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英国饮食文化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式菜肴的翻译尤其要注意翻译与文化的关系,因为许多中式菜肴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而且许多菜点的命名为食客添情助兴。比如,许多菜肴常以中华民族喜闻乐见的动、植物和象征荣华富贵的物品来命名,或带有民间色彩,或带有艺术性,力求雅典、美妙,富于文采,用以迎合食客们审美的食趣,寓意吉祥的祝愿。通过菜肴名称这一窗口,食客可以领略中国文化特别是民俗文化的绚丽多彩,领略到中国烹饪的浩瀚繁杂,博大精深。因此,翻译中式菜肴时我们需要做到“再现源语文化特征和再现源语文化信息”。
一、烹饪文化及烹饪方法的英译
中国菜烹饪的过程复杂,包括备料、刀工、火候、烹法等方面。要熟练而准确地将中式菜肴英译,除了熟知菜肴常用原料的英译外,还必须对菜的加工、烹饪及其在英语中的对应语了如指掌。
1.刀工(cutting
中国烹饪,刀工十分讲究,历来有“三分原料,七分加工”的说法,厨师总是因料施刀,根据不同的原料,采用不同的切割法,横刀、直刀、厚刀、薄刀、切花等,刀法对菜的质量有莫大的影响。譬如切猪、牛肉,猪、牛肉是有纹理的,顺着文理切,纤维长,炒出来的肉就韧。所以,炒肉片的肉,切时要横着纹理切。
翻译工作者为了译好菜名,应该了解中国菜的一些刀法。
有些中国菜的原料正式开切前,要有所加工,如去鳞(scaling)、剥皮(skinning)、剔骨(boning)、脱壳(shelling)、腌制(pick-ling)等。去鳞鱼译为(scaledrsh)、去皮肉(skinnedpork),剔骨鸡(bonedchicken)、虾仁(shelledshrimp)、咸蛋(saltedegg)、皮蛋(preservedegg)、酸菜(pickledvegetables),等等。
切中国菜常用的刀法有:切片(slicing)、切丝(shredding),切丁(dicing)、切柳(rlleting)、切方块(cubing)、剁碎(mining)、捣烂(mashing),酿(stuffing)等。刀法英译时往往用动词的过去分词形式或是名词表达。如:肉片(slicedpork或porkslices)、鸡丁(dicedchicken或chickendices)、肉饼(minedmeat或meatmince)、蒜泥(mashedgarlic或garlicmash)、等等。
2.火候(cookingtemperatures)
3.烹饪方法(cookingtechniques)
中国菜的烹饪方法很多,为了方便翻译,可把中国菜常用的烹饪技法作如下分类。
一是煲、煮、炖。煲、煮、炖的共同特点是把食物置于有水的炊具中,然后加温,使食物变熟。煲(stewed):把食物放人一个煲中,加水加温煮。如,煲牛脯(StewBrisketorStewedBrisket)。煮(boiled):把食物放在有水的锅里煮。如,煮鸡蛋(BoiledEgg)。煮有快煮和慢煮(instantboiling/quick一boilingandslow一boiling)两种。炖(stewed):垠煮食品使之熟烂。如,炖肉(StewedPork)。
二是煎、炒、炸。煎、炒、炸的共同之处是烹制食品不用水,只用油。将油置于锅内,加高温使食物至熟。“煎、炒、炸”译为英语时均用场(-ing)一词,只是加不同的修饰语。煎(friedorpan一fried)锅里放少量的油加热,把食物置于其中使表面至黄。如,煎鱼(FriedFish)。炒(sti;一fried):锅里放少量的油加热,后放人食物并不停翻炒直至熟。如,炒鱿鱼(Stir一friedSlicedSquid)。然而,“炒蛋”的英译却是ScrambledEgg,不译Sti:一friedEgg。另有一词是“爆"(quick一fried),"爆”是炒的一种方式,快速的炒使食物至熟。如,爆牛肉(Quick一friedBeef)。炸(deep一fried):把食物放进滚沸的油里使之熟。炸有“干炸”(drydeep一fried)、软炸(softdeep一fried)和酥炸(crispdeep一fried)之分,翻译时,一般均译为deep一fried。如,炸排骨(Deep一friedSpareribs)。
