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育乐篇

衣:僧服式样庄严,依不同场合而有五衣、七衣、九衣之分。

住:无论是斋堂、礼堂、佛殿,都讲究通风采光。

行:在交通不便的时代,除走路、行脚、云游外,也重视朝山。

佛教向来注重运动,像传统的朝山、每日的跑香、行脚云游、出坡作务等,都是舒展筋骨,锻炼身体,培养耐力、毅力的好方法。

1跑香

在佛殿或禅堂,往返来回的行走,称为“跑香”。俗云:“饭后千步走,活到九十九。”一般于饭后跑香,可以训练威仪,促进胃肠消化,增益健康;或于禅坐昏沉时,起而经行,活动筋骨,舒通血气,使能安心坐禅,也是调和身心的方法之一。

跑香时,身端头正,颈靠衣领,双眼平视,不东张西望,不昂首低头,两手以左七右三自然摆动,全身放松。转弯时,右绕而行。跑香速度,由慢逐渐加快,快慢有序,以达威仪、健身之效。

1朝山

1云游

一千家饭,孤僧万里游,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出外旅行,不论是接触大自然,还是拓展人际关系,都能增进我们的知识。

扩大心胸,放宽视野:当我们旅行、参访时,要能用开阔的心胸、心量去接受外界的景观、风俗习惯,扩大自己的视野,而且要能看得广,看得宽,包含历史的背景、地理的常识与社会的风俗人情。

能动能静,能近能远:我们在旅行参学时,有时候要能静,很静态的去欣赏;有时候要能动,像爬山、涉水时,不计千里迢迢。所谓能近能远,是“近处的”,我们要用心去研究;“远处的”,也不放过机会去了解。

溪声山色,任性遨游:“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大自然给了我们许多的心得。比方说,一个参禅者,没有参禅的时候,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参禅后,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要一直等到悟道之后,他才能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

1佛教舞蹈

舞蹈,对许多人来说,是与他人沟通的方法之一。舞蹈既是艺术,也是娱乐,透过舞蹈,舞者不用说一个字,就可表达出喜、怒、哀、乐等感情。舞蹈可以说故事,可以带来欢乐、身心的轻松与友谊。

另外在西藏的喇嘛教,有专门用于祭礼的舞蹈,舞者头戴鬼、兽等面具,身着华丽的服饰,舞姿亦有优美如天女者。其种类有供养舞、地镇舞(奠基仪式之舞)、拂恶鬼舞等。

韩国佛教,僧舞的起源极早,至少在高丽时代即有此一佛教舞蹈存在。华严宗元晓大师曾经以瓢作成面具,取名为“无碍”,带着它到各村庄边歌边舞,弘传佛教。

于李朝时代(一三九二|一八九七),梵呗极为盛行,佛教舞蹈“僧舞”亦随之大为流行。李朝时代最值得瞩目的佛教舞蹈,即世祖时的“莲花台舞”。此莲花台舞乃世祖五年(一四六○)时制作,据《慵斋丛话》一书记载:先于舞台布置香山、池塘等,复于周围绘上彩花图样,悬挂灯笼,东西二边并安置两对莲花,舞妓即于其中翩翩而舞,其间并有吟唱南无阿弥陀佛或观音赞等佛偈以应和者。李朝末年,佛教界更大力推广梵呗与“施风舞”。

1佛光操

佛光操是简单易学的体操形式,融合运动、健身于一身,是老少咸宜,不受场地空间限制的动态活动之一。佛光山多年来所举办的各种夏令营、冬令营、禅修活动中,每于晨间安排有佛光操,甚受学员喜爱。其各式动作如下:

交叉压腿:采蹲姿,双手按膝,右脚先压向左边,右膝盖触地,臀部坐上右小腿。再换左脚,方法同右脚模式。左右方向各作四次。

并步转膝:采半蹲姿,两手各按膝盖,先向左边旋转一圈,再换右边转,左右方向各作四次。

蹲身弓步:采蹲姿,左脚跪地,右脚再伸直,身体尽量右弯,并以右手碰触右脚趾。再换左脚伸直,身体尽量右弯,并以左手碰触左脚趾,左右方向各作四次。

左右弯腰:采立姿,手指交错反转托天,腰部以下不动,先向左方向侧弯稍停片刻,再挺直身躯,再换右方向侧弯,吐气双手徐徐放下。左右方向各作四次。

仰天去浊:采立姿,先以掌心搓热之热气,弯身搓擦后腰数下,再双手叉后腰,仰身大声吐气(可以阿字喊出),最后弯腰双手压地,共做四次。

俯身松背:采立姿,弯腰先以右手碰左脚掌,头向左上方看稍停片刻,做完后再换左手碰右脚掌,左右方向各做四次。

托天旋转:采立姿,手指交错反转托天,腰部以下不动,先向左边扭转一次稍停片刻,回复中间,再向右边扭转,双手向下划开配合吐气,共做四次。

展臂入空:双手合掌采弓箭步(先右脚出),左右手各做莲花指,左手上举,右手掌反转,并转头向后看右手。再合掌换左脚出,右手上举,左手掌反转,并转头向后看左手。左右方向各作四次。

