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记中药配伍表,你就是中医师!

补脾一号:党参10g炒白术10g茯苓15g甘草6g

冠心病一号:薤白10g瓜蒌皮10g川芎8g丹参25g

疏肝一号:柴胡10g白芍药15g炒枳壳10g甘草6g

定踹一号:炙麻黄10g杏仁10g甘草6g

胃炎一号:黄连6g蒲公英20g威灵仙10g

排石一号:金钱草30g炙大黄8g车前草30g

降酶一号:垂盆草30g马鞭草30g茵陈20g

降糖一号:天花粉30g黄连10g鬼箭羽10g

肠炎一号:黄连6g木香6g白芍药15g

解毒一号:金银花30g连翘20g甘草6g

滋阴一号:生地黄15g麦冬15g玄参15g

化湿开胃:炙半夏10g化橘红15g茯苓15g甘草5g

活血化瘀:当归10g川芎6g赤芍15g红花10桃仁10g

通络止痛:全虫6g蜈蚣1对僵蚕10g

温经散寒:制川乌6g草乌6g细辛6g威灵仙15g

各种疾病的必用药

一切头疼,必用川芎;

一切疼痛,必用元胡,

一切气虚,必用黄芪;

一切虚脱,必用人参;

一切血虚,必用阿胶;

一切出血,必用三七;

一切气郁,必用香附;

一切便秘,必用大黄;

一切肝郁,必用柴胡;

一切热毒,必用二花;

一切阳虚,必用附子;

一切热病,必用犀角;

一切妇科,必用当归;

一切外感,必用荆芥;

一切失眠,必用枣仁;

一切郁证,必用合欢;

一切面瘫,必用白附;

一切腿病,必用牛膝;

一切头病,必用天麻;

一切阳痿,必用羊藿;

一切阴虚,必用麦冬;

一切咳嗽,必用杏仁;

一切呕吐,必用半夏;

一切中毒,必用绿豆;

一切诸风,必用防风;

一切白发,必用首乌;

一切风湿,必用灵仙;

一切骨病,必用川断;

一切咽喉,必用桔梗;

一切失音,必用大海;

一切腰痛,必用杜仲;

一切尿石,必用金钱;

一切虚热,必用青蒿;

一切牙疼,必用细辛;

一切黄疸,必用茵陈;

一切闭经,必用益母;

一切淋症,必用车前;

一切鼻塞,必用辛夷;

一切乳少,必用山甲;

一切目赤,必用栀子;

一切目昏,必用青葙;

一切鸡眼,必用鸦胆;

一切呃逆,必用柿蒂;

一切疝气,必用橘核;

一切胀满,必用槟榔;

一切汗症,必用浮麦;

一切阴痒,必用蛇床;

一切痰厥,必用皂荚;

一切遗尿,必用桑蛸;

一切疮疡,必用麝香;

一切白斑,必用陀僧;

一切疥疮,必用硫磺;

一切蛇疮,必用雄黄;

一切不孕,必用石英;

一切耳鸣,必用磁石;

一切痰多,必用竹沥;

