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肠胃不好的话,可以寻找多方面的解决办法,比如要养成运动锻炼的习惯,多吃有利于消化的食物等等,比如玉米、苹果、黑豆等食物都是很好调理肠胃功能好东西。胃不好吃什么食物调理?一起看看都有什么吧。
1胃不好吃什么主食养胃
1、粥
如果你的胃不好,不喜欢吃干硬的东西时,推荐主食以吃粥为好。记住主食是粥,不是稀饭,胃不好的人吃稀饭并不好,稀饭中的水太多,胃不好的人,往往肠胃的运水功能也不强,以稀饭当主食,反而增加了胃肠的负担,不好。有的胃不好的人吃稀钣,还会出现嗝酸、胃胀、难受等不良反应。
粥与稀钣是有区别的,粥煮出来是特别烂熟而粘稠的,往粥中插上一根筷子是不会倒的。也就是说,粥中的水分是放到恰当的好处,让主粮煮得烂透而不稀,这样的粥当主食吃最养胃。
八宝粥最适合需要养胃的人群食用。这是由于在八宝粥中国含有大量的花生、杏仁、白糖等,并且热量也非常的高,经常食用对胃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而且新鲜的花生中还含有大量的蛋白质、脂肪等物质,能够有效的保护肠胃。
2、面食
如果你的胃不好,主食又不喜欢吃稀软的东西,推荐主食以吃发酵的面食为好。
吃面食能不能养胃,跟加工方式有很大的关系。肠胃不好、消化不良的人最适合常吃发酵的面食。面经过发酵后,其滞气之性就会大为减轻,从而避免胃部发生胀气,而且更助于人体消化。用酵母发酵的面食,还会大大增加它的营养价值,经酵母发酵后的馒头、面包所含营养比大饼、面条等没经过发酵的面食要高出3-4倍,蛋白质高出近2倍。
胃不好,主食还是最好吃用酵母发酵做出来的馒头为好,面包发酵太过,我们很多中国人吃了胃反而更不舒服,还是不吃的好。
3、小米
最养胃的主食是小米。小米又称粱米、粟米、粟谷。其富含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B2、烟酸和钙、磷、铁等营养成分。由于小米非常易被人体消化吸收,故被营养专家称为“保健米”。
小米具有健脾和中、益肾气、清虚热、利小便、治烦渴的功效,是治疗脾胃虚弱、体虚、精血受损、产后虚损、食欲不振的营养康复良品。谷万里指出,由于小米性稍偏凉,气滞者和体质偏虚寒、小便清长者不宜过多食用。
2胃不好吃什么食物调理
1、玉米
虽然我们最熟悉的是跟阳光一样明媚的黄色玉米,但是玉米其实有很多种——从粉色到蓝色再到黑色——每一种都有它自身特别的抗氧化营养物。每根玉米或半杯玉米粒差不多含有2克纤维。爆米花也同样含有高纤维,当然这不是你猛吃的理由,因为里面添加了很多奶油和糖。
2、苹果
苹果中除了富含丰富的维生素,其含有的纤维素可刺激肠蠕动,加速排便,故又有通便作用,对于便秘效果不错。
3、腰豆
腰豆因为样子像人类的肾脏而得名,在北印度和新奥尔良,红豆和腰豆都是主要的食物原料。跟它们的近亲一样,几乎我们吃的所有豆类都都含有丰富的纤维,蛋白质和铁。
4、黑豆
每杯黑豆都含有15克的纤维,以及大约15克的蛋白质。它们饱满的黑色就代表了丰富的黄酮类,土地颜色的食物都含有大量的抗氧化剂。当你在日常饮食中加入了豆类和其他的高纤维食物以后,一定要记得多喝水。
豆类不好的地方就是会导致屁过多,不过预防这个的关键在于日益递增地食用豆类,如果你现在吃的食物是低纤维类的,就不要突然增加到每天吃40克的高量纤维,因为这会给消化系统造成巨大的压力。
5、糙米
6、全麦面包
白面包都用的是精磨过的面粉,意思就是谷物的壳和糠都被去掉了。而糠正是胚芽的核心。全麦面包维持了这些极具营养又含丰富纤维的原料,所以将白面包换成全麦面包是一个很好的增加营养的方式。这样做的话,你每天获取的纤维量会得到很大的改善。
7、燕麦粥
燕麦含有葡聚糖,这是一种很特别的纤维,具有很好的降胆固醇作用,同时还可以提升免疫系统功能。燕麦中既混合了可溶性纤维(这种纤维可以降低胆固醇),也混合了不可溶性纤维(这种纤维可以帮助消化系统保持畅通)。
3常按四大养胃穴位
常按4养胃穴位按赢春季“保胃战”
中医认为,防止胃痛的发生,应从病因入手,重在日常保健,如不要过度劳累、注意腹部的保暖、合理饮食、控制情绪等等。养生穴位的按摩,可有效防治胃痛。中脘、足三里、内关、公孙是治疗胃痛最重要的养生穴位。下面教你中医按摩养胃法,快去学学!
