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生儿出院后一周内,医务人员到新生儿家中进行访视,了解出生时情况、预防接种情况、新生儿疾病筛查情况等。()
2、0-6岁儿童健康管理的服务对象为辖区内居住的0-6岁本地户籍儿童。()
3、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对0-6岁儿童家长进行健康教育。()
4、对于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双多胎或有出生缺陷等具有高危因素的新生儿根据实际情况增加家庭访视次数。()
5、儿童健康管理服务中,婴幼儿在6-8月、12月、24月龄时应分别进行1次血常规(或血红蛋白)检测。()
6、新生儿访视时,若咖啡牛奶斑数量超过6个,大小超过1cm,应建议转诊。()
7、新生儿访视时发现体重不增和增长缓慢,应及时转上级医疗保健单位就诊。()
8、新生儿访视率的分母为年度辖区内活产数。()
9、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为学龄前儿童每年提供2次健康管理服务。()
10、新生儿满月访视应在家中进行,重点询问和观察喂养、睡眠、大小便情况。()
11、儿童体检后,应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选用的儿童生长发育评价标准,对体重、身高进行上、中、下评价。()
12、食物引入原则包括由一种到多种、由少量到多量、由稀到稠、由细到粗。()
14、儿童出生1个月,监护人应带儿童到居住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健康检查。()
15、佝偻病初期常见非特异性神经精神症状是夜惊、多汗、烦燥不安和枕秃。()
16、从事儿童健康管理的人员,应达到中专以上学历,并接受过儿童保健专业技术培训。()
17、生长发育和心理行为发育评估中,每个年龄段采用四个问题进行筛选,四条预警征象均为阳性者提示有发育偏育的可能。()
18、新生儿出生后28-30天,应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满月健康管理。()
19、新生儿家庭访视时,应为新生儿测量提问、记录出生体重、身长,进行体格检查,同时建立《0-6岁儿童保健手册》。()
20、儿童营养性疾病包括营养不良、贫血、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21、婴幼儿肥胖可以采取减重措施来控制病情发展。()
22、新生儿在出生当日死亡的,应录入儿童花名册。()
23、低出生体重是儿童肥胖的高危因素之一。()
24、新生儿首次家庭访视不需要测量体重。()
25、母乳在哺乳过程中会发生变化,前奶脂肪含量较高,后奶含有较多蛋白质和乳糖。()
26、苯丙酮尿症患儿不能进行母乳喂养。()
27、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头3个月每天应补充维生素D800-1000IU。()
28、正常足月儿应从1月开始每天补充铁2mg/kg。()
30、每次开展婴幼儿健康管理时,应测量头围并记录,单位为“cm”。()
31、儿童的生长是一个连续的并且匀速的过程。()
32、儿童口腔保健建议对六龄牙及时进行窝沟封闭。
()
33、儿童的生长发育需要定期、连续的监测,才能及时发现生长发育偏离现象。()
34、正确测量体重应在晨起空腹排尿后,脱去衣裤鞋袜后进行。()
35、早产婴儿在医院观察超过一个月,等到出院后医务人员上门进行随访,可计入新生儿访视人数。()
36、5岁以下儿童死亡人数包括1-4岁儿童死亡人数、婴儿死亡人数、新生儿死亡人数。()
37、1岁以内儿童体检,每次体检日期不超过预约检查日期前后一个月。()
38、新生儿出院后3天内,医务人员应到新生儿家中进行访视。()
39、肥胖是指小儿体重大于同年龄、同性别儿童正常参照值的中位数加2个标准差。()
40、托幼机构在办理儿童入园手续时,应当查验《儿童入托幼机构健康检查表》、《儿童保健手册》、《预防接种证》。()
41、婴幼儿的食物转换一次可以引入多种食物。()
42、托幼机构卫生保健人员上岗前必须经市级以上妇幼保健机构组织的卫生保健专业知识培训,取得专业技术培训考核合格证书。()
43、健康管理中发现龋齿、视力低常或听力异常儿童等情况应及时转诊并追踪随访转诊后结果。()
44、新生儿访视率=年度辖区内接受2次及以上访视的新生儿人数/年度辖区内活产数×100%。()
45、身长/身高别体重主要用于身长/身高和体重不协调的幼儿进行评价。()
46、在婴儿6-8个月可任选一个月做血常规(或血红蛋白)检测。()
47、正常新生儿访视重点询问和观察喂养、睡眠、大小便、黄疸、脐部情况、口腔发育等。()
48、婴幼儿健康管理内容包括在6、12、24、36月龄时使用听性行为观察法分别进行1次听力筛查。()
49、纯母乳喂养指婴儿只吃母乳,不加任何其他食品,但允许在有医学指征的情况下,加喂药物、维生素和矿物质。()
50、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现生长发育偏离或者异常的儿童,应直接建议转上级医疗保健机构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