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儿童喂养与营养指导技术规范》《儿童营养性疾病管理技术规范》,我委组织制定了《上海市0~6岁儿童营养指导技术规范》。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特此通知。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2019年6月12日
上海市0~6岁儿童营养指导技术规范
通过对0~6岁儿童家长进行母乳喂养、辅食添加、合理膳食、饮食行为等科学喂养知识的指导,提高6个月内婴儿纯母乳喂养率,引导家长合理喂养,预防儿童营养性疾病的发生。明确0~6岁儿童常见营养性疾病的筛查评估标准、干预措施及随访管理要求,及时矫正儿童营养偏离状态,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第一部分喂养技术指导
一、0~24月龄儿童喂养指导
6月龄内及7~24月龄的儿童处于生命早期1000天机遇窗口期的第二、三阶段,营养作为最重要的环境因素,对其生长发育和后续健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一)纯母乳喂养
指6个月以内的婴儿只吃母亲的乳汁,不添加任何食品(包括水在内)。鼓励母乳喂养。母乳喂养一般可以满足6个月内婴儿的营养需要。但是,母亲的食欲、心理以及家庭成员的态度都会影响母乳喂养的效果。
1.母乳喂养的好处
(1)对婴儿的好处
1)母乳易消化吸收,含有婴儿所需的全部营养,有助于婴儿生长发育;
2)预防婴儿腹泻和呼吸道感染;
3)减少过敏性疾病、儿童期肥胖的发生;
4)有利于母子之间的感情交流、婴儿的情感发育。
(2)对母亲的好处
1)有助于建立亲子关系;
2)有助于推迟再次妊娠;
3)帮助子宫收缩,减少阴道出血,预防产后出血;
4)减少发生乳腺癌和卵巢癌的危险,保护母亲健康;
5)消耗母亲多余脂肪,促进体型恢复,使乳房丰满。
(3)对家庭的好处:经济、方便、母乳温度适宜、减少婴儿食物被污染的机会。
2.促进乳汁分泌的方法
(1)按需哺乳:3月龄内婴儿应频繁吸吮,每日不少于8次,可使母亲乳头得到足够的刺激,促进乳汁分泌。
(3)乳房按摩:哺乳前热敷乳房,从外侧边缘向乳晕方向轻拍或按摩乳房,有促进乳房血液循环、乳房感觉神经的传导和泌乳作用。
(4)家庭支持:保证母亲身心愉快、充足睡眠、合理营养,促进泌乳。
3.正确的喂哺技巧
(1)哺乳前准备:等待哺乳的婴儿应是清醒状态、有饥饿感,并已更换干净的尿布。哺乳前让婴儿用鼻或嘴触碰母亲的乳房,哺乳时婴儿的气味、身体的接触都可刺激乳母的射乳反射。
(2)哺乳方法:每次哺乳前,母亲应洗净双手。正确的喂哺姿势有斜抱式、卧式、抱球式。无论采用何种姿势,都应该让婴儿的头和身体呈一条直线,婴儿身体贴近母亲,婴儿头部和颈部得到支撑,婴儿贴近乳房、鼻子对着乳头。正确的含接姿势是婴儿的下颏贴在乳房上,嘴张大,将乳头及大部分乳晕含在嘴中,婴儿下唇向外翻,婴儿嘴上方的乳晕比下方多。婴儿慢而深地吸吮,能听到吞咽声,表明含接乳房姿势正确,吸吮有效。哺乳过程注意母婴互动交流。
(3)哺乳次数:3月龄内婴儿应按需哺乳。4~6月龄逐渐定时喂养,每3~4小时一次,每日约6次,可逐渐减少夜间哺乳,帮助婴儿形成夜间连续睡眠能力。但有个体差异,需区别对待。
4.常见的母乳喂养问题
(1)乳量不足:正常母亲产后6个月内每日泌乳量随婴儿月龄增长逐渐增加,成熟乳量平均可达每日700~1000ml。婴儿母乳摄入不足可出现下列表现:
1)体重增长不足,生长曲线平缓甚至下降,尤其新生儿期体重增长低于600g;
2)排尿次数每天少于6次;
3)吸吮时不能闻及吞咽声;
若确因乳量不足影响婴儿生长,应劝告母亲不要轻易放弃母乳喂养,可在每次哺乳后用配方奶补充母乳不足。
