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日常开始,带你重新发现一个深度日本
江户时代的著名食谱书《料理物语》,国立公文书馆藏
一是广为人知的烹饪名著,如宽文至延宝年间(1661~1681年)的7卷8册的《古今料理集》,还有元禄二年(1689年)的5卷5册的《合类日用料理抄》,正德四年(1714年)的5卷5册的《当流节用料理大全》这一类。这类书籍具有烹饪百科全书式的性质,收罗了很多有关烹饪的信息,而且还公开出版了。
《料理盐梅集》,东北大学藏
与这类书籍相对,还有一部分烹饪书群没有出版,但却也收集了很多的内容。如宽文八年(1668年)盐见坂梅庵写的《料理盐梅集》(鹿儿岛大学玉里文库、东北大学狩野文库)等,是非常有名的厨师写的类似于中世秘传书体裁的烹饪书群。这些内容没有出版,以抄本的形式流传下来,在烹饪流派中只有身份特殊的厨师才可以看得到。
近世社会的烹饪理论,依然在高级厨师中盛行着旧典制式的理论体系。但是它逐渐从中世式的烹饪中脱离出来,《料理盐梅集》就没有陷入此前的形式主义,发展了极其实用的高超的烹饪理论。
该书认为,在对食品调味时要注意整体的和谐,刀法、煮法也要考虑到是否与四季的食谱相适应,不要追求食品的珍奇。在这类正统派的烹饪书籍中,没有什么出版文化的意识,体现的是重视传统、提高内涵的追求。
另外,元禄至宝永年间(1688~1711年)的《小仓山饮食集》(大阪女子大小泽文库),据推测是四条菌部流厨师干只胜的著作,延享二年(1745年)的《传演味玄集》(东京大学图书馆、西尾市岩濑文库),是由幕府厨师、继承福男氏体系的诸星吮潮斋写的,这两本的作者都是幕府或藩的高级厨师,记载了继承中世以来传统的庖丁流派的烹饪技巧。
中国明代发达的本草学影响了日本
总之这些书与《料理盐梅集》一样,在新的烹饪流派发展的中世时期,竭尽全力地展示了作为权威的均衡性。它们是在中世以来积累的基础上,以高超的水平继承了高超的烹饪技术和知识,以求得更好的发展。在这个意义上,近世前期的日本料理的精华,可以说都荟萃在这些烹饪书籍中了。
烹饪知识并不仅靠单纯的烹饪书籍支撑。由于近世前期积累了关于食材的知识,综合性的饮食文化的体系正在建设中。中国明代发达的本草学影响了日本,它要求烹饪者了解各种食材的性质,对食材要有系统性的认识,日本处于学习的状态中,需要积累踏实的研究。
与《料理物语》几乎同时期出版的《日用食性》是完全受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影响的本草书籍。宽永十九年(1642年)京都出版了《和歌食物本草》,该书作者不明。该书用和歌的形式介绍了食材的品质、好坏、食用方法、禁忌等,是本普及食品知识的书籍。
《日用食性》和《和歌食物本草》后来多次再版,还出版了增补版。但是这些都是模仿中国本草学的东西,没有经过在日本的验证过程。其后日本人尝试从中国本草学中脱离,人见必大医生元禄五年(1692年)出版12卷10册的《本朝食鉴》。该书针对日本的食物,一个一个地进行实验加以确认和考察,日本的本草学才开始走上了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
《本朝食鉴》,国立国会图书馆藏
贝原益轩于宝永六年(1709年)出版的16卷10册的《大和本草》,是日本本草学追求严格的系统化的重要成果。益轩在该书中认为,“中华认为好的事物,有很多不适合日本人”,肉食对中国人较好,但不适合日本人,他注意到了饮食生活的习惯与文化的不同。内容的真伪暂且不论,他主张从中华思想中解放自立这一点,表明他已意识到自身独特的文化体系。
益轩于85岁去世,在那前一年的正德三年(1713年)写了《养生训》,论述了食物与身体的关系。他从“饮食是生命之养”这一观点出发,认为人要熟悉食品的效能与毒性,健康的主体在于“气”,也就是精神,提倡禁欲式的饮食生活。这种观点并不是益轩一人的,他的作品不仅全国各地的学者们看,还有许多支持者在各地的村庄里。
烹饪知识和食物知识的增加,推动着烹饪理论达到极度成熟的阶段。享保十五年(1730年)出版的《料理纲目调味抄》,可以说是巅峰之作。该书的作者是京都的茶人啸夕轩宗坚,从茶道的立场,认“庶人、游民”为受众对象,逐条论述了他的独特的烹饪理论。
《料理纲目调味抄》,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他认为,所有的乡应都在座席的装饰、刀功、煮法、搭配、盛放方式、餐具方面追求华美,但这些都不应该过于华美和奇特。餐饮应与时节相配,但也不可过度追求刚刚上市的新鲜食物,要重视新鲜的食材,考虑味道的平衡,失去了和谐的搭配和时机的餐饮是没有生机的、死亡式的。
宗坚把烹饪比做能,将食谱比做节目,将食材比做演员,调味比做演技的内容,建议不仅要用舌头,还要用眼、鼻甚至心来品味烹饪这种综合艺术。近世初期的怀石思想作为一种成熟的、具体的烹饪理论产生了,而且它在庶民阶层的大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个时期出版了几种果子烹饪书籍。果子是为餐饮锦上添花的食品,关于它的知识和技术的积累与普及也在推进中。此前的《料理物语》等书中也有一部分关于果子的条目,享保三年(1718年)出版了专门的《诸国名物御前果子秘传抄》。该书大量描述了南蛮果子,与此相对,宝历十一年(1761年)的《古今名物御前果子图式》中那部分内容明显减少,和果子的制作方法也渐趋精细,描述也更加详细。
金平糖
和果子的原型在茶道流行的中世时期就已产生。在西鹤的《日本永代藏》中介绍了金平糖的做法,蛋糕和圆松饼等南蛮果子也对和果子的制作方法有着巨大的影响。进入近世后,砂糖和鸡蛋被广泛利用,和果子也有了飞跃式的发展,在享保前后迎来了成熟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