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经验

慢性支气管炎是由感染或非感染因素引起的器官、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临床以长期反复咳嗽、咯痰或伴有喘息为主要特征。其病理特点是支气管腺体增生、黏液分泌增多。疾病进一步发展可并发阻塞性肺气肿,甚至引起肺动脉高压和肺源性心脏病,有关研究表明,我国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90%左右继发于慢性支气管炎。环境污染、吸烟、感染、寒冷气候等均可引发本病。本病为一种常见的多发病,尤以中老年患者居多,据统计,50岁以上患病率高达15%或更多。本病属于中医学“咳嗽”、“痰饮”等范畴。

辨治方药

从本病的发生、症候来分析,其病机主要表现为“本虚标实”。标实者,主要是痰湿阻肺,宣降失据;本虚者,主要是脾、肾亏虚,水饮不化,而致痰饮内生,即所谓“肺为储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因此,宣肺化痰、健脾益肾等治法,即为辨证论治慢性支气管炎所常用。笔者临床辨治本病多分如下3型进行:

痰浊阻肺

咳喘以晨起为甚,痰涎壅盛,咽喉不利,舌淡苔白或淡黄而腻,脉弦滑。治宜宣肺降气,化痰止咳,予三拗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味:

脾虚痰饮

咳嗽日久,痰多清稀,背冷肢凉,纳差乏力,舌质淡,苔白滑,脉弦滑或濡细。治宜健脾益气,温化痰饮,予苓桂术甘汤合二陈汤加味:

肺肾亏虚

咳逆痰多,夜间尤甚,痰带咸味,腰酸畏寒,舌质淡紫,苔白滑或厚,脉弦滑尺大或尺微。治宜滋肾温阳,化痰止咳,予金水六君煎加味:

验案

预防与调护

1.戒烟限酒。

2.气候骤变时及寒冷季节注意避免感冒。

3.坚持适宜适度的体育锻炼,科学安排饮食起居,增强体质。

4.改善环境卫生,加强劳动保护,避免粉尘和刺激性气体对呼吸道的危害。

5.积极防治上呼吸道感染,并可在医师的指导下采用“冬病夏治”的方法治疗。

慢性支气管炎-=""【收藏】=""老中医经验孙一民医案

按:慢支,多由经常受外邪侵袭,咳嗽反复发作所郅;或年老体衰,脾肺气虚而致痰饮内聚,若感外邪,引动痰浊,痰浊阻肺,肺失宣降而发哮喘。发作期病多属实证,症状表现往往以痰为主。痰多者病较重,痰量减少病每减轻。所以发作期治疗重在祛邪(祛痰)。本例以化痰降气的葶苈五子汤为主,并加部分咳药,通过利痰,改变病变内在环境,有利炎症消散,则咳喘自止。病情缓解期,应注意扶正固本,多治以益肺健康,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表现有肾虚者,应加固肾药,以图根治。

中医治疗慢性支气管炎

慢性支气管炎有哪些表现

慢性支气管炎主要表现为咳嗽、咯痰、喘促等症状,属于中医痰饮、咳嗽范围。临床以咳嗽、咳痰连续二年以上,每年累积或持续至少三个月并排除其它引起慢性咳嗽的病因即可确诊。