系趾提身:采蹲姿,双手拉住脚大拇指,双脚不能弯曲,低头吸气起身稍停片刻,再徐徐蹲下吐气,共作四次。

松转捶肩:采蹲马步,双臂放柔,以轻松自然方式左右摆动拍身,由腰至背数次。

定点环绕:双脚张开,弯腰双手自然垂直,依序左右大幅度画圈各作四次。

动颈松椎:采立姿,全身放松,头部依序前后、左右、两侧方向运动,再左右方向旋转,所有动作均作四次。

各式动作注意事项:

呼吸采取自然,若喘气时,可先吐气调匀,再做其他动作。每个动作都要以幅度大、仔细缓慢为要。若有些动作因柔软度不够,而无法依标准做到时,请勿勉强,以免受伤。

1拳术

拳术是国术的一种,前人演练国术,大都重在应敌,今日则兼重运动,而一般较常见的是少林拳。少林拳得名少林寺,据闻过去少林寺的山门只能进去,不能出来,除非你的功夫能越过那四周的高墙,否则不能走出山门,也就是说,你有能力跳跃出此高墙,出了山门才不会丢了少林寺的颜面。因此,少林寺的武功至今仍非常流行。

少林拳相传为北魏达摩大师所创,被认为是古代僧人结合健身和技击术,博采众长而成。它的特点是套路紧凑,攻防严密,招势多变,具有先发制人,以刚克柔的特征。

拳术具有强健体魄的作用,对偏重智识教育的今日社会,拳道是值得发扬的传统体育。

音乐,在佛陀时代已是诸供养之一,供养音乐有不可思议的功德。《大宝积经.无垢施菩萨应辩会》载,凡是以伎乐、香花等供养三宝,得以成就三十二相。在(阿闍世王子会),有阿闍世王子请问佛陀如何成就天耳,佛陀回答王子:“奉乐成天耳。”

1梵呗

佛教音乐最早是梵呗,“梵”是大梵天的音乐,“呗”是清净,所以梵呗真正是从天上传下来的音乐。它的音韵不会使人跳跃,而是在宁静安详中扩大自己和升华自己。因此,“梵呗”音乐主要是用来赞美佛陀的,后来则应用在传教和弘法之上,进而作为修持之用。

梵呗之所以能流传久远,也就在于这份深切的感动力量,不但提升了宗教情操,对于净化心灵,亦极具潜移默化之功,因此能发挥利乐众生的广大效果。尤其中国传统梵呗海潮音唱腔,蕴涵优雅庄严的气氛,在佛教音乐中更占有重要地位。惜乎近因曲高和寡,而经忏之流在迎合世俗的风气下,偏离了庄重和雅的本质,遂使心灵共鸣的效果渐趋幽微。有鉴于此,我在一九四九年来到台湾后,即不断用心于佛教音乐的推广,在发扬传统梵呗方面更是戮力以赴。

一九六一年,我率领宜兰青年歌咏队,灌制了全台湾第一张佛教唱片,各方反应十分热烈,给予我无限的信心。一九七九年元月,佛光山假台北国父纪念馆举办“佛教梵呗音乐弘法大会”,同时出版“梵呗圣歌录音带”,也都获得了广大的回响。当时我们邀请名音乐家吕炳川教授亲临指导,与中国佛教研究院的八十名学生,齐集在佛光山大雄宝殿共同录音,当清净美妙的梵音一顷而出时,在场的每一个人仿佛听到了天乐,如海潮连波般,回旋荡漾在偌大的殿堂中。大家在惊叹之余,都深深感到这些发自肺腑的音声,已不单纯是佛教梵呗,更是一种震撼心灵的艺术结晶。

自该项录音带发行以后,传统海潮音唱腔的佛教梵呗逐渐在台湾勃兴起来,利用梵呗音乐弘法者也日益增多。佛光山继一九九○年五月,假国父纪念馆举行的“佛教梵呗音乐弘法大会”再一次造成轰动以后,又于一九九二年三月,假台北国家音乐厅推出“梵音海潮音弘法大会”,这是国内第一次将佛教的梵呗音乐带入国家音乐殿堂,也显示出佛教梵呗音乐普遍受到国人的肯定与推崇。

1佛歌

1合唱

佛光山丛林学院更突破传统,首度于民国六十八年(一九七九),在国父纪念馆举行“梵呗音乐会”,八十一年起,每年在台北国家音乐厅和国家戏剧院表演“梵音乐舞”,进而与台北市立国乐团合作演出,为佛教音乐谱出优美的乐章,让佛教音乐从修持仪礼的殿堂,走向社会高尚音乐的领域,写下佛教史上崭新的一页。

