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23日是第17个“世界读书日”,某班开展了一次“激发阅读兴趣拓宽阅读途径”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A组对某小学儿童参观图书馆后的反应做了跟踪调查。下面是数据统计。
参观图书馆后的反应
第一次参观图书馆
52%
参观图书馆后又再回到图书馆
62%
参观图书馆后阅读量增加了
75%
现在觉得阅读变简单了
82%
5.根据上表,写出你得到的启示:(2分)
网络阅读是一种有别于传统纸张阅读的新型阅读方式,此种阅读方式的兴起、发展有赖于互联网的发展。网络阅读的特别是无纸张限制、无携带保存障碍、方便、节约资源。图书保存于网络,一点即可阅读,不用案头堆积如山,耗费巨大木材资源,是一种低碳的阅读方式。
6.请你根据这段话,用和“随性自由”结构相同的短语概括网络阅读的优势。(2分)
较之传统阅读,网络阅读更随性自由,更,更。
C组在中国知网“创建中小学读者个人数字图书馆”的登陆(注册)页面,看到有如下四条说明:
①根据您(或孩子)的学习、教学阶段,可自由浏览、阅读高中、初中、小学、及职业培训等教与学数据库中的所有文献和知识。
②您可按需选配不同年级的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美术等所有课程对应的主题知识馆。
③所选配课程知识馆的学习教学资料、辅导材料等将每天自动推送到您的个人馆中供阅读。
7.(1)根据以上说明,请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为个人馆拟一句宣传标语:(1分)
个人数字图书馆
(2)根据说明②和说明③,你成功注册后,怎样在个人馆中进行初三语文的学习?请用一句话说明。(2分)
8.D组调查了人们对经典名著的熟悉情况,发现其中的人物经常被引用。下列所引用的名著人物与表达的内容不匹配的一项是()(3分)
A.生铁制成钢,只有靠一种途径——炼!丁晓辉上校就是像保尔·柯察金一样,将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当作了人生的炼炉。
B.出租车司机曾是一个令许多人羡慕的“小康”阶层,然而随着经济趋势下行,油价地不断攀升,许多的哥不堪重负,自嘲自己快成骆驼祥子了。
C.近年,先强大起来的部分中国企业纷纷走上跨国并购之路,做起现代宋江,让国外企业“招安”,在并购中迅速壮大自己,提升了国际影响力。
D.这一类有着同一种模式的网络谣言犹如打不死的白骨精,隔三岔五换壳再生,居然也忽悠了不少不明真相的网友。
万圣节来了(12分)
[冷思考]
热闹的“洋节”会喧宾夺主吗
“妈妈,给我买个南瓜吧,我要做南瓜灯,过万圣节。”
“你知道什么是万圣节吗?”
“英语兴趣班的老师说,万圣节就是外国人的鬼节,这一天要点南瓜灯、要吃糖。”
这是一段真实的对话,面对6岁的女儿要过万圣节的愿望,这位妈妈既疑惑,又不敢不满足女儿的要求。
“洋节”的风头真盖过传统节日了吗?不少市民和网友都有这种担心。
民俗专家认为,“洋节”到了我们这里,再热闹也只是一朵浮萍,难以扎根。
虽然“洋节”看上去挺热闹,但记者发现,大多参与者对“洋节”的态度并不认真。
“外国人的这些节日,我们也就是逛逛商场,捡捡便宜,其实连很多‘洋节’的来历都不知道,也没兴趣知道。”在本报官方微博上,一位网友这样留言。这也是不少人的想法。
浙师大民俗学专家陈华文对各种节日有颇深的研究。他说,近年万圣节、圣诞节这些的“洋节”在国内流行,无非因为两点:一是商家嗅到了商机,积极推动;二是这些节日过起来比较轻松,没有固定的程式,爱怎么过怎么过,受到年轻人的青睐,成为年轻人狂欢放松的一个借口。这些节日的根在西方,来到中国就像漂洋过海的浮萍,很难扎下根来。所以,对这些“洋节”没必要崇信,也没必要去抵制,顺其自然就好。“很多年轻人随着年纪增长,对‘洋节’会慢慢失去兴趣,对传统节日会越来越重视。”
[记者手记]
找回节日的本来意义
已经拥有诸多传统节日的我们,似乎仍缺节日,近年在不停地引进和创造节日。
与其说我们缺少节日,不如说很多节日被我们过得偏离了节日的本来意义。
