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发展传统食养服务,预防和控制我国人群慢性病发生发展,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编制了《成人高尿酸血症与痛风食养指南(2024年版)》《成人肥胖食养指南(2024年版)》《儿童青少年肥胖食养指南(2024年版)》《成人慢性肾脏病食养指南(2024年版)》。
儿童青少年肥胖食养指南(2024年版)
一、《儿童青少年肥胖食养指南(2024年版)》制定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
《儿童青少年肥胖食养指南(2024年版)》(以下简称《指南》)的制定以满足人民健康需求为出发点,为预防和控制我国儿童青少年肥胖的发生发展,培养儿童青少年健康饮食习惯,促进健康成长,发展传统食养服务等提供科学指导。
《指南》制定的意义在于:
二、《指南》制定的依据是什么?
《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提出:
三、《指南》制定的原则是什么?
《指南》制定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国内外关于儿童青少年肥胖的食养指南较少。
在上述研究成果和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循证医学证据和专家共识,提出包括生活方式在内的儿童青少年肥胖食养方案建议。
五、《指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指南》根据儿童青少年肥胖特点,提出了食养原则和建议,在附录中详细介绍了肥胖儿童青少年的食物选择,肥胖不同证型食药物质推荐和食养方举例,以及不同地区、不同季节食谱示例和常见食物交换表等工具。其中,每个地区至少列举了3天的带量食谱(含食药物质)。
六、《指南》发布后如何使用
《指南》主要面向基层卫生工作者(包括营养指导人员)、2~17岁儿童青少年的家长和校医等,为儿童青少年肥胖的预防与控制提供食养指导。
鼓励基层卫生工作者(包括营养指导人员)结合工作需要及肥胖儿童青少年的具体情况,参考《指南》指导辅助预防和控制肥胖。
有其他合并症的肥胖儿童青少年,可参考本指南,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食养方案。《指南》为肥胖儿童青少年的食养指导,不可替代药物治疗。
七、《指南》中食谱的特点有哪些?
八、《指南》食谱使用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指南》的食谱示例是以10岁中等强度身体活动水平的肥胖儿童为例,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儿童青少年可根据《指南》中“2~17岁正常体重儿童青少年各类食物建议摄入量及能量需要量”(表1.1)进行适当增减,以满足不同年龄段儿童青少年控制体重的需要。
《指南》中食谱示例是按五大区域进行设计的,在具体使用时不需要照搬食谱示例,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依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23版)》等进行调整,编制出既受儿童青少年喜爱,又能达到营养均衡、能量适宜的食谱。
《指南》所列举的食谱仅从营养均衡、膳食搭配、能量控制等方面进行了设计,儿童青少年要结合身体活动进行体重控制。
九、《指南》如何体现中医食养的整体观?
《指南》体现了中医食养是整体饮食生活方式健康管理的一部分,不仅在病因、病机、诊疗上体现中医整体观念,对儿童青少年肥胖的病因进行多方面考量,也综合考虑儿童青少年肥胖诊疗的整体性,强调定期监测,科学指导体重管理,同时也指出传统食养需要结合现代营养学,从食材选择、烹饪方式、饮食行为等多方面促进儿童青少年长期健康。
《指南》在日常合理膳食中结合了中医食养方,调补有道。强调积极身体活动,保持身心健康这一整体健康观。
另外,《指南》食养原则和建议中提出多方合作,创造社会支持环境,也体现了人与社会环境是一个整体的观念。
食养原则和建议
包括:
1.小份多样,保持合理膳食结构。
2.辨证施食,因人因时因地制宜。
3.良好饮食行为,促进长期健康。
4.积极身体活动,保持身心健康。
5.多方合作,创造社会支持环境。
6.定期监测,科学指导体重管理。
1.小份多样,保持合理膳食结构
儿童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应保证平衡膳食,达到能量和营养素摄入量及比例适宜。
日常膳食做到食物多样,每天的食物应包括谷薯类、蔬菜水果、禽畜鱼蛋奶类和大豆坚果类;达到每天摄入12种以上食物,每周摄入25种以上食物。
选择小份量的食物以实现食物多样,根据不同年龄儿童青少年能量的需要量,控制食物摄入总量。
增加新鲜蔬菜水果、全谷物和杂豆在膳食中的比重;保证蛋白质摄入,选择富含优质蛋白质食物,如鱼、禽、蛋、瘦肉、奶及奶制品、大豆及其制品。
学龄前儿童(2~5岁)每天摄入350~500mL或相当量的奶及奶制品。学龄儿童(6~17岁)每天摄入300mL以上或相当量的奶及奶制品。
不同年龄段儿童青少年每日能量需要量和建议食物量见附录1。