胃痛也叫胃脘痛,是常见疾病,中医认为胃脘痛是由胃气失和、胃络不通、胃失濡养经络所过,主治所在引起的,饮食不节、劳累、受风寒、情志不畅等因素均可诱发和加重病情。
防止胃脘痛的发生,重在日常保健,应该从病因入手,如不让身体过度劳累,注意腹部的保暖,注意饮食,控制自己的情绪等。也可以按摩养生穴位做做日常保健,如经常按揉中脘、足三里、内关、公孙等穴位。
内关穴、公孙穴
内关是人体上的重要穴位。内关在前臂正中,腕横纹上2寸的地方。公孙在足内侧缘,第1跖骨基底的前下方。内关和公孙都是八脉交会穴,八脉交会穴有8个,4个在上肢,4个在下肢。中医常把上肢上的一个八脉交会穴和下肢上的一个八脉交会穴相配,组成4对,每一对都有独特的治病功能。内关和公孙就是专治心、胸、胃病的一对。
足三里穴
“肚腹三里留”,足三里是调养脾胃的大穴,也是人体的重要强壮穴,凡是肚腹部位的问题都可以用足三里这个穴位治疗。足三里在外膝眼下3寸的位置。
中脘穴
中脘是胃的募穴,能够调动胃经的元气,六腑的健康问题首选它们对应的募穴治疗,胃是六腑之一,所以养胃不能不用胃的募穴中脘。中脘在上腹部,脐中上4寸。
日常保养胃部,治疗胃痛,可以常常按摩这4个养生穴位,也可以用艾灸(隔姜灸的效果更好)的方法常灸它们。胃痛严重的时候,可以用拇指分别对这几个养生穴位用力按揉,同时缓慢地进行腹式呼吸,连续按揉3~5分钟便能止痛。
顺便提一下,上述4个养生穴位,对治疗呕吐也有很好的效果。呕吐也是日常多发病,饮食不节、情志不畅、外感寒邪、晕车晕船等都会导致呕吐,呕吐的时候,用拇指用力按揉上述4个穴位,每个养生穴位3~5分钟,能立即止吐。
4上班族注意十大养胃禁忌
一忌精神紧张
一个人在紧张、烦恼、愤怒时,其不良情绪可通过大脑皮质扩散到边缘系统,影响植物神经系统,直接导致胃肠功能失调,分泌出过多的胃酸和胃蛋白酶,使胃血管收缩、幽门痉挛、排空障碍,胃粘膜保护层受损,造成自我消化(消化食品),形成溃疡。
二忌过度疲劳
无论是体力劳动或是脑力劳动,如果疲劳过度,都会引起胃肠供血不足,分泌功能失调,胃酸过多而粘液减少,使粘膜受到损害。
三忌酗酒无度
酒精本身可直接损害胃粘膜,酒精还能引起肝硬化和慢性胰腺炎,反过来加重胃的损伤。
四忌嗜烟成癖
吸烟可促使胃粘膜血管收缩,减少胃粘膜的前列腺素合成,这是一种粘膜保护因子。吸烟还能刺激胃酸和蛋白酶的分泌,加重对粘膜的破坏。
五忌饥饱不均
六忌饮食不洁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和十二指肠溃疡的重要诱因之一,在溃疡病人中,该菌的检出率高达70—90%,而溃疡病治愈后,该菌亦消失。溃疡病人可通过餐具、牙具以及接吻等密切接触传染,不洁的食物,也是感染的原因之一。
七忌晚餐过饱
有些人往往把一天的食物营养集中在晚餐上,或者喜欢吃夜宵或睡前吃点东西,这样做,不仅造成睡眠(睡眠食品)不实,易导致肥胖,还可因刺激胃粘膜使胃酸分泌过多而诱发溃疡形成。
