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负盛名的葫芦鸡,是古都西安的传统名莱,素以皮酥肉嫩,香烂味醇著称,受到了中外顾客的赞赏,被誉为“长安第一味”。然而,却很少有人知道,这一佳味竟满含着厨师的斑斑血泪。
相传,葫芦鸡创始于唐玄宗礼吏尚书韦陟的家厨。据《酉阳杂俎》和《云仙杂记》记载,韦陟出生于官僚家庭,凭藉父兄的荫庇,贵为卿相,轻裘车马,锦衣玉食。他食用菜肴,极为讲究。在他的厨房中,水陆杂陈,泛出浓郁的香味,人们如果在他的厨房里停留一阵,归来时鼻口生香。时人曰:“人欲不饭筋骨舒,夤缘须入郇公厨。”(韦陟袭郇国公)韦陟穷奢极欲,命家厨烹制酥嫩的鸡肉。第一位厨师采用清煮后再汕炸的方法,韦陟尝后认为肉质太老,不合他的口味,命令家丁将这位厨师鞭打五十而致死。第二位厨师采取先煮、后蒸、再油炸的方法,酥嫩的要求都达到了,但由于经过三道工序,鸡肉脱骨,成为碎块。韦陟认为这么好吃的鸡肉却不成形,一定是厨师偷吃了,不容分说,将这位厨师活活打死了。第三位厨师吸取了前两位厨师的经验教训,把鸡捆扎起来,而后烹制。这样做出来的鸡,不但香醇酥嫩,而且形似葫芦。后来人们就把采用这种方法制做的鸡叫做“葫芦鸡”,一直流传至今。
葫芦鸡的传统选料是用西安城南三爻村的“倭倭鸡”,这种鸡饲养一年,净重二斤左右,肉质鲜嫩。制做时经过三道基本工序,即先清煮,后笼蒸,再油炸。清煮前必须将白条整鸡放清水中漂洗半小时,以除净血污。煮时,用麻丝将鸡捆成“葫芦”形状,待锅中凉水烧开,再把鸡投入,以保持鸡的整形。煮约半小时取出,盛于蒸盆,注入肉汤(以淹没鸡身为度),加绍酒、酱油、食盐,放上葱、姜、八角、元桂等,上笼蒸透。油炸技术要求极严,菜籽油烧八成熟,将整鸡投入油锅,用手勺轻轻转动,炸约半分钟,至鸡呈金黄色,立即倒入铁笊篱内沥油,随即放入菜盘上桌,另带椒盐小碟蘸着吃。
北国珍馐酿发菜
被誉为西安饭庄十大名莱之一的“酿金钱发菜”,形似金钱,软滑爽口,营养丰富,历来一直受到人们的欢迎,国内外来宾一经品尝,莫不交口称赞。
“酿金钱发菜”之所以受到欢迎,在于它奇异的形态和隽永的美味。发菜因其色黑,形如乱发而得名。李笠翁在其《闲情偶集·饮馔部》有这样一段记载:“菜有色相最奇,而为本草食物志诸书之所不载者,则西秦所产之头发莱是也。予为秦客,传食于塞上诸侯,一日脂车将发,见坑上有物,俨然乱发一卷,谬谓婢子栉发所遗,将欲委之而去。婢子曰不然,群公所饷之物也。询之土人,知为头发菜,浸以滚水,拌以姜醋,其可口倍于藕丝、鹿角等菜,携归饷客,无不奇之,谓珍错中所未见”。
发菜系孢子植物,是一种野生的陆生藻类,但又与一般藻类不同,由多数单细胞个体连成长串,贴地生长在荒漠胶状植物的下面,偶尔也生长在溪水之中,所以又称为“地毛”。每年十一月至翌年五月,是发莱的采收季节。此时,在戈壁荒漠的草丛中,一丛丛天然生长的发菜,举目皆是。人们从沙草地中将它轻轻搂起,剔去杂草树枝及其它杂质,经过挑选整理,晒干即成为干发菜。质量好的发菜,发丝细长,色泽乌黑,水发后变为黑绿色,质地柔韧。这种菜产于甘肃、陕西、宁夏、内蒙古、青海和新疆一带,中原和江南难于得到,所以清人李笠翁云:“发菜之得至江南,亦千载一时之至奉也。”
发菜的营养价值很高,据分析:每100克发菜中,含有蛋白质20.3克,碳水北合物56.4克,钙2560毫克,铁200毫克,营养成分高于同量的肉类与蛋类。此外,发菜味甘性凉,具有利尿、化痰止咳、解毒、滋补、、顺肠、理肺等功效,对高血压、佝偻病、营养不良、慢性气管炎、妇女月经不调等病都有一定疗效。
“酿金钱发菜”始于盛唐,相传,唐代长安商人王元宝嗜吃发菜,每餐都要有一盘发菜佐食。后来王元宝成为国中豪富,都中商人以为王元宝的发迹,是吃了发菜的缘故。所以纷纷仿效食用,并让厨师做成金钱形状,寓意“发财致富”。从此,“酿金钱发菜”世代流传。直至解放前的西安,还有些富商大贾举办宴席,第一道菜,多是“酿金钱发菜”。当然,意思无非是讨个吉利,祝愿发财而已。
“酿金钱发菜”的用料是:以二两发菜为主料,以两张鸡蛋皮、三两鸡脯肉、三个蛋清和少许黄蛋糕为配料。先将发菜用温水袍开,淘洗干净,投入开水中稍焯一下,捞出,加盐、味精和绍酒拌匀。再将鸡脯肉斩成泥茸,加清水、蛋清,湿淀粉拌匀,放入食盐、味精用力搅拌,直至发起;再将熟猪油一两(温度在四十度以下)倒入搅匀,制成“酿子”。然后将蛋皮摊开,先抹一层“酿子”,摊上一层发菜,发菜上再抹一层鸡“酿子”,酿子上加一层黄蛋糕,卷起上笼。蒸约二至三分钟取出,切成七至八毫米厚、形如金钱的片,装入汤碗,浇入鸡汤即成。
