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古代食物雅称!假设穿越回古代,怎么点菜才能不饿肚子?

[假设你穿越回了古代,出身显贵、腰缠万贯……但这都不是重点重点是你现在饿得天旋地转,再不吃口东西就会原地晕厥。]

此情此景,请问阁下该如何应对呢?

你肯定会想:吃还不简单,随便找个店铺,让店小二好酒好菜地端上来……

等等,这可不一定,你确定你知道古代的食物都是怎么称呼的吗?

主食篇

此“馒头”和今日的馒头可不一样,最初写作“蛮头”。

渐渐地,人们将“蛮头”传为“馒头”,并把它作为宴会祭享的常客。

那时的“馒头”都是带肉馅的,而且个儿很大。

唐代以后,“馒头”的形态才变小。《汇苑详注》中写道,“玉柱,灌浆,皆馒头之别称也”,可见“馒头”已得到了玉柱、灌浆这样的美称。

水引、馎饦——面条

古人称面条为“水引”或“馎饦”[bótuō],并将其归入“饼”类。

唐代徐坚《初学记》中有记:“夏荐下乳饼臛,孟秋下雀瑞,孟冬祭下水引。”

可见古时“水引”曾是冬日限定美食。至宋,水引的形状才逐渐变得更细更长。

同时,“面条”一词逐渐普及,面食的种类也多了起来:

插肉面、大燠面、桐皮熟脍面、猪羊庵生面、三鲜面、鱼桐皮面、笋泼肉面、炒鸡面……客官您看想吃什么面?

开胃小菜篇

图/清金陵诸家山水花卉册-谢荪荷花页

“锦带羹”的称法源于唐代杜甫《江阁卧病走笔寄呈崔卢两侍御》一诗:

“客子庖厨薄,江楼枕席清。衰年病只瘦,长夏想为情。滑忆雕菰饭,香闻锦带羹。溜匙兼暖腹,谁欲致杯罂。”

这时候杜甫客居在外,无亲无朋,又因为年纪大了,生了病,身体日渐消瘦,心中回味的唯有两种食物:

一是香滑的雕菰[gū]饭,二是喷香的锦带羹。

锦带羹其实就是莼菜羹,而古时人们也会用“水葵”称呼莼菜。雕菰饭则是用苽米煮成的饭。

以莼菜做羹,是江浙一带很常见的传统做法,入口丝滑,有一种无味之味。

特色菜篇

终于到了重头戏——古代的特色菜。

如今,天南地北的本地特色菜让人垂涎三尺,古代也不例外,特色菜菜谱立即呈上!

相传,蛋炒饭的料理源自于1600年前的隋朝,谢讽在《食经》中提到“越国公碎金饭”,其“碎金饭”指的就是蛋炒饭。

越国公就是隋朝权倾天下的杨素。他爱吃的碎金饭,选用软硬适度、颗粒松散的熟了的米与鸡蛋翻炒,使得粒粒米饭裹上金黄的颜色......

“杨素甄选”蛋炒饭,不愧是流传百世的炒饭经典款式。

“碎金饭”还只是蛋炒饭的常规流派,要说蛋炒饭之王还得看“菩提玉斋”。

据说这菩提玉斋的做饭可大有讲究,仅蒸米时就要佐以18种食材使其香味沁入米粒。

最终的成品看不见蛋丝,只见白色米粒。入口却口感丰富、层次厚重,十余种食材的香味在舌尖迸发。

文人中的吃货可不止苏东坡一个,南宋文人林洪同样是一位好吃的美食家。

在他专以记录美食的著作《山家清供》中,描写过这样一种美食:

“薄批,酒、酱、椒料沃之,以风炉安座上,用水少半铫,候汤响,一杯后各分以箸,令自入汤,摆熟啖之,乃随宜各以汁供。”

说的其实就是兔肉涮锅,也就是咱现代人爱吃的火锅的原型。

林洪在初尝这一烹法时,便被其独有的鲜香和爽嫩的口感所震撼,当即为其写了一首诗:

“浪涌晴江雪,风翻照晚霞。醉忆山中味,都忘贵客来。”汤汁沸腾如白雪,兔肉鲜红似晚霞,“拨霞供”也是得名于此。

这得是有多好吃才会“让人忘记了家中还有贵客”啊!

怪不得火锅传至今日也是咱最爱吃的美食之一,可能这就是流淌在中国人DNA里的“火锅魂”吧~

THE END
1.古代吃货的食谱文摘报今日俗称的“烧烤”在古代叫作“炙”,是另外一种古老的肉食烹饪技法。孔子的学生曾子食脍亦食炙。《齐民要术》卷九记载了二十二种炙法,烧烤的对象包括肉类、灌肠、动物内脏和各种水产,丰富之程度可与北京簋街的烧烤相媲美。 与炙齐名的肉类烹饪技法是脍,孔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脍就是切得很细的生肉。《https://epaper.gmw.cn/wzb/html/2022-08/27/nw.D110000wzb_20220827_1-07.htm
2.吃货必看!古代第一美食食谱简单好操作的古代食谱 哪怕不会做饭的人 也能轻松做出一桌古代佳肴 那就是南宋第一吃货林洪 写的《山家清供》 《山家清供》是古代流传至今 最完整的一本食谱 包含了当时流行的104种美食 1 冰壶珍 宋太宗问苏易简 “你认为哪种食物是最珍贵的?”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8/0225/15/29383963_73234941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