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饮食应注意均衡搭配。下列食物中富含维生素的是
A.面条、米饭B.鱼肉、鸡蛋C.水果、蔬菜D.动、植物油
下列生活中常见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葡萄酿酒B.木炭燃烧C.食物腐烂D.冰雪融化
1860年,英国化学家法拉第在为少年儿童所做的化学讲座中用蜡烛和玻璃导管做了一个十分有趣的“子母火焰”实验,如图。
①他将玻璃导管的一端插入蜡烛火焰(母火焰)的中心部位后,把燃着的火柴放在导管另一端的尖嘴处,发现尖嘴处也出现了火焰(子火焰)。
②他用湿冷的毛巾包住导管,发现子火焰熄灭。
③拿下导管去掉毛巾,发现导管内壁附有冷凝的固体。
请根据以上实验过程中的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1)你认为导管内冷凝的固体的主要成分应该是_______。
(2)子火焰中的可燃物是______________,蜡烛能产生子母火焰这一现象是由石蜡的性质决定的,其中,化学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物理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实验成功的关键有两点:一是做该实验时,导气管不宜过长,否则不能产生子火焰,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二是导气管必须插入到母火焰的焰心处,若是插到外焰中也不能产生子火焰,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蜡烛火焰分为________层,温度最高的是__________。
下列是化学实验中常见的基本操作。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①所示,手握细口瓶倾倒液体时,细口瓶标签的一面要_____________,瓶塞__________放在桌面上。
(2)如图②所示,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灯帽盖灭、盖灭后轻提一下灯帽,再重新盖好。对其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填序号)。
A.平衡气压,方便取下灯帽
B.挥发水分,利于点燃酒精灯
C.减少挥发,利于节约酒精
(3)如图③所示,如果试管内壁附有不易洗掉的物质时,清洗试管一般先用试管刷蘸去污粉_______,再用自来水冲洗和蒸馏水润洗,然后倒放在试管架上晾干。
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基本化学实验技能是学习化学和进行探究活动的基础和保证,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我能写出化学仪器名称及主要用途。
写出①②③的名称:
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
写出④⑤主要用途: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能写出实验操作注意事项。
①实验室里熄灭酒精灯火焰时,应该用_______盖灭;
②在实验室有些玻璃仪器是不能被加热的,如_______(举一例);
③在实验室里用量筒读取液体体积时,视线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在实验室里倾倒液体药品时,应使标签对着手心,否则可能导致________。
根据化学实验操作规则,请用适当的数据填空:
(1)向酒精灯里添加酒精,不可超过酒精灯容积的_______。
(2)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应使用试管夹,夹在离试管口大约_______处;试管里的液体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_______;试管口斜向上,且与桌面成_______角;试管口不要对着自己或他人。
(3)取用液体药品时,若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取_______。
下列图象不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关系的是
A.往一定量的NaOH和Na2CO3混合液中加入过量的盐酸
B.往一定量的HC1和CuCl2混合液中加入适量的浓氢氧化钠溶液
C.往一定量的CuSO4和Na2SO4混合液中加入过量的铁粉
D.往一定量pH=l的稀硫酸溶液中不断加水稀释
下图是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将三种物质的溶液从t2℃降至t1℃,析出晶体最多的是甲物质
B.P点表示甲、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质量相等
C.t1℃时,甲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为1:4
D.t2℃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t1℃至时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是乙>甲=丙
除去下列物质中混有的少量杂质(括号内为杂质),拟定的实验方案不可行的是()
A.NaCl溶液(MgCl2)﹣加入适量的NaOH溶液
B.氧气(水蒸气)﹣通过装有足量固体氢氧化钠的干燥管
