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儿童的体质水平是反映其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也在一定程度上直接体现国民的身体素质;有效增强儿童体质是提升整个生命周期的重要手段之一。近些年,我国7~18岁儿童的体质发展状况好坏参半。利用2010年、2014年和2019年3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数据,分析全国7~18岁儿童各体质组分的变化趋势,结果发现:其柔韧素质出现好转;下肢爆发力全面下降;速度素质总体呈下降趋势,但女生和中学生有所改善;力量素质方面,女生和小学男生有所提高,但中学男生持续下降;耐力素质总体呈现下滑趋势,但中学生有所提高。深入分析我国儿童体质变化的原因,从国家政策,学校、家庭及社会支持和学生个体几方面出发,提出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以有效增强儿童体质。
关键词:儿童;体质;变化趋势
儿童时期的健康是人一生健康的重要基础,儿童体质水平是反映其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增强儿童体质是提升整个生命周期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要提高全民身体素质,并将儿童青少年作为重点人群,要求“到2030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优秀率25%以上”[1]。本研究利用2010年、2014年和2019年3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数据,分析7~18岁儿童各体质组分的变化趋势,为科学制定儿童体质干预措施和提高儿童体质水平提供依据。
一、2010-2019年中国7~18岁
儿童体质发展情况
(一)资料与方法
按照各年度《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工作手册》要求,对7~18岁学生进行体质测试,测试项目包括坐位体前屈、立定跳远、50米跑、肌肉力量(7~12岁男生测试斜身引体,13~18岁男生测试引体向上,7~18岁女生测试1分钟仰卧起坐)和耐力跑(7~12岁学生测试50米×8往返跑,13~18岁男生测试1000米跑,13~18岁女生测试800米跑)。测量者均经严格培训,现场质控措施符合要求。各体质组分Z评分根据同年龄、同性别学生该体质组分测试成绩的均值和标准差计算,Z评分=(实测成绩-均值)/标准差。此外,为比较各地区的差异,根据国家统计局对东、中、西部三大地带的划分,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划分为:东部(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中部(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西部(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
(二)2010-2019年中国7~18岁儿童体质状况变化趋势
1.柔韧素质出现好转
2010-2019年全国7~18岁学生坐位体前屈平均成绩总体先下降后上升,其中男生及各年龄段均与总体趋势相同,而女生持续改善。2019年与2014年的数据相比,男、女生坐位体前屈成绩分别增加1.75%和6.10%,7~9岁、10~12岁、13~15岁和16~18岁学生坐位体前屈成绩分别增加3.60%、8.93%、6.43%和1.44%(见图1、图2)。
2.下肢爆发力呈现下降趋势
2010-2019年全国7~18岁学生立定跳远平均成绩持续下降,男、女生和各年龄段都与总体呈现相同趋势。2019年与2014年数据相比,男、女生立定跳远成绩分别降低1.47%和1.90%,7~9岁、10~12岁、13~15岁和16~18岁学生立定跳远成绩分别降低1.50%、1.36%、1.04%和1.63%(见图3、图4)。
图12010-2019年中国7~18岁学生分性别坐位体前屈变化趋势
图22010-2019年中国7~18岁学生分年龄坐位体前屈变化趋势
图32010-2019年中国7~18岁学生分性别立定跳远变化趋势
图42010-2019年中国7~18岁学生分年龄立定跳远变化趋势
3.速度素质总体呈下降趋势,但女生和中学生有所改善
2010-2019年全国7~18岁学生50米跑平均成绩总体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其中男生及7~12岁小学生均与总体趋势相同,女生及13~15岁中学生持续改善。2019年与2014年数据相比,男生50米跑平均成绩下降0.56%,女生50米跑平均成绩提高0.22%,7~9岁和10~12岁学生50米跑平均成绩分别下降0.53%和0.31%,13~15岁和16~18岁学生成绩分别提高0.98%和0.06%(见图5、图6)。
图52010-2019年中国7~18岁学生分性别50米跑变化趋势
图62010-2019年中国7~18岁学生分年龄50米跑变化趋势
4.女生和小学男生力量素质提高,中学男生力量素质持续下降
