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12月第2卷第4期
()中医文化
《黄帝内经》与中国传统饮食营养学
225001)路新国(扬州大学烹饪与营养科学系,江苏扬州
摘要《黄帝内经》:阐述了饮食营养的重要意义,强调“治未病”。在膳食结构上,提出了“谷养、果助、畜益、菜充”的全面平衡膳食模式;;,提出了“气味学说”;在饮食养生上,提出了“调和阴阳”“、谨和五味”、;在疾病的治疗上,提出了“食疗学说”;在疾病恢复期的饮食营养上,提出了“,提出了“食忌学说”等。所有这些论述都关键词:内经;营养学;中图号:R221:1009-3222(2001)04-0174-05
《黄帝内经》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经典著作,它不仅奠定了中国传统医学发展的理论基础,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也确立了中国传统饮食营养学理论体系的框架,为中国传统饮食营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对饮食营养意义的论述自然界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物质
(以下条件,正如《素问六节脏象论》《素问》原文
皆引自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年版《黄帝内经
)所说素问》“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所谓“地食人以五味”,即是指饮食营养之“五味”。其中“,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
(素问气合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六节脏象
)“论》;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灵枢《刺节真邪》,以下《灵枢》原文皆引自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黄帝内经灵枢注
)等,强调了饮食五味、证发微》谷气、水谷之精气是人体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故谷不入,半日则
(灵枢)“气衰,一日则气少矣”《五味》;平人不食
(灵枢饮七日而死者,水谷精气津液皆尽故也”《
)。故曰平人绝谷》“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素问)。死”《平人气象论》
2对预防思想与饮食营养的论述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圣人不治已病
收稿日期:2001-10-08;修稿日期:2001-11-08
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灵枢;逆顺》也指出:“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强调预防为主的思想。
在预防医学中,饮食营养学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素问五常政大论》指出“谷肉果菜,食养尽之”。这是有关“食养”概念较早的记载。《素问上古天真论》又指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黄帝内经》中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养生原则和方法,如“法于阴阳”“、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等,但由于“人以水谷为本”,故最重要或最基础的还在于“食养”,在于饮食营养的“食饮有节”。3对膳食结构的论述
《素问脏器法时论》指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和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素问;五常政大论》也指出“:谷肉果菜,食养尽之”。这是世界营养学史上最早根据食物的营养作用对食物进行分类,并认为膳食应以上述四类食物为主组成,进而用于指导人们饮食生活的记载,是我国古代营养学领域的一大发现,它“精辟地、纲领性地向人们揭示了饮食的要义,是世界上最早而又全面的饮食指南”,对于指导人们保持合理的平衡膳食具有重要的意义。日本近代营养学家将食物分为“六群”或“四群”,用于指导居
[1]
作者简介:路新国(1955-),男,河南安阳人,扬州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