C.CaO固体(CaCO3)﹣高温充分煅烧
D.二氧化碳(氯化氢气体)﹣依次通过足量的NaOH溶液和浓硫酸
在溶液中能大量共存且呈无色的离子组是:
A.Na+、Fe3+、NO3-、Cl-B.Ba2+、NH4+、SO42-、OH-
C.Ag+、H+、Cl-、NO3-D.H+、Na+、NO3-、SO42-
下列鉴別方法可行的是
A.用燃着的木条鉴别CO2和N2B.用水鉴別NaOH固体和CaCO3固体
C.用酚酞试液鉴别稀盐酸和氯化钠溶液D.用Na2CO3溶液鉴別稀盐酸和稀硫酸
下列关于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灼燃棉纱线,有烧焦的羽毛味
B.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气体
C.打开盛有浓盐酸的试剂瓶盖,瓶口出现白雾
D.将尿素[CO(NH2)2]与熟石灰混合研磨,闻到氨味
亚硝酸钠(NaNO2)是一种工业原料,人若误食会引起中毒。亚硝酸钠中氮元素化合价是
A.+3B.-3C.+1D.-1
下列物质的用途中,主要利用了其物理性质的是
A.氧气用于切割金属B.干冰用于制冷剂
C.酒精可用作燃料D.焦炭可用于炼铁
下列操作合理的是
A.用完酒精灯后,用嘴立即吹灭
B.加热后的试管,立即用冷水冲洗干净
C.加热时试管内液体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
D.使用试管加热任何试剂,试管口都应略向下倾斜
铜丝常用于制作电线,主要是因为铜具有
A.导热性B.导电性C.密度较大D.抗腐蚀性
决定元素种类的是
A.核外电子数B.中子数C.质子数D.最外层电子数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A.铝B.硅C.氧D.铁
将一定质量的CO和CO2的混合气体通入足量的澄清石灰水中,充分反应后,生成沉淀的质量恰好等于原混合气体的质量,则原混合气体中CO和CO2的质量比为
A.7:11B.11:14C.14:11D.11:7
下列四个图像分别与选项中的操作相对应,其中合理的是
A.向盐酸中滴入NaOH溶液
C.加热KClO3和MnO2的混合物制取O2
D.向FeCl3和HNO3的混合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
下列各组物质,能在pH=1的溶液中大量共存,且形成无色溶液的是()
A.NaNO3HClNa2SO4B.NaNO3NaClCuSO4
C.NaClNa2SO4Na2CO3D.NaOHBaCl2Na2SO4
[2017·河南]硝酸铜受热分解会产生一种污染空气的有毒气体,该气体可能是
A.N2B.NO2
C.NH3D.SO2
在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这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中,元素化合价一定发生改变的有
A.4种B.3种C.2种D.1种
下列灭火方法中,与“吹灭蜡烛”的灭火原理相同的是
A.用高压水枪灭火B.用锅盖盖灭着火的油锅
C.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D.森林着火时砍掉旁边的树木形成隔离带
下图是硒(Se)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x的值为6B.硒元素位于第四周期
C.硒是一种金属元素D.硒元素的质子数是34
下列有关水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食盐水可鉴别硬水和软水B.水分解和水蒸发都属于化学变化
C.硬水通过活性炭吸附后可变为软水D.过滤、消毒是常用净水方法
A.熟石灰可以改良酸性土壤B.食用加碘食盐可预防甲状腺肿大
C.回收废弃塑料能减少“白色污染”D.焊接金属时可用氧气作保护气
下列各组物质中,都是由离子构成的一组是()
A.水、干冰B.生铁、氯化氢
C.铜、金刚石D.硫酸铜、氯化钠
下列图示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用试管加热固体物质时,有时因操作不正确出现试管炸裂现象。某同学寻找出下列原因,其中不正确的是()
A.加热前试管外壁的水未擦干B.加热不均匀,局部温度过高
C.加热完,没有冷却即用冷水冲洗D.加热时试管夹夹得过紧
可用推拉注射器活塞的方法检查图中装置的气密性,当缓慢向左推活塞时,如果装置气密性良好,可观察到()
A.长颈漏斗下端管口有气泡冒出
B.锥形瓶中液面明显上升
C.长颈漏斗下端导管内有液柱上升
D.注射器内有液体进入
在进行了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活动后,同学们有如下说法,其中不正确的是()
A.蜡烛在空气中燃烧时产生明亮的火焰,同时放出较多热量
B.蜡烛燃烧时冒出的黑烟与吹灭蜡烛时产生的白烟是同种物质
C.蜡烛燃烧的生成物主要是水和二氧化碳
D.蜡烛燃烧属于化学变化,其过程中同时有物理变化发生
1元硬币的外观:①有白色的金属光泽。一些同学认为:②它可能是铁制的。在讨论时,有的同学提出:③“我们可以先拿磁铁来吸一下”。就这一过程而言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③为实验B.②为猜想假设C.①为发现问题D.③为设计实验
下列物质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浓盐酸具有挥发性
B.金属铜能导电
C.纯净的氮气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
D.铁丝能在纯氧中剧烈燃烧
