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与中国传统饮食营养学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12月第2卷第4期

()中医文化

《黄帝内经》与中国传统饮食营养学

225001)路新国(扬州大学烹饪与营养科学系,江苏扬州

摘要《黄帝内经》:阐述了饮食营养的重要意义,强调“治未病”。在膳食结构上,提出了“谷养、果助、畜益、菜充”的全面平衡膳食模式;;,提出了“气味学说”;在饮食养生上,提出了“调和阴阳”“、谨和五味”、;在疾病的治疗上,提出了“食疗学说”;在疾病恢复期的饮食营养上,提出了“,提出了“食忌学说”等。所有这些论述都关键词:内经;营养学;中图号:R221:1009-3222(2001)04-0174-05

《黄帝内经》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经典著作,它不仅奠定了中国传统医学发展的理论基础,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也确立了中国传统饮食营养学理论体系的框架,为中国传统饮食营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对饮食营养意义的论述自然界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物质

(以下条件,正如《素问六节脏象论》《素问》原文

皆引自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年版《黄帝内经

)所说素问》“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所谓“地食人以五味”,即是指饮食营养之“五味”。其中“,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

(素问气合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六节脏象

)“论》;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灵枢《刺节真邪》,以下《灵枢》原文皆引自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黄帝内经灵枢注

)等,强调了饮食五味、证发微》谷气、水谷之精气是人体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故谷不入,半日则

(灵枢)“气衰,一日则气少矣”《五味》;平人不食

(灵枢饮七日而死者,水谷精气津液皆尽故也”《

)。故曰平人绝谷》“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素问)。死”《平人气象论》

2对预防思想与饮食营养的论述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圣人不治已病

收稿日期:2001-10-08;修稿日期:2001-11-08

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灵枢;逆顺》也指出:“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强调预防为主的思想。

在预防医学中,饮食营养学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素问五常政大论》指出“谷肉果菜,食养尽之”。这是有关“食养”概念较早的记载。《素问上古天真论》又指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黄帝内经》中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养生原则和方法,如“法于阴阳”“、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等,但由于“人以水谷为本”,故最重要或最基础的还在于“食养”,在于饮食营养的“食饮有节”。3对膳食结构的论述

《素问脏器法时论》指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和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素问;五常政大论》也指出“:谷肉果菜,食养尽之”。这是世界营养学史上最早根据食物的营养作用对食物进行分类,并认为膳食应以上述四类食物为主组成,进而用于指导人们饮食生活的记载,是我国古代营养学领域的一大发现,它“精辟地、纲领性地向人们揭示了饮食的要义,是世界上最早而又全面的饮食指南”,对于指导人们保持合理的平衡膳食具有重要的意义。日本近代营养学家将食物分为“六群”或“四群”,用于指导居

[1]

