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香米上的秃黄油,炖火腿里的清鸡汤;
烤生蚝配点辣蒜泥,豆干丝浇上热卤汁;
晶亮肘子炖出胶汤,上好五花煎出焦香;
…………
吃是文化、是学问,更是艺术。古人云,食有三品:下品能吃,中品好吃,上品会吃。要达到最高境界,离不开一个人的内涵和修养。在一些美食家眼中,美食所体现的不仅是舌尖上的一点味道,更是一本时代变迁的史书,一幅人文地理的画卷。
本期“八斗荐书”为大家推荐六本中国美食文化主题图书,它们或轻灵风趣,或厚重深刻;活色生香的佳肴美味,销魂于碗筷盘碟,氤氲在字里行间。温暖的烟火气和人情味,才下舌尖,又上心头——
欢迎观展、借阅。
01、《鱼翅与花椒》扶霞著
索书号:
I561.65/088
馆藏地:
本部一基本书库-新书区
本部一总馆基本书库
海韵一海韵学生公寓分馆
翔安一翔安分馆(三楼C区25-29架)
爆腰花,豆瓣鱼;冒脑花,烤锅盔。从四川热闹的市场到甘肃北部荒僻的风景,从福建的幽僻深山到迷人的扬州古城……这是一次关于美食的探索,也是一场关于文化的对话。
《鱼翅与花椒》里有对中式料理的无穷回味,也有对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深入思考。从面对“黑暗料理”时停杯投箸不能食的僵硬,到大快朵颐意犹未尽的满足,英国姑娘扶霞在中国体验到了一段从受到文化冲击到产生文化认同的奇妙心路历程。
《鱼翅与花椒》的最动人之处在于,它丝毫没有寻常译本的生硬与陌生感,这在很大程度上得归功于译者和作者在面对川菜时的深度共鸣。扶霞深谙中餐的专业术语,也会讲四川话,她对美食的描写时而像油泼辣子,扑面而来,让人口舌生津;时而像精细刀工,庖丁解牛,展示着中国风味的每一分每一寸细腻肌理。四川姑娘何雨珈的翻译也为这本书增色不少,方言俏皮又生动,极具画面感的文字挑逗着人的耳鼻唇舌。茉莉花茶的淡雅婉约和川菜火锅的麻辣鲜香,全都透过纸张飘出来了。
花椒相当于香料世界的“跳跳糖”
冒脑花的口感像奶冻,柔软绵密,又有很丰富的层次,真是危险的诱惑。
02、《随园食单》袁枚著
TS972.117/128.1
翔安一翔安分馆(四楼C区38-41架)
人生不过几十载,活得要任性,吃得要讲究。汪曾祺先生有言,“浙中清馋,无过张岱。白下老饕,端让随园。”
《随园食单》的作者袁枚,是康乾盛世数一数二的文人才子,也是清代三百多年间有成就的美食家。袁枚一生著述甚多,晚年搜集天下名馔,创造性地汇编成这样一本美食随笔,囊括了清朝时三百二十余种南北菜肴、饭点和名茶美酒,无怪乎《随园食单》被海内外美食家誉为中国历史上的“食经”。
袁枚对食物原料的选择与配搭、调味品的使用、烹饪火候的掌握、以及菜点的色、香、味、形、器,皆了然于胸,循循有法。譬如对于海参,他以为这种“最难讨好“的无味之物,沙多气腥,断不可以清汤煨,须泡去沙泥,辅以颜色相近的香菇、木耳用肉汤煨至极烂;再譬如做糖烧饼时,他提出要把松子、胡桃仁敲碎,加糖粉、脂油,用两面锅上下放火炙之才够酥够香……
焖煎酱卤炒蒸煮,炸炖煲烩烤腌熬。这本满纸都是食物香气的书,只为那些能够欣赏美味的人物敞开。在这个意义上,烹饪不只是能吃,而是成为了一种艺术。惟愿四时合时序,一饮一食皆修行。
03、《雅舍谈吃》梁实秋著
I267/876.597
“偶因怀乡,谈美味以寄兴;聊为快意,过屠门而大嚼。”大家耳熟能详的中国现当代美食散文家,必有梁实秋和汪曾祺,而梁实秋先生的美食散文精华,又尽在这本《雅舍谈吃》中。其措辞用句既淡泊优雅又妙趣横生,实为美食爱好者必读之经典。书中每一篇目均以一种食物的名称为题:炝青蛤、西施舌、爆双脆、醋溜鱼、佛跳墙……上至酒楼饭庄的招牌菜,下至平常居民的家常菜、独具特色的地方小吃,篇篇风雅精致,幽默有趣,总能引经据典,信手拈来。
梁实秋爱吃、会吃,更会谈吃:写蚌肉,“色白而腴,味脆且鲜”;写虾饼,“温如软玉、入口松脆”;写烤鸭,鸭油可以蒸蛋羹,鸭架可以配口蘑,熬卤汤,卤上再浇一勺炸花椒油……字里行间,皆是生活里的踏实享受,可谓一部吃货的自我修养之书,读来颇常有一种“酒足肉饱,酣畅淋漓”的满足感。
《雅舍谈吃》不止是一部活色生香的老饕食谱,更是一本名士美学的生活实践,集珍馐美食、人文轶事、生活随笔于一炉。梁先生温情而随性的生活态度,丰富而灵动的日常体悟,尽数跃然纸上。
