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谈论炒菜火候时,我们在谈论什么新浪财经

本文同步刊发于小鸟文学第四十二卷,为免费内容。

《君幸食》是畅销书《鱼翅与花椒》作者、英国著名美食作家扶霞·邓洛普全新力作。书中每章均以一道经典中国菜肴为起点,探究中国不同地方的饮食文化、用餐习俗及烹饪理念,展现中国美食丰富多元的特色。本书以英国最常见的中餐外卖菜肴“糖醋肉球”作为开篇,介绍西方世界对中国菜的理解与误解。紧接着便会开启精彩愉悦而又内容丰富的中国美食之旅。

从“灶火”、“天地”、“庖厨”与“餐桌”四个维度,引经据典、谈古论今,将一段段津津有味的中餐故事娓娓道来。火焖鞭笋、东坡肉、醉蟹、麻婆豆腐、土步露脸、清蒸鲥鱼、刀削面、小笼包……贯穿华夏大地南北东西的丰富食材与烹饪方法,被扶霞以饱含深情而又严谨客观的文字呈现于东西方读者面前。

小厨房里已经弥漫着诱人的香气。灶台上微火徐徐,一个巨大的陶罐里煨满了肉汤,飘散出鸡肉、鸭肉、鸽子肉、火腿、猪肘子和筒子骨的香味。开胃凉菜已经摆成了小盘:酱鸭、咸鸡、烤牛肉、拌肚丝、糖藕片、拍黄瓜、辣白菜和海蜇丝,中间是油爆虾。点心也装了盘:雅致的鱼味春卷、干菜馅儿的包子、酥松的玫瑰方糕……有的只待上锅蒸熟,有的只需再进热油滚一圈。现在,所有的食材已经切好,所有的调料已经备齐,两位厨师即将开始主要工作:炒菜。

我真是走了天大的好运,抵达苏州还不到几个小时,就被邀请到了一间厨房,两位已经正式退休的老师傅在为隔壁房间的一些当地大人物准备私人宴会。对我这样的烹饪研究者来说,退休的大师级厨师堪称“圣杯”:他们经历过漫长而艰苦的学徒期,是卓有成就的手工匠人,身上也保留着逐渐失传的烹饪秘技。最重要的是,他们的师父们,都是传统古法的践行者,不会图方便使用鸡精和味精,而是用高汤为菜肴调味。眼前这两位,孙福根和陆金才,都出自苏州最著名的“松鹤楼”。该餐厅创建于十八世纪乾隆年间,以经典苏州菜闻名。孙福根对我说,那里是“苏州厨师的黄埔军校”——中国人非常喜欢用二十世纪早期这所备受尊崇的军校作比。

如今,两位老师傅不再为普通大众烹饪,只服务通过私人关系介绍的“内部”客人。每周有几天,他们会在苏州古城中心这间不起眼的小厨房里,为一个单桌的幸运客人做一顿苏州佳肴。

我到达时正值午后,孙、陆两位师傅和我一起在厨师休息室坐了一会儿,喝茶抽烟。我们聊起苏帮菜,和蔼亲切的孙师傅向我介绍了他们已经做好的所有冷盘,事无巨细地解释了制作过程中需要用到的厨艺和配料。六点整,客人们来了,两位厨师就像赛马听到发令枪,一鼓作气地忙活起来。

孙师傅负责统筹全局,给点心收尾,为菜品摆盘;而沉默寡言的陆师傅就在炒锅前掌勺。陆师傅倒了一锅油,大火加热,离火后用手将一碗剥壳腌制、指甲盖儿大小的河虾撒进油中。趁锅中物还在滋滋发响,他又回锅上灶,拿大勺迅速将小虾分开,然后立即倒入漏勺中,油则汇集到下面的锅中。接着,他把虾放入热锅里,溅上点儿料酒和调味料,颠锅翻炒一两下,盛入盘中。这一切就在须臾之间完成。接下来,他又用同样的方法烹制了“塘鳢”鱼片。这种鱼的鱼鳍如扇,斑斑点点,是太湖名鱼。陆师傅将炸过的鱼片倒入炒锅,加了点葱蒜,再来少许高汤、调料和香醇的酒糟。虾和鱼片都提前挂了薄薄的淀粉糊,油温到位的情况下,短炸即可定型,但又不至于高温到将其变脆或上色;之后再用大火爆炒几秒,保持了内里的丝滑多汁、至上美味——用中国人的话说,就是“滑嫩”。

