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8年始,中国果酒行业迎来了长达三四年的高速发展,平均每年增速高达近200%。即便2020年疫情爆发以来,每年的增速依然达到50%-60%,远超白酒、啤酒、葡萄酒的增速。刚刚过去的2022年,受连续两三年的疫情和经济下行、消费不景气的影响,以及行业自身发展规律的影响,果酒行业开始进入深度调整期,虽然年度增速依然不会低于30%,市场规模接近200亿元,但是,不少果酒品牌销声匿迹了,资本投资的次数和金额锐减,产品高度同质化和产品复购率整体偏低的情况更加明显。
进入2023年,中国果酒行业将持续进行深度调整,在自主进行调整的内因驱动和市场、资本等外因的推动下,调整的力度将会更大,效果将会更加明显。
2023年,中国果酒行业将会进入头部品牌和头部企业强者愈强、优者更优,腰部品牌和腰部企业全面崛起的新时代。
一、更多消费场景的出现,将促使果酒产品更加丰富和多元
放眼目前的果酒市场,果酒产品的类型、口感,不可谓不众多、不让人眼花缭乱。这里面,既有果酒原料水果的丰富性因素,也有近年来突飞猛进的生产技术和工艺、设备等提升的因素。
配制型果酒方面,更是将进入一个百花齐放的新局面。除了水果之间的配制,以及花与水果、茶与水果、糯米与水果、蜂蜜与水果等市场上已有的产品外,相信在“法无禁止”和确保食品安全红线的前提下,还会创新出更多的混搭式配制型果酒,满足不同需求的年轻消费群体。
2022年有消费者市场调查发现,果酒的消费者市场已经逐步开始从一线城市的年轻女性白领转变为多形态消费者,包括男性、中青年消费者的占比正在快速上升。预计2023年酒体风味的多样性将更多地体现在市场上,果酒有望不再仅仅是只针对年轻人的产品,逐步从小众酒饮成为大众酒饮。如果说酸甜味只是一个针对入门酒民的关键词,那么,2023年的市场上一定会逐步出现针对成年人喜爱的包括苦味、涩味、酸味等在内的更加复杂、更有层次感的果酒产品。而那些坚持做原果发酵的果酒品牌,必将迎来属于自己的红利期。
此外,随着围炉煮酒、露营道具、佐餐伴侣等更多消费场景的出现和营造,果酒产品的形态也将会更加丰富和多元,更加细分市场,更加具有实用性。果酒的功能,将不仅仅是满足消费者口感需要,也包括了满足消费者的兴趣、场景营造、解压等多元需求。
二、餐饮、商超、酒馆等线下渠道将进入白热化的竞争态势
如果说前几年众多果酒品牌以线上销售渠道为主战场的话,2022年则已经发展到线上线下渠道遍地开花的局面。2023年,线下渠道将会成为主战场,尤其是餐饮、商超、酒馆和诸如加油站等特殊渠道,将进入白热化的竞争态势。
大家都知道,前几年涌入果酒赛道的多是曾经投资电子烟和从事互联网、品牌营销的企业、机构或人员,他们具有线上营销的思维,拥有线上营销的人员,长于线上营销;同时,他们缺乏线下营销的团队、渠道、资金。加之果酒消费的主力人群为90后乃至00后,习惯线上消费。所以,线上渠道的营销成为他们的主战场。
但是,由于线上销售面临的天花板瓶颈,以及同为代工或OEM产品导致的产品口感高度同质化,2022年以来开始进入血腥的价格之战,实力强的品牌利润开始降低,实力弱的品牌由于无利润甚至亏损而逐渐被淘汰出局。另一方面,无论白酒、啤酒、葡萄酒、洋酒,KA、CVS、夫妻店、餐饮、夜店、宴席、团购等线下销售才是主流和支柱。
毫无悬念,2023年,越来越多的有实力、有资源的果酒企业和品牌将抢占餐饮、商超、便利店、加油站、酒馆等线下渠道;一些新生果酒品牌将更加细分市场,抢占露营、音乐节、相亲会、婚庆、剧本杀等消费场景开展营销,或通过有趣好玩的百搭花样,或通过走心慰藉的惬意场景,打动消费者的内心,在强烈的情感共鸣中带来消费转化、增强品牌粘性。而在充分竞争、高度红海的线上渠道,则将是少数品牌果酒的天下。
此外,随着2022年年底国家通过了关于修改对外贸易法的决定,从2023年起取消对外贸易备案登记手续,所有企业自动获得进出口权利,2023年海外市场或将成为更多有供应链和品质保障的果酒企业和品牌新的增长点。海外市场的开拓,会逐渐成为更多果酒企业和品牌的战略发展方向。
