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姆士的厨房I坐2小时高铁都要去吃它!论好吃讲究,它排第一!不看太亏!!!贵州卫视《詹姆士的厨房》|2021-05-0112:00
一壶浓茶,一碗干丝,点心等现做现蒸的,不急,茶慢慢品,闲话慢慢说,窗外春光正好,江南的风氤氲……
诗酒繁华地,富贵温柔乡。扬州人的一天从吃早茶开始。
托大运河的福,扬州南连以丝绸和茶叶闻名的杭州,北连都城洛阳与长安,时人称“扬一益二”,富商巨贾们“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而文人骚客则“烟花三月下扬州”。
扬州人吃早茶的习惯从盐商时代开始盛行。明清时期,淮扬一带盐业发达,商贸往来,发展出了以精致见长的淮扬菜文化,而早茶也一脉相承。
扬州早茶沿袭了淮扬菜的风格,曾令乾隆帝也念念不忘。比如扬州趣园茶社原为盐商府第,乾隆四次前来,还赐名“趣园”~
到了道光年间,盐法改革,许多盐商家道败落,好些园林又被改成茶社,越来越多的平民百姓吃起了早茶。
“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清晨一杯香茗相伴,边吃喝边聊天,晚上去澡堂泡个澡,神仙不过如此~
扬州人喜欢管“吃早茶”叫作“小雅下子”,管茶肆叫茶社。扬州茶社也吃各种包子点心,品类繁多,有点像广东人的“饮茶”。
【吃了烫干丝,就是自己人了】
热菜之后是冷碟:肴肉。
肴肉又叫水晶肴蹄,颜色透亮,这道菜可是开国大典四味冷碟之一,也是必出现在早茶宴席的冷碟。
【头顶着一层晶莹剔透的皮冻】
制作方法是用猪前蹄肉,脱骨后在白卤水中煮到皮肉分离,溶出胶质,再定型,切片,造型美观,入口香软,色泽宜人~
有诗云:“果老闻香下仙驹,只为硝肉至南徐。蟠桃盛会暂不去,食得美味倒骑。”硝肉就是后来的肴肉。
话说八仙之一的张果老为什么要倒骑驴呢因为他吃得不过瘾,又怕赶不上蟠桃盛会,只好倒骑毛驴,恋恋不舍地望着镇江的这个小店,然后腾空而去。
扬州的蒸笼里,藏着江南的温柔
据说,乾隆巡游到扬州时,扬州的官吏聘请名厨,别出心裁,精心制作了五丁包子。
当冒着热气的包子呈献给皇帝,乾隆心想,一道点心,何足道哉。哪知一经品尝,不禁叫好,盛赞道:“滋养而不过补,味美而不过鲜,油香而不过腻,松脆而不过硬,细嫩而不过软。”
扬州五丁包子,一经乾隆的御评,即刻名播大江南北。
当然,还有脆嫩时鲜的荠菜包。
“菜选那最嫩的,剁成泥,加一点儿糖一点儿油,蒸得白生生的,热腾腾的,到口轻松地化去,留下一丝儿余味。”朱自清这么描述。
汤包:轻轻提,慢慢移。先开窗,后喝汤。
说到扬州汤包,最有名的当属蟹黄汤包。但是在本地人日常的早茶里,还是小笼汤包更为常见。
【小笼汤包:超可爱】
汤包分为大汤包和小汤包,吃法也各有花样。小汤包以鲜肉馅为主,婴儿拳头大小,普通的一笼能装五六个;大的则通常是蟹黄汤包,一个成人手掌大小,堪称汤包里的巨无霸。
【蟹黄汤包:一个盘子只能装一个】
对于吃汤包,扬州人都有一个口耳相传的小秘诀:轻轻提,慢慢移。先开窗,后喝汤。
蟹黄汤包用吸管,仪式感极强!小汤包则夹了放在碟子里,用牙轻轻咬出小口,吹一吹,刺溜一口,满口鲜香。
【清亮汤汁流出来的瞬间,心都化了】
松子烧麦:咸口糯米烧卖的扛把子!
结实的碳水小炸弹,特别好吃。糯米用酱油调过味,吃起来油油润润,有温润香气的松子配上莹润的糯米,加上笋和肉丁,真的很难不好吃啊~
其实啊,千层油糕和翡翠烧卖都不是扬州本来就有的,据说是光绪末年,从福州传入。
扬州人的早茶喜欢用千层糕来结束,大概是这唇齿间留下的软糯香甜,能让一整天都变“甜”吧~
江南的滋味,都在面里~
【虾籽饺面,我饿了】
“饺面”的面条里混有“碱”,颜色看上去有些黄,但口感有劲道,用扬州话说叫“有嗷觉”(有嚼劲)。
虾籽饺面是以虾籽熬汤,汤本身就是味道的累积,香气扑鼻诱人。精华都在汤里,看上去毫不起眼的面汤中满是鲜美滋味,喝到碗底,就会有许多虾籽展现在眼前!货真价实!
当然,也有单纯的虾籽面:
或者单纯的虾籽馄饨:
这里要说一下,虾籽馄饨不是虾籽馅儿,而是里面使用了虾籽酱油或者加入了虾籽,来扬州一定要尝尝,别有一番风味。
当然,面还有现炒的浇头的!
作为内脏爱好者的小编,自然不能错过肥肠猪肝!下单后就听见后厨轰隆隆现炒,端上来都是热气腾腾!
果然讲究!
现炒的肥肠猪肝,直接淋入面中,这叫“浇头”。
福运爆棚的小编还收到了一个“彩蛋”:老板还送了我们三颗蟹黄汤圆:“蟹黄都是去年秋天家里人自己挑出来冷冻储存的,真材实料!”
入口Q弹软糯、蟹鲜饱满,虽不是蟹的季节,却能大快朵颐,安逸~
其实啊,不管有没有早茶吃,早起好好吃早餐,是对每一天最大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