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自——乔迦散文《好好地吃一朵西蓝花》每一种食物都是一种情绪。我操控不了我的胃,它代表着一种情感渴望。一切皆是偶然,得之珍重,安享观望于当下。碰到好茶,碰到好人,碰到好事,皆是此理。
《甜嘴儿的灶王爷》
有一天,人们把他送走了,却再没迎回来。
1
2
我小时候,家里在外屋西墙的高处是供了灶王爷的,虽然那时候我不明白为什么要供他,但他就像我的一个老朋友,每年小年儿这天都要打上个招呼。母亲会点香,并准备供品,然后踩到凳子上摆上去,小孩再依次行礼。那时候我不知道他是干吗的,只知道他叫灶王爷,意思应该跟寿星老差不多。
灶王爷本名当然不叫灶王爷,一说姓张名单,还有说姓苏名吉利,也有种说法是灶王爷其实就是火神祝融。不管哪种说法,都有相通之处,总之是位穿红衣的美男子,据说,非常美!鉴于大家对灶王的形象想象塑造得如此之美,可见,灶王在民间是深受爱戴的,人们甚至非常体贴地给他娶了媳妇。所以,百姓家供的灶神像,也有是供灶神夫妻的。
3
记忆里,我小时候家里供的灶神像是灶神本尊,没有他的美娇娘。我好像从来没有仔细端详过他,只知道跟财神爷什么的一样,也是花花绿绿、珠光宝气。记得小时候每逢年关将至,平日乞讨为生的人便会批发一大沓财神爷的像,然后挨家挨户送去。财神爷的像倒不会有谁家拒绝,为了讨个吉利,大伙儿也都纷纷掏钱收下,给送财神像的乞丐们五毛一块的算作答谢。所以几乎每家最后都会收到好几张财神爷的像,遇到好心的人家,比如我爷爷,还会去仓房给乞丐的搪瓷缸里淘上满满一缸子米。
4
那时候民风淳朴,但凡家中条件尚可的,都不会对乞丐们冷眼相拒。我奶奶说,她年轻时与大姑娘小媳妇们出去做买卖卖衣服,经常走在路上就被当地人叫去家里歇歇,还给准备饭菜。我奶奶时常感慨,说那时候的人真好。
我是很喜欢给灶王爷行礼的,也喜欢看着母亲给灶王爷备供。那时候家里还没有信佛,唯一准备的供品就是给灶王爷的了。对于小孩子,早早就感觉到要过年了,便欢天喜地起来,到了小年儿这一天,年味儿就正式开始有了。如童谣中所唱“二十三,糖瓜粘”,灶糖是必不可少的,作为小朋友便开心得很,因为所有小孩小时候都被管束少吃糖,尤其灶糖这种特别甜又黏牙的,平时家里大人是很少纵容让吃的。
5
大了以后,我才知道,原来这灶糖不是为了粘住小孩儿的嘴,而是为了粘住灶王爷的嘴。灶神——掌管一家福祸的神,被百姓们非常友善地尊为“一家之主”,这友善里,有尊敬,有喜爱,更有讨好之嫌,就像小孩子嘴巴甜讨大人的赏。人们对待灶神也是如此,因为灶神负责监视考察家家户户,然后年终上天庭去如实回禀,天庭听完灶神的报告后开始在来年赏罚。居家过日子,都会有些小打小闹、夫妻失和孩童顽劣老来糊涂之类。人们怕这些不好的事会传到天庭去,便在灶神上天前,给灶神美美饯行贿赂一番。供上供品,抹上灶糖,甚至有的还灌酒,让灶神吃饱了喝美了晕乎乎地上天去,便不会计较那些小账,更会替家家户户美言。
6
这是中国人为人处世的哲学,所谓老好人,便是如此。我们有太多这样的谚语流传下来,比如“与人方便自己方便”之类,说的都是这个意思。仔细想来,也颇有道理。
比如,你的领导要找你的同事,而他刚好不在,眼看领导正要发火,你怎么做?你是说同事刚因公事外出了,还是说不知道,抑或看似无心地撇一句我来了也一直没看见他。这便是为人处世的哲学。
想必灶王爷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哪怕他知道人们“贿赂”他的本意,但他还是乐呵呵地照单全收了,这样来年家家才都会有好事发生,人们才会高兴。
7
灶王爷腊月二十三这天上天之后,家家更应谨言慎行,因为相当于镇守家中的守护神临时离岗,大鬼小鬼凶神鬼煞便容易闯进门来,所以人们处处小心。除了全心准备辞旧迎新外,其他外事几乎都停了,避免不小心招致不吉利。直到除夕夜,灶王爷以及诸神再度下凡返回各家各户,大家才又喜气热闹起来,终于有了天兵福将庇佑,心底便有了依靠。
这是千年来农业社会的传统,老祖宗在人力有限的情况下,将一切美好寄望交给众神,与其说是封建迷信,我倒觉得甚是美好温馨。人神共处,守着一家家的团圆喜乐,怎不是美事一桩?
8
蓝山
最新作品
简介
爱Pia戏(aipiaxi.com)是中国Pia戏爱好者聚集地,汇集众多PIA戏剧本、为大家提供优质剧本、广播剧配音作品,喜爱pia戏的用户的聚集地,来戏鲸认识新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