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大附院营养科主任韩磊说,干预中小学生的午餐有利于改善学生的体质。她在2008年左右对当时市北区1-6年级2000名小学生做过一次体质调查,发现超重和肥胖的小学生接近35%.这与饮食结构不均衡有很大关系。
李宝旗介绍,目前青岛市中小学生午餐主要是配餐公司和学校食堂,其间在食品安全上用力更多一些,而在用餐营养上并没有标准可依。在青岛市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直接影响学生体质的午餐自然不容忽视。因此,青岛市教育局将中小学生营养午餐规范提上议程,有望在明年年初发布《规范》。炸串不得作为荤菜油炸食品每周不超一次
此次《规范》延续了卫生部之前设定的对学生午餐营养素摄入标准值及各类食物的供给量。而具体实施起来时,仍有许多标准需要细化。
韩磊说,现行的学生营养午餐各类食物的供给量标准分为两个模式,不同模式的*大区别在于动物性食品的差别,模式二基本是模式一的一半,主要原因是受限于食品成本。比如模式一规定动物性食品每人每餐摄入量初中生是75克,高中生是80克,而模式二初中生、高中生均为35克。从营养学角度出发,中小学生每天动物蛋白质的摄入量应该占到蛋白质摄入总量的50%至70%.因此,依据标准制定参考食谱时,要因地制宜,让孩子们吃跑更要吃得营养。
《规范》在中小学生营养午餐基本要求、食谱编制原则、烹调要求三个方面都有不少创新。以烹调要求为例,《规范》规定常用的烹调方法为炒(旺火快急、煮、蒸、炖、熬、焖等6种,其他如煎、炸、腌、烤等烹调方法不宜经常使用;以鸡为原料每周不超过一次,油炸食品每周不超过一次,炸肠、炸串、煎肠等不得作为荤菜。但韩磊认为对鸡肉限制的条款有待商榷,因为还有别的肉类也含有大量激素,也应加以限定。
此外,《规范》在副食食谱编制原则中规定,动物性食品中畜肉、禽肉应以瘦肉为主,少吃肥肉,防止摄入过多的饱和脂肪酸,有条件的学校可考虑吃去骨去刺鱼肉;每周不少于3次豆制品;黄绿色蔬菜每餐不少于50%.配餐企业要设专职营养师组建队伍定期抽检学生餐
"营养、安全、管理,"这是靳晓梅认为在《规范》中必须澄清的三大问题。"要想让《规范》走得长远,要有配套机制,比如有一支营养师队伍。"《规范》在营养午餐基本要求中规定,学校食堂和配餐企业要设专兼职营养师,负责审查该学校一周食谱的营养素含量。但据了解,目前青岛市专职营养师的队伍也并不完善。
为了让《规范》更有操作性,韩磊表示她将依据营养素标准制定几十套食谱供配餐部门参照,当然具体实施起来没必要拘泥于食谱,毕竟地域、季节等因素都会对食谱有所影响,只要营养均衡就可以了。
李宝旗为《规范》设置了一个高点。他认为**中小学生营养午餐要标准化、专业化,其次要工艺化,还有就是要数字化,依据网络建立用餐信息平台、动态管理、食品预警等,一些有科技含量的改造都要逐一细化。有了《规范》,还需要一个监管机制。青岛市教育局表示将会组建一支队伍,定期到学校抽检营养午餐,保障《规范》的实施。
青岛市教育局并未拘泥于《规范》,而是想以此撬动动中小学生营养午餐改造计划。李宝旗说,"中小学生营养午餐是否可以免费?我们按照每生每餐3元、5元、8元标准核算,如果按*高标准每年将需要14亿元的投入,目前正在论证中。"
据悉,青岛市教育局在《规范》实施后,还将有后续课题,会追踪营养午餐对孩子体质的改善,让孩子拥有一个健康的起点。中小学生营养午餐基本要求
⑴学生营养午餐所用食物原料不得采用有毒、有害、变质的食物。
⑵各类食物应经常调换品种,合理搭配,尽可能地做到食物多样化,每套食谱中应有一种大豆或豆制品,以保证植物蛋白和营养素的基本供给。
⑶食盐要限量--每人每日食用量以不超过6g为宜。午餐不宜超过3g.
⑷每套食谱在加工制作时烹调油用量:8-12g/人/餐。
⑸每周安排1-2次杂粮主食,午餐不得以糕点、甜食取代主食。
⑹每周不少于2次菌藻类食物。
⑺不得制售冷荤凉菜。
⑻学校食堂和配餐企业要设专兼职营养师,负责审查该学校一周食谱的营养素含量。
⑼应向学生进行营养和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使学生了解何谓平衡膳食及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提高预防食物中毒的能力。
⑽学校应每周公布学生营养午餐营养素的摄入量及带量。做到每周食谱不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