一切癌症,必用蛇草。

常用中药配伍

蒲黄合五灵脂,名失笑散,能祛瘀止痛。

当归合川芎,名佛手散,能行血活血。

高良姜合香附,名良附丸,能止胃痛。

玄胡合金铃子,名金铃子散,能治腹痛。

吴茱萸合黄连名左金丸,能平肝制酸。

肉桂合黄连,名交泰丸,治心肾不交。

女贞子合旱莲草,名二至丸,能补肾阴。

半夏合硫黄,名半硫丸,治虚冷便秘。

知母合贝母,名二母散,能清肺热。

破故纸合肉蔻,名二神丸,止脾肾寒泻。

木香名黄连,名香连丸,治红白痢疾。

枳实合白术,名枳术丸,能健脾消痞。

芡实合金樱子,名水陆二仙丹,止遗精。

黄柏合苍术,名二妙散,治湿热成痿。

枸杞合菊花,能明目。

生姜合红枣,能调和营卫(气血)。

赤石脂合禹余粮,能涩大肠。

半夏合黄连,能宽胸止呕,化痰浊郁结。

柴胡和黄芩,能清肝胆热。

桑叶合菊花,能清头风热。

柴胡合白芍,能疏肝和肝。

附子合肉桂,能温下元。

黄柏合知母,能清下焦湿热。

桑白皮合地骨皮,能清泻肺热。

丁香合柿蒂,能止呃逆。

鳖甲合青蒿,能滋阴退骨蒸潮热。

杏仁合贝母,能化痰止咳。

山药合扁豆,能补脾止泻。

木香合槟榔,能理气止痛。

杜仲合续断,治腰膝酸痛。

半夏合陈皮,能化湿痰。

升麻合柴胡,能提升中气下陷。

常山合草果,能治疟疾。

葱白合豆豉,名葱豉汤,能通阳发汗。

枳实合竹茹,能和胃止呕。

党参合花粉,名参花散,治久嗽气喘。

茯神木合乳香,名神香散,治筋挛疼痛。

甘草合绿豆,能解百毒。

黄耆合当归,名补血汤,治贪血及产后无乳。

白芍合甘草,名芍药甘草汤,治拘挛腹痛。

川芎合土茯苓,治肝郁头痛。

川芎合生石膏,名郁梁丸,治实热上逆头痛。

台乌合益智仁、名缩泉丸,治小便频数遗尿。

香附合黄连,名香连丹,治火郁胸满痛。

葵子和砂仁,治乳痈。

杏仁合小茴香,治疝气冲逆作痛。

槟榔合南瓜子,治绦虫。

甘草合桔梗,名桔梗汤,治肺痈咳嗽,痰中有脓。

生姜合陈皮,治呕吐不止。

生姜合竹茹,治呃逆不止。

荆芥合白矾,名三癇丸,治小儿惊风及癇证。

荆芥合槐花,名槐荆丸,治痔漏。

槐花合黄芩,治妇人崩漏。

侧柏叶合白芍,治妇人月经过多。

陈皮合藿香,名回生散,治霍乱吐泻。

厚朴合贝母,止咳嗽,开郁消食去胀。

蛤粉合青黛,名黛蛤散,治痰嗽面肿不寐,并小儿百日咳。

白矾合硫黄,治白癜风。

白矾合黄腊,名矾腊丸,治痈疽恶疮。

白矾合皂角、名稀涎散,治痰涎壅盛,中风气闭。

皂角合菖蒲,名皂荚散,治鼻寒不得喘息。

百合合冬花,名百花膏,治咳嗽痰中带血。

乌梅合川椒,名杀虫丸,治蛔虫,蛲虫。

赤小豆合当归,治大便下血。

血余炭合百草霜,治妇女崩漏。

中药学重点对比

1

金银花和连翘

金银花:清热解毒作用较强,为治痈肿疔疮阳症的要药(内外痈),是清热解毒中的疏散风热药,兼可凉血止痢,露剂清热解毒。

连翘:苦寒,清心火,解毒消痈散结,有“疮家圣药”之称,为治疗瘰疬痰核的要药,又为清热解毒药中的疏散风热药。

2

柴胡和升麻

柴胡:辛苦寒,肝胆经。其性升散可疏少阳之邪,为治疗少阳证的要药;用于外感发热,有良好的疏散退热作用;归肝经疏肝解郁;又散升阳举陷。

升麻:辛甘微寒。肺脾胃大肠经。解表药中的清热解毒药,尤善解阳明热毒;又可发表透疹。最为麻疹之专药。升提中气,而有升阳举陷之功。

3

石膏和知母

石膏:辛甘大寒。肺胃。生用,辛以解肌退热,寒能清热泄火,甘寒除烦止渴,为清泻肺胃气分实热证的要药,又可清肺热泻胃火,煅后收敛生肌。

知母:苦甘寒,肺胃肾。清泻肺胃肾上经之火,甘寒质润,养肺胃肾三经之阴液;既清气分实热,又清相火退虚热。

4

川贝母和浙贝母

川贝母:苦甘微寒。肺心经。清热化痰,性凉而甘又能润肺止咳,尤宜于肺虚久咳,痰少咽燥或痰中带血等症;又可散结消肿,治疗瘰疬疮肿及乳痈,肺痈。

浙贝母:苦泻寒清,清热化痰,开郁散结,作用均强于川贝,临床多用于治疗风热、燥热、痰热咳嗽及瘰疬、瘿瘤、疮痈和肺痈等。

5

附子和干姜

附子:辛甘热。有毒。心肾脾。上助心阳,中温脾阳,下补肾阳。为补火助阳、回阳救逆之要药;且可散寒止痛,治寒痹疼痛较剧者。回阳救逆配伍干姜,补肾阳配伍肉桂。

干姜:辛热。脾胃心肺经。入脾胃而长于温中散寒,健运脾阳,治脾胃寒症;入心经,回阳通脉助附子回阳救逆;兼入肺经,温肺散寒化痰饮。

6

肉桂和桂枝

肉桂:辛甘热。脾肾心肝经。补火助阳,为治疗命门火衰之要药,有引火归原,益阳消阴之功;又能温通经脉,散寒止痛。治沉寒。

在补气血方药中,适配肉桂,还有温运阳气,鼓舞气血生长的功效。

桂枝:辛甘温。心肺膀胱经。解表特点:风寒表实无汗证,表虚有汗证;又可温经通阳,行里表达,有温通一身阳气,流畅血脉的功效。

7

丹参和红花

丹参:苦微寒。心肝经。活血化瘀要药。广泛治疗各种瘀血病症。性寒,又可凉血,以血热瘀滞用为佳,有“一味丹参饮,功同四物汤”之说。公众号脉脉养生只做最新最专业的养生知识。不过丹参没有补血功效。活血调经,为妇科要药,凉血消痈,清心安神。