肺虚寒类型

症状:咳声连连,痰粘稠或滑稀,多数病人形寒怕风,多汗易感冒

治则:补气固表、化痰止咳

方用:六君子汤、三子养亲汤、玉屏风散加减

常用药物:人参、黄芪、茯苓、陈皮、半夏、甘草、苏子、莱菔子、白芥子、防风、白术、瓜蒌、前胡、桔梗、桂枝、白芍、五味子、白前

脾虚痰湿型

症状:口淡喜热饮、四末欠温纳差、腹胀肠鸣、便溏、下肢肿、咳嗽多痰、咳声重浊,舌苔白腻、脉象濡缓

治则:健脾化痰、温阳除湿

方用:六君子汤、苓桂术甘汤

常用药物:陈皮、半夏、白术、党参、茯苓、南星、桂枝、细辛、薏苡仁、苍术、泽泻、海浮石、款冬花、紫菀、桔梗

肾虚喘促型

症状:久咳不已,呼多吸少,动则气短,面目浮肿,畏寒肢冷,夜尿频多,腰酸,腿软,脉象沉细

治则:温肾暖脾、肃肺化痰

方用:真武汤、桂附地黄丸加减

常用药物:附子、桂枝、白芍、茯苓、泽泻、山茱萸、五味子、牡丹皮、山药、干姜、五味子、补骨脂、蛤蚧、虫草

典型案例

刘某、男、63岁。2016年4月20初诊。

患者于三月前不慎感寒咳嗽、吐痰稀白,未在意。今日着凉,咳嗽加重,咯痰黏稠、色白,胸腹胀闷,大便稀、脉缓,舌质淡、苔白。据症辨为脾虚痰湿型。

治则:健脾燥湿,宣肺化痰

方用:陈皮15g、茯苓15g、半夏15g、杏仁10g、炒白术15g、白芥子10g、款冬花15g、紫菀10g、紫苏子10g、干姜10g、甘草6g

连续服药一周后,患者二次就诊,咳嗽吐痰明显减少,腹胀便稀亦减。上方加党参30g继服一周,并嘱患者防受寒凉,禁食生冷。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现在,我给你讲个故事吧。

有这么一位男性患者,当时年53岁,咳喘多痰十多年了,冬天加重,夏天稍好,经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做针对性治疗十多年了,始终不见好。患者不解,总怀疑自己是不是有其他病,或者是治得不对。可是人家大夫说得很确切:既然是老慢支,就一定要按照老慢支的标准治疗规范来治,这没什么好怀疑的。

后来,该患无奈之下转投中医。接待他的,是我国著名的经方大家,再多我就不介绍了。医家这么一看,发现患者舌苔水滑,脉象弦滑,面色发黑,背部特别恶寒,咳喘的时候耸肩提肚,咳出的是白色稀薄的痰,到了冬天加重,尤其是夜晚更加严重,根本无法睡觉。于是,遣方一张——

麻黄9克,桂枝10克,干姜9克,五味子9克,细辛6克,半夏14克,白芍9克,甘草10克。水煎服。

结果怎样?患者在用了7剂之后,咳痰大大减少,晚上能平卧安睡,胸前那种畅快感,是他最近十多年来没有感受到的。

所以说,为什么这个患者的病情,十多年未曾彻底好转啊?就是因为它体内的痰湿水饮没有化去,所以一到冬天、夜里,阴寒较盛的时候,就被引动出来,终成宿疾。

当此际,患者一身内外,都被水湿痰饮之邪弥漫了。阳气无法施展,就仿佛乌云密布、遮天蔽日一般。

这时候怎么办?小青龙汤的配伍是合适的。它的基本用量是麻黄、芍药、桂枝、半夏各9克,细辛、干姜、炙甘草、五味子各6克。其中,麻黄和桂枝去表邪,干姜细辛温肺而化水湿痰饮,半夏化痰止呕。这些药物辛燥、升散之性很强,故而有白芍和五味子酸收敛肺,以防伤正。这是基本方义。

可以说,这样的思路,把外面的阴寒,里面的水饮驱散开,如拨云见日,令阳气回转,从而解决问题。

当然,我说的这些,都是最基本、最粗浅的一部分。除了慢性支气管炎,上面这个配伍的用武之地还有很多,加减变化之法更是无穷无尽。但对于中医科普来说,您能读懂上面这些,就足够了。

总之,请你相信,上古经方,是很有实用价值的。我们祖国传统医学的宝藏里,依然有很多是可以为今人所用的。

阳虚水停,宜温阳利水,宣肺化痰,提壶揭盖.病名:老年人喘息性支气管炎体质状态:七十岁的老年男性,患病20余年,患者形体中等,脸色偏白,纹理较细腻。有肾功能不全病史。舌暗淡体胖大,大便稀。方证鉴别:从体质上看,此人有典型的桂枝体质特点,白色的泡沫样粘痰、大便偏稀提示似乎有使用小青龙汤的可能。小青龙的核心是干姜、细辛、半夏。但此人因有肾功能不全病史,对于细辛使用还需斟酌。《药典》对细辛的功用:归肺、肾经。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止咳除痰。