1国乐

在佛教的法会唱诵中,如焰口佛事、水陆法会等,多使用国乐器以达弘法之效。

近年来由于佛教音乐已在社会上掀起一股热潮,许多爱好音乐人士,遂利用各种乐器,重新诠释佛曲。

在乐器中,以国乐最能将佛曲中悠远空灵的意境表达出来。国乐器大致可分为三类:

敲击乐器:如磬、钟、鼓、锣、木鱼等。

吹奏乐器:如萧、管、笛子、笙、唢呐等。

弦乐器:如胡琴、扬琴、古筝、琵琶、月琴等。

透过悠扬的乐音,使得佛教乐曲更具有陶冶性情、变化气质的功用。

1俗讲

佛教东传中土,继经典的大量传译之后,部分佛教徒开始致力于佛法的普及,于开讲佛经时,尽量改编为通俗的故事体裁,甚至配以通俗音乐吟唱之,此种讲经法会称为“俗讲”,盛行于唐朝、五代。

俗讲的程序,先打钟,大众依序入堂,讲师随后入堂,其后大众合声唱佛名,复有一僧举声唱梵赞,大众唱和。其后唱押座文,再次开经、开赞、忏悔、赞叹、解释经题、入经说缘喻、申赞叹、回向发愿。

此俗讲后来又演变为纯粹以“说唱”故事为主的“讲经变文”,更趋于通俗化,而孕育出我国白话文学的先河。

俗讲是以“因时制宜、随类化俗”为主要的方法,以达寓教于乐的目的。

1书法

我国文字起源极早,起初,文字只是一种工具,直到东汉末年,书法才成为一种艺术。经过历代书法家不断的创造发展,藉着文字的结构,用墨的浓淡,落笔的轻重,整体的神韵,使书法成为我国特有的一门艺术。

因此,自古以来,童子无不习笔墨,而文人、士大夫也以挥毫诗文为雅事,延续千余年,直至民国以后,书写文具发达,印刷快速,毛笔渐遭扬弃,书法也因而慢慢不被重视。

书法除了注重书写的方法和技巧外,特别讲求个人的修养与精神境界,从事书法活动,可以怡情养性,修养品德,古有“字如其人”之说,所以书法对修身养性具有莫大的功效。又书法对于保存文献,表情达意也有莫大的功效。例如西安城南的“碑林”,保存有书法名家王羲之、颜真卿、褚遂良等人的墨宝,其文体有篆书、楷书、行书等。其中七十多块的唐朝石碑,记载佛塔寺院的兴衰,或述说高僧的事迹,是佛教史上的宝贵资料。

近年来,抱着结缘的心态,我常写毛笔字与信众结缘。常有人问我,如何练字?

1抄经

《法苑珠林》载:“受持一偈,福利弘深;书写一言,功超数劫。是以迦叶顶受,靡吝剥皮;萨陀心乐,无辞洒血。”

无著菩萨曾说抄经有五种功德:如来亲近;摄福德;赞叹法及修行;天等供养;灭罪。

1绘画

绘画是造型艺术的一种,以纸、绢、布等材料,用线条及色彩来反映世间各种事物的形象。

《法华经.方便品》说:“彩画作佛像,百福庄严相,自作若使人,皆已成佛道。乃至童子戏,若草木及笔,或以指爪甲,而画作佛像,如是诸人等,渐渐积功德,具足大悲心,皆已成佛道。”信佛、礼佛、学佛、画佛,将来必能成佛。

自古以来,佛弟子即将绘画视为修行,印度阿姜塔石窟留有许多珍贵的绘画,它不仅是印度艺术的宝库,也是中亚、中国、日本佛教艺术的源流。

此外,我国禅僧的水墨画也是中国艺术的奇葩,至今仍为画界所重,著名的禅画代表者有牧谿、梁楷、石涛、八大山人等。

我国的敦煌石窟以壁画名闻中外,甚受东、西方人士的重视,纷纷从事研究,迄今已有“敦煌学”成立。从欣赏造型庄严的佛像,在空中自由翱翔的飞天,或奏乐高歌,或普雨天华,其姿态之轻盈,神情之优雅,足以令人叹为观止。

在中国绘画史上,佛教绘画不仅创造了许多至今仍有审美价值的优秀作品,而且丰富了中国绘画的题材,创造了绘画的新形式。

1雕刻

雕刻的种类很多,有玉雕、牙雕、木雕、石雕、竹雕、泥雕、漆雕等。印度雕刻艺术的遗品中,最著名的是阿姜塔石窟,石窟内部多壁画,外部则多雕刻,人物表情均极庄严生动。阿富汗喀什米尔的巴米羊遗迹保存了世界著名的崖壁大佛像,高达五十二公尺余。余如柬甫寨的安哥窟、爪哇的婆罗浮图皆有雕造精湛的石雕艺术。