尽量选择天然、新鲜食材,提高鱼类、蔬菜、大豆及其制品的摄入量,保证优质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摄入量;必要时补充复合营养素补充剂。控制精白米面的摄入,增加血糖生成指数较低的全谷物和杂豆摄入。
减少高油、高盐和高糖及能量密度较高的食物的摄入,如油炸食品、甜点、含糖饮料、糖果等。
肥胖儿童青少年减重过程中,建议膳食能量应在正常体重儿童青少年需要量的基础上减少20%左右。同时,膳食结构应有利于减轻饥饿感、增加饱腹感,适当增加微量营养素密度较高的食物。
(二)辨证施食,因人因时因地制宜。
肥胖儿童青少年食养要从中医整体观、辨证观出发,遵循首重脾胃的原则,兼顾合并症,因人因时因地施食。
根据不同地区地理环境特点、饮食习惯和食物供应特点,儿童青少年要选择适宜的食物,因地制宜进行食养。
如西北高原地区,多见寒冷干燥气候,饮食上宜多选择温阳散寒的牛羊肉等食物,东南沿海地区温暖潮湿,饮食上则宜清淡,可多食蔬菜、水果、鱼虾、豆制品等食物。
肥胖儿童青少年应顺应四时,遵循“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调养原则。
○春天阳气开始生发,应当早起,足量运动。
○夏季人体阳气外发,不可贪凉饮冷,避免损伤阳气。
○秋天易燥,要少食辛辣,适量多吃酸甘多汁的食物,如莲藕、苹果、梨、枇杷等。
○冬季天气寒冷,往往进食牛羊肉类较多,食用后体内容易积热,常吃会导致肺火旺盛,因此可添加些“甘寒”的食物如白萝卜、大白菜、百合、梨、苹果等,调剂平衡。
对肥胖儿童青少年进行中医辨证,开展系统的膳食管理和生活方式干预,要结合儿童青少年体质和身体状况,从食材选择到食物应用进行整体膳食管理,优化传统膳食结构。
养成健康饮食行为是预防和控制儿童青少年肥胖的重要途径。偏食、过食等不健康的饮食行为,易导致儿童青少年脾胃功能受损,运化失常,痰湿停聚,增加肥胖风险。
儿童青少年要做到不挑食偏食、不暴饮暴食,细嚼慢咽。进餐结束,立即离开餐桌。
一日三餐应定时定量,用餐时长适宜,早餐约20分钟,午餐或晚餐约30分钟;控制每餐膳食总能量的摄入,晚上9点以后尽可能不进食。
儿童青少年要合理安排三餐,强调吃好早餐,早餐、午餐、晚餐提供的能量应分别占全天总量的25%~30%、35%~40%、30%~35%。
肥胖儿童青少年进餐时建议先吃蔬菜,然后吃鱼禽肉蛋及豆类,最后吃谷薯类。
儿童青少年在选择零食时,应首选干净卫生、微量营养素密度较高的食物,如奶及奶制品、新鲜蔬菜水果、原味坚果;结合营养标签,少吃高油、高盐、高糖的过度加工食品;零食提供的能量不超过每日总能量的10%。
不喝含糖饮料,足量饮用清洁卫生的白水,少量多次。尽量在家就餐,在外就餐也要注重食物多样、合理搭配,保证适量的新鲜蔬菜、全谷物和杂豆摄入,控制动物性食物、油炸食品、甜食和饮料摄入。
充足的身体活动不仅能够促进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也能预防和控制肥胖。
学龄前儿童每天身体活动的总时长应达到3小时,包括至少2小时的户外活动。
学龄儿童应坚持每天运动,保证每天至少60分钟以有氧运动为主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如快走、骑车、游泳、球类运动等);包括每周至少3天强化肌肉力量和(或)骨健康的高强度/抗阻运动(如跳绳、跳远、攀爬器械、弹力带运动等)。
肥胖儿童青少年的运动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在运动处方师等专业人员的安全评估和指导下,结合自身运动能力制订运动方案,从每天20分钟中高强度身体活动开始,逐渐增加到每天20~60分钟,并养成长期运动习惯。
超重或肥胖儿童青少年每周至少进行3~4次、每次20~60分钟中高强度运动,包括每周至少3天强化肌肉力量和(或)骨健康的高强度/抗阻运动,鼓励多种运动方式结合。
肥胖儿童青少年可根据身体状况选择传统健身方式,增加运动的趣味性和多样性,如健身长拳、八段锦等。
家庭、学校和托幼机构是预防与控制儿童青少年肥胖的关键场所。家长应提高营养健康素养,为孩子提供营养均衡的食物,培养科学饮食习惯。
学校应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青少年特点设置营养教育课程,每学期不少于2课时;开足、上好体育课。通过以儿童青少年为中心的自主学习和同伴教育,结合中医药进校园,提高儿童青少年肥胖防控技能。
鼓励社区为儿童青少年肥胖防控提供支持性环境。通过讲座、入户示范、壁报等多种形式宣传肥胖防控知识;配备充足、适宜的儿童青少年运动场所。
鼓励食品、运动设备生产企业研制有助于儿童青少年体重管理的产品。
定期监测儿童青少年身高、体重和腰围等指标,分析动态变化,有助于早期发现异常趋势并采取有效措施。
鼓励肥胖儿童青少年测定体成分,明确肥胖特征。
对于体重正常的儿童青少年,建议家长至少每月测量并记录1次其身高和晨起空腹体重,并观察变化趋势;如有异常变化,应主动咨询医生或营养指导人员。
肥胖儿童青少年要在医生或营养指导人员的指导下进行体重管理。每周测量1次身高和晨起空腹体重,制定体重管理目标,评估儿童青少年的膳食、运动、睡眠、心理状况,制定膳食加运动的个体体重管理方案。通过参与、言传身教等方式鼓励肥胖儿童青少年做到平衡膳食,形成能够长期坚持的健康行为习惯,逐步达到健康体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