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方力通讯员莫小菲
香酥鸭、宫保鸡丁、木耳花菜、清炒莴笋……2月2日上午10时45分,杭州求是村的浙大五食堂,冒着热气的饭菜已经出锅。师傅们正忙着打包,米饭与菜分别装上满满一盒,已经打包好的饭菜在置餐台上整整齐齐码成了山。
“两荤两素15元,管饱!”说话之间,打包的师傅也没有停下手中的活儿。
中午11点半,食堂准时迎客。与以往不同的是,客人不能进门,大门边的窗户成了临时发餐窗口。
发餐的师傅与取餐的工作人员戴着口罩,没有过多的言语交流。
食堂负责人徐胜林告诉小时新闻记者,浙大五食堂作为求是社区食堂,日常提供早、中、晚三餐,平日来就餐的居民较多,尤其是老年人,不想做饭就来食堂解决,菜品选择多还省事。
现在特殊时期,出于安全考虑,就选择让居民打包带走,昨天第一天卖出70余份,估计接下来还会增加。
一名社区工作人员说,社区4000多户1万多居民中,60岁以上占30%,80岁以上老人有1600多人。
对于求是村的老年人而言,吃饭是个大问题,这些天看到一些老人出门,不是去买菜就是外出就餐。
为了减少居民外出,社区与食堂共同商讨方案,提供快餐外带和上门送餐服务,安排网格员为辖区内的高龄、孤寡或是行动不便的人群送餐上门,解决其后顾之忧。
品种多价格便宜,油条1块一根烧麦6毛,拌面2块5,是这附近口碑最响的食堂,公元大厦附近写字楼的人也会慕名来吃。
街道、社区、物业等工作人员可以告别点外卖的日子,每天吃上热腾腾的可口饭菜。
前来购餐的徐阿姨笑着说,一周没出门了,家里的菜也快吃完了,本来还担心吃饭问题,没想到政府考虑得如此周到,饭菜搭配合理,味道也很好。
眼下,疫情防控正处于关键时期。
求是社区食堂为战斗在一线的工作人员提供了坚强有力的后勤保障,也给予社区居民一份暖心与安心。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