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片集装箱创意带的掩映下,记者找到门头不大却颇具文艺范儿的罐头场,却因为门口竖立了一块“余姚路”的路牌,差点以为自己走错了。一旁的小姑娘说:“这是姜老刀以前住过的地方。你知道的,80后嘛,怀旧。”记者又顺带知道:80后姜老刀在公司里算老人了。这个目前发展到近140人的公司,平均年龄22岁左右。
一进门,一部老式28自行车后面,是系着条红围巾、冲着来客笑的酥饼塑像。这只“叫声酥、脸像饼”的大白猫本尊,正慵懒地躺在某个正在工作的员工背后休息。而那位笑称酥饼才是“压寨CEO”的姜老刀,已经在会议室等候。他清瘦,下巴微微留着山羊胡,穿一件印有“动物管理员”的黑色套头衫。
没有多余的寒暄,表情不算丰富甚至略带羞涩的姜老刀说了句“你好,开始吧。”对他的采访,便直入主题。
谈作品:作为美食视频的头部代表,我们现在进入了一个缓冲区
记者:你们有一句文案,叫做:“简单的生活,比诗还浪漫。你的心和胃,由我们来温暖治愈。”让美食视频变得唯美、有情怀,是不是最初开创《日食记》的初衷?
之后比较幸运,抓住了互联网平台的几个风口。2012年开始,我们会给优酷网、土豆网提供一些视频内容。有一天,土豆网工作人员找到我说‘我们美食频道缺内容,有没有兴趣试试?’我们几经考量,决定干脆我自己上:导、演一体。
姜老刀:现在网络迭代非常快,可能今天在议论你,明天就在议论别人。甚至是不同类别之间的跳跃,直播、美妆、带货等,都是现阶段不断出现的网红。
我从来没有把自己定位成网红,我希望成为一个温和的内容生产者、品牌建立者。所以你看我们的名称叫《日食记》而不叫《姜老刀》,是去人格化的。我更相信,人是会变化的,但若能打造一个品牌是更为重要的。2017年左右,是《日食记》的高光时刻。作为美食视频的头部代表,我们现在进入了一个缓冲区。但我们坚持自己的媒体属性,要对观众负责,让大家复制出来的美食是靠谱的。所以节奏可能没法那么快,红利也会变少。
姜老刀:这很正常。只有一些人说过分精致了,才会有人真正喜欢你。设想一下,如果是一个刚刚工作、租着房子的年轻男性,吃饭只求外卖那种,肯定不会喜欢我们这样的美食视频。
但我们会有一个自己内部的严苛的标准。在每一个视频录制之前,都会经过团队头脑风暴,有一些甚至要专门到我们在明珠园里设立的电影院播放,让公司的员工来挑刺。每一道菜都经过大家多次考量评定、试吃,对于有争议的东西,还会让大家投票。可以说,我只是在集思广益后,将它展示出来。视频内容一直会有变化,团队会根据舆论和观众喜好做一些调整。针对观众提出来的,两三分钟纯粹做菜的视频我们也在不间断尝试,当然会对它出现的频次、流量等作出综合考量。我们比较传统的美食视频制作周期比较长,一般一个月更新4—6条内容。
谈李子柒:她反映美好田园生活,我们反映都市生活里的小确幸
姜老刀:我们都把烧饭做菜当做一种行为艺术,去感染人们的生活,超越日常期待,而不是仅仅对着镜头展现做饭的技巧。李子柒反映的是美好的田园生活,我们反映的是都市生活现状里的一些小确幸。
记者:除此以外,你们的区别还表现在哪里?
记者:你怎么看待美食视频未来的发展?
姜老刀:我依然看好美食视频的未来,以后能坚守下来的机构都是常青树。中华美食博大精深,有永远取之不竭的素材,永远有可以尝试的东西,只是看你自己可以坚持多久。就说火锅:就可以做牛油火锅、麻辣火锅、潮汕锅等等。
要做美食视频就不要怕争议,这些年我们遇到很多关于地域的争议。比如豆花,南方人说甜豆花好吃,北方人说咸豆花好吃;又比如肉夹馍里能否加青椒,加了青椒,网上肯定有人要骂不正宗,不加青椒,视觉上不好看;面对这类争议,我觉得这时候就得霸气一点:就这么定了。
记者:2013年为什么选中了虹口明珠创意园?虹口区在营商环境服务上给予了怎样的支持?
姜老刀:我刚刚创业时,正好在离这里不远的一家虹口酒店式公寓里,办公、生活都在一起。后来有一点资金积累了就想正规化,机缘巧合找到这里,主要看中它的交通便利而且当时地方空旷,肯定有发展潜力。事实证明,这个选择是对的。我们从一开始两三人仅仅租用20多个平米的场地,到现在发展到近140人,场地扩大到2000多平米。
记者:“日食记”现在的业务情况如何?
姜老刀:我们目前已经完成了B轮融资。说老实话,一开始我都没想到有资本主动找到我们,2013年时拿到了第一笔融资,后来最多的时候一天要见七八个投资人。资本可以加速你的发展,但对做文化来说也有利有弊,毕竟,要对得起投资人又要对得起观众,不是那么容易权衡的事情。
2018年,在南京路的世茂广场,我们开了首家体验店:日食记生活馆,人气挺旺,不少产品卖得不错,实现了盈利。但它更像我们的精神坐标,我们不强制消费,专门留白的影音区让人们休闲看书、观看《日食记》视频。
记者:你曾说要把《日食记》发展成品牌,目前是按照这样发展的吗?未来有怎样的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