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观察幼儿游戏情况,捕捉有利于幼儿深度学习的价值点
案例一:快乐钉钉钉
在中班益智游戏“快乐钉钉钉”中,教师发现几名幼儿在讨论该准备几块磁性板和多少根磁性棒。乐乐说:“我算过了,我们还要再准备一块磁性板。”航航说:“我发现磁性棒也不够用。”教师意识到这个问题可能有一定的探究价值,于是问道:“那到底需要再增加几块磁性板和多少根磁性棒呢?”孩子们纷纷开始数在场的人数,一共6人。乐乐说:“再准备6块就够了吧!”轩轩说:“不对,应该是4块,因为已经有2块了。”教师说:“那磁性棒呢?有6块磁性板,那要准备多少根磁性棒呢?”悦悦说:“6根够吗?”航航看看自己手中磁性板上的磁性棒,想了想说:“应该是8根吧!因为每块磁性板需要2根磁性棒。”教师说:“1块磁性板配2根磁性棒,那6块磁性板需要多少根磁性棒呢?”孩子们开始了热烈的讨论。
教师在观察幼儿游戏的过程中,往往会发现有些幼儿的行为表现出乎意料或令人难以理解,从而心存疑惑。这时,教师应当考虑幼儿的个体差异,更加耐心地对幼儿的行为进行观察,多问几个“为什么”,探寻幼儿行为背后的原因。
案例二:搭建火车西站
一天,孩子们来到建构室商量着搭建“火车西站”。西西、苗苗、成成、年年对照着自己的设计图纸讨论着要怎么搭建。一开始,所有人都围在材料筐边上,很拥挤。后来,孩子们选出了一名队长,由队长负责分配搭建任务,如一部分人负责搭建,另一部分人负责运材料。然而,负责搭建的西西和苗苗在将一层一层的积木、砖头垒高,垒到一定程度后,又把它们推倒,如此反反复复了好几次。西西和苗苗的行为不仅引起了同伴的不满,也让教师心存疑惑。西西和苗苗为什么要重复这样的行为呢?教师记录下了这一幕。
游戏结束后,教师组织孩子们讨论西西和苗苗这样做的原因。孩子们纷纷表示是因为西西和苗苗太淘气了,不好好搭积木。西西听了同伴的话,着急地辩解自己和苗苗反反复复地搭建又推倒是为了测试不同的搭建材料,看哪种材料垒得更稳固,更适合搭建火车西站。西西的回答消除了教师的疑惑,也引发了孩子们的探究兴趣。于是,教师引导孩子们讨论用什么材料、怎么搭建火车西站才更牢固。讨论之后,孩子们意识到使火车西站牢固的关键在于重心和承重量。他们认为最下面一层承受的重量最重,越往上承受的重量越轻,因此最下面一层要搭建得牢固一些,应当选择相同的加宽加厚的长积木铺平,连接围合成方形的基底。在怎么减轻承重方面,孩子们也想了很多办法,如可以在架空时适当减少支撑的积木柱子以及其他功能性的积木块,中间层可以利用短积木承重,上层可以选择四个角来支撑,其他地方完全架空。通过交流讨论,幼儿的搭建思路更加清晰了。
二、引导幼儿记录自己的游戏过程
1.引导幼儿学习多种记录方式
2.引导幼儿将记录的内容与游戏计划作比较
幼儿的记录从粗浅到深入,记录后幼儿从简单的交流到选取认知支架的点进行深度交流,记录促使幼儿不断丰富游戏情节,反思游戏过程,积极开展深度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