八忌狼吞虎咽
九忌咖啡浓茶
咖啡、浓茶均为中枢兴奋剂,都能通过反射导致胃粘膜缺血,使胃粘膜的保护功能破坏,而促成溃疡发生。
十忌滥用药物
容易损伤胃粘膜的药物主要有三类:一是乙酰水杨酸类,如阿斯匹林;二是保泰松、消炎(消炎食品)痛、布洛芬等非甾体抗炎药物;三是皮质类固醇等激素类药物。故应尽量避免应用这些药物,如必须作用时,要控制剂量和疗程,最好在饭后服用。
5中医养胃食谱有三宝
养胃三宝应该常吃:茯苓、芡实、莲子
一、茯苓
茯苓味甘、淡、性平,有健脾和胃的功效,能除湿利水,还有抗衰老的作用。除了最常见的茯苓饼,还可以将茯苓打磨成粉后放入粥中食用,或拌蜂蜜后抹到糕点上蒸熟食用。
茯苓淮药大枣糕
材料:面粉80克、白茯苓粉10克、淮山药粉10克、大枣、枸杞各适量、砂糖少许
做法
1、取大碗,把所有粉混合;加适量的温水搅拌成面糊;
2、加入适量砂糖调味,静止5分钟;放大枣,再拌匀;
3、取一盘子,滴少许橄榄油,均匀摸在盘底,放上枸杞粒;
4、把调好的面糊倒在上面,均匀的铺好;
5、上蒸锅,开锅后蒸制15分钟即可。
注意事项:一定要温水调糊,茯苓粉冷水会结团;化不开影响口感。枸杞不要与面糊混合,以免混合后色泽不好看。蒸完后不要马上开锅盖,待热气慢慢散开后,取出切块。
二、莲子
莲子的药性平和,味道稍微有点甘甜,中医认为它能补脾胃之气,可以起到止泻的作用,另外还有养心安神的功效。需要注意的是,莲子食用前需要去心。
莲子猪肚汤
材料:猪肚一个、莲子一把、姜一块、花椒少许、盐一点、黑胡椒两茶匙
1、猪肚切条,冷水放一汤匙花椒,半块拍碎的姜,和猪肚一起中小火煮开,继续煮一分钟脏东西会很多那样,放一汤匙料酒。再次煮开。捞出洗净。莲子不要泡。姜切片。
2、猪肚条,莲子,葱姜,足量水一起加入汤锅。
3、大火烧开,小火煲到汤呈奶白色。
4、调入盐,胡椒粉继续小火煮半小时。
5、出锅前加入香油和香葱即可。
小贴士
1、猪肚要选择新鲜的,洗净黏膜。清洗猪肚的方法有盐洗法,面洗法,和小苏打洗法。把猪肚放在温水里,洗一遍,把水倒掉,撒上盐或者面粉,或者小苏打一汤匙,反复揉搓一遍,冲洗干净。再重复两次即可。
2、冷水下猪肚能保证后来的汤清,没有杂质和混浊物。放入花椒是去猪肚异味的。
3、一锅好汤最忌讳就是作料繁多。这道汤加盐和黑胡椒就足够了,要是能接受,黑胡椒多放点。暖胃的。
三、芡实
芡实炖鸭
材料:芡实200克、老鸭1只、葱、姜、盐、料酒、味精适量。
1、将芡实洗净;将老鸭宰杀后,去毛和内脏,洗净血水,将芡实放入鸭腹内。
2、将鸭放入瓦锅(或砂锅)内,加水适量及葱、姜、盐、料酒。
3、将锅置武火上烧沸,改用文火炖熬约2小时,至鸭肉酥烂。
4、食用时,加少许味精。
健康提示:本菜含蛋白质、脂肪、糖类等成分,营养丰富,可益脾养胃、健脾利水、固肾收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