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蔬菜历史上有个很奇怪的现象,葵菜明明是五菜之首,到明代之后沦落为不被世人所识的野草,其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至今无人能说得清楚。
中国古代五菜指:葵、韭、藿、薤、葱。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素问·藏气法时论》:“五菜为充。”王冰注:“谓葵、藿、薤、葱、韭也。”用现在的话说即是葵菜、韭菜、豆类嫩叶、野蒜头和葱,而五菜又对应五味。《黄帝内经·灵枢经·五味》:“五菜:葵甘,韭酸,藿咸,薤苦,葱辛。”葵菜对应的是甘,也就是甘甜味。
在古籍中对于五菜之首也多有述及,《神农本草经》(秦汉):“冬葵,上品,为百菜之主。”《急就篇》(西汉)列菜名十三,均以葵居首。《齐民要术》(北魏)卷三将葵列为蔬菜首篇。《本草纲目·草五·葵》(明):“古者葵为五菜之主。”可见在古代葵菜作为五菜之首是没有争议的。
千百年来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地有外来优良品种的蔬菜引种到国内,原始的五菜已逐步被人淡忘,唐代以后葵菜就种的比较少,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说:“葵菜,古人种为常食,今之种者颇鲜。”可见到了明代,葵菜种植面积已经大大地缩小了,连对植物药物极为权威的李时珍都认为是少见了,并列之为草药类。到了近现代在中国北方基本上已见不到葵菜,甚至被认为成是野菜或野草,更不懂如何烹煮。
唐末年间,河南固始王审知兄弟三人带领义军入闽,后来王审知担任福建威武军节度使,执政治闽29年(即897—925),王审知治闽主要政绩是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使闽地经济社会取得长足的进步。福安当地族谱也大量地记载随王入闽的事迹,由于当地相对交通不便,较好保留了河南带来的物种与生活习惯,葵菜的种植以及最原始也是最经典的烹饪方式,很可能就是渊源于此。
虽然周边省份有种植销售,但都没有像福安这样拿来做成菜羹的,每到霜降之后,市场上葵菜特别畅销,大家都说霜打的葵菜特别甜脆,黏液质多,味道尤其甘美,切丝后在锅里加姜末炒过后加汤,再慢慢用鼎勺磨出黐来。功夫全在于切丝的刀工,切得越细越有嚼劲。若再放点线面碎,风味尤佳。难怪陶渊明“好味有园葵”、王维“烹葵邀上客”。再来几片咸带鱼,真是无上的美味。
农村煮葵菜大多是将茎连叶切成丝片状,煮成汤状后,再加淀粉或米汤,勾芡成稀稀的糊状,吃起来更增滑腻感,这与先秦制羹加“米屑”的煮法是相同的。这就是宋玉《风赋》“为臣煮露葵之羹”,古诗《十五从军征》“采葵持作羹”的葵菜羹。
大家都知道乌克兰盛产向日葵,被称为向日葵之国。葵菜与向日葵是完全两回事,葵菜属锦葵科植物,向日葵学名HelianthusannuusL.菊科(Compositae)一年生草本,原产于北美洲南部和墨西哥北部,在明代中期传入我国,也算有着较悠久的栽培历史。
葵菜按种植季节分春葵、秋葵和冬葵,入夏后葵菜叶纤维偏粗,在福安传统上夏天是不种葵菜的,但在现代大棚技术下还是可以种植的,现代人一年四季都是可以吃到葵菜的。古籍中还有腌制成咸菜的吃法,现代人在沸汤中烫过再凉拌,或者直接清炒味道也是不错,但最让人难忘的当然还是福安最地道的家常葵菜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