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随着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餐桌上的美食也越来越丰富了,先前只有过年才能吃到的大鱼大肉在日常生活中也随时能够品尝到。
所以人们对那些“丰富的食物”也渐渐的失去了兴趣,每天都在为吃什么而发愁。
而古代平民能够吃上一顿肉都算是好的,聚会什么的就更别说了,除了达官贵族,平民百姓几乎是不可能参加聚会的。
那么古人的宴会上会有什么高端食材呢?
其实古代设宴也是有理由的,不会有人无缘无故的举办宴会邀请名流,不过请客的原因与现在基本一致,不是“庆祝就是社交需要”。
满汉全席
这个词相信大家都听过,那么大家知道满汉全席究竟有多夸张吗?
满汉全席传于清朝时期,当时的康乾盛世简直不要太繁华,而宫内的皇帝大臣每日里就是想着怎么“吃喝玩乐”,中国菜的做法千奇百怪,各个菜系名下还有小类别,想要都尝一遍可能要到猴年马月了。
所以他们就把所有菜系都集合到一起的宴会命名为“满汉全席”,而满汉二字自然就是满族与汉族。
可以说我们所见过、吃过的菜系都会出现在上面,包括现在年轻人喜欢吃的火锅烧烤等等。
不过这可是有着最低标准的,不是随随便便的大杂烩就能够称之为“满汉全席”,当时定的最低标准是108道菜,而最巅峰可以达到320道菜。
这么盛大的宴席自然在吃之前也是很讲究的,不光要上香还要净手开餐前的甜点水果也是准备的非常充裕还有小零嘴,毕竟能够参与这样宴会的不是什么宫内大臣就是皇亲国戚。
众所周知清朝是“满族”,也被称之为在马背上打下的天下,所以他们在入关之前根本就没有那么多的规矩,甚至在吃饭的时候连桌子都没有。
而吃的东西也都是“肉”,压根没有汉族洋气的做法,无非就是把肉类煮煮或者烧烤,但你说在皇宫内设宴搞这些不合适吧?
于是在进关之后也开始讲起了“规矩”,吃的喝的穿的都变的讲究起来。这也就是满汉全席的由来。
孔府宴
这三个字大家是不是觉得十分陌生,好歹前面的满汉全席还听过,但是这“孔府宴”是真的孤陋寡闻了,其实孔府宴就是中国宴席的集合体。
像什么寿宴、婚宴、家宴等等都包含在内,满汉全席是招待国内钦差大臣的,而这个孔府宴就是招呼亲戚朋友以及关系好的人。
就算是平常人家也是办的起的,孔府孔府自然是离不开“孔子”,虽然孔府宴可以当做寻常宴席举办,但是规矩还是很多的,并不是像我们现在参加的宴会上那么喧闹嘈杂。
孔府宴上的每一道菜肴都有着很好听的名字,这也都是师傅们加上文人绞尽脑汁想出来的,不光要符合菜系,还要说出来名字的寓意。
高端的孔府宴规格仅次于“满汉全席”,那些菜也不是寻常家庭能够吃得起的,当时还没有什么禁捕野生动物的规矩,所以上面有许多我们现代人见都没见过的美食。
现在我们去饭店点的“霸王别姬”就是当时创造出来的名字,听起来多么的高大上而“名字与实物严重不符”仅仅只是小鸡炖老鳖。
好在孔府宴一直流传至今,包括我们现在参加的婚宴等等都可以统称为孔府宴。
文会宴
文会宴也被称之为“文酒会”,说通俗点就是文化人的聚会,在一起喝点小酒吟诗作对,交流交流哪点的景色好,在什么地方容易有灵感。
说是宴会实际上主要就在于“喝酒”,起源于唐朝,而提到唐朝文化人我们第一个想到的一定是李白,他生性好酒,在酒精的作用下写出过不少好诗。
其实准确的说文会宴在很早的时候就有了,只不过在唐朝才赋予了它名字,对比其他宴会来看,文会宴的菜系就显得不是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来参加的“人”。
如果说,来几个没什么文化只顾着吃的,那肯定无法与一群文人聊到一起,人家满脑子装的都是诗词歌赋,而他们却在想着“下一道上什么菜”。
像是《兰亭序》就是王羲之在文会宴上写出来的
由此可见这种宴会有多么的“高大上”,大家是不是觉得这种宴会菜品一定也不会差吧?
其实不然,文会宴最大的要求就是“酒水”要好,菜系与前两个相比要差得多,并且做法也比较单一通常就是方便下酒的菜,没有那么多花里胡哨的做法。
烧尾宴
这个名字听起来是不是给人一种好俗气的感觉......
不过这可不是吃尾巴的宴会,而是“升官考取功名”后的庆功宴,也是由唐代流传而来,盛唐真的名不虚传,人们生活富裕也会出来创造出一些“享乐的东西”。
烧尾的寓意也很多,有的说是“动物把尾巴烧掉就会变成人”也就是指高升、重新做人忘掉过去的意思。
通常这样的宴会上除了亲戚好友外还会有一些达官贵人参与,毕竟你家有人升官或者孩子考取了功名,自然会有不少当地商人前来巴结你家。
就连一些官员也会参与这样的宴会,这种宴会最早就是由以为唐朝官员所举办的。
菜系的要求也跟“地位”有很大的关系,通常是58道菜,虽然对比满汉全席要差得远,但是相较于其他宴会来说,烧尾宴无疑也是高端宴会了。
用满汉全席的前身来形容烧尾宴再合适不过了,中华美食都是古人一步步琢磨实验从而流传下来的。
像现如今的八大菜系其实都有迹可循,不得不佩服古人们的智慧。
这么看来,在社会稳定人们生活幸福状态下,古人会想尽办法琢磨一些新的东西,不管是稀奇古怪的食物还是劳动工具。
光是现在我们常见的“蚕蛹、蝎子、蜘蛛”这类奇葩食物,大家觉得这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古人发现他们能吃的呢?
其实古代还有一种宴会叫“全鸭宴”,这种宴会也一直流传至今,还延伸出了许多类似的宴会,像是“全鸡、全鱼、全牛宴”等等。
不过我们也不要看了古代的宴会就觉得一定很好吃,对于吃惯了调味料的现代人来说,古代的食物可能过于清淡了。
因为古人当时没有那么多的调味料和制作工具,所以他们的菜品主打的就是一个“色相”,在烹饪手法上也很细致,火候稍有不慎就会导致菜品报废。
但是现在就不一样了,如果甜了就加盐咸了就加糖,火锅一顿吃不完,晚上还可以煮个面当夜宵,甚至第二天买点丸子和菜还能继续吃。
既然时代把这些宴会食物演变成了我们现在所见到的样子,就证明还是这种样子更适合我们,大家说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