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医看来,它们每时每刻都是相互配合的,只要有一方出现问题,身体就发出警报,比如我们突然打了个嗝,就是胃气本来是往下走的,它突然逆行往上走了。
比如我们非常生气,此时就没有胃口,这个是发怒时肝受伤了,逼迫脾胃的工作能力下降,导致胃口不佳。
注意点
这里特别注意一点,中医讲的“五脏六腑”不是具体指某个器官,可以简单理解为一个系统,比如脾胃,是一个消化吸收的系统。
我们可以简单看下面这张图,这是人体内的圆运动规律。
可以简单这样理解:
五脏六腑是上下分布的,肾在最下面,属水脏;心在最上面,属火脏。按照物性来说,火应该往上蹿,水应该往下流,但是人体水火正好相反,水往上升,火往下降,这样循环不停,才有生生不息的生命能量。
问题来了!
如何让火往下走,水往上走呢?
关键就是有一个中轴——脾胃,脾胃一阴一阳,就是中心的轴,一切都围绕着它们来转。
如果中轴被卡住了,那么火下不来,就到处乱窜,就上火了;肺气下降不了,就出现咳嗽;胃气下降不了,就出现呕吐……
养好孩子的关键点
孩子具有“脾常不足”的生理特征,也就是他身体里的中轴——脾胃,此时还很娇嫩,很容易受伤,现在孩子鼻炎、过敏体质、易咳嗽等问题,多数根源是脾胃被深深受伤了。
养出健康的孩子关键,就是不要让中轴——脾胃卡住了!让身体的圆圈能够正常转起来。
如何不让脾胃卡住呢?
很简单,记得脾胃有三怕:怕腻、怕冷、怕撑。
脾胃还有一个小需求,它需要一点“挫折”和“自由”,简单来说偶尔适度的“挨饿”,反而能够激发脾胃的潜能;留下三分饿的余地,可以留给脾胃运化的自由空间,也就是中医常讲的“若要小儿安,三分饥和寒”。
当孩子有各种慢性疾病,易生病、长不高、瘦弱的时候,很多父母会想吃什么来补补身体呢?
如果我们知道了人体圆运动规律后,就明白了,此时孩子关键不是补,而是让身体畅通,身体畅通后,一日三餐,好好吃饭,食物能够顺利转化为营养,就是最好的补药。
如果我们不去尊重身体运作规律,吃再好的食物也没有用,食物容易变成体内的垃圾,就好比不尊重交通规则,堵车等各种问题就来了,让道路畅通的关键,不是在路上开豪车,而是尊重交通规则。
孩子体虚与大人不同
特别是看起来虚弱的孩子,我们就特别有补的冲动,孩子的虚和大人的虚是不一样的,孩子是一粒充满能量的种子,库存着很多能量潜能用来成长,不像成年人基本把库存消化差不多了,需要一些补品来补一补,所以我们不要随便听从某个偏方,某个朋友的经验就给孩子补一补。
如果孩子真的需要补,建议抽空让孩子找一位中医看看,了解下孩子的体质,问题关键在哪里,然后遵医嘱适度进补,这样才不会让“进补”变成卡住脾胃的垃圾。
特别是秋、冬季进补比较流行,我们要记得孩子脾胃“以通为补”,让身体的圆圈转起来才是关键,不要把补品变成了身体的垃圾
中医讲究“四季五补”,即春季“升补”,夏季“清补”,秋季“平补”,冬季“滋补”,四季宜“通补”。
时下已到“月落乌啼霜满天”季节,进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进补知识却是许多人的不足。陕西省中医医院脾胃科主任李学武主任医师指出:进补还需因人而异,如果未能对自己身体状况有一个全面认识,可能错误进补、白白进补,甚至乱补造成不适。
