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胖叔看来,过上品质生活的第一步,就是能吃好睡好!今天给大家带来三道北方家常菜,喜欢吃的朋友,可以做起来哦。
作为一个北方人,我们记忆中的汤基本都是紫菜蛋花汤、西红柿鸡蛋汤、大米汤、绿豆汤这类的,看起来清汤寡水,没有什么猛料。跟广东的动辄要煲几个小时,汤料丰富的老火汤简直没法儿比。
如果要问我最喜欢喝什么汤?我还是会回答,烂糊白菜汤、疙瘩汤这些北方的汤,不为别的,只因那是记忆里小时候的味道,那是每一个在外打拼的游子味蕾里藏着的家乡。
先用生命的源泉(水),将娃娃菜冲洗干净,然后用刀切成小块,放入盆中清洗,沥干水分备用。
在碗中打入4枚鸡蛋,加一点点盐,顺时针搅拌,绝对打散备用。
起锅烧油,油适量多些。油温不要过热,一边倒入鸡蛋液,一遍用炒勺搅拌,炒至定型,开大火炸至金黄焦脆,捞出控油。
不用洗锅,加适量油加热,倒入切好的娃娃菜,随便搅拌几下,等到娃娃菜变软遍塌盛出备用。
重新起锅,来点花生油,加入蒜片爆香,再加上一把面粉,炒到面粉有一点点变金黄。
加入一壶热水,下入白菜,再加入刚才炸好的蛋松,大火煮沸,盖盖小火再炖个3~5分钟。
打开锅盖儿,加一点点盐,天冷的话可以来点胡椒粉(南方的朋友可以不加),关火,出锅。
总的来说,烂糊白菜汤的做法不仅简单,还非常美味,营养也很丰富。30分钟轻松搞定,非常适合我们这种上班族。尤其在天气冷的时候,喝上一碗烂糊白菜汤真的是暖胃又暖心,一天的疲劳一扫而空,还不赶紧给男朋友或者女朋友安排上。
前面说到,烂糊白菜这道汤菜不知出自哪里,不过接下来要介绍的这道菜却是有这很长的历史,但依旧大概率没有多少人听说过。
内丘名吃「挂汁肉」,又名「炒肉挂汁」,是一道具有百年历史的河北名菜。据历史记载,此菜创造于清朝时期,后经内丘县永盛魁饭庄的精心研制和不断创新,形成了「酱香醇厚、咸鲜微酸、精于制汤」的特点,流传至今。
1901年12月27日慈禧太后携光绪帝自西安返京,驻跸内丘。是时,直隶总督袁世凯自邯郸接驾后,为讨取太后欢心,极力打理御膳,将荤、素、饭、菜、粥、茶、点心都专门设局来调理,并责令各县供奉。内丘官员特命永昇魁饭庄(今永盛魁)为太后供奉地方风味菜肴,厨子虑及太后年高牙口未必好,故着意多加汤汁烹出软滑炒肉来进奉。慈禧太后早已吃腻了大鱼大肉,一旦食此地方小吃,感觉酱香滑嫩,微酸爽口,称赞不绝。问起菜名地方官员不知,遂招厨师觐见。厨师以肉中有汤汁,便回道:「炒肉挂汁」。
这段故事是真是假,已难以分辨。但自打我记事起,就知道内丘有这么一道名菜,县志上也有记载。现如今挂汁肉已经和富岗苹果、邢枣仁、内丘神码、仿古邢白瓷并称为内丘的「五大旅游特色品牌」。
永盛魁饭庄,创建于大清乾隆年代,是一家百年老字号。
经过永盛魁饭庄历代大厨的传承和改良后,才有了现在酱香醇厚、咸鲜微酸的「挂汁肉」。据说,最早的挂汁肉是用羊肉制作,由于价格偏贵,不太适合大众消费人群,故而改为了猪肉。
内丘挂汁肉的特点是「鲜、嫩、香、滑」,略有咸味,淡淡的酸味,吃起来爽滑可口,香而不腻。吃一口,口齿留香,入胃入心,越咂磨嘴越有味道。
五花肉剁成肥瘦相间的肉丁,再加入红薯芡粉抓匀。
蒜姜切沫,葱切段备用,提前泡好花椒水。
热锅凉油,待油七成热时加入姜蒜沫爆炒出香味,放入抓好的肉丁,翻炒。
肉色渐变,放入蒸熟的槐茂面酱,翻炒几个来回后,放入葱段加花椒水、盐,略放酱油。
加入淀粉水勾芡,翻炒几个来回,就可以点醋点香油出锅了。
挂汁肉做好了,怎么能少得了发面火烧。一勺挂汁肉,一口发面火烧,简直就是绝配。对面食的热爱,也许只有北方的小伙伴才有同感。
调味料:
在盆中放入300克面粉,加入3克酵母粉,适量白糖,加入适量的水搅拌均匀。
将面粉从絮状揉成偏软的光滑面团,放入盆中,盖上保鲜膜,放在一边醒发20~30分钟。
在碗中放入适量的面粉,适量的盐、适量的十三香、适量的食用油,适量的葱花,搅拌均匀放一边备用。
面板上洒少许的面粉,将醒发好的面团,揉搓几下排气,随后用擀面杖擀成面片。
将搅拌好的油酥倒在面片上涂抹均匀,从一边起,将面片卷成卷儿,边缘捏紧,防止漏油酥。
用手将面卷分成均匀大小的剂子,将剂子的两头捏紧,用手按压成饼状,在表面上抹适量的水,撒上白芝麻。
在预热好的电饼铛上,喷上适量的油,铺上面饼,盖上盖儿,两面分别烙2-3分钟,出锅开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