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2018总结的时候说今年开始写反思日记,于是我从1月1号开始每天写,写到今天差不多有两月了,来个小结.
最开始几天不知道写什么,写了几天都是流水账,写的自己都不愿意看.于是回去看成甲那本《好好学习》,看他怎么写.他有几种模版:他提到了《顾准日记》,还有一个日本人的九宫格模板,还有用《高效人士的七个习惯》做为模版,加上他的一点改进.我把这几种方式融合起来,变成了自己独有的模版.我自己的模版更重视围绕情绪的事件记录,什么事情让我开心满足抑或是焦虑困惑委屈等,这些心情从何而来;再加上高效人士的模版(这个更适合工作)就变成我这两月遵循的套路了.
在个人和家庭生活上:每周一三五去上班的路上做冥想,周二四在家工作的时候跑步.每周末陪娃去一趟图书馆.还跟老公在娃上幼儿园时一起请了半天假,把我们最近碰到的一些问题疏通了一下.这样下来两人都开心很多.
在公司CTO的鼓励下,我在公司办了个workshop,给软件工程师或者大数据工程师们做机器学习的培训.有20多个人参加,会后他们填了调查表进一步给我反馈.虽说我以前在学术界也经常有讲座,所以给20多人培训也不是什么稀奇事,但我是第一次在会后收集反馈意见.这些意见让我翘起的小尾巴马上掉下去,让我对自己有更清醒的认识.
说了这么多,反思日记的效果是很不错的,虽然这么罗列下来让它显得效果更大.总的看来,这些事情不坚持下去我的生活还是会归于原位.记在这里,过两月再看也是给自己一鞭策.
在工作之外,我则是很迷茫的。2018年生完第二胎,我一度非常迷茫,觉得人生重大目标(工作结婚买房生娃)都已经完成,下一步我该做什么呢?我一下子失去了人生目标。这个迷茫在怀孕晚期休产假期间达到顶峰。
在这个探索过程中,虽然我还没有得出什么结论,但是因为工作和书籍带来的力量,又有队友在一旁讨论(队友就是INTJ型,跟我的思维的方式很对口),我的思路清晰了不少,并在来美第一次有了newyearresolution,也就是新年愿望(老美非常热衷这个,连白宫网站每年都贴个清单)。
对2019的新年愿望就是:除了希望家人幸福健康平安,娃娃们茁壮成长,我希望对自己的生活做减法:把不需要我亲力亲为的事情更多的包出去,请人来做,这样我更能把注意力放在家人和孩子身上,另外我希望用写和反思的方式在人生意义的路上越来越清晰。
2018年读的这几本书对我很有影响:
这些书虽然没有直接对我造成影响,但是非常的好看,算是扩大视野吧:
刚出国的那会,我习惯把所有的非中餐的食物叫西餐,并且以为西餐就是奶酪,披萨,黑胡椒意大利面,毕竟我吃过的西餐就这些。
在这种情况下,我也活了过来了。因为跟我蹩脚的做饭水平相比,西餐还是更好吃一点。慢慢的,我开始吃披萨,吃寿司,吃炖牛肉土豆泥酸梅酱,吃瑞典肉丸子等等,样样都比我的白水煮面好吃。虽说是吃西餐,餐馆的菜单是完全看不懂的,两眼一抹黑,要吃什么就对着图片一指。其实西餐菜单理论上讲比中文菜单好懂。因为英文菜单把原料调料都告诉你,比如黑胡椒牛柳意大利面,当然是黑胡椒牛柳和意大利面炒出来的;而中文菜单呢一般都有个诗一般的名字,比如蚂蚁上树,这菜名都能把外国人吓跑。即使是像英文菜单一样如此直白的菜名,我还是看不懂,因为我从来没见过黑胡椒意大利面,这玩意就跟加州牛肉面大王一样,完全是中国产物,加州是没有牛肉面大王的也跟美国最流行的中餐柠檬鸡一样,美国人都以为柠檬鸡是正宗中餐,随便问一个中国人估计都是懵逼。英文菜单我之所以看不懂,是因为上面写的原料和调料我都不懂,比如pepperoni是什么?couscous是什么?fettuccine又是什么?一张菜单下来没有几个看得懂的词