用于风寒感冒,鼻塞头痛,牙痛,痰饮咳喘,风湿性关节炎,口舌生疮。常用量1g~3g。外用适量,研末撒或煎水含漱。气虚多汗,血虚头痛,阴虚咳嗽等忌服,肾功能不正常者慎服。虽有报道“王国柱、大浦彦吉等研究表明麻黄具有改善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作用”但桂枝体质者多不用麻黄。粘痰提示不属于寒证、饮证。排除小青龙。桂枝体质,纸上谈兵,考虑使用桂枝茯苓丸合大柴胡汤医学生患者西医诊断明确: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患者有少量白色的泡沫样粘痰,难以咯出。

听诊:左肺呼吸音增粗,有哮鸣音。并不为寒证。患者大便稀,结合“肺与大肠相表里”,故拟方葛根芩连汤加减。葛根10g黄芩10g黄连3g生甘草3g制半夏10g川朴10g苏梗10g茯苓10g生姜3片红枣6枚我也首先想到的是小青龙汤证,但病人似桂枝体质,用小青龙汤抱有疑虑了。

其次想到桂枝加厚朴杏仁汤,符合桂枝体质,但是,当适用用喘家伴有表证之时,值得商榷。再者是苓桂味甘汤、苓桂术甘汤、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等温化痰饮之剂,似乎用苓桂之剂比较折中些,相当于小青龙汤去麻黄剂。

桂枝汤加厚朴杏仁干姜五味子细辛此患肺脾肾不足,寒饮化热,治宜涤饮清热而兼顾本虚:制半夏10茯苓15五味子12杏仁10厚朴10当归8陈皮8桂枝6款冬花12桑白皮15紫宛12细辛3炙甘草3淮山15川贝粉6(冲)麻黄10g杏仁15g桂枝15g干姜9g白术18g北沙参20g党参15g炙甘草10g生姜15g大枣15g经方中比较附合小柴胡合半夏厚朴汤.经方中慢性气管炎咳喘多反复发作----"徃来"胸闷,夜间不能平卧---"胸胁苦满"故可用小柴胡汤.至于半夏厚朴汤可以理解为喉部,气管,食道的解痉剂.故合用.想来想去还是用先用权宜之法即排痰散(桔梗、枳壳、白芍)控制症状,其他留待门诊下次再说。熊兴江“夜间不能平卧”加上“舌暗淡体胖大。大便稀”提示就是典型的寒饮证,可以考虑小青龙。患者脸色偏白,纹理较细腻象是桂枝体质,以上诸位已分析过了。但是大便稀不符合,是否也有半夏体质的特征呢?半夏体质的“面有光彩”也可看作是纹理细腻吧?桂枝体质的肾功能不全,是否可用四味健步汤?半夏厚朴汤合排脓散(因有痰难咯)合四味健步汤<制半夏15厚朴10苏梗10茯苓20干姜5枳壳10白芍15桔梗12丹参15牛膝15赤芍15石斛15书欣患者形体中等,脸色偏白,纹理较细腻。像是桂枝体质。

病史二十多年,西医影像学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合并感染。上次黄老师上课时说小柴胡汤用于疾病早期,患者全身状况较好,重要脏器没有受损,结合患者体质症状,小柴胡汤不适用。现患者有少量白色的泡沫样粘痰,难以咯出,故用排脓散胸闷,舌暗淡体胖大。大便稀。同意熊兴江寒饮之说,考虑用小青龙汤小土豆此人心肺肾功能均较差,体质属阳气不足,需要温补肾阳、心阳,不能因为肺部感染而再滥用苦寒。以肉桂、附子、黄芪、人参、茯苓、白术、甘草、怀牛膝、丹参、赤芍等温阳扶正为主。对!四味健步汤可以用,加黄芪肉桂

外感咳嗽辨证分为风寒和风热两种类型。

1.风寒咳嗽,咳嗽,咳白痰,发热,恶寒,头痛,流涕,全身不适,舌苔白,脉浮紧。方药:杏苏饮化趣。苏叶10g,杏仁10g,白前10g,桔梗10g,甘草8g,法半夏10g,陈皮10g,茯苓15g,生姜6g。

2.风热咳嗽咳嗽,喉痒,口渴,涕色黄,头痛发热,舌苔黄,脉浮数。方药:桑菊饮化裁。桑叶10g,菊花10g,杏仁10g,连翘15g,薄荷10g,桔梗10g,芦根15g,甘草10g,枇杷叶6g,黄芩10g。