移民美国麻省的中国学者杨步伟,在其1945年具有开创性意义的烹饪书《中国食谱》(HowtoCookandEatinChinese)中,首次将“炒”翻译成“stir-fry”。这个词巧妙地表达了中国厨师在大火煎炸食物的同时保持其不断运动的烹饪方式。然而,“stir-fry”往往被用作一系列炒菜方法的总称,但在中文里,这些方法都有着微妙而精确的区别。汉语中最常见的词是“炒”,这是个统称,有多种变体,比如“小炒”,就是将配料依次放入炒锅,简单直接;“软炒”,用于炒豆泥一类柔软、一体的配料;“炒香”,把香料放入油中,直到激发出美味的香气。还有其他在英语中同样翻译为“stir-fry”的词,比如川菜中的“干煸”,也是炒的变体,将切好的配料(比如竹笋或四季豆)在干锅中翻炒,直到部分失水,焦香四溢,之后再加入食用油、香料和其他调味料进行最后的翻炒。还有“爆”,指火开到最大,迅速翻炒,用于烹饪猪腰等过火会变柴、变老的娇嫩食材。

还有个更复杂的词,没法用单个英文词翻译,那就是“熘”,即小块食物在锅中油炸或水煮,之后再与单独在锅中调制的酱汁结合。“熘”也分好几种,比如挂不挂淀粉糊、挂哪种淀粉糊、成菜要求哪种口感、主要调什么味道。陆师傅快速制作的那些小河虾,方法就是“清熘”,因为烹制时没有加配料,也没有用酱油上色。在炒锅中的最后翻炒当然可以称为“stir-fry”,但那只是整个过程的一部分。英语根本没法简单直接地描述“干煸”、“爆”或“熘”,还有由此生发的多种变奏。所以,我们通常退而求其次,只要是在锅中快速烹饪的菜肴,统统称为“stir-fry”。

中国最早的烹饪器皿是大釜、蒸笼和一种有三条或四条腿的大锅,称为“鼎”,可以直接放在灶火上加热。商周时期,纹饰精美的青铜鼎被用于宴会和祭祀,并成为政治权威的象征。统治者拥有多少鼎,就象征着有多大权力,如果鼎被对手夺走,也意味着失去了对权力的控制。中国各地的博物馆都能看到鼎,到如今仍然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国台湾一家如今已经成为全球连锁品牌的小笼包专卖店,就叫“鼎泰丰”。

权贵阶级收藏青铜器,做仪式之用;但大多数人还是使用陶器烹饪,后来又用上了铁器。食物通常是煮或蒸,但有时也用火炙、用油脂浅炸或穿上扦子串烤。在汉唐之间的朝代,公元第一个千年,和现代炒锅形状相似的敞口大铁锅逐渐取代了古老的陶器。其实汉代就已经开始使用铁了,不过到后来才变得更为普遍,木炭也越来越多地取代了木柴的烹饪燃料地位。木炭比木柴更能保持热量,所以更好实现高温快速烹饪。基础就此奠定,中餐烹饪技术即将迎来飞跃,形成现代中餐最为独特的烹饪方法之一。

“炒”是个古老的词,原本用于描述在锅中干烤谷物;到了宋朝,“炒”却成了一种新的烹饪方法,即我们现在所说的炒菜。“炒”的确切起源无从考证,但应该是在唐朝变得势头强劲、蓬勃发展。“炒”的首次文字记载,出现在食谱《山家清供》中,作者是十三世纪隐居浙江深山的诗人林洪。在书中一处涉及干烤香料的食谱里,林洪似乎用了“炒”的原意,但也在好几个食谱中提到“新法”,即在油中“炒”的烹饪方法。