(2)乳头凹陷或皲裂:乳头凹陷需要产后做简单的乳头护理,每日用清水(忌用肥皂或酒精之类)擦洗、挤、捏乳头,母亲亦可用乳头吸引器矫正乳头凹陷。母亲应学会“乳房喂养”而不是“乳头喂养”,大部分婴儿仍可从扁平或凹陷乳头吸吮乳汁。每次哺乳后挤出少许乳汁均匀地涂在乳头及乳晕上,可防止因为干燥导致乳头皲裂及感染。乳头皲裂严重时,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
(3)溢奶
定义:婴儿胃呈水平位,容量较小,且胃部肌肉发育未完善,贲门括约肌松弛,吃奶后常自口角溢出少量乳汁。哺乳过多或吞入空气时多见,不影响健康。
缓解方法:喂奶后宜将婴儿头靠在母亲肩上竖直抱起,轻拍背部,可帮助排出吞入的空气从而预防溢奶。婴儿睡眠时宜侧卧位,可预防溢奶导致的窒息。若经指导后婴儿溢奶症状无改善,或体重增长不良,应及时转诊。
(5)湿疹:婴儿出现湿疹时应尽可能母乳喂养,哺乳期间母亲少进食牛奶、蛋类、坚果类和海产品等易致敏食物;要避免日光直射、搔抓、食物过热及环境温度过高等。
(6)母亲外出:鼓励母亲外出或上班后仍坚持母乳喂养。每天哺乳不少于3次,外出或上班时挤出母乳,以保持母乳的分泌量。
(7)不宜母乳喂养的情况:母亲正接受化疗或放射治疗、患活动期肺结核且未经有效治疗、HIV感染、吸毒等情况下,不宜母乳喂养。母亲患其他传染性疾病或服用药物时,应咨询医生,根据情况决定是否可以哺乳。
5.母乳的保存
保存条件
室温(25~37℃)
4小时
室温(15~25℃)
8小时
冰箱冷藏室(2~4℃)
24小时
冰箱冷冻室(-18℃以下)
6个月
6.维生素D及钙的补充
母乳中维生素D含量低,母乳喂养儿不能通过母乳获得足量的维生素D。阳光照射不是6月龄内婴儿获得足够维生素D的最方便途径。每日10μg(400IU)的维生素D可基本满足婴儿在完全不接触日光照射情况下维生素D的需要。纯母乳喂养能满足婴儿骨骼生长对钙的需求,不需额外补钙。
(二)科学添加辅助食品
1.辅助食品添加原则
满6月龄时,婴儿胃肠道等消化器官已相对发育完善,可以消化母乳以外的多样化食物。同时,婴儿的口腔运动功能、味觉、嗅觉、触觉等感知觉以及心理、认知和行为能力也已准备好接受新的食物。
应在婴儿身体健康时添加辅食,添加原则是食品的数量从少到多,种类从一种到多种,质地从稀到稠,性状从细到粗。循序渐进,习惯一种后,再添加另一种,逐步达到食物多样化。
2.辅助食品添加顺序
辅助食品的添加形式应由泥糊状食物到固体食物。给满6月龄的婴儿添加第一种泥糊状食物,一般是能满足其生长需要、易于吸收、不易产生过敏的谷类食物,如婴儿米粉;其次是根茎类蔬菜与水果。在婴儿适应多种食物的单独喂养后可以混合喂养,如米粉伴香蕉泥等。食物的硬度或大小应适度增加,适应婴儿咀嚼吞咽功能的发育,如末状、丁块状或指状等软食。因特殊情况需要在满6月龄前添加辅食的,应咨询专业人员后谨慎做出决定。
表2婴幼儿进食安排
月龄
食物形状
种类
餐数
主餐
辅食
6月龄~
泥状食物
米粉、蔬菜泥、水果泥
5~6次奶类(800-1000ml)(开始断夜间奶)
逐渐增加至1次
7月龄~
末状食物
稀(软)饭、烂面、菜末、蛋黄、鱼泥、豆腐、肉末、肝泥、水果
4~5次奶类(500-700ml)
2次
10月龄~
碎状、丁块状、指状食物
软饭、烂面、碎肉、碎菜、全蛋、鱼肉、豆制品、水果
3~4次奶类(500-700ml)
2~3次
13~24月龄
小片、小丁、小块
各种家庭日常食物(1个鸡蛋、肉禽鱼,谷物类、蔬菜、水果的量以小儿需要而定。)
3次奶类(400-600ml)
3次
备注:1岁以后的幼儿饮食应从以乳类为主转变为以谷类为主,加荤菜、蔬菜等混合饮食。《儿童保健学》(刘湘云等主编),《中国7-24月龄婴幼儿平衡膳食宝塔》(2017年)(中国营养学会妇幼营养分会)。
3.2岁以内各月龄婴幼儿喂养指导重点
(5)10~12月龄的婴儿每天保持500~700ml的奶量,鸡蛋15~50g(至少一个蛋黄),肉禽鱼25~75g,稠厚的粥、烂面、软饭、馒头等谷物类20~75g,继续尝试各种蔬菜和水果,并根据婴儿需要增加进食量,各为25~100g。食物品种选择多样,增加婴儿对不同食物口味和质地的体会,减少将来挑食、偏食的风险。食物以碎、烂、软为主,但食物要有一定的质地、适当的硬度,训练婴儿咀嚼、搅拌、吞咽等口腔运动能力。餐前洗手,鼓励婴儿用手抓握食物自喂,自己用勺,小口喝杯中水,增加进食兴趣,有利于手眼动作协调,促进精细动作的发育,培养婴儿逐步学会独立进食的能力。逐步与成人一起进餐,让婴儿感受共同进餐的氛围。