内伤咳嗽辨证为痰湿、痰热、阴虚、阳虚四型。

1.疾湿咳嗽,咳嗽痰多,白痰黏稠,舌苔白腻,脉濡滑。方药:二陈汤化裁。茯苓30g,法半夏20g,陈皮15g,甘草10g,杏仁15g,苍术10g,炒白术15g,厚朴10g,枳壳10g,苏子10g,紫苑10g。水煎服,每剂分3次服,每次150ml。

2.痰热咳嗽,身热,口渴,小便黄,痰色黄稠,胸闷气短,舌苔黄,脉滑数。方药:清金化痰汤。黄芩15g,栀子10g,桔梗10g,麦冬15g,桑白皮15g,贝母10g,知母15g,瓜萎15g,橘红10g,茯苓20g,甘草10g。用法同上。

3.阳虚咳嗽,咳嗽反复发作,痰涎清稀,头眩畏寒,手足偏凉,小便频多步履沉重,舌苔白润,脉沉滑。方药:真武汤化裁。炒白术15g,云茯苓20g,炒白芍15g,附子10g,干姜10g,甘草10g,桂枝10g,五味子10g,细辛5g,白芥子10g。水煎服,每日1剂。

4.阴虚咳嗽干咳无痰或少痰,口干舌燥,有的痰中带血丝,舌红少苔,脉细数。方药:二冬二母散化裁。天冬15g,麦冬15g,知母15g,贝母10g,桔梗15g,杏仁15g,甘草10g,百合20g,沙参20g,生地黄15g,百部10g,紫苑10g,款冬花10g。水煎服,每日1剂。

案1,李某,女,7岁,2002年4月8日就诊。慢性咳嗽已近2年,时轻时重,曾服过多种止咳药,去年还输液1周,始终未愈。体瘦,舌红少苔,有小碎裂纹,脉弦数。血压160/80mmHg。诊断:阴虚咳嗽。辨证:阴虚肺燥。治法:滋阴清肺止咳。方药:止咳散与清金汤化裁。沙参30g,麦冬20g,炙麻黄5g,杏仁15g,甘草15g,前胡15g,黄芩15g,百部10g,紫苑15g,桔梗15g,陈皮15g,桑白皮20g,法半夏20g,地龙15g,五味子10g,云茯苓20g。每剂1.5天,分3次口服,每次150ml。服6剂(9天),药停即愈。

案2,孙某,男,70岁,2006年7月11日来诊。自诉:咳嗽、痰盛、色白有沫、气促,有时喉中有水鸡声,吃过成药若干,输液、止咳化痰治疗1周,全然不效,求治于中医。面色红润、手足不温、气短、脉弦滑、舌质淡红、苔白腻。

诊断:阳虚咳嗽。辨证:脾胃阳虚,水饮上犯。治法:温阳散寒,化气行水。方药:直武汤合苓桂术甘汤。炒白术20g,云茯苓20g,桂枝10g,附子10g,酒白芍15g,干姜10g,桔梗15g,甘草10g,五味子10g,细辛5g,白芥子15g,杏仁15g。上法连用3周18剂后,咳痰明显减少,气短消失,咳嗽已停。

治外感咳嗽应先宣降,后润收,切不可咳嗽伊始见咳止咳,收涩过早,将越止越咳;对久咳者邪气已尽,润肺、收涩一并进行,往往一剂见效!一般外感咳嗽开始少痰或无痰,经润肺后痰量逐渐增多,到最后痰量又渐渐减少,这是一个好的现象。

本文案例出自陈胜威著述的《常见病中医效验方》。本书内容简约,朴实,详细记录了历代中医药专家临床经验和感悟,小扁鹊非常敬佩这些愿意公开自己秘密医术的名老中医教授,相信大家也会非常喜欢。谢谢!

