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乡愁,是桂林文化符号,也是这座城的“新面孔”
作家白先勇笔下曾写过的“花桥荣记”。
消失了80年的百年品牌,又焕然重生。
这里或将成为桂林米粉的代表名片!
快要“消失”在桂林街头的小碗马肉粉,
在这里又出现了!
老与新的微妙碰撞
老味道×新概念
老品牌×新门店
唤醒记忆中的味道
“花桥荣记”
一段故事一段乡愁
味蕾中的乡愁最是难以抵挡
店名“花桥荣记”,源自白先勇先生所著的短篇小说《花桥荣记》。
吃桂林米粉是白先勇先生填不饱的乡愁,上世纪70年代,他把这份乡愁写进了自己的小说《花桥荣记》里,并收录在短篇小说集《台北人》。
《花桥荣记》
收录书籍封面
白先勇,7岁前一直生活在桂林,米粉也是他几乎每日必吃的美食。
后随父亲辗转去了中国台湾,在其后颠簸的人生中,这段童年岁月大抵也是他最纯粹快乐的时光。桂林米粉也这样镌刻进了他的乡愁基因,所以《花桥荣记》是他厚积薄发的乡情使然。
白先勇先生的《花桥荣记》,让花桥和花桥边的那碗米粉成了一曲桂林乡愁的咏叹调。
他把对故乡的情感都融入到文字中,融入到小说的人物中,魂牵梦萦的桂林山水是最美的,桂林的米粉是最能解乡愁的。
↑电视中播放电影《花桥荣记》画面
↑《花桥荣记》首演剧照
1998年,《花桥荣记》被改编成电影搬上大荧幕。
2016年,改编自原著的桂林话剧《花桥荣记》,登上舞台。
一次偶然的机会,桂林的胡先生看到了《花桥荣记》话剧,决定以此故事为背景,取名“花桥荣记”,打造一个传承桂林米粉文化的品牌,将家乡的老味道传递给更多的人。
原材料和制作的方法
都是解锁老味道的密码
说起桂林米粉的老味道,从选材到制作,都是马虎不得的。
桂林米粉店上千家,选料及配比不同,流程若异,味即缈远。
“花桥荣记”做米粉,做得就是尽量还原老味道,为此专程请了全国知名的食品学家,走访品尝了桂林大街小巷的米粉店,再加之翻阅关于桂林米粉的文献资料,才得出了如今这份老味道。
会“呼吸”的新鲜湿米粉
漓江的水,桂林的环境,怎能造就不出一碗好“粉”?
一碗好的卤粉,粉是基底。桂林新鲜湿米粉的晶莹与顺滑,偏偏其他地方没有。
明明简单蒸煮就能食用的大米,我们偏要不厌其烦,用泡米、磨浆、蒸制等多道工序将它做成米粉。
鲜:才能微微过水即可适中,不韧也不软榻;
滑:才能体现“嗦”字精髓;
有气孔:才能会“呼吸”,吸收卤水香味。
〔汤〕
文火熬上16个小时的高汤
店里的猪骨汤都是熬制8小时以上,马骨汤则更是费时费力,需要熬制16小时。
所有的高汤没有添加鸡精、味精、高汤膏等多余的调味料。
〔料〕
每天新鲜制作,绝不隔夜
店里的配菜都是每日新鲜制作,绝对不会有隔夜货。
锅烧,每天现炸,选上乘的猪下巴肉,先煮,再戳孔,便于走油;冷油下锅,因为热油易锁脂,容易腻口。
牛腩,每天新鲜购买,说起标准是什么呢?店内负责人直说“自己家吃什么,就给店里买什么”!
“花桥荣记”之老
桂林米粉传统【老四样】
小碗马肉粉
香辣牛腩粉
经典卤菜粉
原汤肉末粉
桂林人的味觉记忆,绝对是从一碗桂林卤菜粉开始的。但其实好多人不知,桂林传统的米粉其实有老四样:
快要“消失”在桂林街头的小碗马肉粉;
记忆中老卤香、米粉滑的桂林卤粉;
汤浓味足、吃完汤不剩的牛腩粉;
厚厚的料子、鲜香入味的汤粉
桂林米粉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清代时已形成典型的四种口味,在花桥荣记这家“老牌新店”中,桂林米粉老四样的配方和40年前几乎无差。
01|“小碗马肉粉”
/还原最原始的吃法/
相传,秦始皇派30万大军到桂林修建灵渠,大批马匹随之南下,同时桂林作为南北驿站的重要节点,大批的马匹也在桂林流转。从那时起,宰杀的马肉就成了桂林人的味觉记忆。
历史上名人也是极爱马肉米粉的,齐白石最爱吃桂林的马肉米粉和鱼生粥。其《忆桂林往事》诗写道:粉名马肉播天涯,粥号鱼生美且佳。世味饱尝思饮水,几曾经过会仙来。
祖籍桂林的白先勇先生在《花桥荣记》中写:
“黄天荣的米粉,桂林城里,谁人不知?哪个不晓?爷爷是靠卖马肉米粉起家的,两个小钱一碟,一天总要卖百把碟,晚来一点,还吃不着呢。”
同为广西人的武侠大师梁羽生,在《广陵剑》第二十二章写过有趣一段:
“葛南威带陈石星去吃马肉米粉,碗如茶杯大小,食量大的人能吃三四十碗。”
由此可以判断,最开始的马肉粉,就是一小碗一小碗食用的。【花桥荣记】的马肉粉,就还原了这种最原始的吃法——
将一份马肉粉,分成10小碟,食客自己加汤,加一碗汤就马上吃一碗。这样不仅是有满满的仪式感,更重要的保留住了粉的鲜香,以免一大碗同时被汤泡太久,而失了口感。
桂林的小碗马肉米粉不仅是一道美味的地方特色小吃,更是承载着桂林丰富饮食文化和历史记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8年,经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桂林马肉米粉制作技艺列入广西第七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16小时熬制马骨汤,只加盐和胡椒/
马肉粉的汤底是灵魂,选用马的脊椎大骨,要经过16个小时熬制。
熬制时,火候也颇有讲究,熬到汤色乳白、味香浓,除了盐和胡椒,不需要添加别的调味料,鲜味也被全吊了出来。
值得一提的是,店家很是贴心,给了一小碟鸡精给食客,食客可以自行添加。不过我们建议不添加,汤已经很鲜香,直接吃原味就足够美味~
/20+道工序·一碗粉/
挑选制作马肉粉的马匹,要注重马的体格和毛发光泽度,以确保肉质紧实、肥瘦相间。
马肉米粉中的马肉制作很是复杂,先把马肉切成块状,用秘方腌制,腌制后再煮熟,再进行油炸,即制作成腌制的马肉。
切肉时,能清晰看见肉的纹路,吃起来不会干柴,有水分、有些许弹牙、有原本马肉的甘香,这样的马肉才算是合格。
02|“经典卤菜粉”
吃卤菜粉,一定要吃“牛肉+锅烧”这对最佳cp。
一金一赤,一韧一脆,将味蕾的感受拉到极致!