作者简介:路新国(1955-),男,河南安阳人,扬州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THE END
1.《食品营养小知识》课件20241126.ppt食品营养小知识食品中蕴藏着丰富的营养元素,了解这些营养知识可以帮助我们科学合理地饮食,维护健康。让我们一起探讨食品营养的奥秘吧。食品营养学概述营养学基础知识营养学是研究人体所需营养物质及其在人体内转化和利用过程的科学。它探讨食物营养成分、功能以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均衡饮食原则营养学倡导以多样化、适量的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363636475.html
2.营养学课件第一章营养学基础.pptx“可耐受”是指这一剂量在生物学上一般是可以耐受的,但并不表示可能是有益的。 ■鉴于营养素强化食品和膳食补充剂的日渐发展,有必要制定UL来指导安全消费。对许多营养素来说还没有足够的资料来制定其UL,所以未定UL并不意味着过多摄入没有潜在的危害。; 1.0 0.5- 0-; ■人类大约30%基因存在多态性,导致不同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4/1116/5132244110012000.shtm
3.科学·新形态教材《食品营养学》:如何吃得降?一起阅读,探索食科学· 新形态教材 |《食品营养学》:如何吃得健康?一起阅读,探索食物、营养与健康的奥秘,科学,营养素,食品营养学https://www.163.com/dy/article/JEL17FL005325Q3L.html
4.食品营养学pdfepubmobitxt电子书下载2024《食品营养学》一书以“营养学基础一食物营养一不同人群的合理膳食一膳食营养与健康”为主线,系统阐述了食品营养学的基础理论与实际应用,并结合食品专业特点,重点介绍了食物营养价值、贮藏加工对食物营养价值的影响、营养强化食品、保健(功能)食品、食物营养相关政策法规与营养标签等。本教材力求内容丰富、简明扼要、特色https://windowsfront.com/books/12246756
5.食品营养学2024pdfepubmobi电子书食品营养学 2024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图书描述 营养学课程的教学主要在医学院校和食品院校。医学院校是以人体解剖学、人体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等课程为基础,强调基础营养学和临床营养学。食品院校营养学的课程既要有营养学的基本知识,也应有自己专业的针对性和适应性,我们习惯称为食品营养学。本教材根据食品科学与工程https://onlinetoolsland.com/books/4102108
6.西南农业大学食品化学与营养学课件课件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第三章 基础营养 第四章 不同人群食品的营养要求 第五章 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 第六章 食品的营养素强化 第七章 食物与健康 第八章 社区营养 第九章 营养与农业https://www.openke.net/show.php?id=3379
7.饮食营养与卫生(第四版)习题册参考答案A12### 食品卫生与安全 - **食品卫生**: 涉及从生产到消费整个过程中确保食品的安全、完整和美好状态。 - **食品安全**: 强调食品在按照预期方式制作和食用时不会对消费者造成伤害。 - **营养学与食品卫生学**: 分别研究食物营养与人体健康的关系以及如何保证食品的质量安全。 ### 简答题解析 - **食品的调https://download.csdn.net/download/pengtaohanyu/14904334
8.食品卫生与营养学可以考执业药师吗执业药师1.取得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大专学历,在药学或中药学岗位工作满6年。 2.取得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本科学历或学士学位,在药学或中药学岗位工作满4年。 3.取得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学位,在药学或中药学岗位工作满2年。 4.取得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博士学位,在药学或中药学岗位工作满1年。https://www.educity.cn/zyys/2247887.html
9.中国营养学会关于发布团体标准《易食食品》的公告其他核心提示:根据《中国营养学会团体标准管理程序》,经中国营养学会法规标准工作委员会组织审查,批准《易食食品》(T/CNSS 007—2021)团体标准,现予以发布,标准自2021年03月22日起正式实施。 各有关单位: 根据《中国营养学会团体标准管理程序》,经中国营养学会法规标准工作委员会组织审查,批准《易食食品》(T/CNSS 007https://news.foodmate.net/2021/02/585719.html
10.应如何评价食物蛋白质的营养学价值?患者男,岁。患高血压病10年。近2~3年时常下肢水肿,口服氢氯噻嗪,症状好转。近期出现心慌、气短、水肿加重,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慢性心功能不全、心肌肥大。给予地高辛口服治疗。关于地高辛的作用特点,错误的是( )。https://www.shuashuati.com/ti/1b22d90f27524beda2431a8b43a7cac6.html
11.营养学5套练习题.pdf:..营养学5套练习题(总27页)-CAL-FENGHAI.-(YICAI)-Company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食品营养学练习题1一、-2012全国营养监测结果显示,、豆类、()()()()():..,β-胡萝卜素5mg,则其维生素A摄入总量为()“克山病”是因为机体缺乏()()“O”()()()3:..()()https://www.taodocs.com/p-1045976899.html
12.食品类期刊营养学期刊中国营养学杂志投稿《食品与营养科学》系“RCCSE中文OA核心学术期刊”,是一本开放获取、关注食品与营养领域最新进展的国际中文期刊,主要刊登饮食与疾病、动植物营养学、食品安全与卫生、营养与社会经济等相关内容的学术论文和成果报道及评述。本刊支持思想创新、学术创新,倡导科学,繁荣学术,集学术性、思想性为一体,旨在给世界范围内的科学https://www.hanspub.org/journal/HJFNS.html
13.基于OBE理念的高校食品营养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本文以海南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为例,剖析了在当前工程教育背景下高校食品营养学课程存在的问题,并探索了团队、双语、PBL、线上线下和实践教学模式在教学改革中的应用,实现本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与持续改进的常态化。 下载App查看全文 下载全文更多同类文献个人查重>>个人AIGC检测>>文献综述>>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KJFT2021270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