少吃肉多喝奶进补之前,要把脾胃调理到适应进补的最佳状态才行,除了到医院找中医调理之外,我们要注意先进补一些富有营养,又容易消化的食物来加强脾胃的功能。然后再进补。要多吃奶制品、豆类以及新鲜蔬菜水果。多吃山药能补脾健胃。此外,菱角、板栗也是调胃的佳品。而烤肉、烤鸭、红烧肉不易消化吸收,若多吃就会对胃肠功能减弱的老年人来说,常常不堪重负,尤其是患有肥胖、心脏病、高血压等人更应少吃肉。
少吃姜多喝蜜古代先贤说“朝朝盐水、晚晚蜜汤”就是针对秋燥提出来的,就是说白天喝点盐水,晚上喝点蜂蜜水可以补充水的丢失,是秋冬进补养生抗衰老的饮食良方。同时还可以防止秋燥引起的便秘,可以说是一举三得。秋冬季节要少吃辛辣烧烤的食品,这些食品包括辣椒、花椒、桂皮、胡椒、生姜葱及白酒。因为这些食物属热性,食后容易上火,加重秋燥对人体的危害。
少用药多食物很多人一提到进补,第一就想到人参、冬虫夏草、燕窝鱼翅等。药补不如食补,重药物轻食物是不可取的。因为药物和食物既有保健治疗作用,亦有一定的副作用,久服多服会影响体内的营养平衡。如多吃芹菜可防治高血压;多吃萝卜可健胃消食、顺气宽胸、化痰止咳;多吃山药能补脾健胃。日常服用的胡桃、花生、红枣、扁豆、藕等也都是补品中的佳品。
少抑郁多微笑秋风落叶,凄风凄雨,容易诱发消极情绪,“心情差”,被认定是百病的“催化剂”。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工作压力大,使人们常常处于一种紧张不安的焦虑状态,进而直接导致体质下降。如果进补是在这样的一种心境下,会大大影响养生效果。要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情绪,及时疏解心里的烦恼和不快。改变思维方式,要认识到生活中并非所有事情都要求完美。多结交朋友,善于及时宣泄郁闷,取得有效的“社会支持”。对别人要宽容,也给自己“松弛”的机会。多晒太阳,不但对身体有好处,还可改善睡眠。
冬天是进补季节,不少市民也趁此时机买药材和膏方给自己的孩子补身体。对此,深圳市儿童医院中医科主任万力生博士提醒市民,小儿冬季进补需谨慎,只有三类体虚的孩子才需要进补。
没病的孩子无需进补
万力生指出,不少父母爱子心切,为了让孩子长得快,长得结实,擅自给孩子服用滋补品,如蜂乳、花粉、鸡胚、蜂王浆等,“孩子服用不久后,女孩子出现两侧乳房增大,甚至会发生阴道出血,男孩子出现长胡须,体毛多,睾丸、阴茎长大,阴茎勃起增加等性早熟现象。”
其原因何在?原来,科学人员经过放射分析,发现滋补品中均含有一定量的雌激素样物质或睾酮样物质,“儿童长期服用较多的补品后,可产生内分泌紊乱,其血液中的雌二醇或睾酮浓度要比正常儿童多许多倍,促使性发育功能提前启动,以致发生性早熟现象。”万力生解释,还有,小儿长期大量服用滋补品,不仅会拔苗助长,导致性早熟,而且还可能造成患儿身材矮小。因此,身体发育好、没有疾病的孩子是不需要用药物来进补的。
七成广东小孩不宜吃“固元膏”