2010-2019年全国7~12岁男生斜身引体平均成绩先下降后上升,各年龄段也呈相同趋势。2019年与2014年数据相比,7~9岁和10~12岁男生成绩分别提高4.14%和2.23%(见图7);全国13~18岁男生引体向上平均成绩持续下降,其中13~15岁男生在2014-2019年间年略有上升,而16~18岁男生持续下降。2019年与2014年数据相比,13~15岁男生成绩提高2.23%,而16~18岁男生成绩下降5.25%(见图8);全国7~18岁女生1分钟仰卧起坐平均成绩持续提高,各年龄段与总体具有相同趋势。2019年与2014年数据相比,7~9岁、10~12岁、13~15岁和16~18岁女生成绩分别上升9.15%、7.31%、6.13%和5.30%(见图9)。
图72010-2019年中国7~12岁男生分年龄斜身引体变化趋势
图82010-2019年中国13~18岁男生分年龄引体向上变化趋势
图92010-2019年中国7~18岁女生分年龄1分钟仰卧起坐变化趋势
5.耐力素质小学生呈现下滑趋势,中学生有所提高
2010-2019年全国7~12岁学生50米×8往返跑成绩先上升后下降,其中男、女生和各年龄段均与总体有相同趋势。2019年与2014年数据相比,男、女生成绩分别下降2.14%和1.52%,7~9岁和10~12岁学生成绩分别下降1.80%和1.61%(见图10、图11);全国13~18岁男生1000米跑与女生800米跑成绩均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2019年与2014年数据相比,13~15岁男生成绩上升2.30%,16~18岁男生成绩下降0.43%,13~15岁和16~18岁女生成绩分别上升1.72%和0.45%(见图12、图13)。
图102010-2019年中国7~12岁学生分性别50米×8往返跑变化趋势
图112010-2019年中国7~12岁学生分年龄50米×8往返跑变化趋势
图122010-2019年中国13~18岁男生分年龄1000米耐力跑变化趋势
图132010-2019年中国13~18岁女生分年龄800米耐力跑变化趋势
二、问题分析
(一)儿童体质的国际间比较
对比Zhang等[2]在2015~2016年对中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9~17岁儿童进行的20米折返跑测试的结果和来自全球50个国家的9~17岁儿童20米折返跑的平均成绩[3],可以看出,与基于50个国家的1142026名儿童的国际水平相比,中国9~17岁的男生及9~10岁的女生20米折返跑均表现出低于国际水平的速度,而11~17岁的女生表现出高于国际水平的速度(表1)。
表2展示了Lang等[4]在系统梳理来自全球50个国家和地区的儿童20米折返跑成绩后,计算出的按样本量加权后的Z评分,可以看出,在这50个国家和地区中,中国处于中等水平(第25位),低于日本、法国、英国、德国等国家,但高于意大利、美国等国家。
1.体育特色学校对学生体质的影响
为推动学校进一步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增强身体素质、培养体育技能,教育部积极推进体育特色学校项目的开展,分别于2015年和2017年开始足球特色学校和篮球特色学校的布局工作[5][6],到2019年年底,已在全国38万所中小学中遴选认定校园足球特色学校27059所,篮球特色学校5862所[7]。在2019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的调研点校中,共有足球特色学校276所,篮球特色学校106所。为分析足球特色学校和篮球特色学校对学生体质的影响,利用2019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资料,计算坐位体前屈、50米跑、立定跳远、肌力(斜身引体/引体向上/1分钟仰卧起坐)和耐力跑(50米×8往返跑/1000米跑/800米跑)5个体质组分年龄别、性别Z评分,比较足球学校与非足球学校、篮球学校与非篮球学校学生各组分Z评分的差异。结果显示,足球学校和篮球学校学生坐位体前屈、立定跳远、肌力和耐力跑均好于非足球学校和非篮球学校,同时,足球学校学生50米跑成绩也好于非足球学校(见表3~表4、图14~图15)。
图142019年中国足球学校与非足球学校学生体质组分Z评分比较
图152019年中国篮球学校与非篮球学校学生体质组分Z评分比较
2.营养改善计划对学生体质的影响
2010-2019年各地区学生各体质组分测试成绩变化情况如图16~图28所示。
图162010年、2014年、2019年中国不同地区7~18岁男生50米跑变化趋势
图172010年、2014年、2019年中国不同地区7~18岁女生50米跑变化趋势
图182010-2019年中国不同地区7~18岁男生立定跳远变化趋势
图192010-2019年中国不同地区7~18岁女生立定跳远变化趋势
图202010-2019年中国不同地区7~18岁男生坐位体前屈变化趋势
图212010-2019年中国不同地区7~18岁女生坐位体前屈变化趋势
图222010-2019年中国不同地区7~12岁男生斜身引体变化趋势
图232010-2019年中国不同地区13~18岁男生引体向上变化趋势
图242010-2019年中国不同地区7~18岁女生1分钟仰卧起坐变化趋势
图252010-2019年中国不同地区7~12岁男生50米×8往返跑变化趋势
图262010-2019年中国不同地区7~12岁女生50米×8往返跑变化趋势
图272010-2019年中国不同地区13~18岁男生1000米跑变化趋势
图282010-2019年中国不同地区13~18岁女生800米跑变化趋势
(三)儿童体质状况变化原因分析
1.社会和政府层面
2.学校层面
(2)学生课外的体育锻炼活动不足
3.家庭层面
(1)家庭教育中对体育运动重视不足
(2)父母自身没有起到榜样作用
(3)家庭膳食结构不合理,影响学生饮食观念
4.个人层面
(2)学生膳食结构不合理
