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述巍是福建厦门人,是家中8个孩子里最小的一个,15岁那年辍学去餐厅打杂补贴家用,林述巍却意外发现了对厨房的兴趣。
那年圣诞夜,哥哥带着他去一场圣诞宴会帮忙,一位外国厨师烤了一只火鸡,在现场切片装盘。“厨师服很白好干净,在那里切火鸡,像个艺术家。我就觉得自己也想当厨师。”林述巍回忆说。
人生轨迹就此改变,林述巍踏上了一条艰苦而又乐在其中的学厨之路。
要走得比别人更远,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厨房里没有空调,在35-40度的高温环境里,他一待就是两三个小时,一身工作服湿透了又干、干了又湿透,最后剩下一块块盐渍凝结在衣服上。
凭借惊人的学习能力和毅力,他从一个打杂的临时工开始,在24岁就当上了酒店的行政主厨。他曾游走于大江南北学习多元化的烹饪技艺和饮食文化,期间跟随香港、英国及马来西亚各地名厨学习,成就了自己独特的烹调风格。
那时五星级酒店的厨房有条不成文的潜规则——即使中国厨师的手艺更好,酒店也更青睐外国厨师或者有海外经历的主厨。
抱怨这条潜规则的中国厨师不在少数,林述巍则选择以此为镜,观察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他学书画,来提高个人审美;学英语,为了能走出厨房和各国客人交流;学电脑操作,也同样是为了更好地工作。
微博,则是林述巍如海绵吸水一般学习的过程里,无心插柳的一笔。
做最不“油腻”的人
《中餐厅》的导演组给林述巍的微博留言时,他正在青城山团建,没有及时查看微博。导演组又@了林述巍工作的成都洲际酒店,请酒店的人力资源部门和公关部门将信息转达给林述巍。
导演组来拜访的那一天,刚好酒店的包厢全满,导演带着一名摄像,跟着林述巍就进了厨房。在林述巍的“主场”,他们一聊就是两个多小时。“反正编导跟摄像听的津津有味的。因为我从他的眼神看着他们好喜欢听,我就继续聊。”
到了饭点,林述巍顺手用手边的食材给编导做了一份炒饭,蒸了一条桂花鱼,一边做、一边讲解厨师是如何与火沟通,如何将食材的新鲜留在菜里。
拍板决定邀请林述巍的那位制片人评价林述巍,有一种“狡黠的江湖气”。
厨房是林述巍的江湖,上明星综艺带给林述巍的,是另一片更大的江湖。
《中餐厅》第三季官宣名单之后,林述巍一下子火了。“那天录完节目,我下班一看,微博有两万多条留言。”
“很多朋友通过节目认识我、喜欢我,让我倍感荣幸。”他说,“现在回想起来,如果当时我没有微博账号,可能《中餐厅》也找不到我。”
有人等,有家回,有饭吃
突然成为厨艺界的公众人物,除了感叹“认真做事就会有回报”,林述巍感觉到肩上的责任更重了——他要代表餐饮同业们的专业形象,让大众更加了解厨艺界的工作、生活,更要借此机会,传播正宗的中餐烹饪厨艺。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吃饭是一件头等大事。尽自己所能,让年轻人在吸收新的东西的同时,不要忘记最本真的东西,是林述巍想通过微博传达年轻人的观念。
家人为了迁就林述巍,将团圆饭改在九十点钟才开席,等林述巍下班回到家再开饭。“总有那么两道大菜,是留着我回来做的。”
入行30余年,曾担任G20峰会、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大会和财富全球论坛等大型峰会及论坛的国宴主厨,接待过无数名人政要,经手过无数珍稀食材,对林述巍来说,什么都比不上按时吃饭来得香甜。
“饿的时候哪怕是一碗白粥配一碟咸菜,只要是按饭点吃的,我都觉得太香了。”按时按点吃饭就是最美味的,是这位明星大厨最朴素的信念。
从微博受益良多,林述巍也影响了不少同行开通微博。“我觉得作为一个厨师也好,清洁工也好,做什么工作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一定要跟这个时代保持与时俱进,外面发生了什么事你都要知道,这样生活会发生很多改变。”林述巍说。
很多行内顶尖的大厨面对微博的操作束手无策,林述巍就一点点教,鼓励他们一定要学会:“我常常跟他们说,现在你不会用社交媒体,你就跟你父亲年龄一样大。”
在微博,林述巍不仅仅是做好了菜,展示给大家看。“我自己也悄悄地成长了不少。”在接受微博红人节的采访时,他由衷地说。
“我希望我能继续坚持厨房的这些工作,在最油腻的地方,做最不‘油腻’的人。”谈到接下来的规划,林述巍没有什么犹豫,厨房,是他的战场,更是他的归处。
“走过许多地方,舌尖尝过万种风味,兜兜转转几十年,我始终还站在我的厨房里。所谓盛宴和成就,不是一种昂贵的繁华,而是我在工作经历中体验到的厨房生活和内心深处最朴实的满足感。”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