最终,炒锅本身也成为华夏各地家家户户的主要炊具,“炒”成为大众烹饪方式。米饭通常都用深锅或蒸笼来做,羹汤和炖菜要用到砂锅,也有多种菜肴用到蒸笼。不过,很多家常菜都是将食物切成小块,在热锅中翻炒制成。过去,砖砌的灶台上只有大釜和蒸笼,现在又多了一个或多个大铁锅,正正好地放入火膛的凹陷处——如今,中国几乎所有的老农舍还都保有这种制式的灶台和铁锅。与轻巧灵活的现代炒锅不同,农家炒锅通常有六十到九十厘米的直径,没有锅柄,所以没法通过颠锅的方式来翻炒食物,而是用大勺“赶”着食材在滚烫的锅面上跑动蹦跳。等食物装了盘,会有人对大锅进行就地冲洗和晾干。

炒锅最著名的功能是炒菜,但其实几乎可以用于任何烹饪:可以利用锅底的弧度来煎制食物,也可以油炸(比圆柱形的锅更经济省油);可以在炒锅里放上盐和沙子,再加入坚果,慢慢翻搅,慢慢烘烤(即“盐炒”和“沙炒”,有点回归“炒”这个词最古老的用法)。锅底放点水,顶上盖锅盖,炒锅就变成了蒸笼——你甚至都不需要单独的蒸屉,只要把盘子放在金属三脚架上即可,连这个架子也可以是木筷子或竹筷子横亘在锅底水面之上做成的简易版。还有种用法,就是在锅底铺上铝箔纸,加入面粉、糖和烟熏料,炒锅具就变成了简易的“热熏房”。如果是为很多人做饭,可以用炒锅来做“锅巴”饭,金黄韧脆,特别好吃。当然,也可以用炒锅来做汤、炖菜和烩菜,这些都是很常见的用法。

我们提起“stir-fry”这个英文单词,语气总是轻描淡写,好像只要把配料一股脑儿倒入炒锅就万事大吉了。不过,虽然看起来好像简单易行,但在高温下快速烹饪,尤其是在专业中式炉灶那火山一般的高温下快速烹饪,其实是所有中餐烹饪方法中最磨人、最具挑战性的,说不定放眼全球也无出其右。炒锅当然是普通家常烹饪的主要工具,但在专业厨房的老师傅们手中,这就是一把武人利剑,毫末微妙之间,自有千钧之力。

一道炒菜里要是再增加一种主料,复杂程度就更甚一层。比如,典型的家常菜韭菜炒肉丝。猪肉丝当然必须切得均匀纤细才能很快熟透,同时又保持鲜嫩多汁。下锅之前还必须要恰到好处地进行腌制,裹一层薄薄的淀粉水,形成丝滑的口感。韭菜的长度要和肉丝相当,达到美观和谐的效果。合格的成菜,肉丝不能太老,也不能太生;韭菜则应该在火气热烈的亲吻之下保持生机勃勃的翠绿色,不能太生(会有刺鼻的味道),也不能软塌塌的毫无活力。肉丝和韭菜都得“熟”:这个词既代表烹饪上的“熟”,也代表瓜果“成熟”。如果烹饪得当,菜肴的每个组成部分都应该处在生与老的绝对平衡点上,正如一个成熟得恰到好处的桃子,少一分则生而未熟,多一分则走向腐烂变质。

在专业厨房的老师傅们手中,这就是一把武人利剑,

毫末微妙之间,自有千钧之力

举个更复杂的例子。我常常回想在东京一家小小的中餐私厨房“勇”(Yung’s)享用的一道菜。那道菜包含在我们当天的套餐中,是一道小炒,配料有新鲜扇贝、茭白、韭黄、小南瓜、金针菜、萝卜和白菜,每样都是几块,最后在盘子里堆成一个小丘。这道菜也许看似简单——只是把扇贝和各种蔬菜混合起来炒——实则是一项惊人的精细工程。每样配料——柔嫩的扇贝、多汁的茭白、紧实的小南瓜、柔软的韭菜、脆嫩的萝卜等等——都必须烹饪得恰到好处。考虑到每样东西不同的特性与软硬度,这简直就是个奇迹。饭后,我向厨师询问其中玄妙。他告诉我,先将比较紧实的食材单独分煮,过一次热油,再过一次热水,完全去除油腻感;最后,在热锅里放入生韭菜,和所有其他东西一起翻炒。一道小小的炒菜,要花费很多功夫,但成菜确实美妙无比,色、香、味、口感都无可挑剔,堪称完美无瑕的技艺佳作。