红花:辛温。心肝经。活血通经,祛瘀止痛。除治疗妇科经产诸证外,尚可治疗癥瘕积聚,胸痹心痛、跌打损伤等瘀血阻滞之证。

8

益母草和泽兰

益母草:活血调经,为妇科经产之要药,故有“益母”之称;又利水消肿,对水瘀互阻的水肿尤为适宜;兼可清热解毒。

泽兰:与益母草相似,为活血利水药。

9

天麻和钩藤

天麻:甘平。肝经。息风止痉,平抑肝阳,因作用平和,凡惊痫抽搐、眩晕头痛,不论寒热虚实,皆可应用,为治疗眩晕的良药。素有“定风草’之称;又可祛外风,通经络,治疗肢麻痉挛抽搐,风湿痹痛。

钩藤:甘微寒。肝心包经。息风止痉,为治疗肝风内动,惊痫抽搐之常用药,因作用缓和,亦多用于小儿。又可清热肝热,平肝阳治疗肝火头痛、肝阳眩晕。

10

龙骨和牡蛎

龙骨(安神):甘涩平。心肝肾经。重镇安神之要药,可用于治疗各种神志失常之证;又可平肝潜阳,用于肝阳眩晕;味涩收敛,尤长于收敛固涩,治疗滑脱诸证。

牡蛎(平肝息风):咸涩微寒。肝肾经。咸寒质重,长于平肝潜阳,软坚散结;味涩,煅用有收敛固涩、制酸作用。

重镇安神常与龙骨相须为用。

11

人参、黄氏、党参和甘草

人参:甘微苦微温。心肺脾经。大补元气,治疗气虚欲脱,脉微欲绝之重危证候的要药。脾为生化之源,肺为主气之脏,元气旺盛则脾肺之气自足,故可补脾肺之气,为治疗脾肺气虚之主药。元气充沛,又可生津、安神

生血,摄血,壮阳,故为治虚劳内伤第一要药。

黄芪:甘微温。脾肺经。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为惟一的一味补气升阳药;补肺气,益卫气固表止汗;补气利水消肿;又能补气以托毒生肌。

党参:甘平。脾肺经。善补中气,又益肺气,为脾肺气虚常用药;气能生血,气旺生血,气旺津生,所以又有养血生津之效。功似人参,可代用。不如人参大补元气,且药力薄弱,故重证,急证仍需用人参。

甘草:甘平。心肺脾胃经。性平,作用平和,此时作用取决于五味,体现了甘味药的特点。甘补:益心气,补脾气;甘润:润肺祛痰止咳;甘缓:缓和药性,缓急止痛;甘和:调和脾胃;甘:能解毒。

12

白术和苍术

白术:苦甘温。脾胃经。甘温补气,枯燥健脾,未补气健脾的要药;燥湿利水,脾虚痰饮水肿,小便不利等证用之甚宜;固表止汗安胎,均与补气健脾作用有关。

苍术:辛苦温。脾胃经。辛散苦燥力强,内燥中焦湿浊健脾,外祛风湿发汗解表(内湿外湿)。风湿痹症胜湿者,外感风寒夹湿尤宜。富含VA,治疗夜盲症。

13

生地黄和熟地黄

生地(清热凉血):甘苦寒。心肝肺经。苦寒清热,甘寒质润养阴,入营分、血分,故为清热凉血、止血、养阴生津要药。

小儿发烧、小儿腹泻、小儿感冒、小儿食积、小儿夜啼、小儿遗尿、小儿麻痹、小儿推拿、小儿常识、腰痛、男科、女科、儿科、各种食疗、各种功法锻炼、腰间盘突出、腰肌劳损、坐骨神经痛、背痛、腿痛、足跟痛、膝关节疼痛、网球肘、腕关节疼痛、颈椎病、肝病、养肝、解酒、胃病、便秘、腹泻、小腹突出、妇科、经期保养、乳腺增生、乳腺癌、卵巢囊肿、坐月子、痘痘、白发、脱发、丰胸、美容、皮肤病、胆结石、肾结石、泌尿系结石、咽炎、痛风、牙痛、打呼噜、口腔溃疡、鼻炎、眼病、手脚、感冒、咳嗽、失眠、痔疮、脑出血、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心血管、癌症、食物属性、补血、瘦弱、肥胖、瘦腿、瘦腰、湿气、经络、中成药、打嗝、X型腿、O型腿、高低肩、长短腿、大小脸、祛除皱纹和鱼尾纹、塑形美雕、静脉曲张、股骨头坏死、风湿类风湿、关节炎、偏瘫、中风、脊柱侧弯、脊柱变形、骨髓炎、渐冻人