三是烧、炯、扒。烧(braised):先用油炸,后加进酱油等作料烧。如,红烧鲤鱼(BraisedCarpwithBrownSauce)。炯(braised):紧盖锅盖,用文火把食物煮熟或炖烂。如,黄炯鸭块(BraisedDuckwithBrownSauce)。扒(stewedorbraised):用文火将食物喂或炖烂。如,扒羊肉(StewedorBraisedMutton)。
四是烘、烤、焙。烘、烤、焙共同之处是食物与明火直接接触或放在铁架上烧,或者放在烤箱里烤。烘(baked):用火或热气使食物变热、变干至熟。如,烘面包(BakedBread)。烤(roast,barbecued):食物在火上烤使之干、至熟。如,烤鸭(RoastDuck,这是唯一不用过去分词的译法)叉烤肉(Barbe-cuedPork)。焙(baked):用干热使食物变至熟。如、焙土豆片(BakedPotatoChips)。
五是蒸、熏、灼(余)、酿(填)。蒸(steamed):利用水蒸气的热力使食物热至熟。如,粉蒸肉(SteamedPorkwithRiceFlour)。熏(smoked):用烟熏来调制食品,使其有一种特殊味道。如,熏鱼(SmokedFish)。灼、余(scalded):如,白灼基围虾(ScaldedShrimps),永花生米(ScaldedPeanut)。酿、填(stuffed):如,酿豆腐(BeanCurdStuffedwithMincedPork),酉良卿鱼(StewedCarpStuffedwithMincedPork)。
以上列举的是中国菜的一些主要烹饪方法。只要熟悉这些技法,翻译起来就会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二、饮食文化与菜肴英译的技巧
现今的中国菜肴英译方法普遍采用音译、直译(写实)、意译(写意)和直译、意译相结合的方法,但有一趋向值得注意,即崇尚“写意”型,也就是另一意义上的“写实”型,一味摒弃菜名中代表中国饮食文化的“行话隐语”,只图使人了解菜式的实际意义,而忽略了其中寓含的文化精华,有人说这样就可以避免使人被复杂古怪的菜名搞的一头雾水,食欲大减。笔者认为大可不必,这种舍本逐末的做法不仅会使食客食欲大减,而且还会使对中国文化神往不已的外国朋友们大失所望。菜名的英译,应尽可能保留其富含的文化色彩。以下从保留中国文化色彩与中菜命名这两个方面来探讨中菜英译的技巧。
第一,以菜式原料和烹饪方法命名的中菜,即所谓的“写实型”,大都可以采用直译法。中国饮食资源极其丰富,烹饪方法更是难以计数,大都是国外未必有的,所以在这一情况下直译当然也可以保留文化色彩。这一观点在现今翻译界也是大都认同的。如:
清蒸甲鱼SteamedTurtle菠萝鸭片SlicedDuckwithPine-apple红烧全鱼FishwithBrownSauce香菇蒸鸡SteamedChickenwithMushroom。此类菜名的英译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烹饪方法一般以动词的过去分词形式出现;二是一个菜式中如果不止一种原料,翻译时一般译作“烹饪方式+主料+with+其他配料”。如:青椒牛肉丝Stir一friedShreddedBeefwithGreenPepper。三是一个菜式中,如采用特别的酱料和作料,可在译名后加“within+酱(作)料”。例如:油浸绍鱼SteamedPomfretinOil;蚝油鸡球ChickenBallswithOysterSauce。四是有些菜式,烹饪方法并不十分重要,可以不译出来。如:蟹粉鱼唇Shark’sLipwithCrabmeat。
第二,以地名命名的菜式在英译过程中要注意保留本土文化,反映地方特色烹饪技艺和风味。此类菜名可有三种译法。一是直译地名原料法。如:广东香肠GuangdongSausage。二是菜名反映地方风味时,英译时可在地名后加style(风味)。如:京酱牛肉BeefCookedwithSoySauce,BeijingStyle。三是菜名中的原料为地方特产时,其译名为:烹饪方法+地名+原料。如:南京板鸭SteamedNanjingDuck。
