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长的省特级教师叶正文:对学生关心热爱鼓励,有颗火热的心
1964年从当时的温州师范学院毕业后,叶正文老师便分配到了温州一中(现温州中学)。1990年,已51岁的叶正文入围我省第四批省特级教师名单。当时,在温任教的省特级教师可谓凤毛麟角。
从任课教师到班主任、到教导主任,再到副校长,叶正文经历丰富,以至于2000年,原本到了退休年龄的他被学校返聘,延迟了一年才真正退休。
谈到教学经验,一直教授政治学科的叶正文总是喜欢引经据典,通过举例子、讲故事的方法,避开课本上枯燥、生硬的词汇。有一次在课上,他讲了这么一个故事:一位学徒看到马上要上台表演的师傅鞋带松了,赶忙半跪着帮忙系上,怎料师傅悄悄地到后台又解开了鞋带。旁人不解,问缘由。师傅答道,他演的是一名长途跋涉而来的行者,松开鞋带是为了表演效果而有意为之。旁人又问,那为何不与徒弟讲明?师傅又答,他人好意不可当面拒绝。
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故事,恐怕几十年之后的叶正文都早已忘记。今年,那一届学生召开25周年同学会,邀请叶正文参加时,一名学生又重新讲了一遍这个故事,直言当年叶老师的谆谆教诲令人印象深刻。
“对学生要有一颗火热的心。”对待学生,叶正文有“六字”方针,就是“关心、热爱、鼓励”。市政协副主席谢树华是温州中学1979届毕业生,也是叶正文最后一任班主任时的学生。
有一次学校组织篮球赛,同学们各抒己见,群龙无首,而作为其中的一员,谢树华站出来组织同学们分组,并有序地打起了比赛。这一幕被叶正文看到了,叶老师走过来对他竖起大拇指,说:“树华啊,你是当教师的料!”
教师对学生要不吝赞美,一旦发现闪光点,就肯定、赞美,这也许会影响学生一辈子。简单的一句赞美话,被谢树华默默地记在了心里。高中毕业,谢树华报考师范专业,走上教师之路,从当教师到当领导,直至当了市教育局长。
谢树华曾在教师节慰问探望老师叶正文时回顾了这段往事,并感谢恩师引导他最初走上从教的道路。
当了25年班主任的全国模范教师朱俐:几乎每天都比学生早到校,天黑才回家
在温州,有这样一个特别的同学会,他们中既有三十七八岁的海归博士,也有刚踏入大学校园的新生。今年,这个名为“魅俐联盟”同学会的200多名同学再度聚首,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温州市实验中学朱俐老师的学生。
是怎样的魅力能让相隔一代人的学生们,能为他们共同的老师凝聚成一个集体?教师节前夕,温都记者走近朱俐老师,倾听她25年未间断的班主任故事。
1993年9月,刚刚大学毕业的朱俐成为实验中学一名年轻的数学教师,同时担任了初一新生的副班主任。“开学后不久,班主任因为个人原因请假,我只得顶了上去。”朱俐说,初生牛犊不怕虎,在老教师们的帮助下,加上和学生们年龄相近,交流起来轻松融洽,磕磕绊绊三年下来,她和学生们建立了深厚的情谊,自己也得到锻炼。凭借勤恳负责的工作态度、扎实过硬的专业本领,加上执着的敬业精神,朱俐在实验中学相继获得省教坛新秀、省优质课一等奖等诸多荣誉。
随着经验的积累与各种荣誉的获得,她也曾经面临着一些新的选择机会。但她觉得班主任工作不仅有意义更有意思,孩子们的世界非常单纯,和他们在一起能让自己一直保持着年轻的状态,特别是看到孩子们在自己的影响下发生了令人欣喜的变化,其中的幸福感是其他岗位所无法体会到的。
时光飞逝,蓦然回首,25年过去了,改变的是一届又一届学生,不变的还是朱俐老师的坚守——始终在实验中学做一名普通的班主任。每一届学生的故事,朱俐都如数家珍。“‘以学生影响学生,以人感染人’是我一直坚持的教育理念,孩子们年纪相近会遇到相似的问题和困惑。”朱俐常常为他们列举过去带过的学生,用学长学姐的故事来引导、激励他们。一日为师,终生为友。即便毕业多年,不少学生、家长们遇到烦恼,仍然愿意找朱俐倾诉、求助。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中小学优秀班主任”……在教学和班主任岗位上坚守25年,相比一系列沉甸甸的荣誉,更让朱俐骄傲的是她亲手培养的近400名优秀学生。
春华秋实,芳菲满园。2012年春节,听着一届届学长、学姐的故事成长起来的学生们,干脆联合举办了“魅俐联盟”同学会,把朱老师历届的学生都汇聚一堂,到今年已经办到了第四届。
年轻的省特级教师徐海龙:核心任务是帮学生更有效地学