北京市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对中小学生营养与饮食行为状况的监测结果显示,我国目前有相当一部分中小学生饮食结构不合理,每日饮水量未达到标准,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不吃早餐及营养摄入不均衡[14]。健康合理的饮食才能保证儿童的体质健康发展。
三、对策建议
(一)个人层面
至少保证每天累计1小时中等强度的运动,以有氧运动为主,同时每周至少3天有剧烈强度的体力活动,其中包括增强肌肉和骨骼健康的有氧运动和抗阻运动[15]。强调小学生每天户外活动至少2小时,中学生每天户外活动至少1小时,培养终身运动的习惯。
2.促进体育运动劳动化、生活化
3.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保持健康体重
学会选择和合理搭配食物,坚持每天吃早餐,学会合理选择零食,少喝或不喝含糖饮料,增加每日蔬菜和水果的摄入量,减少个人不健康食物的消费。及早发现、科学判断是否出现超重、肥胖等健康问题。
4.保证充足睡眠
5.形成健康良好的锻炼意识
(二)家庭层面
1.积极引导孩子参加体育锻炼
家长营造良好的家庭体育运动氛围,积极引导孩子,并与孩子一起进行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鼓励、支持孩子参加校外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帮助孩子掌握1~2项体育运动技能,引导孩子养成终身锻炼习惯。
2.保证营养,培养良好饮食习惯
家长根据孩子身体发育情况均衡膳食,避免高糖、高盐、高油饮食。鼓励孩子不挑食、不偏食。对于超重、肥胖儿童,在满足儿童生长发育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和控制多余能量的摄入。改正不良的食物奖赏行为,避免采用能量较高的西式快餐、外卖等方式作为激励或奖励孩子进步的奖赏行为。
3.强化家长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监护主体角色
在体育锻炼上,家长对孩子进行动态监管,联动学校对孩子的日常健康行为活动进行实时电子化记录,形成健康轨迹档案。运用基于互联网的新型网络技术手段,强化对体质健康管理的效能和质量监控,为孩子的行为健康监测提供数据参考。
(三)学校层面
1.全面改善办学条件
各地要加大力度配齐中小学体育教师和保健教师,缓解体育和保健师资不足问题;改善场地、器材和建设配备。
2.促进学校体育工作开展
(1)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课
(2)强化学校体育教学训练
广泛开展校园普及性体育运动,定期举办体育节和运动会,组建体育俱乐部、社团和兴趣小组,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常规课余训练和体育竞赛,帮助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
(3)将学生体育成绩纳入个人的绩效考核
通过对学生日常体育活动的连续训练与督导,基于学生个人的体能水平和体质健康,结合国内外体质健康评估体系的实证经验,对学生的体育项目成绩进行评估,最终将其纳入对学生学业成绩水平的总体评定。
3.设定规范化的学生健康饮食标准
4.完善学校与家庭对学生个体的健康进行长期监测机制
发展汇聚营养、运动和健康信息的基于个体、家庭和学校“三位一体”的可穿戴设备,运用互联网终端及大数据将智能手机的生态瞬时评估技术结合起来,实现学生个体化、动态化、精准化的体质健康监测。重视学生的体质水平差异,提高不同学生的健康需求水平。
(四)政府层面
1.加强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的顶层设计
2.推进学校体育评价改革
将体育科目纳入初中、高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范围。改进中考体育测试内容、方式和计分办法,科学确定并逐步提高分值[19]。建立日常参与、体质监测和专项运动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查机制,将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作为学校教育教学考核的重要内容。
3.健全教育督导问责评价体系
把完善学校体育工作和增强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纳入地方发展规划,明确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职责。把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素质测评情况、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和支持学校开展体育工作情况等纳入教育督导评估范围。完善国家义务教育体育质量监测,提高监测的科学性,并定期公布监测结果。对学生体质健康达标率和素质测评合格率持续下降、政策落实不到位的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负责人,要依法依规予以问责。
4.为发展体育活动项目提供充分可持续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五)社会层面
2.利用社会营销手段强化公众体育锻炼意识
3.吸引社会力量积极开展各类体育活动
