生活趣味,简洁的用笔和单纯的用色,处理好主客间的良好和谐关系,文艺的结果,可达到自我的修身养性和敦睦人伦的社会功能。
首先,以画绘心,以画雅心,陶冶自我的情操;其次,以画明理,敬爱众生,和诚处世,美化生活;再者,以画行道,善化人心,净化社会风气。这就是我解读的丰子恺先生的“艺以载道,道艺兼得”。“缘缘相聚”,丰子恺的画值得我们好好地学习和品味。
文化名人,有各种的类型,但丰子恺先生,可以这么说,他是延续了中国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精神,是最具有中国文人的文化气质的一位大师,日本汉学家吉川幸次郎说他:“是现代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
在20世纪的文化人中,丰子恺先生自有别具一格的文化意韵:他把对人生的感悟和对哲理的思索;把对生命的智慧和对人世的情感,表现在一种“天人合一”的艺术风骨、艺术创作、艺术趣味之中。
丰子恺的老师弘一大师以“凡夫”自称,行平凡、平常、平淡之行,也是行非凡之行,非常人之行。
丰子恺先生赞美杨柳,是“越长得高,越垂得低”,是“条条不忘根本,常常俯首顾着下面”,杨柳高而能下的下垂,高而不忘根本的深意,正是弘一的“大心凡夫”的最好诠释。
结语——
早年的厦门港,是一处弧形的月牙型美丽的海湾,金色的沙滩串联成一片,史上有“玉沙坡”之美名。沙坡尾就是月牙“玉沙坡”的尾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