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离不开美食,我们也经常通过食物去感知和把握着周遭的世界。当《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出现在电视银屏上时,给人们带来了无限惊喜。这一系列纪录片用大气磅礴的姿态,描写了纷繁复杂的细腻社会人文故事。可以说是将美食类纪录片真正推向了大众视野,以至于现如今的很多美食纪录片都还有点它的影子。
在早些年,观众很容易就被诱人的食物画面而吸引,但在同类型节目多起来以后,怎样才能与其他美食纪录片作区别呢?这时候就需要靠宣传文案来帮忙了。而不同的文案,就像无数个无声的话语在倾述着大街小巷里人们的故事。
接下来放上5部美食纪录片的文案,让大家感受一下那些写在文案中的烟火故事。
《风味人间》是陈晓卿导演在2018年的又一大作,如果说“舌尖上的中国”突出的是中华美食,那么“风味人间”就注重于描绘人对食物倾注的感情。在汉语里,菜肴二字,不仅代表美味的不同形态,也指代烹饪的起点和终点。厨师,正是菜和肴之间的摆渡人,静默的食物被他们悄然赋予了生命。
《风味人间》的主题海报设计上,总有些江湖豪情的感觉。山海之间,落地生根,洪荒岁月的炉火明灭,时代巨变的波澜不惊,最终都不着声痕迹地投射在食物上,化作我们平凡的一日三餐。
纪录片中的内容的解说也十分的文艺。
环球同此凉热,边界逐渐模糊。然而,地球上多元的风土,依旧定时守信,孕育出多彩的食物,以古老的方式,静默的力量,帮助我们在日趋雷同的日常生活里,辨认对方,看清自己,山川依旧,风味不改。
从远古到今天,人类在这颗星球上,从未停止过迁移的脚步。有多少人远离故土,定居他乡,就有多少人追根溯源,寻找同族。食物也是如此,物种流传,食材碰撞,风味交融,造就多彩的饮食风貌。每一次,当我们追问自己来自何方,也开启了对风味的寻根之旅。
洪荒岁月的炉火明灭,时代巨变的波澜不惊,最终都不着痕迹的投射在食物上,化作我们平凡的一日三餐,每一个仔细品味的人,都会心怀感念,余味无穷。
烹饪的起点在哪里,终点又在何处,不同的民族有着自己的答案,当食物被称作菜和肴,在这两个汉字及其组合变化之间,经历了无数心手合一的塑造,呈现出风味的千姿百态,刀工火候,五味调和,不仅是中国人处理食物的方法,更隐含着他们的烹饪审美和处世哲学。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江湖之上,一直都流传着风味的故事,关于师承,关于门派,关于琢磨,关于顿悟。无论置身繁华闹市,还是深居乡野陋巷,世上的滋味就这样流转于餐桌,交织在冷暖人间。
原本是植物的自卫武器,却在不经意间为美食做了五彩斑斓的嫁衣,人类对香料的追逐,在地球上开辟出一条条路径,香气四溢,色彩纷呈,香味流转,气息交融,每一次相逢,都开启了人与食物的一场艳遇。
三餐茶饭,四季衣裳共同造就了一个叫家的地方,人因食物而聚,人不散,家就在,烟火人间,风味常存。
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江湖夜雨之后看到食物背后更多有意思的事情。风味,源于河海山野,流于市井街巷。每一个制造风味的人,也历练着自己的生存之道。庙堂之高,江湖之远,三尺灶台,阅尽五味人生。
对美食之道的追寻,从抚平每一条路开始,多一点舒适,多一点自在,品味经历带来的味道。
用古法压榨出的新滋味,像令人惊喜的老朋友,带着流年芬芳与你相遇。
新鲜食材是对美食的致敬,而尝遍所有美味,依旧贪恋的味道,我们称之为家。
美食是相逢最美好的理由,味道里都是满足,酒里有故事,故事里有你我。
与千百种美食相遇,与千百个人相识,与千百种人生相知相惜。
2018年12月,《风味人间》与故宫联名不仅推出了限量版的筷子,还在故宫举办了一场“风味之宴”,这场活动的海报也十分有特色。
莫管铜锅还是九宫格,只要筷子伸到同一口锅里,大家便是自己人了。
如果夜宵是一个城市的灵魂,那麻小永远都是最年轻的那一筷。
东北的烧烤摊是半个脱口秀现场,不管筷子在不在手,每个人都是段子手。
南方的湿冷不足为北方人道,福蓝人的命有半条是这一筷子辣椒给的。