吸引社会力量积极开展各类儿童体育活动,加大以儿童为目标群体的文化产品建设,打造精致的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儿童的精神生活,如冬(夏)令营、训练营和体育赛事等。
4.提高各类体育设施的开放度和利用率
(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的学生体育锻炼应对策略
2020年春节期间突发的全球性新冠肺炎疫情给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带来巨大冲击,学生的生活环境和学习方式等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传统教育偏“文化教育”而忽视“体育”的理念在疫情期间被放大,让本就对体育锻炼期望价值不高的学生群体更没有机会参与体育锻炼,学生参加户外活动的机会也相应减少。基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大背景,我们对学生体质健康工作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综合国情,系统、科学、有序地推进学校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
第二,整体布局,培养学校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人才队伍;
第三,联防联控,完善学校卫生体质健康个体化与标准化方案,兼收并蓄;
第四,尊重规律,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意识和技能,以消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全面提高学生体质健康。
【参考文献】
[2]ZHANGF,YINX,BIC,etal.Normativereferencevaluesandinternationalcomparisonsforthe20-metreshuttleruntest:Analysisof69,960testresultsamongChinesechildrenandyouth[J].JournalofSportsScienceMedicine,2020,19(03):478-488.
[3]TOMKINSONGR,LANGJJ,TREMBLAYMS,etal.Internationalnormative20mshuttlerunvaluesfrom1,142,026childrenandyouthrepresenting50countries[J].BritishJournalofSportsMedicine,2017,51(21):1545-1554.
[4]LANGJJ,TREMBLAYMS,LéGERL,etal.Internationalvariabilityin20mshuttlerunperformanceinchildrenandyouth:Whoarethefittestfroma50-countrycomparisonAsystematicliteraturereviewwithpoolingofaggregateresults[J].BritishJournalofSportsMedicine,2018,52(04):276.
[8]DONGY,LAUPWC,DONGB,etal.Trendsinphysicalfitness,growth,andnutritionalstatusofChinesechildrenandadolescents:Aretrospectiveanalysisof15millionstudentsfromsixsuccessivenationalsurveysbetween1985and2014[J].TheLancet.Child&adolescenthealth,2019,3(12):871-880.
[10]普布卓玛,索朗卓玛,李素娟,等.西藏2015年农村中小学生营养改善状况评估[J].中国学校卫生,2020,41(01):29-31+35.
[12]董彦会,杨招庚,王西婕,等.体育锻炼家庭支持性环境对中小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J].中国学校卫生,2018,39(09):1297-1300.
[14]沈艳辉,姜秀春,孟毅,等.2017年北京市中小学生营养状况及饮食行为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9,46(01):40-43+57.
[17]TREMBLAYMS,CARSONV,CHAPUTJ-P,etal.Canadian24-hourmovementguidelinesforchildrenandyouth(ages5-17years):Anintegrationofphysicalactivity,sedentarybehaviourandsleep[J].AppliedPhysiologyNutrition&Metabolism,2016,41:S311-27.
[18]张云婷,马生霞,陈畅,等.中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指南[J].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17,12(06):401-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