众所周知,在酒类流通领域,有专门的白酒经销商、啤酒经销商、葡萄酒经销商、洋酒经销商,由于目前果酒市场规模太小和消费习惯、消费场景、消费文化的缺失,尽管近年来增速很快,但还是没有专门的果酒经销商出现。2022年始,在全国多地已有白酒经销商、葡萄酒经销商开始涉足果酒经销,虽然数量不大,而且多以定制自有品牌产品为主,但是,毕竟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2023年应该还不会出现有专门的果酒销售商,但是,一定会有更多的白酒经销商、葡萄酒经销商、啤酒经销商进入果酒销售序列。
三、供应链建设将成为未来的竞争壁垒
随着果酒市场的逐渐普及和去同质化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和迫切,以及品质、成本、工艺等把控的需要,2023年,果酒生产型企业将迎来发展的大好时机,尤其是拥有可控的原料基地、强大的产品研发能力、先进的生产设备、雄厚的资金实力和品牌知名度的果酒生产型企业。
进入2021年下半年起,诸如烟台嘉桐、四川威兰特、四川纳贡庄园等一批具有产品研发能力、先进的生产设备、雄厚的资金实力的果酒生产型企业,开始跳出单纯的生产模式,除了在生产厂区周边建立自有或品质可控的水果原料基地外,还分别在成都、上海、香港等综合条件更好的城市建立产品研发、品牌运营、物流仓储、市场营销等供应链平台,走“原料基建+研发创新+生产加工+仓储物流+市场营销+品牌建设”一体化发展道路,重点建设现代化的供应链体系,着力构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优势。梅见品牌果酒除了在重庆自建工厂,还在四川大邑县建立青梅种植基地、组建青梅研究院开展产品研发,从原料、工艺等各方面为产品品质打下了基础。这些布局,充分发挥了生产型企业的优势,有力地竖起了防火墙,形成了极强的竞争壁垒。
个别以网络营销为主的知名果酒品牌,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把控独有生产工艺或技术,以及确保产品品质的稳定性和一致性,也尝试性地深度介入供应链前端,或合资建厂、交叉持股、对赌收购,或产能买断、合作研发共享的新技术、新产品,确保在产品升级迭代上和竞争对手拉开差距。
毋庸置疑,2023年将有更多的果酒生产型企业会布局完整的供应链建设;同时,也会有越来越多的代加工、OEM品牌通过多种方式投资进入生产前端,把与代工厂的合作模式由简单的代工关系转为更深度的共生关系,把自己的未来从单一的线上营销牢牢扎根于线下供应链端。
另外,继五粮液、茅台、泸州老窖、江小白、古越龙山、上海贵酒等白酒之后,郎酒、舍得等更多的白酒企业有望2023年尝试性涉足果酒赛道。这些有资金实力、有人才、有品牌、有渠道的大品牌介入,作为后来者,一定会直接布局全产业链,而不会仅仅只是一个单一的果酒生产企业。
四、资本对果酒行业的融资由疯狂回归理性,且集中于头部品牌
究其原因,一是近年来疫情的影响导致社交消费频次减少、消费能力降低,销售量并不理想;二是产品高度同质化带来价格竞争激烈,销售利润并不可观;三是饮用场景和售卖渠道的有限,未能拉动销量的增长。再者,果酒行业是一个投资大、见效慢的尚需培育的新兴行业。
与此同时,在市场、渠道、资本、曝光率都将更多地集中头部品牌后,强者愈强,优者更优。可以预见,在2022年仅有梅见品牌果酒销售超过10亿元、不到10个单一品牌果酒销售超过亿元的基础上,2023年将会有更多品牌果酒加入亿元俱乐部,其中,超过10亿元的品牌果酒有望达到2-3个。
综上所述,2023年中国果酒行业虽然还将持续深度调整,但其发展速度依然会超过白酒、啤酒、葡萄酒,因为年轻一代消费者的大规模迭代,他们需要一个新的酒水品类来满足他们复杂多元的个性化需求。但是,行业发展不会再有前几年的疯狂,连续几年的超高增速发展是因为果酒产业整体的基数较小,以及部分资本的推波助澜所致。其实,虽然增速放缓,但经过大浪淘沙的深度调整之后,中国果酒行业才能进入理性、健康、稳定和可持续性的发展新阶段。
可以肯定地说,最终笑傲江湖的,一定是那些有情怀、有耐心、有实力、有文化、有专业、有供应链基础的,坚持长期主义的果酒品牌和企业。
【本文作者周劲松,系果酒产业生态增值联盟秘书长、《中国果酒产业年度发展报告》主编、CFWA中国果酒挑战大奖赛评选活动组委会主席、中国果酒产业发展未来大会组委会主席、果酒洞鉴自媒体创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