无论中外,节日承载的都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盼,过节是为了庆祝、纪念和休息,而不是大吃大喝和购物狂欢,更不是为了还人情债。
这些年,我们的节日过得越来越辛苦,传统节日离不开吃喝、送礼,新兴节日(“洋节”和新创节日)离不开消费、购物。
很多节日,我们宁愿邀一帮狐朋狗友外出闹腾,也不愿和家人一起安静地过,我们总是沉不下心来,陪家人一起看一部影片。
其实,要从节日中获得快乐,最需要的是保持一颗童心,减少一些欲望。在美国,某邻居因向小孩说了句“圣诞老人是人假扮的”,即遭小孩家长起诉。而我们身边一些孩子在过节时攀比谁收到的红包多。孩子是社会最好的镜子,连孩子都失去了童心,何况大人。
获得幸福的另一个要点是回归家庭,这也是中外节日共同的核心。有句话说,人生最大的幸福来自家庭,来自亲情,任何依赖物欲的幸福都是短暂的。
所以,与其不停地寻找节日、创造节日,不如让原有的节日回归节日本身,多陪陪家人,多静心思考自己。如此,每一天都是我们的节日。
万圣节由来
每年的10月31日,是西方国家的万圣节,如同中国的“鬼节”。
关于万圣节由来的传说有许多版本,最普遍的认为,那是源于基督诞生前的古西欧国家,主要包括爱尔兰、苏格兰和威尔士,这几处的古西欧人叫凯尔特人。凯尔特的新年在11月1日,新年前夜,凯尔特人让年轻人集会,戴着各种怪异面具,拎着刻好的萝卜灯(南瓜灯是后期习俗,古西欧最早没有南瓜),他们游走于村落间。
这在当时实为一种秋收的庆典;也有说是“鬼节”,传说当年死去的人,灵魂会在万圣节的前夜造访人世,据说人们应该让造访的魂魄看到圆满的收成并对魂魄呈现出丰盛的款待。所有篝火及灯火,一来为了吓走魂魄,同时也为魂魄照亮路线,引导其回归。
在中世纪的中欧,曾有基督教摧毁异教徒的历史。可是新年夜前的祭祀庆典从未真正消除,不过以巫术的形式出现。这是为什么现在的万圣节里,还留有巫婆的扫帚、黑猫、咒语等痕迹。据说当天遇见黑猫,就等于遇见了巫婆,一年都会倒大霉,所以在那天,大家都要乔装打扮,驱走那些不吉利的象征。
恐怖的万圣节鬼节演变到今天,已经成了一个令人开心的节日,这一天是一年之中国外小孩子最兴奋的一天。孩子们自己动手布置恐怖环境,然后装扮成女巫、海盗等各种鬼怪,在朦胧的橘黄色南瓜灯光下玩游戏、挨家挨户索要糖果。
1.[冷思考]部分表达的中心意思是什么(3分)
2.结合材料,说说“洋节”难以扎根的原因是什么。(3分)
3.阅读上述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些商家嗅到商机,积极推动“洋节”,开展各种促销活动,是“洋节”热的原因之一。
B.在中世纪的中欧,曾有基督教摧毁异教徒的历史,于是新年前的祭祀庆典就出现了巫术的形式,这也是现在的万圣节还留有巫婆的扫帚、黑猫、咒语等痕迹的原因。
C.初期的万圣节,便有了孩子们挨家挨户要糖果的风俗。
D.吃喝、送礼、消费、购物已经让我们的节日成为了一种负担、一种压力。
4.结合上述材料和生活实际,请你谈谈如何理性过“洋节”?(3分)
A.一些商家嗅到商机,积极推动“洋节”,开展各种促销活动,是“洋节”热的原因之一。
B.在中世纪的中欧,曾有基督教摧毁异教徒的历史,于是新年前的祭祀庆典就出现了巫术的形式,这也是现在的万圣节还留有巫婆的扫帚、黑猫、咒语等痕迹的原因。
C.初期的万圣节,便有了孩子们挨家挨户要糖果的风俗。
D.吃喝、送礼、消费、购物已经让我们的节日成为了一种负担、一种压力。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倡导全民阅读不必排斥网络阅读
现代社会,很多人面对诱惑,渐渐变得浮躁起来;孩子们因沉重的学业负担,往往无暇在课外阅读经典名著;网络文化盛行,使许多人特别是年轻人疏远了经典阅读,而处于“浅阅读”状态中——有人因此惊叹:传统阅读的逻辑性遭到了破坏。
国家《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阅读名著,既可以拓宽视野,增加文化积累,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终身的阅读和写作奠定良好基础。这一切应是水到渠成的,而不是急功近利的。现在的学校里,许多学生似乎只在读教科书,许多老师也似乎只在读辅导书。以这样的功利性的阅读状态,能读出快乐来吗?因此,要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有很多工作要做。