石雕造像气魄雄伟,内容丰富,具有强大的艺术魅力,丰富美化我们的心灵。

摩崖石经,刻在自然山崖上。

石柱石经,刻在石柱上,藏于洞中。

经幢石经,刻在经幢上,幢盖和幢座上往往有浮雕的人物及其他图案,立在寺庙中。

碑版石经,刻于碑版,镶嵌在寺院墙壁或贮藏在山洞中的石经。

我国石经现存以北齐为最古,规模则以河北房山石经为最大,刻佛经数千卷。朝鲜、日本亦有石刻,惟数量较少。

中国佛教有极为丰富的文化宝藏,其中不乏雕刻艺术,如:云冈、龙门、响堂山、麦积山石窟等,而中国伟大的佛教雕刻,也就保存在这些历代所开凿的洞窟之中,洞窟艺术也可以说就是佛教艺术的代名词。

1塑像

塑像也是雕刻艺术之一,所使用的材料通常包括黏土、石膏、蜡、水泥、钢筋等,近代更有玻璃雕、铜雕及其他金属。制作过程较为繁复,工具除了一般雕刻器具外,兼及熔炉、焊接器等,以塑造出想像的立体形象,称为“塑像”。塑像与雕刻、绘画一样,同在佛教艺术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平时所见的塑像作品,除佛像外,尚有各式各样的艺术创作。

佛和菩萨的塑像除了体现佛陀的慈悲、威德之外,更能引导大众皈依佛法,如:北齐《都邑师道兴造石像记并治疾方》载:“敬造释迦石像一躯,欲使崇真之士,指归瞻依;慕法之徒,从兹解悟。”梁慧皎《兴福论》也说:“道藉人弘,神由物感,岂曰虚者!是以祭神如神在,则神道交矣;敬像如敬佛,则法身应矣。”

古德说:“佛在世时我沉沦,佛灭度后我出生,忏悔此身多业障,不见如来金色身。”自从佛陀应身的金容涅槃以后,佛陀庄严的相好,慈悲的金容,初学者只有从圣像上才可以稍有认识。

圣像之中,有的是坐着,有的是立着,甚至还有是卧着的。无论是木石雕刻的、金属铸造的、绢纸画印的,或是坐着的、立着的、卧着的,总是表现佛陀的慈悲庄严、崇高伟大,令人一见就会生起仰慕之思。

1围棋

《博物志》上说:“尧造围棋,丹朱善棋。”魏晋南北朝时,玄学清谈之风盛行,下围棋成为文人雅士修心养性的方法之一。

围棋是诸多棋类中,较具动脑益智,磨炼思惟,培养沉着机智,辨别轻重缓急习性的一种棋艺。尤其下围棋须沉着冷静,思路清晰,此与参禅同具澄心静虑之效,因此古代禅师与文人雅士谈禅论道之余,也不忘对奕一棋,体会另一种禅。

《华手经》中,十方诸佛以莲花授与该国土菩萨,作为供养释迦牟尼佛之用,花供养的意义深远。

法藏比丘发四十八愿,诸天赞叹,雨众妙华,以散其上,花是赞美的表征。

1种花

自古以来,寺院一直是社会大众远离尘嚣烦扰的最佳休闲去处。寺院之所以引人入胜,在于寺院的环境宁静优雅,花木扶疏,不但殿宇辉煌,朱檐碧瓦,更有苍翠蓊郁的花木相辉映,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因此丛林中特设有园头,专门负责种花莳草,一者美化环境,供养大众,再者种花也是一种修行。

花如人生,人生如花,易凋易谢,最能表现人生无常的百态。花是美的象征,生活在紧张忙碌的今日社会,种花正可以赏心悦目,调剂身心。

1供花

花,在佛门中,若献于佛、菩萨前,称为“献花”;将花散布则称为“散华”。

花的供养为佛门仪式之一。供花是将鲜花用器皿供养于佛前。佛教以花供养佛菩萨,有四点意义:

表示对佛陀的尊敬。

表示对佛陀的奉献。

表示学习佛陀的教化,以佛为师。

经典中罗列供华的种种功德果报,如《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云:“若有众生,奉施香华,得十种功德:一者、处世如花;二者、身无臭秽;三者、福香戒香;四者、随所生处,鼻根不坏;五者、超胜世间,为众归仰;六者、身常香洁;七者、爱乐正法,受持读诵;八者、具大福报;九者、命终生天;十者、速证涅槃。是名奉施香花得十种功德。”

1插花

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带来以鲜花供佛的观念和仪式,后来渐渐衍生出中国的插花艺术。所以中国花艺和佛教的供花,也有着很深的渊源。