虽说自己不会做饭,很幸运的是认识的朋友多少都有一两个拿手好菜。所以慢慢的,我从希腊人那里学会用pesto做沙拉,从罗马利亚人那里学会做煎饼,从瑞典人那里学会烤苹果派等等;唯独没有学会的是中餐。因为外国人请人吃饭,一般只做1、2个菜,又边做边聊天,所以我能看的过来;而中国人请人吃饭,就是自己到厨房里,变戏法似的,半个小时一个小时就能给你整出一桌菜,我眼花缭乱的看都看不过来更别说学了。这样慢慢下来,西餐我也开始认识一些了,中餐水平还是停滞不前。
慢慢的,外国菜不再被我统称为西餐,而是意大利菜法国菜德国菜西班牙菜瑞典菜丹麦菜匈牙利菜波兰菜等等,到了美国以后更是有韩国菜日本菜泰国菜越南菜墨西哥菜中东菜南非菜古巴菜阿根廷菜等等。这就类似于中国人认为中餐不仅叫中餐,而是有川菜粤菜东北菜江浙菜淮南菜等等,基本各个省都有自己的特色菜。在我看来,各个国家也有它的特色菜。
到此,我自认为对外国菜已经有较多认识了,毕竟好多国家的菜我都吃过了,点菜也马马虎虎看得懂了。直到我搬去男友(现老公)家住。一到他家,拉开厨房抽屉一看,50瓶调料,顿时傻眼了。这都什么呀?nutmeg?clove?rosemary?没有一个看得懂。男友喜欢对着菜谱做饭,我像发现新天地一样,居然还有菜谱这么神奇的事!
然后就开始了我对着菜谱做饭的旅程。对着菜谱做饭一般味道不会差(除非选的菜谱不好),可重复性高(只要严格按照菜谱来,每次都那味),总有新鲜菜可以尝试(一本书做完了还可以换本,适合我喜新厌旧的个性)。慢慢的,我认识的调料越来越多,会做的菜也越来越多。
至于中餐,当我发现有毛毛妈这个网站的时候(她居住在加拿大,学会了外国人严谨做饭的态度,她的食谱都是精确的),我的中餐水平一度突飞猛进。春节请朋友到家里吃饭,包了毛毛妈网站上的两种饺子,被朋友们赞不绝口;但因为毛毛妈网上就这两种饺子(其它都是包子),所以我再也做不出别的口味的饺子了……
到目前为止,我有两次刻骨铭心且影响人生轨迹的离开:一是离开家乡,二是离开中国。听起来都没什么稀奇的,至少大部分人都有离开家乡的经历。对我来说,这两次离开不仅是身体的离开,而是对我的心理有巨大的影响,前者是我第一次挑战自我,克服自身巨大的恐惧和自卑,而后者让我彻底从心理上独立。
离开家乡是被动中的主动,因为家乡实在没啥事做无聊的很,我有强烈走出去的欲望;后来离开中国也是被动中的主动,因为在中国呆着实在太让我伤心了,我就想去一个没什么人认识我的地方一个人去舔伤口。
其实我在大学中已经在准备申请美国留学,那个时候主要是父母的愿望,我自己也想出去看看,但是意愿也不是非常强烈。即使是这样,托福GRE也都考了。在大三暑假正在准备申请美国的学校的时候,家里突然出现重大意外,我伤心过度,却又不愿意告诉身边的人,因为强烈的自尊,我不希望被人同情和怜悯。我怕在同学朋友身边实在是撑不住一不小心大哭一场把人吓到,所以马上想离开武汉,正好大四开学是定报送名额的时候,我发现如果保送去北京,就可以立即去北京做本科毕业论文,这是立即离开武汉的机会,所以我马上就接受了,也因此断送了自己的出国前途。
到了北京后,发现我并不喜欢那个组。几个月下来博士都不想读了。本科论文写完后,我回到武汉答辩。那个时候我还是没有告诉室友同学关于我的变故,我的伤悲还是隐藏不住,就只能以北京还有事,匆匆答辩又匆匆离开,道别都没来得及说就走了(现在想起当年的无情还是挺内疚的)。
再一次回到北京就是打工了。因为不想做博士了,就边打工边找工作。又不敢告诉学院放弃保研名额,所以实验室还是照去,然后偷偷打工。尝试过在咨询公司干,给花店写市场策划,也在马路上卖过花,给海尔卖过洗衣机,还给微软中国做过测试等等,中间也面试过找正式工作。找来找去觉得还不如读博士,又回去读博士。
在中国的时候我还有男朋友,有室友有同学,还有我家人偶尔去北京看我,很多时候我还是要擦干眼泪装作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到了瑞典一个人住一个人坐一办公室,我终于可以放开戒备自由的沉浸在伤心之中了。几个月下来,我从心理上彻底独立了。这之后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在我看来都是小事(当然之后的人生也没受过更大的挫折)。