风味之宴,十道风味之选,百年故宫深院,在宫墙夜宴饕餮之客,享口舌之欢,尝烟火人间。
《风味人间》系列在2019年推出了一个姊妹篇叫——《风味原产地潮汕》,通过每集十分钟的长度去介绍了20道潮汕风味美食,故事内容主要集中于介绍食物本身。动态的食物海报,十分可口诱人,让我们来感受一下吧。
精密的肌理不规则的孔洞仿佛月球的表面成千上万次的高强度碰撞改变了牛肉本来的面目也赋予了它们脱胎换骨的全新口感
几乎是最简单的加工方式最为普通的配料却保留了极致的海洋风味对于潮汕人来说它是坚持也是习惯
一道客家茶饮历经千年落地潮汕成为当地人种爱的美食一片普通茶叶化身为截然不同的形态演绎出独具特色的潮汕风味
在独特的中国历史演进中,饮食文化融合与流变是重要的推动力。人的迁徙带来食物的更新,展现出穿越时空的生命力。中国饮食文化有着显著的特色,展示着独特的价值观。千百年来,饮食已和我们的文化浑然一体无法分割。当今技术的进步,推动了世界的空前巨变。餐桌上新的变化,同样是时代潮流的印证。
“一日之计在于晨”,一日之计也在于早餐。如果让我细分一日三餐的话,早餐在国人心中无疑占据了沉甸甸的分量,因此中国的早餐文化也是十分丰富多彩的。
《早餐中国》是由王圣志执导,沈宏非、陈晓卿担任总顾问,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海峡卫视和腾讯视频合作的美食短纪录片。带领观众早起重回故乡,体味早餐里的人心激荡、早餐里的天长地久。
“一朝一食,打卡幸福”为主题这一组海报,热气腾腾的早餐店配上意味深长的暖心话,直戳人心。
我自问这辈子没做过坏事,除了忽略妈妈做的早餐。
如果对方喜欢你的话,能一起吃早餐才是真爱。
这口味是家乡的味道,坐在街边也留下了眼泪。
早餐是生活美学的开场白,谁说仪式感不重要。
喜欢一个城市的理由,从早餐的味道开始。
“早餐中国”从文案海报的设计上就很吸引人,用水彩画的风格去突出纪录片整体的一种人文情怀。
我们平常人和英雄好汉没法比,我们就想老了,过一些平淡的日子。
夫妻就像牙齿和舌尖,都会磕磕碰碰。
你是风儿我是沙,她是面食我是汤。
煎炸烹炒煮,一招一式,尽显侠者风范;酸甜苦辣鲜,一滋一味,灵魂香气纵横。灯红酒绿,人间烟火,处处彰显生存智慧。宵夜,不止是烧烤,都是生活啊!
《人生一串》是由哔哩哔哩和旗帜传媒联合出品的烧烤题材的纪录片,展现了全国各地独具特色的烧烤文化为主题,涉及近30个城市的500多家传奇烧烤摊。这部纪录片极具市井气息,把镜头从庙堂拉至寻常摊铺,真实地去展现烧烤的乐天内涵与江湖风味。
在第一季结束时,在片尾导演说“江湖路远,有缘来年再见”,现在,在万众期待之下,《人生一串》第二季,在2019年的夏天如约而至。
很多人痴迷烧烤,不只是因为戒不掉七荤八素的口腹之欲,更是因为戒不掉那些在深夜陪你说走就走的朋友。毕竟对于人生中大大小小的事情而言,没有什么是喊上朋友们撸一顿串儿解决不了的。
《人生一串2》开播倒计时的海报十分恰当地表现了“无肉不欢”的夜宵生活。
你有哪些,念念不忘的烧烤故事。
炭火还能烤出怎样的“八珍玉食”
放多少辣椒才能让人“七荤八素”
怎样的烧烤才让人“六神无主”
什么样的烧烤像人生一样“五味俱全”
烤什么蔬菜与肉相比依然“芳香四溢”
什么主食吃饱后还让人“垂涎三尺”
烤炉上的色与味怎样才能“两全其美”
7月11日的时候,《人生一串2》的总导演陈英杰调皮了一下,写了个散文诗来庆祝节目的开播。
闲时与你立黄昏炉前笑问串可温糟改名句不好意思
食物是一种念想哪怕是憋在剪辑机房里万念俱灰它仍像万灰当中一点绿生生不息
“出去吃点儿”深夜在健康养生、工期紧张、饱胀失眠构成的交叉火力之下,食欲总能闪转腾挪轻松将我们击败
又一年过去了人生一串第二季来了其中种种还是一言难尽只能跟朋友们稍事吆喝意思一下
希望这拨儿烧烤能让大家的晚宴更加香甜你那里的夜色也更加醉人我们也能回到烤炉前继续安心操持招待不周大家慢用
今晚,你又来了。关于烧烤,我们能聊点什么?这一年,我们又天南地北的走街串巷,逛了一圈。有道是奇葩烤法说不尽,刁钻口味道不明,想要再次开启黑夜之门,走进美味的故事,还是要先听懂那句霓虹深处的街头暗号——您几位啊?
