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一个冬天和漫长的疫情“宅家”洗礼,身材是否变形?夏衣是否能穿?
身材变形只是表象,肥胖对我们的身心健康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
超重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也不容忽视,过胖的体型、来自同学的嘲笑都可能产生自卑心理,进而造成性格缺陷、甚至抑郁。
既往多项研究表明,饮食、运动、心理、药物甚至手术干预等复合减重方式,可以在降低肥胖程度的基础上,有效降低血压,改善血脂、血糖、肝肾功能和心血管功能,提升社交自信,并能减少远期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的发病风险。
手术治疗
减重与代谢手术
减重与代谢手术是逐渐成熟的减重方式之一,主要针对成年肥胖及代谢性疾病患者,通常需要满足以下条件方可手术:
1)单纯性肥胖:BMI>32.5,或27.5 2)2型糖尿病:BMI>27.5,或25 虽然减重手术效果十分显著,但对于处于生长发育期的16岁以下青少年,我们应该谨慎而为。 以生活方式干预为主,饮食控制和运动锻炼永远是主线,若经积极干预无法取得较满意效果或出现代谢并发症,可以酌情使用药物治疗。 下面就让我们请临床营养科医生来讲讲如何控制饮食,请运动医学科专家讲讲运动时如何避免损伤。 饮食控制 美味又享瘦 一直闷在家里,最远的距离是取外卖,最多的运动是“坐卧躺”,营养师建议安全且可持续的热卡数,一般女性在800kcal/天左右,男性在1400kcal/天左右,搭配合理的话,不太会导致低血糖和酮症。 巧妙搭配结构餐 一般来说,早、中、晚的正餐尽量是“结构餐”,基本款的“三件套”为:主食+蔬菜+蛋白质类食物。 以中餐为例 低配三件套:米饭+炒青菜+卤蛋 中配三件套:燕麦米饭+香菇炒青菜+粉蒸肉排 高配三件套:燕麦紫米糙米饭+芝麻腐皮拌菠菜+豆豉蒸鳕鱼 主食也就是通常的米饭、杂粮粥、面条、面包、烙饼等;蛋白质类食物主要为畜、禽、水产、奶类、蛋类和豆制品;蔬菜特别强调深色的低热能蔬菜,基本上是那些深绿色叶菜、深红、深黄、深紫色的茄果类和瓜菜(番茄、茄子、彩椒等)。 结构餐强调主食、蔬菜和蛋白质三类都要有,具体食物可以调换,但是不能缺少某一大类。 正餐之外,建议安排1~2次“高质量加餐”(不是高热量加餐),包括酸奶100ml、坚果15g或水果200g。 进餐小技巧 吃得慢:单是进餐这项“活动”,吃得慢的人就比吃得快的人消耗热量要多;吃得慢,也更能容易抓住下丘脑发出的饱腹感信号,七八分饱时便可以主动停止进餐,不至于撑到了才感觉需要放筷子,也减轻了用“意志力”来克制自己“少吃”的精神压力。 改三餐为日间迷你小餐:食欲出自天然,饥饿在所难免。正餐不要过于丰盛,可以把三顿饭改成日间多次的迷你小餐,让饥饿感落到下一次进餐——既分散热能,又安慰肚腹。 先吃蔬菜后吃米饭:蔬菜相对热量低,先吃蔬菜容易占住胃容量,也比先吃米饭所造成的血糖反应要低。 使用分隔餐盘:一家人一起吃饭,常常不知道自己吃了多少。节食的人不妨给自己准备一个分格餐盘,建议主食、蔬菜、荤菜的体积比例为1:2:1。 安排几周轻断食 轻断食一般是一周当中5天正常饮食,不连续的2天采用低热卡饮食,一般为女性500kcal/天,男性600kcal/天;可以选择这2天中午餐不吃。 实在不耐饿的话建议用“单品种、好计量”的食物来充饥,比如1个苹果或1杯酸奶或1个鸡蛋,同时注意摄入充足水分。 偶尔低频率饿一下,身体可耐受,从一周来说,也扣掉了不少热量,总体上达到降低能量摄入的目的。 运动控制 科学锻炼,避免损伤 “宅”家办公,运动量受限,体重却毫不受限,要想控制体重,科学锻炼的同时,要避免运动损伤的发生,防止过度锻炼。 运动前热身 热身能够增强韧带的柔韧度,减轻运动过程中造成的损伤,防止因运动幅度过大导致的韧带撕裂或其他运动损伤。 适当的热身运动包括慢跑、身体各大关节的活动、肌肉韧带的拉伸练习,或者用一些非常轻的重量或阻力带来锻炼肌肉。 选择适宜的运动 不同年龄段、不同健康状况的人可以选择不同的运动方式。 顶级期刊《柳叶刀》精神病学分刊发布了一篇涉及120万人的研究,研究发现,团队锻炼、骑单车和有氧体操3项运动对精神健康是最有利的。 对身体健康者来说,最佳锻炼方式是挥拍运动,比如网球、羽毛球等,游泳和有氧运动紧随其后。但并不是所有人均适合挥拍运动,例如严重心肺疾病、肩袖损伤、骨质疏松等人群就不宜进行挥拍运动。 运动强度应循序渐进 想要瞬间“瘦如闪电”无异于揠苗助长,因而即刻的高强度运动不仅不可持续,而且还有害。 在居家防疫期间,运动强度须适宜。强度过低,没有效果,强度过高,会导致身体机能失调,免疫功能下降,增加运动损伤风险。因此,特别忌讳“平常不运动、锻炼搞突击。” 增强核心力量 不论你适合何种运动方式,增强核心力量应放到每日的训练当中。 穿着适合运动的衣物 缺乏适当的运动装也会造成运动损伤。 运动服装多偏向于轻薄、柔软、耐穿、易洗快干。高性能的运动服可以最大程度地提高服装的舒适性,同时最小程度地减小意外伤害或肌肉受损的危险,以及降低摩擦和阻力。 搭配上一双合适的运动鞋,能很好地起到缓冲和保护作用。 均衡饮食,补充水分 饮食和锻炼同样重要。 碳水化合物不仅能为你的锻炼提供能量,还能为你的恢复和下一次锻炼补充糖原储备。 运动时根据排汗情况,多次平均补充适量的水分。 运动后要注重糖的补充,可在白开水中加些糖饮用,保持一定的血糖浓度。锻炼后适量蛋白质的摄入也有助于修复损耗。 重视身体给的“反馈” 锻炼是一件困难的事,但不应该有疼痛。 如果身体向你发出疼痛的信号,包括抽筋、突然扭伤,就不要再难为身体,适当休息,尽可能避免疼痛的姿势或动作。 如果感冒或有其他疾病,不应给身体太多额外的“负担”。如果你的免疫系统低下,可能还会因锻炼而生病。过度锻炼的危害可能比不锻炼还大。 要善待自己的身体,必要时让它休息。 对于有慢性病的人群,尽量在医生或专家的指导下科学运动,避免不必要的运动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