做得如此出色的复杂炒菜实属罕见,真是令人惊叹。在专业炉灶上进行这种水平的烹饪,需要经验丰富和全神贯注。稍有不慎,就可能让局面不可收拾。一切都发生得太快,没有深思熟虑的余地,因此需要无懈可击的准确直觉。从这个意义上说,要当好中餐炒锅前的厨师,就像古典音乐家和舞蹈家,需要不断练习才能保持巅峰状态。不过,厨师又与古典音乐家不同,不是在高雅可敬的音乐厅舞台上每次表演两个小时,而是日复一日地在餐厅厨房的滚滚热浪与喧嚷吵闹中连轴转。(中国的厨师朋友们告诉我,年长的行政总厨们尽管拥有数十年的知识和经验积累,却通常不愿意亲自掌勺做炒菜,都怕因为没有每天练习,已经手生了。)

要熟练使用炒锅,厨师必须对火的大小及其在食材上产生的作用有敏锐的感知力。他必须控制热源的温度,要么是调节控制器(在现代灶具上),要么将炒锅离远或靠近热源(在柴火火灶或煤炉上);有时候也会将一些食材滑到锅边,在锅底上烹饪其他配料。厨师必须判断使用多少油;在加入食材之前,油要加热多久;还必须知道哪样配料什么时候加、加进去要炒多久。在炒锅前,眼睛和鼻子都要灵敏,要观察油烧到了几成热、锅边升起的烟油多浓、油的颜色和炒香料时散发的香味,以及每种食材受热后“苏醒”时不断变化的气味。

要当好中餐炒锅前的厨师,就像古典音乐家和舞蹈家,

需要不断练习才能保持巅峰状态。

中国厨师常说,西方的同行们以“克”和“升”之类的单位来准确地度量一切,他们却是凭肉眼和感觉来判断用量。和大多数的刻板印象一样,这并不完全正确。西式烘焙可能的确是厨房里的精确科学,要严格把控比例和过程的标准化;但大部分人在家做饭,或甚至是餐厅厨师日常烹饪,也更多地依靠感觉:加一点这个,加一点那个(意大利语所谓“quantobasta”,就和中餐食谱中的“适量”是一个意思)。然而,我不太确定西餐烹饪中有任何东西能与炒菜相提并论,因为后者要兼顾速度和复杂性,对厨师的体力和脑力都有很高的要求。

即便是书面甚至正式出版的中餐菜谱,都往往不会具体写出一道菜或某个步骤需要几分几秒,因为也不可能说清楚,但其中对火候的说明却极尽详细,比如某鲁菜谱中详细解释了如何“油爆”或“爆炒”:“油爆和爆炒时,要用猛火快速烹制,眨眼之间要完成一串连贯划一的动作。成菜的汁水要覆盖一层油光,酱汁要均匀包裹食物,做到虽然湿润多汁,却看不到酱汁单独聚集。吃的时候,盘面光洁,没有汤汤水水之感。”

高级餐厅的客人往往十分挑剔,在这样的后厨,炒锅前掌勺厨师的压力之大,实在难以想象。如果是为嘴刁的中国食客做菜,他知道客人们希望他的每一道出菜都能“色、香、味、形俱全”,每一个因素都取决于他对火候的把控。要是油色不够红亮,蒜味过于浓重,醋没能断生或因为太熟而没了那股酸香,鱼肉老了,收汁不够稠……客人们都会注意到。每道菜都有单独的标准:清熘大玉(stir-fried“jade”shrimps)要细腻嫩滑、干煸鸡要焦香上色、青菜要圆润爽口。哪怕是开一瞬间的小差,就可能失之千里,毁掉一盘菜。有些菜肴对火候的要求过高,已经到了让人捧腹的地步,比如宁波名菜“锅烧河鳗”:老饕们说,成菜要整条河鳗完完整整地放在盘子上,但又得软烂柔嫩,只需吹弹一个音符,就形销肉脱了!