(6)13~24月龄的幼儿每天奶量应维持约400~600ml,谷物类50~100g,如软饭、面条、馒头等,鸡蛋25~50g,肉禽鱼50~75g,蔬菜、水果的量各为50~150g。尝试啃咬水果片或煮熟的大块蔬菜,增加进食量。不能母乳喂养或母乳不足时,建议以合适的幼儿配方奶作为补充。可引入酸奶、奶酪等,作为幼儿辅食的一部分。鼓励幼儿自主进食,满12月龄后应与家人一起进餐,逐渐尝试少盐、少糖、少刺激的淡口味家庭膳食。12月龄的幼儿能用小勺舀起,但大多散落,18月龄时能吃到大约一半的食物,24月龄时能比较熟练地用小勺自喂,少有散落。
4.辅食添加注意事项
(2)婴儿的辅助食品要单独制作,制作辅食时保持食物的原味,应尽可能少糖,不主张婴儿期添加果汁;不主张加盐,因添加辅食后食物本身所含钠即可满足婴儿对钠的需求;不加调味品,适量添加植物油。
(3)生后第一年限制牛奶或非配方奶粉,因其中的能量、蛋白质及其他营养素均不能满足婴儿生长发育的需要。
(4)烹调应采用蒸、煮、炖、煨等烹调方式,不宜采用油炸、油煎、烤等方式。经过腌、熏、卤制,重油、甜腻以及辛辣刺激的高盐、高糖、刺激性的重口味食物均不适合婴幼儿。
(5)婴幼儿进餐时应固定位置,需有成人看护,并注意进餐场所的安全。
(7)在进餐时,不批评孩子。婴幼儿的食欲会有波动,可能一天中有时早餐吃的少,但会吃较多的午餐,不要用哄骗、吓唬等方式迫使婴幼儿进食,让孩子享受进餐的乐趣。
(8)家庭成员的进食行为和对食物的反应会影响孩子,父母要以身作则给孩子做榜样。幼儿喂养中应注意良好摄食(饮食)行为的培养,规避不合理、不科学的行为。小于3岁或学龄前儿童(无肥胖史),不应限制脂肪或胆固醇的摄入。
(9)整粒坚果、葡萄、果冻等食物不适合给婴幼儿食用,以免窒息。
(10)定期监测婴幼儿的体格指标,促进健康生长。
(三)转乳期的安排(断母乳的正确方法)
3.断母乳后,应首选配方奶粉代之。在断母奶的同时让孩子习惯吃配方奶。补充困难甚至拒食者,应适当延长断母乳过程。转奶期间或转奶之后,及时用奶瓶或杯子喂哺等方法逐渐增加配方奶粉至年龄适宜的量。
(四)人工喂养的方法
由于婴儿患有某些代谢性疾病、乳母患有某些传染性或精神性疾病、乳汁分泌不足或无乳汁分泌等原因,不能用纯母乳喂养婴儿时,建议首选适合于6月龄内婴儿的配方奶喂养,不宜直接用普通液态奶、成人奶粉、蛋白粉、豆奶粉等喂养婴儿。任何婴儿配方奶都不能与母乳相媲美,只能作为纯母乳喂养失败后的选择,或者6月龄后对母乳的补充。
1.喂养次数
因新生婴儿胃容量较小,生后3个月内可不定时喂养。3个月后婴儿可建立自己的进食规律,此时应开始定时喂养,每3~4小时一次,每日约6次。允许每次奶量有波动,避免采取不当方法刻板要求婴儿摄入固定的奶量。
2.喂养方法
在婴儿清醒状态下,采用正确的姿势喂哺,喂哺时奶瓶的位置与婴儿下颌成45度,并注意母婴互动交流。应特别注意选用适宜的奶嘴,奶瓶和奶嘴应清洁消毒,奶液温度应适当,接近皮肤温度,宜即冲即食,不宜用微波炉热奶,以避免奶液受热不均或过烫。
3.奶粉调配
应严格按照产品说明的方法进行奶粉调配,避免过稀、过浓或额外加糖。
4.奶量估计
5.治疗性配方奶选择
(1)低敏配方:对确诊为牛乳蛋白过敏的婴儿,应坚持母乳喂养,可继续母乳喂养至2岁,但建议母亲限制奶制品、鸡蛋清、海产品及其他易过敏食物的摄入。如不能母乳喂养时需要用低敏配方奶替代。低敏配方包括深度水解配方(EHF)和完全水解的氨基酸配方(AAF),需根据医生建议使用。
(2)无乳糖配方:对有乳糖不耐受的婴儿应使用无乳糖配方奶。
(3)低苯丙氨酸配方:确诊苯丙酮尿症的婴儿应使用低苯丙氨酸配方奶。
(五)运动
根据婴幼儿的年龄特点适当开展“三浴”(日光浴、空气浴、水浴)运动,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促进机体的消化能力,增进食欲。