中医如何辩证治疗慢性支气管炎

(1)实证(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和慢性迁延期)

①外寒内饮

证候:咳嗽气急,甚则喘逆,咯吐白色清稀泡沫粘痰,无汗恶寒,身体疼痛而沉重,甚则肢体浮肿,舌苔白滑,脉弦紧。

治法:解表散寒、宣肺化饮。

方药:小青龙汤加减。方中麻黄、桂枝,宣肺平喘;干姜、细辛、半夏温中蠲饮,散寒降逆;配五味子,以防肺气之耗散,佐以白芍协同桂枝调和营卫;并用甘草调和诸药。全方有外散风寒,内除水饮,表里双解之功。如胸闷苔腻加白芥子、陈皮;痰郁化热减桂枝、干姜用量,加生石膏、桑白皮、黄芩;身热不解亦可加鱼腥草、蒲公英、连翘等以清热解毒。

②痰湿内聚

证候:咳嗽声浊,痰白而粘,胸脘满闷,纳差腹胀,大便溏薄,舌胖淡,边有齿痕,苔白腻或白滑,脉儒滑。

治法:温阳健脾,化痰平喘。

方药:苓桂术甘汤合二陈汤加味。方中茯苓健脾渗湿、祛痰化饮。以桂枝温阳化饮,与茯苓相伍,实有温化渗利之妙用。白术健脾燥湿,炙甘草以益气和中,半夏、陈皮以理气燥湿化痰。加杏仁宣肺止咳。

①燥热伤肺

证候:咳声短促,甚则气逆而喘,痰少不易咳出,口咽干燥,甚则胸痛,或有形寒身热等表证。舌尖红,苔薄黄,脉细数。

治法:辛凉清肺,润燥化痰。

方药:清燥救肺汤加减。方中桑叶、杏仁,宣肺止咳;南沙参、麦冬、知母,既能清热润燥,又能滋液养阴,与前药相合,有润肺止咳之功;桔梗、甘草,利咽生津;枇杷叶配杏仁,润肺降逆。

(2)虚证(慢性支气管炎临床缓解期)

①脾肺两虚

证候:咳嗽气短,声低乏力,神疲倦怠,自汗纳差,胸脘痞闷,大便溏薄,每遇风寒则咳嗽气喘发作或加重,苔白薄,脉濡缓。

治法:补肺健脾,益气固表。

方药:六君子汤、玉屏风散加减。方中党参、黄芪、白术、山药,甘草,健脾补肺;防风配黄芪,祛邪而不伤正,黄芪得防风,固表而不留邪;再配陈皮、半夏、茯苓、苏子,化痰降气平喘。诸药共奏,补肺健脾,益气固表,化痰平喘之功效。

②肺肾两虚

证候:咳喘久作,呼多吸少,动则尤甚,痰稀色白,畏寒肢冷,腰膝酸痛,苔白而滑,脉细无力。偏肾阴虚者,则午后颧红,五心烦热,咽干口燥,舌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补益下元,纳气平喘。

方药:生脉散加味。方中党参、麦冬、五味子,补肺养阴。偏阴虚者,与六味地黄丸合用。以山萸肉、诃子肉、山药,滋阴敛液;功劳叶、银柴胡、炙鳖甲、乌梅,滋阴退热。偏阳虚者,与肾气丸同用,以附子、肉桂、核桃肉、紫石英、补骨脂、沉香、补益下元,温肾纳气;熟地、茯苓、山萸肉、泽泻,补养肾阴。共成温补肺肾之剂。

程门雪(1902—1972),江西婺源人。知名中医学术思想家、中医临床家、中医教育家。毕生致力于中医临床和教学工作。专长中医内科,对伤寒、温病学说有深邃的理论造诣,博采古今,熔经方、时方与一炉,善用复方多法治疗热病和疑难杂症,用药以简洁、轻巧、灵动见长。

程门雪早年学医于名医汪莲石。在私立上海中医专门学校(1932年改名为私立上海中医学院)攻读中医学,师从名医丁甘仁。解放前,奋力抗争国民党政府歧视、摧残中医的倒行逆施。1956~1966年,任上海中医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前身)首任院长,历任上海市第十一人民医院中医内科主任、市卫生局中医顾问、市中医学会主任委员,《辞海》中医学科主编,中共中央血吸虫病防治领导小组中医中药组组长,卫生部科学委员会委员,市第一届政协委员、市第二届人大代表,第二届、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医卫一级专家。

20世纪60年代,倡导、组织10多次近代中医学术流派报告会,推动上海和全国中医界的学术争鸣。1985年11月被中共上海市委血防领导小组追记大功一次。著作有《金匮篇解》、《伤寒论歌诀》、《校注未刻本叶氏医案》、《程门雪医案》、《程门雪诗书画集》等。