清朝诗人和食谱作家袁枚曾写过“火候须知”:“熟物之法,最重火候。有须武火者,煎炒是也,火弱则物疲矣。有须文火者,煨煮是也,火猛则物枯矣。有先用武火而后用文火者,收汤之物是也;性急则皮焦而里不熟矣。有愈煮愈嫩者,腰子、鸡蛋之类是也。有略煮即不嫩者,鲜鱼、蚶蛤之类是也。肉起迟则红色变黑,鱼起迟则活肉变死。屡开锅盖,则多沫而少香。火熄再烧,则走油而味失。道人以丹成九转为仙,儒家以无过、不及为中。司厨者,能知火候而谨伺之,则几于道矣。”

炒菜就像写书法,必须在第一次就做到完美:一旦食材下锅或是墨迹上纸,

就开弓没有回头箭,没有第二次机会了。

而关于中餐烹饪整体的精妙,有段非常优美的描述,出自公元前三世纪商人吕不韦编纂的《吕氏春秋》,言者为传奇厨师伊尹:

鼎中之变,精妙微纤,口弗能言,志弗能喻。若射御之微,阴阳之化,四时之数。尽管伊尹生活在中国历史上的青铜器时代,远在现代炒锅发明之前,这番话却完全可以用来形容巫术般奇妙的炒菜。

“火候”一词起源于中国道家追求长生不老的炼丹术,而这位历史人物伊尹,不仅是位厨师,还有可能是个懂得巫术的萨满,两者似乎很是相通。

如今,资深厨师们最大的苦恼之一,就是年轻人因为害怕吃苦,不愿意认真学习烹饪技艺。我认识一些成就极高的中餐厨师,要是在欧洲或美国,肯定会被希望拜师学艺的年轻人“围攻”,但他们在中国却收不到合适的徒弟。话说回来,很多资深厨师也不愿意自己的孩子步这个后尘,不希望他们跟着师父唯唯诺诺地度过艰苦甚至残酷的岁月,在后厨和灶台上卖苦力。

那么,炒菜技术将何去何从?你可能和我一样,已经注意到,不仅在中国,在世界各地的华人社区,提供火锅、面条和饺子的餐厅数量激增——我称之为中餐的“火锅化”。在伦敦唐人街,曾有一代人辛苦经营一家家粤菜馆,提供美味的传统炒菜,但现在大多让位于点心和亚洲快餐。在中国,火锅店和大型加盟连锁店也是成倍增加,那里的厨师们只需要做有限的菜肴,不用从原料到成菜地系统学习整体的中餐烹饪艺术。原因不难理解:要开一家火锅店,只需要有好的底汤,可以量产,按需加热即可;之后,只需要非技术工种来切切菜,煮食物的工作都可以交给客人自己完成!即便包点心这样的活,看上去可能像烹饪小鱼一样,需要细心和技术,但和清熘小河虾一比,还不是简单得像过家家。点心师傅稍微歇歇手,天也不会塌下来。要是炒菜师傅也这样,那可就是塌天大祸了!

两千多年过去了,机器人厨师的出现,是否预示着伊尹口中那古老的“鼎中之变”和精妙优美的火候技艺即将灭亡?我希望不是。观看一位技艺精湛的老师傅炒菜时,我眼前出现的是一位魔术师、一位奇迹创造者。厨师也许身经百战伤痕累累、也许喜欢一支接一支地抽烟、也许完全不善言谈,但他在炉灶前的动作一定优雅美丽,那非凡的头脑与身体都无比灵活,每每让我叹为观止。暂且不提武术的魅力,不提那些身披金光袈裟横空跃起的武僧,因为就在此处,在厨房的烟火缭绕与锅碗瓢盆的奏鸣之中,真正的功夫正在上演。