插花有各种流派,如日本的池坊流、小原流、草月流、日新流,古松流等,中国插花则有六大器型花和禅花以及西洋花等。

中国的插花,一向不重在奇,而重朴素淡雅,尤其花本来就生长在天地间,俯拾即是花材。一盆花,只要枝枝叶叶一陪衬,就能把意境烘托出来,所以我觉得中国的插花应该走自己的道路,能够让花表现出生命、意境、真理,这就是中国流,就是佛光流。

布施:花开展现美丽的姿容,令人一见心生愉悦,带给人欢喜,因此它有布施的精神。

持戒:花总在一定的时节、范围绽放,不像葛藤会攀附在其他的植物上,它不侵犯别人,所以具有持戒的精神。

忍辱:花开须经种子深埋土里一段时日的蕴育,其间必须忍受黑暗、潮湿、寂寞,而后抽芽。甚至开花后,还要耐得住风霜雨雪,乃至蜂蝶采蜜时的伤害,所以具有忍辱的精神。

精进:一朵花,不管花期长短、久暂,总是努力散布花的芬芳美味,展现它最美的一面。即使谢了,仍旧化作春泥更护花,甚至留下种子,为继起的生命而生生不息,所以具有精进的精神。

般若:花有各种颜色、大小、香味,千变万化,奇妙不已。花的世界就像人的世界,蕴含无限的智慧,值得探讨。

因此,我觉得一个人若能懂得欣赏花的美,必能升华精神生活。甚至我觉得修行也不一定是诵经、拜佛,才是修行;能够从赏花、看花中获得启示,这也是一种修行。甚至有许多的祖师大德在观看花开花谢的变化无常中,明心见性。

花在佛法中,也有其意境,如:百花衔鸟、梦幻空华、空花水月、南泉的庭前花等,佛教把花的精神更为提升了。

1茶道

早在四千多年前,嚐百草的神农氏就发现了苦茶这种植物,但先是以茶为药,后来才作为清热解毒的饮料。三国时,华佗在《食论》中已提到“苦茶久食益意思”。

三国两晋时,不但民间已有饮茶习惯,并逐渐传入宫廷。宫廷以茶待客,始自吴末帝孙皓。至唐,饮茶的风气更盛,这是由于僧人坐禅,以此醒神而驱睡意,此后转相仿效,遂成风俗,并影响到京师和全国各地,道俗皆饮。

《唐书》上说,唐时有位陆羽,嗜茶如命,他用了毕生精力专心致志地探索茶的源本、植制、采造方法、工具,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茶叶科学家。并写了一部研究茶的专书《茶经》,分为三卷,集中了我国人民长期经营茶树的实践经验,内容丰富,见解精到,光是烹茶用的器具,就记载有二十四种。

所以“茶旗经雨展,石带云尖”是有其渊源历史的。

中国人注重饮茶,重视品茗的艺术,客至必以茶示敬。而此饮茶的茶艺,于唐代由日本僧人传入日本,日本人将饮茶之道加上人生哲理,以茶的安和特性,配合供茶礼仪、艺术欣赏,成为茶道。八二八年,朝鲜从中国引入茶籽种,种植中国茶树,从此有了韩国茶。一六五七年,法国医生着文,把中国茶叶叫“神草”,说可以和圣酒仙药相媲美。一六八四年,印尼从我国输入茶籽,开始种茶。十九世纪,锡兰、印度、越南和俄国,也输入茶籽种植。现在锡兰和印度的红茶,举世闻名。本世纪,马来西亚、缅甸试种茶树也很成功。一九八○年,韩国佛光月刊大宇法师撰文推荐佛光山的“佛光茶”,十多年来,东禅楼的佛光茶,不但为万千信徒称道,甚至现在佛光茶的茶艺泡法都已传到美国、英国、法国、澳洲去了。

茶有消除疲劳,提神醒脑的功能,自古禅者不但将饮茶视为修行之需,更以此传达禅机妙用,如过去有一位赵州禅师,你去参访他,他一见到你,就叫你“吃茶去”,“洗碗去”,或者是“扫地去”。比方你问:“禅师!如何是道?”他说:“你去吃茶。”吃茶就是道。你问如何开悟,他也叫你“吃茶去”。什么是道?什么是悟?一律“吃茶去”,意思是说要你不要离开生活,在生活里悟道。人离开了生活,那里有道?那里有禅?他用吃茶表示:生活里有禅,平常心里就有道,在穿衣吃饭的平常生活里才好修行。

在我们忙碌的生活中,若能有片刻心无闲事,坐拥书城,手中又有一杯好茶的话,那真是“浮生乐事此为最,品茶论典满室香”。

“马祖创丛林,百丈立清规”,唐朝百丈怀海禅师继承马祖开创丛林之后,立下丛林清规,倡导“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农禅生活,因此,自古禅者就非常重视自力更生的作务,举凡生活所需,无不躬亲劳作,从中实践“搬柴运水,无非是禅”的修行真义。