烧鸭:果木熏烤,皮脆肉嫩
汤包:皮薄如纸,提之如囊
04、《饮食与中国文化》王仁湘著
TS972/001
翔安(储存图书馆)一翔安保存密集库Z1B23B36
古人当年使用的是怎样的炊具?为什么中国人最终选择了筷子而不是叉子?关于古人是怎么吃的,这本书里有你想要的一切答案。
从八方风物到百样烹调,从皇家筵席到问巷小吃,从节庆礼仪到茶酒雅事……《饮食与中国文化》考订源流,列数时令风物、诸方佳馔,带领读者探寻千年饮食记忆,将我们习以为常的四时三餐与遥远往昔紧密关联,把吃的历史娓娓道来,从对食物的重视和讲究中,言明饮食之道对中国人气质和性情的深刻影响。
在繁富生动的历史细节中,王仁湘先生以考古学家的身份介入到饮食的发展流变之中,将“吃”纳入社会专题史范畴,用食物之美、饮食之雅,以及食物背后的趣事逸闻,饮食器具的发展流变,呈露饮食文明的精妙和智慧,展现中国文化的广博与厚重。探秘古代厨房,流连千百筵席:一粥一饭,述说中国肴馔千载风华;一饮一食,勘探饮食交明进化图景。
宋代砖画厨娘图
她们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精明干练
茶百戏
茶匙一搅,便能在点茶时生出各种图像,高手甚至可在茶面上幻化出诗文
北宋赵佶《文会图》
宋代点茶法场景的真实再现
“结浚霭,结凝雪,茶色尽矣”
05、《老饕漫笔》赵珩著
I267.1/220
本部(研究资料部)一保存本库
“民以食为天”,吃饭乃是人生头等大事。美好的一顿饭温暖了肠胃,也愉悦了心灵。要想把生活过得热气腾腾,不仅要爱吃,更要懂吃。赵先生就如同一部懂吃的饮食活字典,博闻强记,笔下生趣,从杭州的莼羹鲈脍,到镇江的鲥鱼肴肉……每一个把做菜吃饭当成人生一件大事的人,都能在他的书里找到深切的共鸣。譬如,他在书中比对“糟”与“醉”,认为二者虽都有酒香,却有薄厚之分,主要区别便在于有无“火”气——醉,是炝出来的,急功暴力,所以原物的鲜香得以保留;糟,是慢慢浸润出来的,“火”气全消,所以味道醇厚。一番分析鞭辟入里,又不乏清雅食趣,令人一面恍然大悟暗暗称道,一面咽着口水去菜场为晚饭预备下几只醉虾,数块糟鱼。
肴肉:肉红皮白,光滑晶莹,卤冻透明,香味浓郁,食味醇厚。敷以细如发丝的鲜姜,咸淡适口,味在鲜肉与火腿之间。
羊肉汆萝卜:汤浓而白,肉酥而烂,萝卜爽滑鲜嫩。虽浑为一体,却又各具风致。
半碗吃下,一身寒气尽消。
06、《寻味中国》要云著
京东读书专业版链接
但凡文字的主角是吃的,每一个字便都沾染着最亲切的人间烟火气。如果吃货也分等级,要云先生一定是资深吃货。他经历丰富,年轻时曾云游四方,在各个地区都有过生活体验,因而写美食也有种江湖气,读来只觉一气呵成,犹如饮一杯烈酒,直通五脏六腑,有一种酣畅淋漓的痛快感。通过自身的游历经历,要云先生写了很多关于中国美食文化的书籍,这本便是其中代表,从“咸、酸、甜、辣、苦、臭、糟”这几个中国饮食的基本味型出发,介绍了中国不同地区具有代表性的特色菜,以及相应的历史和文化。
饮食一端,是生活艺术中重要的项目,未可以小道视之。食物的创造性承载着人类的创新性,那舌尖上的味道传承着生活观念与信仰崇奉。作者解读这些味道,也是解读这些文化;从文化的角度去载录美食,便是在满足自己的口腹欲望之余,记录浓郁的生活气息,品味深重的文化底蕴。
美食既是生活的艺术,也是情感的纽带。寻味的过程,是“知味”,也关乎“知情”。酸甜苦辣,都是人生的营养;烟火人间,全是温情的味道。
面线糊通常佐以虾、牡蛎,海蛏等新鲜海味,或者配上瘦肉鸭胗猪肝沿。会吃的往往再点一段炸得金黄酥松的油条。高汤是精华,味美质鲜。
三鲜豆皮用绿豆、大米混合磨成浆,在锅里摊成薄薄的一层皮,因馅中有鲜肉、鲜蛋、鲜菇(鲜笋)而得名,讲究“皮薄、浆清、火功正”。
(有些老摊点抹粉浆用的是贝壳片,神奇吧)
冰糖猪蹄炖到酥烂,一嗦直接脱骨,胶质缠绵,肉质软糯。再配上一碗爽口弹牙的竹升面,就是《狂飙》的味道。
你曾经因为某段文字爱上过一道美食吗?
是《红楼梦》里“得十几只鸡来配”的茄鲞,还是朱自清笔下如同“反穿狐裘大衣”的小洋锅煮嫩豆腐?是《许三观卖血记》里“炒一下,炒两下,炒三下”的爆炒猪肝,还是汪曾祺家乡用筷子一戳就“吱”一声冒红油的咸鸭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