在苏州那个小厨房里,孙、陆两位大厨以惊人的速度快马加鞭地创作着这一顿盛宴。九道开胃冷盘之后是八道热菜和三道点心。河虾和塘鳢之后是爆炒下水,配清淡酱汁的鱼肚,浸润在红肉汁中的肉块,枸杞芽垫底的炒鸡丝、火腿炒竹笋,完美的糖醋汁松鼠鱼,炒芥菜配蘑菇,还有在砂锅里小火煨了一整天的浓汤。整顿饭在四十五分钟之内完成并上桌。两位师傅可谓身怀绝技、举重若轻。我看着他们在狭小的厨房中变魔术一般地烹制出一道又一道菜肴,一时仿佛有“伊尹之光”加身——这是燃烧了两千多年,依然熊熊如初的火光。接着,一切都戛然而止。最后一道菜端出去了,他们放下十八般厨房兵器,点燃香烟,用朴实的苏州方言你来我往地开起玩笑,又变回了两个凡人。

THE END
1.#天天领红包#川菜美味指南#不怕辣最爱#天天领红包#川菜美味指南 #不怕辣最爱的川菜 #番茄牛肉 炒鸡适合吃不了太辣的宝宝,菜品味道都非常棒,性价比超高!https://m.dianping.com/ugcdetail/308405035?sceneType=0&bizType=29&msource=baiduappugc
2.小马食途10道川菜新品,值得大家收藏 2024-11-26 16:09 八种口味的凉拌白肉,总有一款属于你的菜 2024-11-26 16:08 四川十大特色早餐 2024-11-26 16:08 北方早餐大合集 2024-11-26 16:08 四川美食新推荐,打卡四川,不容错过的美味 2024-11-26 16:08 https://www.163.com/dy/media/T1614355575130.html
3.#家麻家辣#一个人的火锅川菜#家麻家辣#一个人的火锅 羊肉卷 50克 丸子 100克 海带 适量 鸭血 1块 面筋 三片 菠菜 3棵 金针菇 1把 冒菜是一个人的火锅,火锅是一群人的冒菜。“冒菜”是成都的特色菜,“冒”字在这里是动词。准备一锅麻辣鲜香的汤汁,把菜用一个竹勺装好,一般一勺就是一份。在锅里煮熟,然后盛到碗里,顺便再舀https://www.coffee.cn/caipu/post/230350.html
4.口味变了?年轻人彻底爱上“麻”了!麻婆豆腐、毛血旺、跷脚牛肉、水煮牛肉、酸菜鱼、宫保鸡丁,随着这些麻辣川菜的流行,麻辣中的麻,作为川菜最突出的特征之一,也开始慢慢成为了继辣之后的另一主流口味。 1、越来越多年轻人爱上麻口味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有超过4亿人左右喜欢上了麻这一口味,并且依然呈现出不断上升趋势。 https://www.foodtalks.cn/news/foodnews/general/24102
5.无锡这10碗面,吃出舌尖上的故乡!地址: 中山北路296号(君山休闲隔壁) 2 重庆小面 听说在重庆唯一能和火锅相抗衡的,那就只有是小面了。在重庆人的心中,小面的地位就像饺子之于北京人,鸭子之于南京人,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重庆小面分为汤面和干溜两种类型,统一麻辣味。跟无锡的苏式面完全相反,重庆小面则是麻辣顺滑,像极了雾都人麻辣豪爽的性https://m.wang1314.com/doc/webapp/topic/20804401.html
6.有关麻辣烫的论文(通用14篇)包括4人未共同就餐史,其他3人共同就餐的时间2008年9月3日11时20分,王某回后就餐时间2008年9月3日11时30分。食谱有麻辣面、豆泡、菠菜、土豆片、香菜、豆皮、胡萝、宽粉、调料汤等。 2.3 现场卫生学调查 (1)加工场所的卫生状况:室内环境洁净;食品和容器的生熟隔离,原料、成品、半成品有储存、冷藏有冰箱。(2https://www.360wenmi.com/f/filet8f7tu9c.html