因此,他建议,吃“固元膏”之前最好请中医把把脉,“不同体质的人应有不同的组方,体质湿热的孩子,感染风寒的孩子,消化能力不好的孩子,脾胃虚寒的孩子不宜吃。”据悉,近年由于不适当进补“固元膏”导致看门诊的小儿患者不断增多。
小贴士
三类体虚孩子可进补
“补”是对“虚”而言,中医“虚则补之”的治疗原则同样适用于小儿,因此,有虚症的小儿是可以进补的。关键是小儿进补应根据小儿特点,根据“虚”之所在,合理用药。万力生指出,有三类孩子是需要考虑在冬天适当进补的:
1.先天不足、身体发育缓慢的孩子
此类孩子常有先天不足或后天失调的情况,发育较差,或有五迟五软的表现,五迟即立迟、行迟、发迟、齿迟、语迟;五软即头软、项软、口软、手软、足软。通常因母亲孕期或儿童饮食中优质蛋白质、钙、维生素D、铁、锌、能量等摄入不足引起。还有一些夜间尿床的小孩,夜间小便尿在床上却不知道,这就是遗尿症,中医诊断为“肾关不固”。这类小孩,也可用膏方缓调身体,一般待体质强壮后,小便就能自控了。
2.平时体弱多病,容易发生感冒、咳嗽、支气管炎、哮喘和肺炎的孩子
对这些孩子进补不仅可以预防疾病发病,还能增加抵抗力。但是在进补之前必须先服“开路药”,并且治好疾病。只有等到没有疾病,并且能够正常饮食,才可以进补。
3.脾胃虚弱、食欲不振、容易腹泻的孩子
在儿科门诊经常有家长问医生:“为什么我的孩子不长肉?”胃口不好的孩子,营养吸收得也不好,看上去人就比同龄孩子矮、瘦小,这与脾胃消化吸收功能不足有关,因此要补肾壮骨、健脾养胃,以促进儿童生长发育。
小米妈说:别劝她吃了。最近咳嗽呢,晚上吃的稍微多点,咳得就不行。昨晚吃了个鸡腿,没见夜里把全家人折腾成啥样。所以来的时候被我说了一路“今天坚决不能再吃了”。
小米妈妈并不懂中医。有关吃的食物对咳嗽的影响,她是这几天从小米的身上观察到的。虽然对于这个平时馋肉的孩子来说,火锅当前不让吃有点太过残忍,但,这么做确实是有道理的。
生病的时候,有一部分气血要被用于对抗病邪,这部分是注定会有消耗的。于是用于消化食物的那部分气血就会相应的减少。这时候如果吃的多,吃的不好消化,就会引发其他的问题。
吃得多,中焦负担重,容易积食生热。积食就是吃进去的食物大于身体能消化吸收的能力,多余的部分堆积起来了。这个堆积呢,一方面会让更多的气血津液集中来处理它,这种气血的聚集会生热;另一方面,堆积的食物会发酵,这个发酵的过程也会生热。这部分中焦的热,总会想办法从身体里跑出去。熏蒸到上焦,影响到肺,就会咳嗽。
吃得多,消化不了的部分,还容易变成痰湿。一开始身体里有些废水垃圾排不出去,形成小规模的淤堵。后来消耗了很多的津液,这个淤堵变得越来越大,甚至影响到了气血的循环。那我们身体要使劲的排出这个痰,就会咳嗽。
还有一种孩子,由于长期吃得过多,长期积食,脾胃就受伤了。这样的孩子很容易外感,妈妈总觉得:怎么动不动就咳?就稍微吹了点风,其他孩子都没事呀。
在中医五行中,脾属土,肺属金,土生金。就是说脾是肺的母亲,脾好了,就能很好的滋养肺,脾不好,肺就像个孤儿似的没人罩,能量不够,抵抗力不足,一有点外邪来犯,它就招不住了。脾虚的孩子的外感,就是这种情况。
胃肠道的干净和通畅是孩子健康的非常重要的因素,我们一定要时刻留意到它。
平时很多妈妈会问:我家孩子经常咳嗽,怎么预防呢?