二、2~6岁儿童膳食指导重点
2~6岁是儿童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摄入的食物种类和膳食结构已开始接近成人,是饮食行为和生活方式形成的关键时期。
(一)食物的品种、烹饪、进食量及进食安排
表32岁~儿童各类食物每天建议摄入量(g、ml)
2岁~
4岁~
谷类
75~125
100~150
薯类
适量
蔬菜
100~200
150~300
水果
150~250
肉禽水产
50~75
蛋类
50
大豆
5~15
10~20
坚果
乳制品
350~500
食用油
20~25
食盐
<2
<3
水
600~700
700~800
备注:选自《中国学龄前儿童平衡膳食宝塔》(中国营养学会妇幼营养分会,2017年)
1.进食安排
2.食物烹饪方式
(1)从小培养儿童清淡口味,有助于形成终生的健康饮食习惯。
(2)食材采购应遵循多样化的原则,选择当季、新鲜的食材。
(3)在烹调方式上,宜采用蒸、煮、炖、煨等烹调方式。特别注意要完全去除皮、骨、刺、核等,大豆、花生等坚果类食物,应先磨碎,制成泥糊浆等状态进食。口味宜清淡,不应过咸、油腻和辛辣,尽可能少用或不用味精、鸡精、色素、糖精等调味品。为儿童烹调食物时,应控制食盐用量,还应少选含盐量高的腌制食品或调味品。可选天然、新鲜香料和新鲜蔬果汁进行调味。
(4)无甲状腺疾病的儿童可吃加碘盐。有甲状腺疾病的儿童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决定是否吃加碘盐。
(二)膳食行为
1.养成儿童定时、定点、定量、安静、专注的进食习惯
2.纠正挑食、偏食的习惯
对于儿童不喜欢吃的食物,可通过变换烹调方法、重复小份量供应、鼓励尝试并及时给予表扬加以改善,不可强迫喂食。
3.家长应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家长应与儿童一起进食,起到榜样作用,帮助孩子从小养成不挑食、不偏食的良好习惯。家长还应避免以食物作为奖励或惩罚的方式。
(三)保证奶量,适量饮水,正确选择零食
儿童新陈代谢旺盛,活动量大,水分需要量相对较多,每天总摄入量为1300~1600ml,除奶类和其它食物中摄入的水外,每天饮水600~800ml,以白开水为主,避免含糖饮料。儿童胃容量小,每天应少量多次饮水,上午、下午各2~3次,晚饭后根据情况而定。不宜在进餐前大量饮水,以免充盈胃容量,冲淡胃酸,影响食欲和消化。运动中和运动后也不宜大量饮水,应少量、多次补充。
零食是学龄前儿童所必要的,对补充所需营养有帮助。零食应尽可能与加餐相结合,最好安排在两次正餐之间,量不宜多,以不影响正餐为前提。宜选择新鲜、天然、易消化的食物,如奶制品、水果、蔬类等食物,限制油炸食品和膨化食品。养成吃零食后漱口的习惯。
注意饮食安全,避免整粒的豆类、坚果类食物呛入气管发生意外,建议坚果和豆类食物磨成粉或打成糊食用。
对年龄较大的儿童,可引导孩子认识食品标签,学会辨识食品生产日期和保质期。
(四)平衡膳食,重在参与
家长及时了解托幼机构膳食供应情况,调整家庭膳食的种类和数量,保证儿童营养摄入均衡。
让孩子参与食物选择与制作,增进对食物的认知与喜爱。鼓励儿童体验和认识各种食物的天然味道和质地,了解食物特性,增进对食物的喜爱。同时应鼓励儿童参与家庭食物选择和制作过程,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的加工活动如择菜,体会参与的乐趣,享受烹饪食物过程中的成就。家长或幼儿园老师可带儿童去市场选购食物,辨识应季蔬果,尝试自主选购蔬菜。在节假日,带儿童去农田认识农作物,实践简单的农业生产过程,参与植物的种植,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介绍蔬菜的生长方式、营养成分及对身体的好处,并亲自动手采摘蔬菜,激发孩子对食物的兴趣,享受劳动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