化学研究的对象与物理、生物、数学、地理等其他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不同,它主要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取一块食盐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以下不属于化学研究领域的是()
A.食盐由什么成分组成B.食盐的产地在哪里
C.食盐有什么性质和用途D.食盐的微观结构如何
小马同学准备在实验室加热25mL水,以下是他实验操作的记录,其中没有错误的步骤是()
A.先用50mL量筒量取25mL水
B.接着将量好的25mL水倒入容积为50mL的试管中
C.再用铁架台固定试管,将铁夹夹在试管的中部
D.最后点燃装满酒精的酒精灯给试管加热至其中的水沸腾
实验结束后,下列仪器的放置方法正确的是()
A.AB.BC.CD.D
下列实验基本操作正确的是()
实验中,不小心将酒精灯碰倒在桌上燃烧起来,应立即()
A.用水浇灭B.用湿抹布扑灭C.用干抹布扑灭D.用嘴吹灭
下列鉴别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方法中,可行的是()
A.观察气体颜色B.用燃着的木条检验
C.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D.用手在集气瓶口扇动,闻气体的气味
在反应3Cu+8HNO3=3Cu(NO3)2+2X↑+4H2O中的X的化学式是()
A.N2B.NOC.NO2D.N2O5
1996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于发现C60有重大贡献的三位科学家,现在C70也已制得。下列关于C70的说法正确的是()
A.C70是一种化合物
B.C70这种物质是由碳原子构成的
C.C70属于单质
D.C70的相对分子质量是840g
关于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都是无色有毒的气体
B.都是氧化物,都能与氢氧化钙溶液反应
C.都能溶于水,并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D.都能用碳和氧气反应制得
将N2、CO、CO2的混合气体依次通入足量石灰水和灼热CuO后,冷却至室温,剩余气体是()
A.N2、COB.N2C.CO2D.N2、CO2
在一个密闭容器内有A、B、C、D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物质
A
B
C
D
反应前质量/g
4
6
111
反应后质量/g
待测
15
0
84
A.密闭容器中发生的化学变化属于化合反应
B.密闭容器中发生的化学变化属于分解反应
C.该反应中A、B、C、D四种物质(参加反应或生成)的质量比为26∶9∶111∶80
D.反应后密闭容器中A的质量为22g
如果要除去一氧化碳气体中混有的少量二氧化碳,应该采用的方法是()
A.把混合气体点燃
B.把混合气体通过足量的石灰水
C.把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CuO粉末
D.把混合气体由一个容器倾倒到另一个容器里
区分下列各组物质的两种方法都正确的是
序号
需区分物质
方法一
方法二
浓盐酸和浓硫酸
用木条检验
闻气味
氢氧化钠固体和食盐
加水
加盐酸
铁粉和炭粉
用水搅拌
加稀硫酸
氢氧化钠溶液和氢氧化钙溶液
用无色酚酞溶液试液
通入CO2
下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A的溶解度比B大
B.将50℃时A、B的饱和溶液降温到20℃时,晶体析出A大于B
C.50℃时把50gA放入50g水中能得到A的饱和溶液,其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1:2
D.将20℃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至50℃时,这三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B>A=C
根据图示信息和已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镁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三周期,镁原子核内有12个质子
B.氯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5.45g,在化学变化中,氯原子易得电子
C.当X=8时,该微粒属于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
D.镁离子与氯离子的电子层数相等
用数轴表示某些化学知识直观、简明、易记。下列数轴表示错误的是
清凉油具有散热、醒脑、提神的功效,其主要成分为薄荷脑(化学式为C10H20O)。下列有关薄荷脑的说法错误的是
A.薄荷脑是3种元素组成的有机化合物B.1个薄荷脑分子中含有31个原子
C.薄荷脑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D.薄荷脑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0:20
下列实验现象描述误的是
A.过氧化氢溶液中滴加硫酸铜溶液会有大量气泡生成
B.向长期暴露在空气中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
C.将一根生锈的铁钉放入装有少量稀盐酸的烧杯中,溶液颜色由无色变成黄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