一、漫谈咳的证治

中医没有“慢性气管炎”的名称(编者按:即指慢性支气管炎),老年的咳嗽气喘,多从“痰饮”中的“支饮”论治。讲到辨证,离不开寒热虚实,临床表现往往是虚实、寒热错综夹杂,很难截然划分,但老年人属虚寒的较多,实热则属兼因或标症,因此老年慢性气管炎的治疗,偏重在虚寒方面。

老年咳喘,体质尽是虚的,虚就容易受邪,所以最易感冒,由感冒而引发,这种病的内因是虚,外因是邪。

《内经》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同时又说:“虚而受邪,其病则实”。因此,虚和实不能片面、孤立地来看。大概暴发时先治邪实,久发的要治其体虚。初发时属寒的多,应当用温开法(有热的可兼用清凉);久发的常属寒郁化热,治法上应当温清并用。

这种病大多发于秋冬季节,遇寒就增重,所以用温开的治法是主要的。至于在春夏季节也发病,那就以寒郁化热为多,可在温化中兼用清凉的治法。例如古方小青龙汤是温宣的方子,小青龙加石膏汤就是温宣兼清的方子。这两张方子,如果用得恰当,都有一定疗效。

又如厚朴麻黄汤治疗咳逆上气、脉浮(“上气”是喘的意思,“脉浮”表明外邪未退),方中用麻黄、细辛解表定喘;厚朴、杏仁降气平喘;干姜、五味子止咳,这两位药都是主治咳逆上气的,五味子益气温敛,干姜温开,两者同用有很好的效果;半夏化痰,石膏清热;小麦和中。这一方之中就包括了解表、平喘、清热等几种方法。

再如泽漆汤治疗咳逆、上气、脉沉,那是表邪渐解,要兼顾正虚,所以紫苑、白前止咳平喘;半夏、泽漆泄化痰水;桂枝、生姜温开;黄芩清热;人参、甘草扶正补虚。一方之中也包括了祛邪、化痰、温、清等法。厚朴麻黄汤与泽漆汤用脉浮、脉沉来区别有邪、无邪,虽不一定可靠,但对辨证是有启发的。

以上是病情复杂,综合治疗的方例。至于单纯偏温的,以射干麻黄汤为最好(麻黄、射干、紫苑、款冬花、细辛、五味子、半夏、生姜、大枣)。

上述各方都是在发病阶段使用的。个人的体会是:治疗上很少有一定不变的类型,只有初、中、末期的分别。

初期是重在祛邪,中期要邪正并顾,末期着重于扶正。在临床上,纯寒宜温的有,温而兼清的也有,纯热宜清的就很少(这是个人局限的体会)。至于纯宜清润的,则是肺燥肺痿,咳逆上气,少痰无痰,或者吐的是涎沫,那是属于麦门冬汤、清燥救肺汤一类的证治,这是否也算“慢性气管炎”的范畴,可以研究。

关于咳喘的验方,临床上用得很多,自己没有用过的不说,已经用过的如定喘汤(有麻黄、款冬花、黄芩、苏子、杏仁、甘草、银杏肉、半夏等),对寒郁化热的很有效果,这是《证治准绳》的方子。

黛蛤散用麻油调服,治疗咳嗽、面浮,是宋代草医的单方,我曾用来治疗咳喘痰内带血,合泻白散煎服,屡屡有效。体虚,喘得厉害,但咳嗽轻微,汗多的,用生脉散煎汤,化服《局方》牛黄丸一粒。

阳虚咳喘、痰鸣的病人,借用阳和汤的方意,用熟地、鹿角霜、甘草、白芥子再加紫苑、款冬花、杏仁等,也有效果。但没有大量的病例,不能说明问题,仅供参考。

对于炎症的证治,我从前望文生义,以为消炎就等于清热。有人认为祛寒也是消炎、发汗也是消炎,我觉得也有一定道理。这里只谈夹热和化热的治法。从前用这一类药物,不论石膏或黄芩,都是和麻黄、细辛等辛温开泄药同用的。