1出坡

出坡又称普请,乃禅林中从事作务劳役时,普遍邀约大众,上下合力进行劳作的规制,比方搬柴运水、打扫环境、摘花摘茶、晒诸藏经及各种劳动身体的工作,都是普请的事项,今俗称“出普坡”。

信徒参加出坡,不仅是护持道场的表现,也可以从工作中广结善缘、开发智慧、累积经验、学习成长,是增长福慧的最好修行。佛世时须达长者不但奉献只园精舍,请佛陀驻锡教化,并且每天都要到精舍洒扫塔院,维护精舍的洁净,他这种以寺为家的精神,正是佛教徒护持道场的最佳典范。

1农耕

1工禅

工,指的是技术、工艺、建筑等方面。过去农业社会,工人不易雇请,建寺盖庙时便集合大众一起劳动,或挑土搬砖,或运石推沙,从作务执劳中体会佛法,感念物力艰难,在动中悟出禅机,进而启发真如自性。

1菜圃

菜圃乃种菜之园。在过去丛林道场中,负责栽种蔬菜、灌溉施肥的职位称为园主,又称园头。《敕修清规》说:园头需不惮勤苦,以身率先,栽种菜蔬,及时灌溉,供给堂厨,勿使缺乏。

近来由于菜农使用农药的泛滥及工业废水的排放,因此所食用的蔬菜大多有农药、废水污染;闲暇时,若能找一块空地,自己动手翻土,种菜灌溉,既能培养自食其力的精神,活动全身,又可享受到成长的喜悦以及无污染的蔬菜,真可谓一举数得。

1苦行

苦行是刻苦修行,是佛教的修持生活。历代的祖师大德们,大都是从苦行中出身的,如雪峰禅师在洞山座下任饭头,灵佑禅师在百丈座下任典座,庆诸禅师在沩山座下任米头,道匡禅师在招庆座下任桶头,灌溪禅师在末山座下任园头,绍远禅师在石门座下任田头,晓聪禅师在云居座下任灯头,稽山禅师在投子座下任柴头,义怀禅师在翠峰座下任水头,佛心禅师在海印座下任净头,石霜禅师在米坊里筛米,云岩禅师帮人补鞋、作鞋,临济禅师锄地栽松,仰山禅师开荒牧牛,洞山禅师锄茶园,云门禅师担米,玄沙禅师砍柴,赵州禅师扫地,丹霞禅师除草、莳花,雪峰禅师斫槽、蒸饭

1烹饪

“饮食有妙味,色香味俱佳”,使家庭和乐的方法虽多,但莫过于一个作主妇的能烧出一手好菜,让忙碌了一天的丈夫和孩子觉得热腾腾、香喷喷的晚餐,是一日工作读书之后最大的企盼。因为,这不单是一道菜、一餐饭的问题,而是代表了人与人之间的关怀。现代社会,人们天天处在紧张、忙碌的压力下,如果能够再从用心的烹饪中获得温馨实惠的照顾,对人心的调适、鼓舞,远胜过千言万语。

食物的烹调,不在山珍海味,而在于精洁、卫生,让大众吃出健康,吃出欢喜。

在佛门,担任烹调工作的人称为“典座”,《僧堂清规》云:“此职主大众斋食,故时时改变食物,大众受用安乐为妙。”《永平元禅师清规》也说:“调辨供养物色之术,不论物细,不论物粗,深生真实心、敬重心为诠要。”

美食是中华文化重要的一环,所以,烹饪不光是将生食煮熟,烹饪是一种艺术,必须注意食物色、香、味、形的调配,火候的控制,烧出可口又令人吃得欢喜的菜肴。以下我试着开一些菜单,提供给烹饪者参考:

点心:炒面。

汤:味噌、海带、豆腐。

汤:什锦汤。

此外,另提供一些餐点菜式如下:

总之,烹饪务求在物质享受的同时,得到精神上的享受,让大家在喜悦的饮食中,吃出健康的身体、安详和谐的家庭,提高人生意境,达到寓教于食的目的。

1寻师

学佛容易遇师难。学佛首先要参访明师,不得明师指导,只恐自己盲修瞎练,到头来徒然浪费光阴。因此,参访明师,寻访善知识是学佛重要的一课。

修习梵行的僧人。

会说佛法的大德。

证果悟道的圣者。

导我入道的明师。

志同道合的益友。

《瑜伽论》亦说,善知识具有十种功德:调伏;寂静;惑除;德增;

有勇;经富;觉真;善说;悲深;离退。

1论道

谈论人生的真理,称为论道。

经由论道,可以了解生命的含意,解除对人生的迷惑,进而在佛法之中找到安止处。历代文人学士如唐代韩愈与大颠禅师、李翱与药山禅师,宋代欧阳修与明教、祖印禅师,苏东坡与佛印禅师的论道,既阐明了佛法的微妙、宇宙人生的真谛,又满足了他们追求真理的饥渴,并且安住了他们的身心。