7.文章存档26日 食谱丨几只虾,几个鸡蛋,就能做出一道赏心悦目的美味,你也行! 24日 食谱丨在家煲碗汤,滋养自己和家人吧,莲藕花生煲猪骨 21日 上海|“寻找麻神”:穆芙蓉盛大开业,共赴川菜美味品鉴之旅! 20日 食谱丨赛过白斩鸡的清蒸鸡,味道更鲜美! 20日 三亚| “航海家”探索之旅全新启航:旅获自在,四天三晚纯http://zui.ms/?page_id=5263
8.餐饮营销活动方案14篇(全文)湘菜弱化了川菜中北方人不能承受的特别麻的感觉、保留了传统的辣, 并依据客人的口味分特辣、中辣和微辣。以满足不同顾客需求。其次, 让消费者喜爱你的餐厅。仅仅让人知道是不够的, 还要让消费者喜欢。因为做餐馆不是做一次性买卖, 餐馆的利润绝大多数来自于回头客, 让消费者喜欢才有回头客。当然, 要想让https://www.99xueshu.com/w/filemj6xeg53.html
9.上海中餐馆地图上海中餐馆大全,上海中餐馆分布图(仲盛店) | 爱爱农家菜 | 爱国小吃店 | 爱菊食屋 | 爱捞创意小火锅 | 艾丽娅顶级蜜糖吐司&火锅专卖店 | 爱民川菜馆 | 爱民川菜馆特色烤鱼 | 艾尼巴亿餐厅 | 爱卿酒楼 | 爱情麻辣烫(保定路店) | 爱尚餐厅 | 爱尚火锅(三门店) | 爱尚美餐馆 | 爱心美食 | 安安羊肉庄 | 安徽八大碗(都会店) | https://poi.mapbar.com/shanghai/110/
10.北京石景山区三年(20212023)中考语文模拟题分类汇编早先的川菜里怎么可能有辣椒呢?③也许有朋友问了,都没麻辣味了,还能叫川菜吗?其实川菜的口味远不仅是麻辣烫。在北京,有一道既不麻也不辣的川菜佳肴,不仅是曾经颇有几分神秘色彩的“四川饭店”的看家菜,而且至今还经常摆上“北京饭店”和人民大会堂的宴席,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开水白菜。④关于“开水白菜”的故事有http://zy.21cnjy.com/16625848
11.安全疏散指示图上应标明的内容包括()。【单选题】中国心脏健康膳食模式是一种结合了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和现代营养学知识的健康膳食模式,开发了包括:鲁菜、淮扬菜、粤菜、川菜四个版本的食谱,适合不同地区居民饮食习惯()【单选题】下列具有增强病人遵医行为的因素是()【单选题】联合国糖尿病日是下面哪一天()【单选题】中国防治高血压日是下面哪一天()【单https://www.shuashuati.com/ti/23a031c97d6749d4b32ce8cde36f19a1.html?fm=bd6d4c1f862bd10792f2c7202655afd7b5
12.啪。啪啪啪……啪啪啪啪啪啪啪啪啪啪啪啪啪啪啪啪啪啪啪啪啪啪啪而导演,在得到了Any和Fletcher这样两个因为薄而锋利因为纯而坚脆的角色后,却试图以光线的变化去铺衬一种更迎合主流情趣的「悲情」。做了这样的尝试,却又不敢像隔壁Nightcrawler那样索性亮明立场一黑到底。也是被生生的夹在了中间。 有这样的音乐,有这样的角色,有这样的剪辑师傅,有这样的演员,却不能完全冲破常规思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7328366/#!/i!/ckdefault
13.囤货时别只顾着肉菜粮!过来人忠告:不买咖喱块调料包会后悔的说实话,对自己厨艺没信心的人,照着食谱费劲调半天,还不如直接用现成酱料来得靠谱。一瓶好吃的酱,下饭、拌面功力也是无敌! 所长搜刮了几位美食博主的厨房,整理出一份调料、酱料推荐清单,内含56种宝贵资源。全文无广,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选择一种或几种。(买不到也不要焦虑,至少保证自己家有盐就行!)也欢迎大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2204/26/c64387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