《宵夜江湖》是一部从7月2日起开播的,由腾讯视频出品的讲述“宵夜生活”的纪录片。
美食只有大快朵颐才能酣畅淋漓;人生只有兼容百态才能驰聘江湖。看似简单的一顿宵夜,承载了不同身份人的情感诉求:食客用它满足口腹之欲,舒缓压力,维系感情;店主凭它赚钱生存,享受被人需要的快乐。
无论今天怎么难过,吃完这顿宵夜,吹完这瓶酒,明天该怎么整还是怎么整,和生活干仗其乐无穷。
一城一夜一滋味,见食见人见江湖。一条夜市半城烟火,最是抚慰人心。
天蓝蓝,海蓝蓝,一杯一杯往下传。一条大河波浪宽,端起这瓶咱就干。东北最硬劝酒嗑儿,老铁不会可不行!若想人不知,除非你干杯。
东风吹,战鼓擂,今天喝酒谁怕谁。
你不醉,我不醉,马路牙子谁来睡。
一条大河波浪宽,端起这瓶咱就干。
喝酒不喝白,感情上不来。
天蓝蓝,海蓝蓝,一杯一杯往下传。
朝辞白帝彩云间,半斤八两只等闲。
一过山海关,咔咔就是干。
九省通衢,历来商贸频密,南来北往,五行八作汇聚。武汉,最坦荡荡的城市——江城飒又稳,入夜闪得很。
找到心仪宵夜的人,在哪个城市都能找到家的感觉。
为什么专家建议晚餐要吃七分饱,因为另外三分要用来吃宵夜。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开播在即,7月1日《宵夜江湖》摄制组在街头采访,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种宵夜。在你们的心目中,宵夜是什么?
小时候忘不了的口味和回忆。
吃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一起吃的那个人。
一种肆无忌惮的解压方式。
匆忙中也不可错过的仪式感。
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没有刻意寻找有名的地方特色食物,而是在更多地在讲述一个人与食物的细小记忆,细水流长的感情。《一人食》每集教会你做一道菜,介绍一位有情趣的人,展现一种独立的生活方式,传递一股让人怡情的正能量。
主人公叫Stephenie,香港出生,曾经在英国念书,再跟父母移民澳洲,目前在上海做正面饮食(positiveeating)烹饪老师。
小时候上学,妈妈给主人公FENGYING_豐盈带了两个水煮蛋做早餐,途中就被她扔掉了。不是不喜欢吃,而是她觉得带鸡蛋上学不体面,不好看。长大后,在巴黎,很多时候赶着上班就做两个水煮蛋,带在巴士上吃,这时候她恨不得有妈妈在身旁给她,这不时都让她记忆到小时候的无知。
回到上海,是生命的另一个历程,当然还是没有妈妈在身旁,她开始自己做早餐,就是简单的中法合璧。做一些巴黎时候的回忆,例如芝士火腿;也做一些小时候妈妈的早餐回忆,例如叉烧包。而她最喜欢的,是经过香港变种的叉烧餐包。
主人公和谷多惠子是个设计师,一直在京都的华歌尔设计部工作;除了全职工作之外,她还有自己的服饰设计品牌,在周末,她就变身成为一个烹饪老师。有一天,多惠子与丈夫共进下午茶时收留了一直流浪猫,但是多惠子不喜欢猫,从不靠近她。
当多惠子的丈夫去世之后,家里就剩下她和猫咪,生活突然变成孤单一人,虽然从来都不喜欢猫,多惠子也尝试抚摸她,渐渐地就和猫咪的感情越来越深。一只受伤的流浪猫,跟本来不喜欢猫的主人相处,变成相依为命的好伙伴。伤痛造就了无尽的爱。
食物可以满足人们的胃,还可以抚慰人们的心。食物是我们的另一种“语言”,它为含蓄又不擅长表达情感的我们,细细道来我们心中的故事,这就是“美食纪录片”。
从上述的5部作品我们可以看出,现在的美食纪录片越来越注重在文案上下功夫。这能帮助作品在这个“美食纪录片”层出不穷的时代打出差异化,提高差异性,从而获得更多的观众。
不仅如此,这5部作品还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优秀文案案例,我们在欣赏的同时也值得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