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第五次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互联网阅读率为36.5%,比2005年的27.8%提高了8.7个百分点;图书阅读率为34.7%,比2005年的48.7%降低了14个百分点。网络阅读首次超过了图书阅读。其实,网络可以是人们吸取知识、交流思想的一种工具,工具本身无所谓好坏,就看怎么使用。引导青少年读书,不能排斥网络,关键要看网络阅读在读什么。网络阅读如果作为一种学习方式,与经典阅读并非水火不相容。
网络的特点与优势,就是方便、快捷、海量、高效,容易激发阅读者探究与参与的兴趣。而懂得教育的人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人们从事各种活动的原动力。孩子只有对阅读感兴趣了,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求,才会把阅读当成一种享受,也才会感受到阅读的乐趣。所以,名著本身,也可以有多种读法,包括网络阅读。我们应该利用网络优势,积极组织健康有益、积极向上的资源上网,鼓励大家多读优秀的东西方文化经典书籍,也就是多读名著,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全民的思想和文化素质。
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人们的阅读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网络时代尤其如此。读书是追求人生的完善,如果把读书功利化,就失去了阅读的价值。值得注意的是,青少年之所以喜欢网络阅读,很大一个因素,是因为网络阅读大多是在自由、无拘束、无负担的心理状态下进行的。
英国散文家理查斯蒂尔爵士说过:“阅读之于心灵,犹如运动之于身体一样重要。”阅读的重要性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比拟和替代的。不管是书本阅读,还是网络阅读,名著阅读可以形式多样,但本质上来说,阅读没有捷径可走。一本书好不好,值不值得阅读,如何阅读,诸如粗读还是细读,深读还是浅读,只有亲自“下水”读了,才能作出判断,才能作出适合自己的选择。提倡全民阅读,首先需要培养的,是善于阅读的心灵。
下列有关“网络阅读”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阅读盛行,使年轻人远离了经典阅读而处于“浅阅读”状态,所以有人认为,网络阅读破坏了传统阅读的逻辑性。
B.网络阅读既是人们吸取知识、交流思想的的一种工具,又是一种学习方式,与经典阅读并非水火不容。
C.凭借网络优势,网络阅读容易激发阅读者探究、参与的兴趣,符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观点。
D.青少年喜欢网络阅读,是因为网络阅读大多是在自由、无拘束、无负担的心理状态下进行的。
下列不属于“提倡全民阅读不必排斥网络阅读”原因的一项是()
A.中国第五次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网络阅读首次超过图书阅读,图书阅读率大幅降低。
B.工具无所谓好坏,关键在于如何使用;学生通过网络健康阅读,将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
C.孩子只有对阅读感兴趣了,才能从内心深处对阅读产生主动要求,才会把阅读当作享受。