唐代许敬宗认为:用药只宜单味,“力专气猛”,效果好;多味同用,就有牵掣。宋代寇宗奭却认为:病久夹杂,必须复方。我认为应从两点论来分析问题,两种说法,各有所宜,不可一概而论。至于宣肺、肃肺、清肺、润肺的药物:宣肺如麻黄、牛蒡等。肃肺如桑白皮、枇杷叶、杏仁、苏子等。

清肺分两种:

一是清养肺阴,如沙参、麦冬、花粉、玉竹等;

二是清泻肺热,如桑白皮、地骨皮、黄芩、马兜铃等。

润肺也分温清两法:

清润法即在上述养肺阴药中再加阿胶、百合等;

温润法如《时病论》用紫苑、百部、款冬花、松子仁、杏仁、陈皮、冰糖(“温润辛金法”),甘草干姜汤、麦门冬汤也属温润之剂。

以上诸法大都是复用的,例如宣、肃同用,清、润同用,清、肃同用,清宣、润肃同用。

肺燥宜润。关于燥气的性质,费伯雄说得很好:“燥者干也,对湿言之。立秋之后,湿气去而燥气来,初秋尚热,则燥而热;深秋既凉,则燥而凉。”

所以临床上治燥咳,有温润、凉润二法。寒燥在表用杏苏散(苏叶、杏仁、前胡、茯苓、半夏、陈皮、甘草、桔梗、枳壳、姜、枣),《温病条辨》:“燥伤本脏,头微痛,恶寒,咳嗽稀痰,鼻塞,嗌塞,脉弦,无汗,杏苏散主之。”燥热伤肺用清燥救肺汤(桑叶、石膏、人参、甘草、麻仁、阿胶、麦冬、杏仁、枇杷叶,人参可用太子参或沙参代),《医门法律》:“气促干咳,无痰或少痰,咽喉口鼻干燥,舌干苔少,或痰中带血,用清燥救肺汤”即是。

咳嗽有甚于晨,或甚于晚,如何解释?一般来说,晨起咳嗽,痰先稠后薄的,属肺脾湿痰;甚于晚或在午夜后更甚的属肾虚。但这不是主要的,仍当看具体情况。

关于老年慢性气管炎“咳、痰、喘、炎”四大症的治疗,个人的点滴体会:

一般性治疗应以化痰为主,化痰方中以二陈汤为主。痰多的用六安煎即杏仁、白芥子加二陈汤;夹热的加黄芩、黛蛤散、贝母、海浮石;消痰用白芥子、莱菔子、雪羹汤(海蜇头、荸荠);涤痰用皂荚丸、葶苈大枣泻肺汤等;豁痰用枳实、郁金、远志;滑痰用竹茹、竹沥。

涤痰法在运用时应注意体质,如果体虚久病须慎用,或以不用为好。以上所举的药物都是用于咳嗽痰多的,至于礞石滚痰丸、指迷茯苓丸、导痰汤等,一般习惯不作为止咳化痰之用,不列在内。

在支气管炎初起的治法中,大都须包括治感冒在内,因其痰多、咳嗽、气喘往往是感冒引起的,一般用辛温解表或兼用清热的药物。至于预防感冒的方药,着重在补助正气,正气胜自能卫外,外邪就不易侵犯。

容易感冒的人用玉屏风散是好的,但也不能常服或长服(以防闭邪,或邪重则非防风所能祛),用药方法还应根据体质需要,分别处理。另外,平时加强锻炼也很重要。

总之,治疗咳喘,中医有几句名言:“治咳嗽不离乎肺,不限于肺”“治实必顾虚,治虚必顾实”“实喘治肺,虚喘治肾”,我认为很有道理。咳喘虽是两证,但咳久可以致喘,喘亦可由咳引起,所以两证常难以截然划分。