我们目前知道了吃得多,吃得不好消化,积食了就可能会引起咳嗽。那我们就可以从这个方面下手,避免这一类的咳嗽问题。
在我们一开始观察到孩子消化已经不好的时候,就做一些饮食的调整。
第一步是,在孩子刚刚有一点点轻微的积食的时候,就要注意到。也就是说时刻要去观察孩子的消化程度。
大便平时每天一次的,最近好2.3天一次。
大便颜色变深,变干变硬,比平时臭。
嘴巴有口气。
舌苔偏厚了。
睡眠不踏实了。晚上入睡比较困难,睡着后翻滚多。
手心的温度明显比手背高一些。
第二步是:在出现了这些情况时,我们就可以做饮食调整了。这个步骤至是重中之重。
1.如果是中午发现已经有点积食了,晚饭就可以喝白粥,一定要喝白粥,白粥偏清,如果是有一点积食内热的,白粥可以温和的清热,米油也很好,可能喝完就能拉大便了。
还有小面汤也很好,之前有妈妈反映说孩子到了冬天就长期大便不好的,每天晚上喝一碗,大便就变得很金黄了。
2.如果是孩子肚子已经涨的不行了,而且也不想吃饭了,那就干脆不吃。喝点清淡的汤,不要喝油的腻的汤。
3.配菜方面肯定是要吃比较偏清理作用的蔬菜,比如红萝卜,白萝卜,白菜,四季豆,如果是孩子长期便秘的,虚寒比较重的,下焦不足的,还有胃强脾弱的,睡眠长期不好的,可以喝南瓜清汤,山药清汤,它们都可以一定程度的补脾,给胃肠道增加能量帮助消化,而且补充津液。如果是热比较重的孩子,就是手心已经很烫了,已经很烦躁了,很多汗,那就可以炖黄豆汤,一定要炖烂,炖的很烂很烂,喝一小碗这个可以处理不严重的积食和烦热。
4.孩子的饭菜最好是不要放酱油,尤其是那种说明书后面写有添加了很多添加剂的酱油,包括有添加剂的副乳,调味酱,本来酱是个好东西,但是加了添加剂就不好消化了。
5.补脾的食品一定要注意用量!有一些平时脾胃虚寒的孩子妈妈就把补脾的食品,什么八珍糕给天天吃,山药天天吃,然后补脾补到积食。这个是不对的。我们说补脾的食品就是药,不管是食物还是药,只要一点点就够了,甚至隔三差五的吃就可以了,一点点就是比如3岁的孩子,每天吃三四块山药,每周吃三次就可以,八珍糕也是一样的。补脾食物要以少为多。
6.不管这个积食的程度有多少,当天,尤其是晚饭,必须要禁止的食物:
炸鸡,红烧肉,猪蹄,烤鸭等一切肉类,海鲜类,鱼类,螃蟹,虾,螺丝。
甜腻粘腻的:蛋糕,巧克力生冷的。水果类,尤其是高糖分非常寒凉的水果,如西瓜,香蕉,甜瓜,猕猴桃,梨,柿子。还有冰淇淋,饮料。含有添加剂的零食,尤其是含糖量高的零食,盐油重的零食,薯片,饼干等等。
孩子胃肠道干净通常,就不容易积食,不积食就不容易感冒,也就没有咳嗽鼻涕那些事情。预防就是这么简单,不要光看,要做起来!
推拿处方:补脾经200次,推三关300次、揉外劳宫100次、掐揉四横纹3~5次、运内八卦200次、揉中脘200次、按揉足三里50次、捏脊。
“老师,我们家孩子这一年来都不长个不长肉?”
不管是工作的状态,还是休息的时候,都会接到各位粑粑麻麻们的问题,反正就不能一一回复了,统一回答:
这是脾胃的问题!
对于此问题,基本上都是老生常谈,不过,临床中发现,不管是小儿感冒咳嗽,还是积食之类的,都与脾胃有很大的关联。为什么会如此之多的孩子出现脾胃的问题?宝宝,是谁动了你的脾胃?
可能有的人会问:“不是在讲脾胃吗?怎么又和父母扯上关系?”,因为小孩的身体质量,是由其父母保证!这就是先天禀赋的问题!孩子,就是产品,而父母就是模具、原料!这个产品的质量如何,就看父母的情况了!如果父母很好,那产品基本不会差到哪里去,还有可能是精品,绝对不会是次品!所以说,体质是可以遗传的!此点,在临床上是相互验证的!很多时候,看到孩子如此“娇嫩”不堪,脾胃如此不受“轻担子”,基本上就看看其父母,往往是从其母亲着手,一看一问,中招了!
原来孩子的母亲就是如此:或者怀孕前脾胃差,或者怀孕时乱吃东西!呵呵,比六合彩的中奖几率都要大大的高!这个是先天因素,极少数孩子是自己表现出来的。反而是一个定时炸弹!!
