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吃饭无小事!可是有的妈妈会说:“我是很认真呀!绞尽脑汁想让她吃好点,多吃点!问题是人家不认真啊!”“吃什么还不是她说了算,喜欢的就多吃点,不喜欢的就吐出来。”“这一碗饭我是要让她吃完的,哄着、骗着、追着,什么时候能吃完就看她的了!”
嗯嗯,看着不仅宝宝很委屈,爸妈也很委屈啊!想要孩子干饭认真,吃什么、何时吃由宝宝来决定,吃多少由爸妈来决定,爸妈的认真劲用对地方了吗?我们不妨先从《中国学龄前儿童平衡膳食宝塔》看起:
一、吃什么?吃多少?何时吃?
吃什么?吃多少?何时吃?这是关于膳食营养的问题。
孩子的食物品种要多样化且合理搭配,平均每天摄入12种以上食物,每周25种以上。以4-5岁的孩子为例,每天摄入谷物类食物100-150克,谷类、薯类及杂豆类食物平均每天3种以上,每周5种以上;每天摄入蔬菜类食物150-300克,水果类食物150-250克,蔬菜、菌藻及水果类食物平均每天4种以上,每周10种以上,深色蔬菜应占蔬菜总量的1/2;每天摄入蛋类食物50克,畜禽肉鱼类食物50-75克,鱼、蛋、畜肉及禽肉类食物平均每天3种以上,每周5种以上;每天摄入奶类食物350-500克,奶、大豆及坚果类食物平均每天有2种,每周5种以上;每日饮水700-800毫升,以白开水为主,避免含糖饮料。2-3岁幼儿每日各类食物摄入量见膳食宝塔,种类搭配可参照4-5岁的孩子。
二、谁决定?
谁决定?这是关于孩子膳食行为培养的问题。
早期建立互动式喂养方式对于婴幼儿长期的进食行为都有重要的影响。所谓互动,即彼此联系,相互影响;平衡膳食的品种搭配和餐次安排家长起主导和引导作用,而进食的量由孩子来把控,家长要及时响应孩子的饥饱信号,积极鼓励孩子自主进食,与孩子有充分的眼神和语言交流,促进其情感发展。家长尽可能为儿童提供各种食物以满足生长需要,多采用蒸、煮、炖、煨等烹调方式,食物细、软、烂,去除皮、骨、刺、核,控制盐和糖的用量,注意色香味形,达到营养膳食的要求。食材选料、洗涤、切配、烹调的方法科学合理,比如蔬菜应选择当季新鲜的食材,先洗后切,切后即炒,急火快炒,炒后即食,以减少维生素的流失。
幼儿与家人同食,便于与家人互动交流,营造轻松愉快的就餐氛围,美食是用来享受的。宝宝学习用手抓食、用勺子吃,参与进餐过程,逐步学会自己进食。宝宝自主进食,不仅可以使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到进餐过程中,还可以锻炼他的手眼协调、精细动作、生活自理等能力。动作的发展有一个从不熟练到熟练的过程,允许孩子进食过程狼藉,鼓励她不断尝试,逐步掌握进食技巧。避免进食时看电视或玩玩具等,这样会分散孩子的注意力,使进食量减少;也不要强迫进食,更不可追喂进食,识别孩子饱腹的信号,允许吃饱后离开餐桌。
三、够不够?
够不够?这是关于孩子营养状况评价的问题。
上海市0-6岁男童身长(身高)/年龄、体重/年龄百分位数标准曲线
上海市0-6岁女童身长(身高)/年龄、体重/年龄百分位数标准曲线
幼儿有调节进食的能力,可能一日早餐吃很多,次日早餐什么也没吃;一天中早餐吃得少,可能会有吃较多的中餐和较少的晚餐。所以,如果孩子某一餐吃得比较少,只要孩子的精神状态是好的,排除生病引起的食欲下降,不必过于焦虑。研究显示幼儿餐间摄入的差别可达40%,一日的能量摄入相对比较一致,只有10%的变化。
嗯,吃饭确实不是一件小事,不仅关乎孩子的营养,还关乎膳食行为的培养,精细动作的发展、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亲子互动和情感交流等神经心理行为的发展。只要爸妈的认真劲用对地方,孩子自然就会认认真真干饭!
参考资料:
1、《上海市0~6岁儿童营养指导技术规范》(沪卫妇幼〔2019〕5号);
2、《中国学龄前儿童平衡膳食宝塔(2022版)》,中国营养学会妇幼营养分会编制;
3、《儿科学(第9版)》,主编王卫平、孙锟、常立文,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年7月;
4、《发育与行为儿科学(第2版)》,主编金星明、进静,人民卫生出版社,2022年12月;
5、《0~3岁婴幼儿喂养建议(基层医师版)》,中华儿科杂志,2016,54(12):883-890
(作者:马腹婵,上海市妇幼保健中心儿保科,儿科学硕士,主治医师,二级心理咨询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