有些菜式各地皆有,而某处的特别独到有名,英译时即使原菜名中无地名,也可在后面加上地名,如粤菜有一名菜叉烧,是香料腌制的一种烤瘦肉,为广东特有。如果译为一般的烤肉,译文就未尽菜谱之意。因此,叉烧可译为Roast印icedFilletofPork,GuangdongStyle。又如潮洲烧雁鹅,可译为ChaozhouRoastGoose或RoastGoose,ChaozhouStyle。
第三,中国独有的特色食品的英译,音译法是得到普遍认可的。如饺子、粽子、点心、锅贴、测羊肉都可音译为Jiaozi,Zongzi,Dianxin,Guotie,Shuanyangrou,再辅以简明解释。
第四,以药膳命名者。中药是我国独有的宝贵财富,自古以来,人们就知道与饮食巧妙的结合起来,制成药膳,这是中国饮食文化的特色之一。如今人们越来越重视药膳的营养、保健、治病和延年益寿的作用,各大餐厅饭店里均有药膳菜肴。做好此类菜名的英译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工作。常见的药膳菜肴有:构祀粥,西洋参炖鸡,双鞭壮阳汤,杜仲腰花,当归炖羊肉等。药膳菜名的翻译有一定难度,因为绝大多数中药材没有相对应的英文名,如果直译为拉丁学名,如把当归译成Angelicasinensis,天麻译成Gastrodiaelata,绝大多数食客不会知道是什么药物,更不用说知道它们的疗效和滋补作用了。所以,我们应简译药名,除少数相应英文名或较为熟悉几种药物外,一般都译作herbs(药草),如“天麻炖鸡”可译为StewedChickenwithHerbs,然后将疗效及滋补作用译出附在菜名后面。对于某些形象不雅的中药,如“牛鞭”,按字面意思译成whips既不雅,又令人迷惑。有人将其译为ox一tail,采用委婉语,以求与中文“牛鞭”的委婉语一致,笔者认为是可取的。
第五,以历史典故命名的菜名的英译。在中式菜肴中,有一部分是由某个人创始,或与某人有关,因而以其姓名命名,如东坡肉、狗不理包子、麻婆豆腐等。有一部分则是与某个历史事件或传说有关而直接以该事件或传说而命名,如佛跳墙、大救驾(安徽寿县名点。传说赵匡胤围困寿县九个月才得以占领,进城后劳累过度致病。厨师以猪油、面粉、果仁等精制一圆饼进呈,赵食后不久即康复。赵匡胤当皇帝后,赐该点心名“大救驾”。这类菜名一般比较复杂,不可以大而化之以某一固定译法为定则,应当灵活处理,在最大程度上保留这些深具中国文化特色的典故,让外国食客吃得香,“想”得美。这类菜名的英译一般有以下几种处理办法。
三是由于这类菜式含有很深的文化内涵,短短的菜名翻译无法解释得透彻,刘增羽先生的意见颇有道理,“在英译名之外再提供一个简短的背景说明”,以便食客加深对中国饮食文化的理解。随着当今世界学汉语的热潮再次升温,像此类含典故的名菜可以偏向于先音译后解释的方法,如上所说的佛跳墙、大救驾、东坡肉等。
第七,以一些美丽漂亮有趣的事物或形象情景命名的菜式。对于这类菜名的英译,不少人认为可摒弃中文菜名中美好形象和韵味,而只要使外国朋友明白菜是由什么做的,怎么做的就行了,笔者认为这只是停留在表现菜名的外在表象文化上,所以是不可取的。有些人认为“白雪映红梅”(蒸虾蟹肉饼,面上点缀着蟹卵)不可以译作RedPlumsReflectedonWhiteSnow,要译成SteamedPattiesofCrabmeatandMincedShrimpwithCrabRoeonTop;“金华玉树鸡”(浙江金华特产火腿而著名,青菜形似玉树,即火腿青菜鸡)不可以译成ChickenCookedwithGoldenFlowerandJadeTree,要译成SlicedChickenandHamwithGreens;"翡翠虾仁”只可以译成Stir一friedShrimpswithPeas;“百花酿北菇”应译成MushroomsStuffedwithMincedShrimps;“雪积银钟”应译成StewedMushroomsStuffedwithWhiteFungus;“雪耳余架装”只能译为ScaldedWhiteFunguswishVeiledLady;“蚂蚁上树”应译成BeanVermicelliwishSpicyMeatSauce。这类译法要么完全不保留菜名的美丽丰韵,要么扭曲这种美丽丰韵,都是对中国美文化的损害。笔者认为可以找到保留这些美丽丰韵的方法:
白雪映红梅RedPlumsReflectedWhiteSnow(steamedpattiesofcrabmeatandmincedshrimpwithcrabroeontop)金华玉树鸡SlicedChickenwithGoldenFlower(Jinhuaham)andJadeTree(greens)翡翠虾仁Stir一friedShrimpswithJade(peas)百花酿北菇NorthMushroomsStuffedwithFlowers(minedfungus)雪积银钟White一snowonSilverClock(stewedmushroomsstaffedwithfungus)雪耳余架装White一snowEarLady(scaldedwhitewithveil)蚂蚁上树AntsClimbTree(beanvermicelliwithspicymeat)有人将“红烧狮子头”译为LionsHeadCasserole,“白雪蟹斗”译为Snow一whiteCrabinShell也是绝好的例子。
关键词:中国菜谱文化翻译策略归化异化
引言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国际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经济全球化使得中外交流日愈频繁,中国文化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中国菜名作为传递饮食文化的负载词,生动、优美,蕴含着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因此,使用正确策略并准确翻译中国菜名,对促进和繁荣中外文化和交流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文化、语言和翻译
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特征之一,是人类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物质和精神价值的总和。文化是一个动态的历史现象,每个国家都有特定文化,不同社会群体具有不同的文化,同一社会群体中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文化也有变化。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文化研究成为翻译领域新的方向。
语言和文化的不可分割性决定了文化和翻译的紧密联系。翻译不仅是纯语言活动,而且是文化交流的桥梁。翻译涉及两种语言的转换和两种文化的移植。在今天国际交流步伐加速的情况下,从文化视角研究翻译成为新的趋势。好的翻译应该是同时把源语文字和文化意义传达到目的语当中,使得目的语读者能拥有和源语读者相同的体验。翻译的意义在于促进文化交流和社会发展。通过对其他文明的文化发展的了解,丰富自己的文化[2],这使得人们更能了解我们生存的世界[3]。
二、中国饮食文化和菜名分析
食物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物质。饮食文化不仅仅指食物本身,更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是文化的一部分。饮食反映文化,是一个国家重要的文化表达形式[4]。正如文化的特点,不同国家或地区有着不同的饮食特点。在全球各种各样的菜肴中,中菜以独特风格在世界享有美誉。中国菜肴同时是一种艺术――色、香、味、型、意,传达着中国悠久的饮食文化。
菜名作为菜肴一部分,在传递信息和文化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中国文化有着鲜明特色,这种独特性也存在于菜名中。难怪有些美国人说,吃中国菜肴确实是一种享受,不仅可以犒劳自己一顿美餐,而且可以有机会欣赏菜肴的名字[5]。悠久的中国文化及多种多样的菜肴意味着菜名的文化性和多样性。中国的菜肴命名方式多样,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以“自述”方式命名。
在中国菜名中,有很大一部分的菜肴是根据材料、配料、烹调方法、容器、颜色、形状、香味、口感和地名来命名的。这类菜名属于“自述”方式,即食客可以没有障碍地直接从名称中了解菜肴。比如:“松仁香菇”、“蜜汁鸭胸”、“白灼时蔬”、“汽锅鸡”、“北京烤鸭”等。