正如很多妈妈说:“孩子之前好好的,白白胖胖,怎么会突然变成这样?”,很简单,就是孩子本来就有问题,只不过缺乏“导火索”!也就是下面讲到“医疗不当”与“饮食损伤”!
其次,是抗生素的问题!
“节点”,就是关键点,也就是砍断恶性循环的关键所在!“饮食损伤”,其与“脾胃”有关,所以,其治疗的所在,也是“脾胃”!上面说到,家长孩子,接下来要面对的问题,就是各种饮食情况!在临床与生活中,是分为两种情况的:一种是小孩先天不足,并没有经过“医疗”的“污染”,反而是直接由饮食所伤!另一种则是经过了“医疗不当”情况,面对的平时饮食,也是“伤上加伤”!不管是哪一种情况,孩子的脾胃总是“一损再损”!从而,出现各种脾胃的临床症状!最为经典的就是“积食”,严重者则是中重度“疳积”!
那么,孩子的脾胃是如何被饮食反复损伤的?
很多时候,听到妈妈们说:“孩子喜欢吃肉,不喜欢菜”!其实,这个问题,在于家庭啊!家中的肉食动物带领着孩子了!如果家中的餐桌上基本是菜,孩子也会有样学样!所以,该吃什么?当然是主食,而且还要经常变个花样,孩子才不会太过单调!例如米饭、粥、面条、馒头、花卷之类;还有,青菜也是为主!很多孩子少吃菜,或者不吃菜,他的肚子总是鼓鼓的,大便总是干干的,总是口臭,脾气大!呵呵,反正负能量多多!还有,拒绝给孩子吃凉的或者重口味的饭菜!例如,吃冰激凌,一定是损伤脾胃;重口味,就是辛辣、油炸、烧烤、太咸太油之类,也会损伤脾胃!所以一定要把握家中饭菜的可口性,例如少油少盐,记住:并非无油无盐;例如清清淡淡、温的!都是养护脾胃的方法!
所以,是谁动了宝宝的脾胃?
是家长们,是长辈们!但是,慢慢解决,拿出最和谐的方案,不要急功近利!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一定要调理、养护好孩子的脾胃!
而有的小朋友,不管是积食还是感冒生病,问题总是反反复复地来,就像调理不好一样。
像这样反复的、长期的问题,实际上最根本的原因,是宝宝身体底子比较“虚”带来的。
身体体质虚,抵抗力弱,经常容易有小问题,这样的情况,中医里我们把它叫做虚寒。
虚和寒,都是正气力量比较弱,气血能量不足的表现。所以体质虚寒的宝宝,身体各个方面,都会呈现出一种力量不够的样子:
1.长期的积食问题
孩子生长发育迅速,需要源源不断的能量补给,这些能量主要来自于脾胃消化吸收食物所产生的气血津液。宝宝的虚寒体质,最直接的原因就是脾胃能力明显不足。
食物不能被脾胃吸收转化为气血能量,就会变成身体不需要的垃圾,也就是积食。
体质虚寒的宝宝,不是说这段饭肉吃多了积食了,而是脾胃运化能力弱,不管吃什么,都会容易积食。稍微吃一点复杂的就会便秘,晚上睡觉要么翻来翻去,要么喜欢趴睡跪睡,撅着屁股睡。
2.大便前干后软,或者长期羊屎便
脾胃消化不好,很容易在大便上反应出来。虚寒的宝宝,便便长期不正常,前干后软或者索性是整个的干和硬,拉羊屎蛋,一粒一粒的。
大便干或者硬,都是脾虚生产津液不足带来的。尤其在天冷了进入秋冬季节,宝宝经常呆在暖气或者空调房里,津液进一步耗损,这样子的表现就更为明显了。
不仅干,宝宝排便也很费力,不顺畅。这是身体能量不够的结果。肠道里虽然堆满了垃圾,但是气血推动能力很弱,没办法把大便及时有力地推出去。
3.每个月总要感冒一两次
身体正气不足,抵抗力比较差,经常容易感冒生病,是虚寒体质的明显标志。
身体本身是寒底,阳气不足,温熙力量不够,手脚凉,见风或者一遇冷空气就流清水样的鼻涕。