D.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人们阅读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B.阅读名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功利性的阅读、压力重负下的阅读,使学生缺乏阅读的兴趣。
C.利用网络优势,组建健康有益、积极向上的阅读资源,有益于提高国民的思想、文化素质。
D.网络阅读与书本阅读只是阅读形式的不同,并非阅读的捷径,我们首先要具备的还是一颗善于阅读的心灵。
2.下列不属于“提倡全民阅读不必排斥网络阅读”原因的一项是()(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老舍的教书与办学
1918年6月,老舍从师范学校毕业,由于品学兼优,深受校长和老师们赏识,被京师学务局直接任命为内城左区方家胡同京师公立第十七高等小学校兼国民学校校长,那年,老舍只有19岁。
一个19岁的青年,本身也只是个才长大没多久的“大孩子”,却已经要担任如此重要的职务。然而,这位校长的行动并没有让教员与学生失望,在担任小学校长期间,老舍和他的同事们注重转变教育观念,统一教育思想,提倡教育创新。他们采用新教材,开设新课程,实行新的学生管理办法,用新的思想去启发教育学生。为了学校的建设,为了让学校有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老舍整天吃住在学校。他常常和学生一起参加课余活动,常常和教师们一起研究教材教法,还经常和工友们一起打扫校园,养花种草。就这样,这位年轻的校长和他的同仁们一起努力,用新思想改造学校,把学校办得越发出色,连学生家长也称赞老舍“治校有方”。
由于老舍担任校长一职的良好表现,1919年下半年,他被京师学务局选派赴江苏省考察小学教育,先后在南京、无锡等地查访了二十多所小学,并与其他考察人员一起撰写了《参观苏省小学教育报告》。随后,老舍又被京师学务局提升为京师郊外北区劝学所劝学员,负责巡察一个区里的小学教育。这期间,老舍依然对教育工作尽心尽责,曾经上呈京师学务局,申述有17处私塾塾师不良、守旧,并且指出为了严肃学习和发展教育,应将这些私塾进行淘汰。
老舍不仅在学校中对孩子进行教育,还经常作为志愿者参加教学活动。他曾帮刘寿绵办过贫儿学校,也在地方中学做过义务教员,资助贫苦孩子读书。在做义务教员时,他不忘忧国忧民,时刻思考如何使更多的人受到教育,如何更好地为社会作贡献。1922年夏,老舍在西北城地方服务团附设铭贤高等小学及国民学校主持教务,负责教授修身和音乐。他积极参与平民教育的推广工作,在具体办学上,带领教师和学生使用新教材,坚持贯彻“以平民精神陶冶儿童的心,以勤劳主义锻炼儿童的身,以自学主义发展儿童的脑”的办学宗旨,力争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1922年9月,老舍应聘到天津南开学校中学部担任中国文的授课,并兼任初级二年级七组(班)辅导员。在那里,他的第一堂课让学生们记忆深刻。学生们一下子被老师生动的语言抓住了,他们感到这位年轻的先生身上有一种说不出的魅力。不知不觉一堂课下来,学生和老师都似乎变成了相识多年的知交,所有的“夹生”感觉都被先生的诙谐话语吹跑了。学生们觉得他们得到了一个爱开玩笑的大哥哥,打心眼里喜欢。下课后,也总是身前身后簇拥着老舍,总想再听几句平常绝听不到的话语。
1924年夏,老舍前往英国,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华语讲师,在此期间发表了《老张的哲学》《赵子曰》等作品,开启了文学创作之路。后又在新加坡担任华侨中学的国文教员。归国之后,先后在齐鲁大学和山东大学任教,直至三十年代末辞去教职。
回顾起这段无法割舍的教育情缘,老舍曾说:“在我二十七岁以前,我的职业与趣味所在都是教书与办学校。”实际上,教育的影响已经深入到老舍之后的创作及工作中。从事教育工作,尤其是中小学教育工作的经历不仅丰富了他的人生经验,也与他此后的文学创作形成了一系列关联。
老舍提出:“欲社会国家之昌茂者,必以发展教育为首务。”老舍的教育理念首先体现在他对旧式教育观的改造与革新上。旧式教育观的核心是追求“学而优则仕”,老舍痛心于旧式教育的脱离实际。老舍认为,传统的风俗教育比旧式学校教育更可怕。家庭教育是我国风俗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老舍看重家庭教育在人格形成中的作用,尤其关心“怎样教育”的问题。