(二)以修辞方式命名。
修辞常常制造出生动的效果,引发想象。因此,在中国菜名中,修辞的使用可以进一步美化菜肴,激起食客的食欲。比喻、类比、谐音、缩写等修辞方法经常用在菜肴命名中,传达出文化背景。材料、烹饪方法、颜色、味道、形状等常常是被描述的对象。如:“松鼠黄鱼”、“太极芋泥”、“金玉满堂”、“蚂蚁上树”、“天长(肠)地久(韭)”、“炒三冬”等。
(三)以人名、典故和传说等命名。
三、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
处理翻译中的文化因素有两个基本策略:归化和异化,孰优孰劣一直是翻译界争论的焦点。早在1813年,德国神学家兼翻译家F.施莱尔马赫提出,在翻译中,译者要么尽可能地不打扰原文作者,让读者向原文作者靠拢,要么尽可能地不打扰读者,让原文作者向译文读者靠拢[6]。在施莱尔马赫的基础上,1995年美国著名翻译家韦努蒂在《译者的隐身》(“TheTranslator’sInvisibility”)中提出了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归化和异化。归化翻译指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翻译策略。它以目的语读者为中心,运用易于接受的目的语文化表达法,使译文通俗易懂。异化指以源语文化为归宿,以源语作者为中心,尽力再现原文的异国情调,以便更好地保留源语文化。奈达是归化的代表人物,他提出“最切近的自然对等”,提倡动态对等,把译文读者置于首位,使源语文化在目的语读者中产生相同的反应。韦努蒂作为异化的代表人却认为翻译应该强调源语文化的语言及文化差异性,以抵御目的语文化占指导地位的趋势[7]。译者需力求再现的正是原文本中那些“诋毁”或抵制目的文化中盛行的形式和价值观念的特征,因而允许译者忠于原文本的某些方面但仍参与影响目的语文化的变革[8]。
翻译策略的选择受到翻译目的、文本类型、作者意图及读者需求的影响与制约。考虑到不同的翻译目的、文本类型、作者意图及读者对象,归化和异化都在目的语文化中完成各自的使命,因而都有存在价值[9]。从表面上看,归化的译法是把两种文化和语言的距离拉近了,异化的译法造成了两种文化和语言之间的扦格,但通过对语言翻译和文化交流的历史进程的考察,我们发现,归化的译法恰恰是把一种文化和语言与另一种文化和语言隔开了,即使后者多少能获得前者的某些信息,也是残缺模糊的,两种文化和语言之间基本上还是互不相干。异化的译法则有利于两种异质文化和语言的相互交流和渗透,促进它们之间的融合[10]。
在中国近半个世纪中,归化翻译一直处于主导地位。最近二十年,由于改革开放和全球化的影响,中西文化交流频繁,中国在国际地位的提高,异化翻译的重要性日愈凸显。孙致礼在《中国的文学翻译:从归化趋向异化》一文中明确提出,翻译的根本任务是准确而完整地传达原作的“思想”和“风味”,主张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尽量争取异化;在难以异化的情况下则应退而求其次,进行必要的归化。简而言之,可能时尽量异化,必要时尽量归化[11]。
中国菜名蕴含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国语言文化特色的体现方式之一。在选择翻译策略的时候,归化让西方食客在享受美食的时候没有任何理解障碍,因此常常成为译者的首选。但从中国菜名的特点看,菜名翻译不但是告诉食客吃什么,而且是一项传播中国文化的活动。并且,由于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今天的西方食客已经不再满足于知道食物本身,而且好奇并乐于了解菜肴的美学和文化意义。因此,用异化翻译中国菜名不仅有利于保护和发展中国语言文化,而且能够丰富英语语言文化,促成全球文化多样化。
四、归化和异化在中国菜名翻译中的运用
(一)异化在中国菜名翻译中的应用
用于异化策略翻译中国菜名的具体翻译方法有:直译、直译加注解、零翻译及零翻译加注解。
1.直译
直译可以最大限度以保持源语言的文化特色和美学价值。直译并非死译。虽然西餐和中餐大不相同,但在某些方面仍然有相似之处。比如说,中餐以其精细的烹饪方法和种类繁多的烹饪材料著称,但烹饪方法诸如炖,煮,煎,炸和许多烹饪材料等也为西方人所熟知。而且,在中国菜谱中,很大一部分菜名是属于“自述”性的――以烹饪方法、材料、颜色、香味、地名等命名。在这些情况下,只需使用直译。比如:
松仁香菇BlackMushroomswithPineNuts
姜汁鲜鱿FreshSquidinGingerSauce
软炸里脊Soft-FriedPorkTenderloin
砂锅滑鸡StewedChickenandVegetablesinCasserole
北京烤鸭BeijingRoastDuck;RoastDuck,BeijingStyle
2.直译+注解
正如上文谈及,有些中国菜名包含了非常鲜明的中国语言和文化特色。因此,有些时候要找到相应的英语语言来描述是不大可能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完全用直译的方法,就会让那些并不熟悉中国语言和文化的西方人产生误解或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在翻译文化元素多的菜名时,直译加注解的方法比较可行。例如:
糟溜三白SautéedThreeWhiteSlices
(Chicken,FishandBambooShoots)withRiceWineSauce
蚂蚁上树AntsClimbingtheTree
(SautéedBeanVermicelliwithSpicyMeat)
东坡肉DongpoPork
(StewedPorkInventedbytheFamousPoetSuDongpoinSongDynasty)
夫妻肺片Couple’sBeefLungSlices
(SlicedOx-TripeandTonguewithHotSauce,CreatedbyanIndustriousandInnovativeCouple)
全家福HappyFamily
(MixedMeat&Vegetables)
天麻炖鸡StewedChickenwithGastraodiaTurber
(GastraodiaTurberisakindofherbs,whichhasthefunctionofinvigoratingthecirculationofblood)
3.零翻译和零翻译+注释
佛跳墙Fotiaoqing
(SteamedAbalonewithShark’sFinandFishMawinBroth)
木须肉MooShuPork
(FriedPorkwithScrambledEggsandFungus)
(二)归化在中国菜名翻译中的应用
归化翻译使得译文顺畅易懂,但这样的顺畅却是以丢失源语文化元素为前提的。这并不意味着异化翻译在中国菜名英译中是完全可行的。当异化有可能产生歧义或者无法恰当传达出中国文化时,可选择归化。
一般用于归化的方法是意译。意译放弃了源语中难理解的文化障碍,采取“意对意”,而非“字对字”。在翻译中国菜名时,意译放弃了某些汉语的语言特色和文化意象,在英语中寻求对等。因此,意译是在直译不能使用的时候的第二选择。例如:
红烧狮子头StewedPorkBallinBrownSauce
琥珀核桃HoneyedWalnuts
九转大肠BraisedIntestinesinBrownSauce
水晶鸭舌DuckTongueAspic
结语
全球化及因特网的广泛使用,加快了不同文化背景人们之间的交流。中国在国际地位上的提高,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西方人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今天的人们不仅仅满足于自己熟知的文化,更好奇于其他异质文化,作为一个译者,应该相信读者的能力并提供他们欣赏源语文化的机会。“我们的译论家应该很清醒,不要盲目跟随某些英美译论家的论调。我们有自己的文化自我,每个人有责任捍卫民族文化的自”[12]。因此,在中国菜单翻译中,应该采取以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翻译策略,保护并发展中国语言文化,促进世界文化多元化。
参考文献:
[1]Bassnett,Susan.TranslationStudies[M].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2004,22.