诊断:辩证、手诊、舌诊、脉诊、背诊、面诊、痘痘、月经、青筋、汗诊、目诊、指甲、肚脐(找病因)

治百病:打坐、拉筋、滚背、刮痧、拍打、拔罐、敲胆经、揉地筋、灸腹、姜、点穴、偏方、艾灸、高抬腿、刺血疗法、体液调控疗法

北京德懿堂:中医医生、康复医生、基层医生、乡村医师、理疗师、美容师,治疗与养生,十亿中医人交流学习的专业平台。

古九针疗法、小针刀疗法、套管针疗法、松解针疗法、刃针疗法、腹针疗法、针灸疗法、董氏奇穴疗法、四维立体针疗法、推拿按摩疗法、正骨疗法、徒手整形、腹部推拿疗法、小儿推拿各种流派、中医四大经典解读、刺血疗法、经筋疗法、X型疗法、倪海厦视频、JT叔叔中医、原始点、拔罐疗法、艾灸疗法、刮痧疗法、伸筋疗法、拍打疗法、康复运动疗法、食疗、功法锻炼、民间绝技...上万文字资料和视频不断搜集更新中

THE END
1.中医班药橱药名排序表怎么写–960化工网问答我刚买了一个中药橱柜,但上面的药引排序不会,哪位中医药剂师会写出中药,橱上各位抽屉的药名排序,帮忙给写写 网友 1 最佳答案 回答者:网友 1.常用饮片应放在斗架的中上层,便于调剂时称取。如当归、白芍与川芎;黄芪、党参与甘草;麦冬、天冬与北沙参;肉苁蓉、巴戟天与补骨脂;金银花、连翘与板蓝根;防风、荆芥与https://www.chem960.com/ask/q-d0b6faebce0a4937a8c83e95720808f0
2.中药药方中常见的并开药名二门冬:天冬,麦冬。 二丑:黑丑,白丑。 二术:苍术,白术。 二母:知母,贝母。 二芍:赤芍,白芍。 腹皮子:大腹皮,生槟榔。 焦三仙:焦山楂,焦神曲,焦麦芽。 焦四仙:焦山https://www.jianshu.com/p/86df18a9a1f7
3.中药药性一览表最全的中药药性一览表,建议收藏起来 每个中国家庭必备的十味中药 灵芝:固本祛邪,神仙上药 人参:每天吃一点,健康延年好福 山楂:消食化瘀的好手 黄芪:首屈一指的补气要药 生姜:御百邪,助阳气,散一身寒湿 白茅根:凉血止血的草根太医 菊花:现代人最佳保肝茶饮 https://www.meipian.cn/54fx5k6w
4.民国时期著名中药堂及其代表性中成药研究网络资料收集以民国、中成药业、国药业、中药堂名称(根据不同中药堂名称)、中成药名(根据不同中成药名称)为关键词,查询相关文献网站、数据库、档案网站以及相关报刊网站。实地调研则前往北京、天津、苏州、杭州、上海、广州、佛山等地图书馆及档案馆,调研民国时期中成药业、著名中药堂及其代表性中成药相关文献及档案https://wap.cnki.net/touch/web/Dissertation/Article/1020085755.nh.html
5.《4℃的温柔[JF]》厨子小姐^第36章^最新更新:202401《4℃的温柔[JF]》,厨子小姐,《4℃的温柔[JF]》之第 36 章,主角:陈耀杰,宋君浩 ┃ 配角: ┃ 其它:,|最新更新:2024-01-17 15:48:45|作品积分:1082010https://wap.jjwxc.com/book2/8624043/36
6.峨眉山感悟出房间,旅馆一楼餐厅,经老板娘推荐,点了一两当地草药(药名没记住)泡的白酒,又点了一碗担担面,特意强调微辣,再要了一个当地特色——野菜炒腊肉。我喜欢吃腊肉,尤其是四川腊肉那外表金黄的颜色,内里红白分明,颜色鲜亮,咬一口哪肥而不腻的滋滋口感格外辛香。因店里就我一人用餐,老板娘亲自下厨,酒菜没一会就端https://you.ctrip.com/travels/emeishan24/3960741.html
7.本草纲目药名本草纲目药名 《本草纲目》,本草著作,52卷。明代李时珍(东璧)撰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至万历六年(1578年),稿凡三易。此书采用“目随纲举”编写体例,故以“纲目”名书。 阿胶、阿片、阿魏、阿虞、阿驵、矮樟、艾蒿、艾火、艾实、艾叶 艾子、爱韭、巴豆、巴棘、巴戟、巴椒、巴菽、巴朱、芭蕉、芭苴http://cdengmi.com/m/view.php?aid=2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