每个月总要感冒一两次,要不然就是感冒了一直好不断根,咳嗽会连续好几个星期。
4.舌质偏淡,舌苔白厚
中医认为,寒有凝滞的作用。虚寒体质的宝宝,血液流动不充分,舌质偏淡,舌头颜色为淡红或者整个偏白。
舌苔经常是白厚的。白是寒的表现,中后部苔厚,则是积食有无法代谢的垃圾的提示。
有的宝宝,舌苔不仅厚,还腻,水淋淋的,这反映了身体湿气比较重,是脾虚无法正常代谢水湿的结果。平常里还会容易流口水,咳嗽的时候痰很多。
5.鼻梁和唇周容易有青筋
《幼幼集成》中指出:“鼻梁山根,足阳明胃脉之所起。大凡小儿脾胃无伤,则山根之脉不现。”也就是说,小孩子脾胃如果没有受伤,山根位置不会显现经脉。
而青筋,青多属于寒证,青筋的出现,提示孩子脾胃是虚寒的,受到损伤了。
虚寒的调理方向,是温暖。给寒底的身体加把火,刺激血液循环,调动气血活跃起来。就像我们跑步运动之后,可以明显感觉到,血液循环加快,身体也是发热的。
虚寒的调理,艾灸,泡脚,或者南怀瑾肚脐贴都可以用。
艾灸和泡脚有的宝宝好动,坐不住,不好操作,妈妈可以给宝宝用肚脐贴,使用起来很方便。只要晚上睡觉前贴在肚脐眼,第二天早上起床摘下来,就好了。
有妈妈可能会好奇,身体穴位很多,为什么要贴在肚脐的位置呢?
一来,肚脐可以直接接作用于中焦脾胃。花椒艾绒桂圆这三味药材的温热之性,通过肚脐的吸收,刺激穴位经络的血液流通,让虚寒的脾胃有动力运转起来。
另一方面,肚脐与全身经脉相通,在肚脐用药,药效可以到达全身,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也就是《素问》里说的:”少火生气,壮火食气。”
给宝宝补阳气的时候,要慢慢的补,不要太急近,效果才会更好。妈妈做菜的时候最有经验了,炒菜要小火慢慢地煨,火大了就会糊锅底。
宝宝虚寒体质的调理,除了帮助驱寒温阳,日常生活中也需要配合不伤脾的喂养方式。饮食的选择,以适量、好消化为原则。
怎样知道是不是适量、好消化呢?建议妈妈用反馈式喂养的方式,记录宝宝吃了什么食物,然后观察大便、舌苔和睡眠情况,来了解孩子对不同食物的消化能力。
如果发现舌苔有些变厚了,或者大便变硬变臭,就及时给宝宝的饮食做减法。带宝宝出去散散步运动一下,帮助把多余的食物消化掉。
同时,妈妈需要多了解食物本身的属性,是寒,是温,是凉,是热。
正常健康的孩子可以寒热温凉搭配着吃,虚寒的宝宝,脾胃运化能力弱,寒凉生冷的食物、水果、冷饮,就要少吃。
一日三餐,可以吃得素一点,多吃粥。主食尽量以大米、小米、面为主,蔬菜品种可以一天吃两种以上。
这些相比于肉蛋奶,宝宝虚弱的脾胃会更好消化吸收,不容易带来积食负担。
如果妈妈想要通过吃点什么来补养宝宝脾胃的能力,在没有积食的情况下,八珍粉可以作为日常的喂养。
八珍粉原本就是健脾养胃的一道食方,在四神汤的基础上发展得来。山药、莲子肉、芡实、茯苓,在一起互相补遗,而且性质非常平和,默默为宝宝脾胃助力。
另外四味食材,白扁豆和薏米温和化解脾胃湿气;山楂和麦芽,消积助运化。
脾胃虚寒的宝宝,因为运化能力不足,原本是很容易积食和生湿气的,这四味食材刚好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
最后搭配大米和糯米粉来打底,让八珍粉的性质更加平和,就和米饭一样,不寒不温。只要不是积食和生病期间,日常就可以代餐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