(摘编自《从中小学讲坛成长起来的杰出人物》)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老舍在自己本身也还是个长大没多久的大孩子时,就已经担负起管理一个学校的重任,并且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得到学生和家长的称赞。
B.1919年,因为老舍担任校长时的良好表现,他被派赴江苏省考察小学教育。随后,老舍又因撰写的参观报告优秀而被京师学务局提升职务。
C.老舍不仅对平民教育的推广工作身体力行,还积极带领同行,在教育活动中认真实行使学生“心”“身”“脑”全面发展的办学宗旨。
D.老舍在地方中学做义务教员时,曾帮刘寿绵办贫儿学校,资助贫苦孩子读书。他时刻思考如何使更多的人受到教育,更好地为社会作贡献。
E.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的经历丰富了老舍的人生经验,给他此后的文学创作和工作带来了很大影响。他对这段教育情缘始终难以忘怀,更不忍舍弃。
(2)老舍“治校有方”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3)老舍有怎样的教育理念?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4)老舍的授课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8分)
孙绍振
自从当上了教授,年资日益增长,连我自己也感到无端地受到分外的尊重。在学校里随便走到什么公共场合,都有学生,上过我的课和没有上过课的,都给我让路;到外面开会,常常有人把我从角落里拉到中座,像婚礼中的新郎一样安排在最醒目的地方。
但是一回到家里,事情就颠倒过来。
首先,对我不买账的就是我的女儿。在她面前,我几乎没有什么本钱可以骄傲的。身为文学教授,把一辈子最美好的年华奉献给了文学,可是,从她小学高年级升到高中,我对她的语文考卷、练习不但不能辅导,而且不断造成误导,我对于那些隐蔽着的陷阱的警惕性比她差远了。在几次失败以后,她对我由不迷信发展到嗤之以鼻。我呢,除了暗暗诅咒那些出题的家伙阴险毒辣以外,别无他法。有时想到这些出题者之中,有一些就是我的学生,心中就未免恨恨不已,扪心自问,我并没有在考试时刁难过他们,为什么他们要这样刁难报复我呢?
由这里开始,我在女儿面前威信日益低落。在学校的权威感和在家庭里的自卑感形成对照。我的话,女儿越来越不当一回事。有时简直弄到叫她上东,她偏要上西,要她打狗,她偏要骂鸡的程度。
我多少有点不甘心。有一天,我装作随便提起的样子问她:你爸爸是不是很民主?她头也不抬地回答:凑合。我又问,民主是不是多了一点?她还是漫不经心地回答:凑合。我有点火了,说:我看我们家有一点无政府主义。
她十分惊讶地抬起头来说:“什么无政府!妈妈就是政府!”
我以为她是和我开玩笑,但是她却没有笑,表情是非常严肃的。
事后我想了很久,孩子的话,是很有道理的,我们家中根本没有无政府主义的混乱痕迹,一切都是井井有条,纪律严明的。
就说吃饭吧,孩子妈妈一回来,就展开了短促的突击战,紧张地削、切、剁、剥,有如进军的小铜鼓;烹、炒、煮、炸,有如凯旋的鞭炮。煤气在左,电火在右,原料居先,佐料后续,穆桂英高坐中军之帐,学诸葛用兵布阵:东方属青,甲乙木之属,有葱、菜、芜青之色;西方属金,丙丁火之质,有酱醋蛋肉之香。调和鼎鼐之妙,在方寸之内;驱遣闽粤之味,全在顾盼之间。胸中自有百味翻新,手下不劳运筹帷幄。须臾之间,菜香满室,一声令下:开饭!此时,不管女儿之数学作业才做及半,本人为文之灵感隐隐若现,全都得在30秒之内就座,否则就遭受埋怨,乃至声讨之虞。原因是拖拖拉拉,不利于饭后迅速彻底、全面地将锅碗瓢盆桌椅板凳一齐擦洗干净。
有时女儿恳求:题目正做及半,稍待即来。遂遭严词拒绝。女儿提出承担饭后洗碗擦桌之任务,即被驳斥:此乃吾之权利,不得侵犯!然后是第二次警告:上桌!军令如山,岂容商品社会讨价还价之风污染!
