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卫生部去年开展的八省市“0~5岁婴幼儿营养状况调查”显示:我国儿童营养和健康状况正面临着营养缺乏和营养过剩的“双重挑战”,“小胖墩”和“小豆芽”现象是亟待解决的大问题。
目前,我国2岁以内的婴幼儿贫血患病率达24.2%;3~12岁儿童维生素A缺乏率为9.3%;我国十大城市0~6岁儿童健康状况调查表明,缺锌比例为39%。
我国最新“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儿童中营养失衡、微量营养素缺乏等营养不良状况相当普遍,儿童营养性疾病不容忽视。
生长过快导致营养不良
资深儿科专家、解放军第202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李奇玉指出:“现在的孩子不是我们以前所指的那种‘营养不良’,而是一种‘营养过剩’状态,之所以孩子们呈现出某些营养的缺失,是孩子身体增长过快导致的,所以,医学上称之为营养的‘相对缺乏’。孩子身体生长过快而消化系统器官还是按照正常速度在生长,所吸收的物质的量不变,这样,增长过快的身体自然呈现出了‘营养不良’状态,所以叫‘营养相对缺乏’。”
食物搭配不当引发营养不良
高收入家庭营养不良更多
专家指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微量营养元素缺乏成为近年来新出现的一种营养不良。中国营养学会一项调查表明,这一类营养不良在人均月收入1000元以上的家庭中更为多见,人均月收入1000元以下家庭反而不明显。食物搭配的不合理,如吃肉食多粗粮少,副食摄入多主食摄入少等,是造成我国儿童和青少年营养不良的一个主要原因。
目前,我国2岁以下儿童缺铁性贫血的患病率在25%以上。儿童缺锌会出现不长个、抵抗力下降等症状,还容易发生铅中毒。由于锌与铁常常来自于同样的食物,单一的饮食会造成缺铁缺锌同时发生。饮食结构就像植物一样,既要有红花又要有绿叶,儿童食品如果只追求单一物质的充足,没有其他物质的配比均衡,到了儿童体内也无法吸收,必然导致儿童营养不良。
建议:猪、牛、羊等红肉是儿童补充铁、锌等微量元素最好的食物。食物宜采取蒸、煮或凉拌的烹调方式,应减少糖、淀粉及脂肪类食物的摄入。
早餐单一引发营养不良
据我国营养和医学部门对近万名城市儿童饮食状况的调查发现,每天经常吃早餐的儿童中,男生的比例高于女生,且年龄越小,比例越高。而在食用早餐的儿童中,有52%~56%存在早餐安排不科学、食品种类单一、营养成分不均衡的现象,如只吃面包+牛奶+鸡蛋等。
建议:营养质量好的早餐,应包括谷物、动物性食品、奶类及蔬菜水果四大部分。研究发现,食用能量充足、配比均衡的早餐的学生,在数字运用、创造想像力及身体耐力等方面,强于食用的早餐营养搭配不合理的学生。
零食喧宾夺主造成营养不良
贪吃零食,是儿童不良饮食行为的突出表现。水果、饼干、糖果、点心及膨化类食品等都是他们常吃的零食。有些家长对孩子偏爱零食的行为,采取迁就、放任的态度,导致孩子用餐无规律,贪零食、厌正餐,出现以零食代替主食的喧宾夺主现象。
建议:科学合理地吃零食。
肥胖超重导致营养不良
最新的调查结果显示,肥胖问题已经取代了供给不足导致的营养不良问题,成为目前危害我国儿童健康最突出的问题之一。近年来,我国肥胖儿童检出率急剧上升,年增长率男童为10%,女童为8.7%。在全体6~18岁的中小学生当中,超重的发生率大约是10%~13%,肥胖的发生率大约是9%~10%。
垃圾食品只长膘不长肉
肥胖儿童饮食中,垃圾食品占的比重较大,像膨化食品、油炸食品、方便面等分别都占了30%以上。过度食用洋快餐、长期吃膨化食品,是我国儿童摄入不健康食品的主要渠道。
据统计,91%被调查的孩子都吃过快餐,快餐属高能量、高脂肪食品,一次可提供4900~7500焦耳能量,相当于全天供给量标准的42.5%~112.5%。
孩子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长期吃膨化食品,不但造成脂肪在体内的堆积,也会造成重金属在体内的蓄积,这是当今孩子普遍表现出行动迟缓、行为能力下降的主要原因。重金属在孩子体内蓄积,某些重金属还能置换出沉积在骨质中的钙,抑制骨骼生长,导致骨软化症等。
软饮料只给“空心热量”
研究表明,被许多孩子和家长认为比白开水营养丰富的软饮料,一旦像喝白开水一样饮用,除了可能使孩子肥胖,还易导致孩子患缺铁性贫血、糖尿病等病症。专家认为,这是软饮料尤其是可乐等碳酸型饮料本身的特性决定的。以可乐为例,它的主要成分是糖、色素、碳酸和兴奋剂,这些物质的特点是组合出了某种吸引孩子的口味,含热量高,但这种热量没有营养作用,是“空心热量”。
建议:无论是微量元素缺乏导致的新型营养不良,还是热量过剩导致的超重和肥胖,都是营养失衡的表现。坚持食物的多样化,实现营养的均衡摄入,同时尽量少食用以油炸食品为代表的不健康食品,是确保儿童和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根本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