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毛的老菜谱》栏目将以不同的年代、地域、菜系、事件、名人为线索,在老菜谱里探寻美食文化的历史和变迁。
人物名片
二毛(原名,牟真理),上世纪60年代生于重庆酉阳。著名诗人,美食家,《舌尖上的中国》美食顾问,中国饮食类非遗传承与保护课题组专家(文化部和中国烹协),中国饮食文献收藏家。1987年直至现在,先后在重庆、成都和北京创立文化餐饮品牌“川东老家”和“天下盐”。著有《碗里江山》《妈妈的柴火灶》《味的道》《民国吃家》等美食著作。
口述/二毛
整理/封面新闻记者薛维睿
《四川烹饪》杂志创刊于1983年11月。尽管晚于《中国烹饪》3年创办,但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影响仍然很大,这主要也得益于四川美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李劼人先生生前共写过30余万关于美食的文字,占到其作品的二十分之一。他系统地阐述了川菜的历史沿革、制作工艺、特征以及各派菜系风格的比较等等,对川菜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30年夏,李劼人从大学辞教,在成都指挥街72号开了一家菜馆。店号“小雅”,其典故来自《诗经》。他的夫人杨叔捃也是烹饪高手,掌勺就由他和夫人亲自操作。谢扬青写道,“劼老研究烹调艺术,不仅贯通古今,融汇中外,而且从理论到实践都有新的创见和发展,还特别推崇民间的大众食品。”
“小雅”的面点和菜肴每周都要变换品种。点心有金钩包子;面食有炖鸡面和番茄撕耳面;菜肴有蟹羹、酒煮盐鸡、粉蒸苕菜、肚丝炒绿豆芽、干烧牛肉、黄花猪肝汤、厚皮菜烧猪蹄;还有外国的冷食,比如的番茄土豆沙拉,奶油莎士菜花等等。拿到今天这些也算是川菜中的稀奇菜。
他的菜品很值得研究,这些菜的创意是对川菜的一种补充。比如肚丝炒绿豆芽就很有特色,把猪肚先煮熟,切丝再炒,只放盐和胡椒粉。黄花猪肝汤是将猪肝切做小方磴,与黄花一同久煮,使黄花出油,猪肝舒松。厚皮菜烧猪脚的菜只用帮子,用沸水氽过,去水待用,加胡椒下锅同烧。
这期的“四名览胜”专题里,还专门介绍了特级厨师曾亚光。曾亚光当时在重庆小洞天饭店,是重庆屈指可数的几位川菜大师之一。他从十四岁开始学厨,精于红案,通晓白案,特别擅长烧烤及海鲜品的发制。解放后曾为朱德、贺龙等老一辈革命家和外事宴会做菜,还编纂了一本《素食菜谱》。
曾亚光的贡献还在于,近二十余年带徒传艺,有许多成就很高的学生。他在传授烹饪技艺时,特别注意研究和创新。他的学生也因此勇于创作,常有好的作品。比如传统的“金钱海参”,学生在他的指导下,增加海参用量,改进金钱造型,这道菜被收录进了中日合编的《中国名菜集锦》。
前期回顾
【方志四川美食】《二毛的老菜谱》第15期:你所不知道的北京小吃,多到每个月不重样
口述:二毛(著名诗人,美食家,《舌尖上的中国》美食顾问,中国饮食类非遗传承与保护课题组专家,中国饮食文献收藏家)
供图:二毛
配图:方志四川
整理:薛维睿
温馨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自“方志四川”,ID:scsdfz。
原标题:《【方志四川美食】《二毛的老菜谱》第20期:川菜是一种高超的艺术,《四川烹饪》杂志创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