题外话:这两天之所以开始写以前的事,是因为看《写出我心:普通人如何通过写作表达自己》。作者推荐写作做为探索心灵的一个方式,我觉得可以尝试一下。因为不知道写什么,就按她推荐的清单尝试写。写这篇离开,写到北京和瑞典经历,即使是已经很多年过去了,每当想起这些事还是情绪波动很厉害。今天实在是写不下去了,草草结尾。有些伤痛真是想埋在心里永远不要翻开了。毕竟这篇只是想写离开,不是写伤心,下次有勇气的时候再探索心灵吧。
到斯坦福做博士后是偶然中的必然,也是人生一机遇。我其实并不想去那个组,只是这学校名气太大老板名气太大,就像高富帅来主动追求我一样,当年的我实在是抵不住这诱惑,就去了。
后来证明高富帅就是高富帅,只是不太适合我因为在组里混的不如意,几番辗转最终离开学术界了。但是我并不后悔跟高富帅的交往(在斯坦福的经历),毕竟让人大开眼界,之后更是回味无穷。
到斯坦福的第一印象就是,这学校可真漂亮大气!我在武汉大学呆了四年,北京大学呆过几个月,也参观过国内好多大学,觉得武汉大学已经是相当有韵味了,没想到斯坦福更是让人着迷。从Elcaminoreal开车进入PalmDr,两旁是高高细细的棕榈树,漂亮的心脏都要停止跳动了。这种在palmdr开车心就突突跳的感觉在N年后还有。每次有机会回斯坦福我都选择开这条路。开到尽头就是大草坪,左边高高的HooverTower,前面是最古老的像黄沙一般颜色的建筑群,让人觉得朝气澎湃却又很宁静。从车上下来走进那群建筑中,参观雕像和教堂,像是朝圣一般。计算机工程学院(也就是Nvidia老总黄仁勋捐赠的楼)在这群古老建筑的一侧。在学院楼顶的教室都是大大的落地窗,俯瞰整个核心建筑群。夕阳西下的时候看黄色的教室和绿色的棕榈树上洒下淡粉色的夕阳余晖,简直美的都无法学习我那个时候喜欢在傍晚走进这楼,在一楼买杯咖啡,走上楼梯找个空教室,只呆呆坐一会就觉得全身充满了能量。
第三印象就是斯坦福各类设施以及它们所承载的活动实在太多了!就像上面已经提到了,学校有自己的健身房游泳馆音乐厅体育馆博物馆学生中心校友中心医院等等一般国内大学都没有的,下面一一说来。
除了攀岩,我还经常去的就是音乐厅。音乐厅也有两,新的那个叫BingConcertHall,从外面看非常漂亮,里面的座位围绕中间舞台排成圆形一层层向上,音响效果非常好,适合各种音乐表演。老的音乐厅/演出厅外面朴实,看起来跟教室没啥区别,进去就跟国内剧场或者电影院一样是最前方舞台,舞台下面是大片座位,适合比如打鼓或者春晚(中国春晚哦,中国学生会组织每年都有,下面单独说)等表演。一般平时晚上或者周末有演出,学生是$25左右,外来人员取决于表演,$80$100都不等。我还在斯坦福学习的时候经常去,古典音乐爵士音乐世界音乐日式大鼓等都听了不少;后来离开学校了成家了还带老公去了两次。学校每年还是给我寄演出目录,每次看到精美的画册就想再去看看。
斯坦福最大的博物馆就是CantorCenterforVisualArts,跟BingConcertHall在一条路的两个尽头,遥相呼应,也是免费的。因为博物馆的展出没有音乐厅表演换的那么多,博物馆我一年也就去个1、2次。博物馆里收藏颇多,第一次去能混大半天。我最喜欢的是非洲馆亚洲馆和现代艺术馆。看完展览了在一楼外面喝个咖啡吃点点心看看博物馆的院子(里面都是雕塑)也是非常赏心悦目的。
在武大的时候学生都是以宿舍学院教室为中心,并没有一个专门给学生玩啊交友的地方;北大倒是有个三角地,当年让我觉得是北大最迷人的地方,可是三角地就是一个三角形的牌子,上面贴满各种信息,三角地既没有吃喝也不能遮风挡雨。斯坦福就有这样一个学生中心,里面有吃的喝的,星巴克咖啡,有酒吧、自行车店、银行、纪念品店和书店等等,还有学生聚在一起的大型空间。学生中心基本是只要我在校园就会光顾的地方。这里的酒吧是校园里唯一能合法买到酒的地方,里面可以学习可以看球赛或者聊天,在这里泡一天都不会闷。斯坦福的学生中心挺像武大校外一条街,只是这个地方是学校建的在学校里面。按活力和生机力论,还是武大校外一条街更接地气。