THE END
1.治急慢性支气管炎的药哪种好慢性支气管炎治急慢性支气管炎的药哪种好 支气管炎是人们都非常熟悉的一种呼吸系统疾病,该疾病的出现主要是各种因素,导致患者的支气管粘膜以及周边的组织出现非特异性炎症性病变所造成。对于支气管炎患者而言,咳嗽、咳痰等是最为常见的临床症状表现。为了能够有效 治疗治愈支气管炎,摆脱疾病所带来的各种呼吸系统症状,患者一定要https://tag.120ask.com/jibing/mxzqgy/1476932.html
2.详谈一下慢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是气管和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它的起因可能源于感染或非感染因素。这种病症的特点就是支气管腺体增生,黏液分泌增加。如果你连续两年以上,每三个月以上都有咳嗽、咳痰等症状,那可能就是慢性支气管炎的信号了。早期症状微妙,多在冬季发作,春暖后缓解;但晚期炎症加重,症状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82228776212724015&wfr=spider&for=pc
3.急慢性支气管炎是什么权威文章急慢性支气管炎是什么 通常,支气管炎可以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急性支气管炎一般由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病程较短,症状包括咳嗽、咳痰、胸闷等。而慢性支气管炎则是一种长期反复发生的炎症,可能由长期吸烟、空气污染、职业暴露等因素引起,症状表现为持续咳嗽、咳痰,有时伴有喘息。https://www.cndzys.com/ylcore/art_detail/1_2731402.html
4.急慢性支气管炎怎么办有问必答急慢性支气管炎怎么办 我家孩子最近老是咳嗽,有时还喘不上来气检查是支气管炎,急慢性支气管炎怎么办? 温馨提示:因无法面诊,医生建议仅供参考 何洁 副主任医师 内科 极速问诊 三级甲等 中日友好医院 问题分析:患上支气管炎后,治疗上应以控制感染、祛痰、镇咳、解痉、平喘为原则。患者可以使用药物治疗,适用于有https://3g.club.xywy.com/wenda/196192640.htm
5.急慢性支气管炎有哪些区别,急慢性支气管都有什么区别支气管炎分为急性支气管炎和慢性支气管炎两种。急性支气管炎症状发病初期常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患者通常有鼻塞、流鼻涕、咽痛和声音嘶哑等临床的表现。全身症状较为轻微,但可能会出现低热、畏寒、周身乏力,咽部发痒,并有刺激性咳嗽症状,2~3日后痰液可由黏液性转为黏液脓性,咳嗽也可为阵发性,有时呈持久性咳https://m.bohe.cn/voice/toutiao/604002.html
6.急慢性支气管炎的症状急慢性支气管炎的症状 急慢性。言,实际上他们两个的区别很简单,就是看时间的长短。像我。及性质要严的!症状呢基本上是急性的这种咳嗽、咳痰啊可以是感冒以后引起的。然后如果早期呢集中在病毒的就是呃早期,还是病毒这个单独的因素,啊那他呢可能会喝点嗯白泡沫痰这样子的。然后如果到后期呢也就是将近4~5天或者https://m.myzx.cn/mip/voice/id/96300.html
7.急慢性支气管炎的有效治疗方法是什么即问即答急慢性支气管炎是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炎症,治疗方法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对症治疗、中医https://www.familydoctor.com.cn/q/16201025.html
8.急慢性支气管炎的症状有哪些支气管炎是由生物或非生物因素,引起的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急性或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支气管炎分为急性和慢性支气管炎。 急性支气管炎多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其特征为咳嗽、咳痰和声音嘶哑等。咳痰时,先干咳或少量粘液痰,后可转为粘液脓痰,痰量增多,咳嗽加剧,偶见痰中带血。 https://www.jiusongjiankang.com/doctor/mip/mip_voice.html?contentId=1014557
9.急慢性支气管炎的区别在哪里急性支气管炎和慢性支气管炎从字面意思来理解,首先有时间上的差别。急性支气管炎是在短期内发生合并呼吸道的疾病,如咳嗽、咳痰,偶尔时会有喘息,经过治疗之后可以治愈,如果遇到再次诱因可能还会发生。但慢性支气管炎是指慢性呼吸道症状,如咳嗽、咳痰或喘息连续发生两年,每次持续三个月以上,反复发作的呼吸道咳嗽、咳痰症https://www.cnkang.com/video/article/08DC3AVM0E.html
10.急慢性支气管炎的症状和治疗方法急慢性支气管炎的主要症状为反复的咳嗽、咳痰、喘息、憋气等。 治疗上以消炎、止咳、化痰、平喘为主。 常用的药物包括:消炎药有青霉素类抗生素、头孢类抗生素、喹诺酮类抗生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等; 止咳化痰药包括急支糖浆、川贝枇杷膏、氨溴索口服液、复方甘草合剂、羧甲斯坦口服液等; 解痉平喘https://m.chunyuyisheng.com/mip/audio/493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