饶有风趣的锅子鱼
奶汤锅子鱼用铜火锅为炊具,以黄河鲤鱼为主料,煨以汁如乳的荤汤,上席后点燃白酒,香气四溢,饶有风趣。
火锅创始于南北朝。据《北史》记载,我国古代有一个称为“獠”(liao)的少数民族,“铸铜为器,大口宽腹,名曰‘铜爨’(cuan),且薄且轻,易于熟食”。这就是我国最早的“铜火锅”。到了唐代,又有一种叫“暖锅”的小火炉,里面装上炭火,上面放上陶制的砂锅,百鲜俱陈,任客烹煮,暖意融融,助人食兴,故名“暖锅”。唐代大诗人自居易“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诗中的“小火炉”,即是这种“暖锅”。北宋汴京,火锅在市肆间已不鲜见,元代以后,又传来了蒙古人涮牛、羊肉的食法,进一步丰富了“火锅”的内容。公元十七世纪,清官御膳房的“膳单”上,把猎来的松鸡、山鸡、狍鹿、野鹿之类的“野意火锅”,呈列在佳肴之首。“火锅”在全国盛兴,是十八世纪中叶的事。由于乾隆喜欢饮酒作诗吃火锅,所以在乾隆儿次下江南时,所到之处,都为他准备了火锅。当乾隆退位、新皇帝登基之始的嘉庆元年,文武百官朝贺以后,在宫中摆设了一千五百五十多只火锅,成为历史上最盛大的“火锅宴”。自此,民间火锅大为盛行。除羊肉涮锅外,相继出现了白肉火锅、什锦火锅,菊花火锅、广东火锅等多种不同风味的火锅。
黄河鲤鱼,体色金黄,肉味纯正,鲜嫩肥美,自古以来就被视为珍品。《诗经》里有“岂其食鱼,必河之鲤”的说法,汉乐府《羽林郎》里有“就我求珍肴,金盘脍鲤鱼”的诗句。在唐代,因为皇帝姓李,“李”与“鲤”是谐音,把“鲤鱼”视为神龙,一般是不能随便上筵席的。只是由于鲤鱼具有利水消肿、下气温补的医疗功能,所以后来长安的厨师则参照《食医心镜》“鲤鱼一尾,切作脍,以姜、醋食之”可以医治“上气咳嗽、胸部胀满而气喘之症”的记载,把唐代“乳酿鱼”选用其它鱼种改变为鲤鱼,并在烹调技艺上作了进一步的改进,才发展为“奶汤锅子鱼”的。
“奶汤锅子鱼”不同于一般的火锅涮肉,它不用开水或一般的肉汤,而是用鸡、鸭、肘子和骨头等煨成其汁如乳的“奶汤”。也不用生鱼肉投入火锅涮着吃,而是将活鲤鱼去鳞开膛,除去内脏,漂洗干净,切成瓦块形状,与葱、姜一起投入炒勺颠翻几下,加入绍酒、盐,再加“奶汤”、火腿片、玉兰片、香菇片等,烧约三分钟,才盛入火锅内上席。上席时将锅下的白酒点燃,待锅子的“奶汤”烧开,香气四溢,即用筷子将鱼块挟出,蘸姜醋汁食用。此菜鱼肉细嫩,汤浓味鲜,又有火腿、冬笋、香菇作配料,使之更加相得益彰
锦上添花的枸杞炖银耳
“枸杞炖银耳”,是由枸杞和银耳两味名贵中药炖制而成。不但香甜可口,红白相间,相映成趣,而且具有添补健身的功能,是西安的风味名羹。
相传,辅佐刘邦兴汉灭楚的“三杰”之一的张良,运筹帷幄,屡建奇功,是汉皇朝的开国元勋;汉政权建立后,眼看着刘邦、吕后对韩信、彭越、英布、肖何等开国大臣,不是谋杀,就是监禁,使他想起了“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死”的古训。为了免遭诛戮,决心急流勇退,辞官归隐。虽然封为留侯,但却从此再不参与朝政。后来竟跑到偏僻的留坝县学道去了(留坝县有张良庙,至今尚存)。他在隐居期间,常常以当地所产的银耳清炖为食,寓意“清白”。
隋末唐初,房玄令和杜如晦协助李世民削平群雄,统一全国,建立唐朝。后来房任尚书左仆射,杜任尚书右仆射,共掌朝政,当时人合称“房杜”,是历史上有名的宰相。他们认为,大丈夫决不能唯图自己有个“清白”的名声,只要死得有价值,为什么不能抛头洒.血呢所以又在清炖银耳的基础上,加入润肺补肾、生津益气、色红似血的枸杞,形成了后世的“枸杞炖银耳”。它是筵席上一道珍贵名羹,还是老少咸宜的滋补品。其炖制方法是:
原料:银耳三钱,枸杞一钱,冰糖三两,白糖一两,蛋清少许。
制作方法:先将枸杞用冷水淘洗干净。另将洗净的银耳放入温水中胀发三十至六十分钟,取出择去杂质。泡入清水中。接着取砂锅洗净放旺火上,加清水烧开,投入蛋清、冰糖、白糖用勺搅拌,烧滚后撇去浮沫,待糖汁清白时,将铃好的银耳、枸杞投入锅内,稍炖片刻,倒入大汤碗内上桌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