在刚刚由浙江省政府公布的第十二批省特级教师名单中,市二十一中校长、党委书记徐海龙名列其中。
2001年,拥有物理和计算机专业双学位、担任浙师大物理系学生会主席的徐海龙被时任温州中学校长胡海帆一眼相中,成为这所百年名校的一名物理老师。温中教师们的敬业与专业耳濡目染着年轻的徐海龙,他给自己定好了职业规划目标——成为一名受学生认可的物理教师。徐海龙一边跟着温中特级教师彭志杰等物理名师们听课学习、积累经验,一边思考成为优秀教师的突破口。
高中生学物理,常常会碰到“岔路口”。怎样选择其中这条正确的路,从而完成正确的逻辑推理、解出答案?老师在课堂上带着学生分析物理题,学生往往都会,但一旦让学生自己做,就会碰到各种问题。徐海龙认为,教师的教都是为了学生的学,因此老师应当始终从学生的视角引导课堂学习,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从而让学生得到正确选择“岔路口”问题的能力。
不少高中学生不喜欢上物理课,总觉得深奥、难懂。徐海龙有自己的办法。有一次在学习电容器知识时,他一改用实验室专业的莱顿瓶来演示电容器的传统做法,而是从超市买来金属汤盘,中间夹层塑料薄膜,自制了一个“山寨版”的电容器,通过让学生“触电”的方式立即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用生活中能找得到的材料代替专业的实验器材,从学生们的生活经验出发,就能让物理变得更有趣。”徐海龙凭借着这样的奇思妙想,令学生们的物理成绩突飞猛进,他自己也在2009年先后拿下了市级、省级和全国的物理优质课一等奖。要知道,拿下全国优质课一等奖,在温州并不多见。
2012年,徐海龙转任温州二外分管教学副校长,他开始思索并形成自己的课堂教学理念,提出了充分体现“学为中心”的“五要素”课堂,指导自己的物理教学和二外的教学工作。在他看来,评上省特级教师,并非一朝一夕,正是他在温州中学的11年一线教学和在二外的5年教学管理岗位上,不断学习摸索的成果。
作为年轻教师,一定要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核心任务就是要聚焦于如何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学。去年,来到市第二十一中学担任校长后,徐海龙经常将自己的所感所悟传递给老师们。如今,他大刀阔斧地在二十一中进行了分布式部段制改革,大胆创新打造了市内首家“大数据教学支持中心”,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帮助教师实现精确教学,从而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继续行走在追求教育理想的路上。
坚守乡村获省农村教师突出贡献奖的叶玉燕:学生交不起书本费,她帮着缴
1997年的8月,叶玉燕从温州大学毕业,选择回家乡文成县双桂乡宝垟小学任教。从此,她在乡村教师的岗位上一干就是22年。她曾获温州市新闻奖教金(农村优秀教师)、温州市先进助学工作者等荣誉,今年获省农村教师突出贡献奖。
爱是一种伟大的教育力量。要当好一名老师,特别是农村孩子的班主任,首先要有一颗真诚的爱心。叶玉燕还记得刚刚被分配到宝垟小学时便接下了二年级一个后进班,“农村的孩子大多是留守儿童,爸妈都出去打工了,他们更需要来自学校和老师的关心。”叶玉燕说,她一个一个地找学生座谈,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状况。
当得知小峰同学(化名)家庭困难,自上学起就交不起书本费,叶玉燕进行了多次家访后毅然决定自己照顾小峰,帮他缴纳三年的书本费和提供午饭。“那时候学校条件很差,中午我们都是要自己带米和菜。我把自己那份匀出来给小峰吃。”家长感激不尽,她总是向家长解释说:“让学生完成学业,是你的责任,更是我们老师的责任。”
为了让这笔资金更合理、充分地用到学生的身上,叶玉燕经常自己买菜、烧菜、做饭。考虑到既要搭配好营养,又要节省资金,她经常开着电瓶车,到各个地方选购最新鲜的农家食材。
“学生不会因为你班带得好而课教得差原谅你;也不会因为你课教得好而班带得差迁就你,教书育人缺一不可。”这句话一直深深地记在叶玉燕的心里,成为她教书生涯中的座右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