我问女儿:此等政府有如军管会,是否过分,几近希特勒之独裁?女儿摇头曰:否!妈妈实行的是民主专制。以绝对公仆的姿态,执行无产阶级铁的纪律。而且非常注重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头一天晚上就反复调查研究:明天早上吃什么?
我想起来这种民主最可怕。不但我的想象力不行,就是女儿也无法在到达市场之前,在脑海中想象出可供选择的东西。稀饭、馒头早就吃腻了,牛奶、面包更是吃怕了。好容易想出煮麦片加光饼这样土洋结合的新花样,没想到才几天,一看到就没有胃口了。对于妈妈的问题,孩子的天才早已使用殆尽,每当她感到山穷水尽的时候,就把这样的哥德巴赫猜想推到我头上。但是在食谱方面,我的创造力,是绝对贫困的。李白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我看来,回答太太这样的问题则是难于下商海。尤其是当这种问题是在一家人兴致勃勃地看电视屏幕上的幽默小品的时候,我的回答绝对是违反逻辑的。不是文不对题,就是:你说呢?这事自然引起她的气恼,把和谐的气氛破坏。后来为了避免让她的热心遭到我们的冷遇,我就随便说一声就吃光饼加麦片吧。结果是第二天早上,女儿什么也没有吃就上学去了。于是整整一天,孩子的妈妈心事重重。再过一天就未免有点形容憔悴起来。孩子也发现了自己闯下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祸,以狼吞虎咽的姿态一下子消灭个干干净净。自然过后,胃部少不得有些骚乱之声。但是孩子妈妈的脸色却渐渐恢复了红润。
吃饭本来是为了自己,现在变成为了别人的一种牺牲,对于这样的爱的专制,女儿显然是比我有更加聪慧的理解力。但是有时也不免牢骚满腹,有一次,她感慨万分地对我说,她有一个理想。我问什么理想,她说,什么时候能不为妈妈的情绪吃饭就好了。我说,这恐怕很难,人总是免不了要为别人活着的。女儿万般无奈长叹一声。我不胜同情地短叹一声。
没想到女儿理想的日子居然在没有几天以后,不期而至。孩子的妈妈去医院照料岳父大人去了,吃什么,完全由我们这两个可怜的臣民自己决定的日子竟然长达一天。令人开怀的绝对自由终于来到了。
女儿欢呼不已。
第二天,一早,孩子提上买菜的篮子拉上我的手;直往市场奔。自由的风在我们两个人的耳边歌唱。终于可以不用动脑筋,不用挖空心思地去想什么劳什子的菜谱,碰到什么就买什么。两个人脚底生风,在市场转悠了一圈,却没有发现什么特别好吃的早餐。好在市场上的水果很是新鲜,先是尝了尝芒果,接着又吃了一点荔枝,无花果、番石榴刚上市,端的是齿角留香。俩人尽情地在市场转了一圈又一圈,等到回来的时候,才发现菜篮子里除了水果以外不但什么菜也没有,而且连早餐的主食也忘记买了。于是,又重新奔回市场,可是除了光饼、麦片、面包、牛奶之外还有什么呢?只好随便买了一点东西胡乱吃了一通,孩子叹了一口气说:纯粹为了自己的自由的早餐比之不自由的为了他人吃的早餐要差多了。而且,中午那一顿还不知道怎么混呢!
原来绝对自由的味道竟是这样的!
专制政府才撤离几个小时,我们这两个被统治的臣民已经在盼望着早日恢复它的统治了。
当我正在为午饭而忧心忡忡的时候,忽然门一响,孩子欢呼起来:妈妈归来也!两个手里,提着沉甸甸的菜肉鱼蛋。原来是她在医院听人说,她的两个臣民,逛了半天市场只买了一点水果,不放心,赶紧买一点菜回来解救她的臣民于万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