学生中心里除了酒吧,还有个StanfordFederalCreditUnion,是个银行。这个银行可以办理借记卡信用卡储蓄账户,可以办房贷车贷等。我刚到美国时第一张信用卡就是在这里办的。每次拿出去刷,就被人感叹,斯坦福连银行都有呀就是因为这个wow的效果,至今我还用斯坦福的卡
除了学生中心和各类学生团体,校友中心每年就是校友聚集的地方。校友聚集很多都是讲座形式,比如计算机学院每年邀请他们的校友来参加一天的会议,一边学术交流,校友见面,一边就是拉捐款拉赞助,热火朝天不亦乐乎。
国内和国外学校校长最大的区别就是,国外的学校校长很大一部分工作就是给学校找钱。因为这个原因呢,这里的教授们学生们学校设施呢既会做高大上的东西也有“铜臭味”。比如斯坦福书店,进门一楼大都是卖纪念品和畅销书,因为这些才是赚钱的;你想找严肃读物,也有的,上二楼角落。这样书店既有严肃读物呢也不至于因为冷门不赚钱而倒闭。到教授身上是类似的,斯坦福既养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教授(就是钱比较少学生比较少),也有边当教授边开公司边做投资人的,非常多元化。
斯坦福校内校外都有医院,这里的医院既做研究也医人。我刚到斯坦福的时候,医疗保险选的就是斯坦福的医生。要看病做个校车就到了。过了一年,听说斯坦福医生不愿意再给学生看病了,因为学生医疗保险比较便宜,以医生斯坦福的学历他们可以挣更多钱,所以导致斯坦福的学生反而不能去斯坦福医院去看病了,让人啼笑皆非。
斯坦福从ElCaminoReal向南右手边进PalmDr,左手边就是进PaloAlto,真真正正的硅谷中心。好多公司都是从PaloAlto(PA)诞生,乔布斯故居就在PA,谷歌脸书创始人等都住PA。斯坦福在Sandhill上还有SLAC,线性加速器国家实验室。SLAC的对面就是硅谷风险投资的聚集地,每年几百亿美金的投资出这里进这里出。每次在斯坦福附近出没,想到身边走过的人很可能就是某著名教授某创始人CEO某风投人,就觉得内心激荡。
五颗星推荐!我喜欢这本书的地方:以session的形式写的,作者有大量的讨论和例子,学员呢能够学到理论呢回家实践然后给予反馈以及更深入的讨论。好些例子以卡通的形式画出来特别生动。
我学到的几点:
总是听人说terribletwo这个说法,一直搞不明白为神马。感觉我的娃在二岁左右的时候还蛮可爱的,能听懂和能说的东西都比以前多很多,比以前沟通起来顺利的多,不需要我们老是猜来猜去的。读了这本书呢,才知道原来两岁的时候是美好的时光,两岁半的时候才会开始变的困难一些。另外这个跟娃本来的性格也很有关系。我的笔记也就记录了一些对付两岁半娃的手段(不是原文翻译,加了一些自己的理解),至于这个年龄段娃的各方面的能力呢跟书都比较吻合,所以也没有专门记下来,只是贴了三张比较有意思的图。另外,把作者推荐的玩具列表抄下来了,算是一些启发吧。
这个菜特别清凉爽口,适合炎炎夏日。做起来非常快,全家都很喜欢。
材料:
做法:
做完是这样滴
菜谱原本来自(我稍做修改了)
这个zucchinipancake我们家每周日都做,这是队友发明的菜谱。平时早上要上班,都是很简单的早餐,面包加奶酪加ham,有时候来个酸奶加cereal,都不用下锅的。这个煎饼做起来也挺快,还可以边煎边吃。
做出来这样滴:
做宝宝食谱里面的菜,需要一些常用调料(很多都是草本的)。以上就是我们家备有的调料。第二三四排都是常用的,一般保质期一年到三年以上。如果你不想一下子就买这么多,其中最常用的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