论道的方式有:小参,即与师长接心,藉着请示问题获得师长的开示;辩经,对义理提出自己的看法,互相讨论;辩论会,就一个主题,提出不同看法加以辩论;座谈会。其中以座谈会的形式较富变化,可综合以上三者进行。

1念佛

念佛是持念佛菩萨名号的一种修行,在忙碌动荡的现代生活中,念佛是最方便而容易奉行的修行法门。

”法乐,就是禅悦。你没有禅悦,世间的金钱会压倒你,感情的洪流会冲没你;有了禅悦,自然就有无欲之乐。

1法喜

法喜,又称法悦。因听闻佛陀教法起信而心生喜悦。如《六十华严》卷二:“佛音能起欢悦心,普令众生得法喜。”

喜悦,称为法喜。法喜可以从发心行善、参加法会、跑香经行、听经闻法、念佛行道、出坡作务、典座行堂、朝山云游、抄经绘画、插花烹饪、唱歌舞蹈中获得,甚至日常行住作卧中,只要有佛法,不论苦乐,凡事都能够“心甘情愿”,喜悦之心自然不断涌现,必然“法喜充满”。

1止观

上述的佛教育乐生活,尤其印证了佛法的生活性,所谓行住坐卧、穿衣吃饭、搬柴运水,无一不是佛法,因此,我们修学佛法,固然要向经藏去探寻,向善知识去参访,但也不能忘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吃饭、穿衣、睡觉,处处都有佛法,只要我们在生活中多用一点心去体会、去实践,必能享有“吾有法乐,不乐世俗之乐”的幸福人生。

这六条入寺规矩你都知道吗?

什么是缘起性空?

什么是戒律,是如何形成的,应如何看待?

菩萨如同象王

佛是智慧,德行、慈悲最高的成就者。佛由人修行而成佛的,不是宇宙自然的神。更不是什么三头六臂,飞天潜地鬼神。佛是大慈大悲的人,佛是念念为众生的人,是德高望重的人,是正知正见的人,是深信因果的人,是随缘了业的人,是离一切相、修一切善的人,是露出圆满智慧的人。学佛是要从现实的生活行为里表现出戒定慧,在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没有贪嗔痴...