炸好的锅烧披上了诱人的“黄金铠甲”,切片时能听见刀背碰撞出来的“咔嚓”声,那叫一个脆香!
自家卤的牛肉片,十几种调料,秘制的配方,片片纹路分明,和粉一口嗦下,顺滑甘美!
由数十味药草香料武火文火熬煮数天,卤水醇厚香浓,药材香料味也温和,吃完不口干,也好挂汁。
吃卤菜粉,还是需要有配菜加码,店里配菜区有7样,常见的酸辣椒、酸豆角、酸笋、油辣椒、葱花、香菜。大家根据自己喜好添加。
03|“香辣牛腩粉”
牛腩粉里的牛腩分量不少,带着独有的奶香与姜香,与顺滑的粉相得益彰,咸甜适口,香味浓郁,吃后满口生香,堪称地方一绝。
一口热乎乎的汤,一口嫩滑的粉,再一口入味软甜的白萝卜,这“一套流程”吃下来,感觉浑身都充满能量。
04|“原汤肉沫粉”
花桥荣记的原汤肉沫粉,选用新鲜的猪梅头肉烹制肉沫,原汤化原食,营养又美味。
味道鲜美,色泽澄亮,入口醇香十足,相对来说是比较清淡的,没有那么重口味,是老少皆宜的一款粉~
粉里创新的搭配了青菜和紫苏,紫苏香气融入进汤汁里,把鲜香味又提高了一个台阶,嗦一口晶莹柔软的米粉,再来一勺鲜香四溢的汤汁,挑不出一丝毛病!
“花桥荣记”之新
新吃法、新环境、新服务
为了全球华人那一口乡愁,为了全世界都能吃上新鲜的桂林米粉,8月22号,花桥荣记第一家桂林米粉店正式开业,一开业就火爆到排队!
花桥荣记,不仅是传统美味的继承与发展,也有全新的创新之旅。依托创新式传承,花桥荣记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桂林米粉进阶之路。
/新吃法:香辣肉酱土豆泥拌粉/
店里上新的土豆泥拌粉就是创新式米粉,以传统桂林卤水作底拌粉,加上黄心土豆制成的土豆泥、搭配猪梅头肉烹制的肉末,既有桂林传统米粉的味型底蕴,也有形式上的创新之处。
趁热拌开,根根爽滑的米粉裹满醇厚绵密的土豆泥,肉末的加入,增添油脂的香气。
咸香粉糯牢牢扒住每一根米粉,黏糊糊的神奇口感,反而让人欲罢不能,秒被圈粉!
/新环境/
跳脱出传统地道米粉店只能是老破旧的“框子”,请专业设计师设计出符合桂林米粉调性的店内环境,店面里处处都是文化的痕迹,却又不着痕迹。
比如,店面标志性的回字纹是甑皮岩博物馆万年前陶瓷上的原样花纹。
民国记忆中的花窗、碧灯、琉璃处处辉映。
电视里播放的是周迅和郑裕玲主演的电影《花桥荣记》,一边吃马肉粉一边看《花桥荣记》,氛围感扑面而来。
/新服务/
米粉不是只能蹲着吃,也是可以享受服务的佳肴。
点了马肉粉后,可以在座位等待,店内工作人员会根据桌上的旗帜,来进行上菜。这也是一场全新的尝试与体验。
那抹浓得化不开的乡愁,是家乡带不走的味道,花桥荣记公司成立的初衷便是:让全球的华人能吃到正宗的桂林米粉,在异地也能尝到熟悉的家乡的味道。
这一展望随着团队的努力而踏踏实实的落地下来,独创的“米末+鲜榨”技术给米粉行业带来革命性的进步,还获得了专利保护。来店里吃米粉也可以顺便给远在他乡的亲朋好友邮寄一箱,以慰思乡之情......
百年品牌,因为八年抗战而轰然寂灭,又因为新的时代而焕然重生。
八十年的涅槃,一个世纪积蓄的能量,一旦重生,必然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