佛不在天上,佛不在寺庙里,佛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学佛不是为了给别人看,读经也不是高深莫测的文字游戏,能讲几段佛经更不是为了在他人面前炫耀自己的博学宏才。人们不能为了学佛而学佛,为了诵经而诵经。佛经记录的是佛陀对人生、对宇宙、对自然法则的探索和思考。佛经留给众生的是观察宇宙真理,开启智慧,明悟自心的方法。学佛是手段,学佛不是目的。学佛的目的是为了我们能够回归宁静、光明、智慧的本心;学佛的目的是为了让所有的众生能够究竟解脱,能够离苦得乐。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THE END
1.跪姿肩摔:利用重力与稳定性释放最大力量跪姿肩摔:利用重力与稳定性释放最大力量搏击格斗在线 湖北 0 打开网易新闻 体验效果更佳实施绝杀令,打穿拦截,3部S-400导弹被命中燃烧:俄罗斯遇到硬茬 帅先工场 2929跟贴 打开APP 身为朝鲜“太后”,却是日本女人!她让朝鲜走向了不同的局面 历史揭秘档案 11跟贴 打开APP 中国芯片之父,为何被台积电刁难?他为https://m.163.com/v/video/VBI5A8E0U.html
2.转载:拜忏。五、拜忏动作体会 首先说明一下,因为传承差别,拜大忏的动作没有统一的标准。网上看土登喇嘛、罗贡桑仁波切和《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一个合掌的停留处就有三种样子:额间——喉间——心间、头顶——额间——嘴唇——心间,其观想也不同,有的额间为清净身业,有的头顶为清净身业。这些差别没有关系,各位同修可以根据https://www.douban.com/note/151973830/
3.大拜忏治疗咽炎吗大拜忏动作中需要长时间跪坐,会压迫到下肢血管,影响血液循环,因此不建议咽炎患者采用此方法进行治疗。大拜忏时需要长时间保持跪姿,而长时间跪坐会使腘窝内压力增高,从而引起腘动脉受压,使血液回流受阻,严重者https://m.39.net/wgk/a_j4ejl0q.html
4.108大拜拉筋动作详细分解(附:40分钟音乐引导)108大拜拉筋动作详细分解(附:40分钟音乐引导) 108大拜拉筋动作详细分解 40分钟大拜拉筋礼佛大忏悔文88佛http://www.360doc.com/content/18/0418/07/26252107_746537382.shtml
5.康复身体的养生功法我现在拜八十八佛的速度是40分钟与60分钟柔忏。禅悦柔忏的出现,放慢了我们拜忏的速度,规范了拜忏的动作要领,注意力集中在动作、呼吸、身心的放松上面,其完全符合现代社会提倡的有氧运动,符合我们身体运动的自然规律,能够达到调摄身心的目的。 禅悦柔忏于养生有神奇的作用。养生贵在养阳。“养生在动,养心在静”,http://www.meiwen.com.cn/subject/ingbgxtx.html
6.中美身势语差异(精选七篇)它通过手和手指的动作和形态来代替语言交流和思想表达。但手势在各国有不同的含义,不同的文化背景赋予手势不同的交际功能。手势动作稍微不同,就会与原来的意图大相径庭;对某种手势理解错了,也会引起意外的反应,犹如人们在不合适宜的场合下说了不合适宜的话语。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k35yvhx.html
7.标准韩国语翻译8篇(全文)这些词如, 魔鬼、魔障、宝塔、拜忏、梵、呗、宝刹等等。 5) 、源于佛典的成语和熟语 如, 天花乱坠 (见《心地观经·序分》) 、不二法门 (见《维摩诘经·入不二法门品》) 、不可思议 (见《大智度论》及《维摩诘经·不可思议品》) 、盲人摸象 (见《涅经》卷三十二) 、作茧自缚 (见《妙法圣念处经https://www.99xueshu.com/w/file68rmhcb8.html
8.带有手偏旁的表示动作的字不是提手旁是带有手偏旁的拿2、拜手.拜忏.礼拜.回拜.拜托.拜谢.拜读.拜别.拜谒.拜见.拜年.拜寿.拜将.拜相.拜师.拜把子.3、痉挛4、拿笔.拿枪.拿主意.拿权.拿手.拿捏.拿大.拿获.擒拿.拿问.5、提挈.提纲挈领.挈带.挈眷.扶老挈幼.6、拳头.拳术.打拳.太极拳.拳谱.拳脚.拳曲.7、挚友.挚切.挚诚.挚爱.真挚.8、摩挲.9、掰扯.https://qb.zuoyebang.com/xfe-question/question/f5f2eb9c2a42016637b01377f1475a55.html
9.西藏尼姑的生活每年藏历新年,尼姑庵放假5天,这是尼姑快乐的日子,尼姑庵供应她们吃喝,佛法姐妹一起唱歌、跳舞、演藏戏,许多尼姑能歌善舞,还能模仿神女的动作,翩翩起舞。 每年夏天“夏日安居”过后,尼姑们兴冲冲地走出尼姑庵,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尽情嬉戏玩耍。她们或者溪间沐浴,或者草地野餐,或者弹奏乐器,或者唱歌跳舞。这是尼姑们一年https://www.tibetcul.com/xy/rd/zw/31473.html
10.地藏七的印证:姐姐活着往生了西方极乐世界在这期间,姐姐不能拜忏,不能诵经,姐夫每天早晨拜忏,姐姐跟着诵忏悔文,我也带领姐姐诵大忏悔文,没有想到姐姐竟然会背诵大忏悔文。这让我很感动,从心底里赞叹姐姐。姐姐身体虚弱,声音较低,诵完大忏悔文就手拿计数器默默地念阿弥陀佛圣号。只要有功友来看她,她就对人说,她好好念佛,忏悔自己。若病好,则更加http://www.xuefo.net/show1_36556.htm
11.慧律法师:智慧的重要我们今天要学佛,大部分都不管是……也许是大乘佛教,不管是哪里,台湾要拜忏就很多人,法会就很多人,听经闻法是有人,但是少一点,少一点,他不知道闻法的重要,听经闻法重要,熏习的重要。所以,我们今天如果不认识佛的心,我们将永远没有办法成道,认识佛的心也就是每一个人我们内心的深处我们的佛性,我们的佛性,我们http://wuming.xuefo.com/show2.asp?id=53394
12.起忏是什么意思起忏的解释是什么14. 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趋向:想起。掀起。兴(xīng)起。 15. 用在动词后,与“来”连用,表示动作开始:唱起来。 16. 用在动词后,常与“不”或“得”连用,表示胜任;亦表示达到某一种标准:看不起。经得起检验。 忏读音:chàn (1)(名)佛教用语。 https://www.hao86.com/ciyu_view_98a50743ac98a507/
13.初中英语20222023学年九年级英语校本教材.doc(5)中国人形象思维好,理论思维差,西方人逻辑思维稍好些;(6)西方(不止是西方)受宗教信仰影响较大,虽然也在走向世俗化,中国大陆人分为两种---无神论者和迷信者,绝少有严肃的有神论者;(7)由于源自美国的大众文化的影响,全世界‘现代文化’方面变得是越来越像的,比如全世界都拜金,利益至上;(8)中国文化比较讲究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2369399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