[2][4]Newmark,Peter.Approachesto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2001,185,97.
[3]Bassnett,Susan,andLefevere,A.Translation,HistoryandCulture[M].London:Cassell,1990,48.
[5]徐熊.美国饮食文化趣谈[Z].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2.
[6][7][8]Venuti,Lawrence.TheTranslator’sInvisibility:AHistoryof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1995:12-13.
[9]郭建中.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归化与异化[J].外国语,1998,第2,12.
[10]谭惠娟.从文化的差异与渗透看翻译的归化和异化[J].中国翻译,1999,第1期,46.
一、素食主义简介
(一)素食主义定义及其分类
素食主义者,俗称“吃素的”,即只吃蔬菜而不吃荤菜的人。素食主义是一种饮食文化,实践这种饮食文化的人称为素食主义者。他们不食用一切有生命和感情的动物之肉,包括家畜、飞禽、鱼类、海鲜等,但一般可以食用蛋、奶、黄油、奶酪等奶制品。
素食主义可以说世界饮食文化的一部分,在全球素食主义人群大致可分为四大类:严格素食、蛋奶素食、健康素食、动物保护主义素食等。
(3)健康素食主义:新素食主义者并非完全拒绝荤食,他们坚持的是基本吃素,坚持动植物食品混食的饮食原则,这也是他们和传统吃素的饮食的最大区别。
(4)动物保护素食主义:为了保护动物和生态环境,动物保护素食主义反对屠杀饲养或野生动物,拒绝肉食,他们大多崇尚有机食品和天然营养产品。
(二)素食的缘由
(1)宗教因素
可以说大部分素食主义都是由原先的杂食主义转到素食主义的,这就和素食的缘由大有关联。
国内本土的佛教从古至今都大讲素食修行,佛教主张不杀生,按照六道轮回的理论,人与动物等会互相转生,因此动物也可看作是暂时堕落的人,杀害它们、吃它们的肉是太不慈悲的事情。
基督教在旧约的创世纪中提到“凡活着的动物都可以作你们的食物,这一切我都赐给你们如同菜蔬一样。唯独肉带着血,那就是他的生命,你们不可吃!”基督教提倡人们不要杀生,有早期的素食主义的观点。
印度教同样是奉行素食主义,素食主义作为非暴力、不杀生(ahimsa)教理的一部分深深扎根于印度的文化和宗教之中,印度教的《摩奴法论》中说:“不杀生是无法获得肉食的,鉴于杀生违反了ahimsa的原则,所以人应该放弃肉食。”
伊斯兰教的圣典《古兰经》中,真主对人们说:“禁止你们吃自死物、血液、猪肉,以及非诵真主之名而宰杀的、勒死的、捶死的、跌死的、觚死的,野兽吃剩的动物,但宰后才死的,仍然可吃;禁止你们吃在神石上宰杀的;禁止你们求签,那是罪恶……。”伊斯兰教讲究的是特殊的饮食观念,把不洁净的食物剔除掉,以洁净信徒的生活。
倡导素食的宗教还有很多,如:古希腊的奥尔弗斯教,毕达哥拉斯教等。
(2)健康
现代社会,以大量肉食为代表的饮食方式所带来的各种问题,正在逐渐威胁人类的生存。“富贵病”人群日益增多,肿瘤,癌症的发病率居高不下;动物种族的数量日渐萎缩,自然环境被不断破坏,疯牛病、非典、禽流感、甲流接踵而至……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逐渐开始了对“吃”的反省。如何吃不仅仅是个人的选择,更是一个社会现象,涉及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甚至关系国计民生。
(3)其它缘由
对于素食的缘由,有一些人是出于对动物的保护,他们为了保护动物的权力,提倡万物平等,而呼吁人类不要食用动物,而且也提倡减少动物皮毛等产品的使用。
也有人出于对环境保护而提出素食主义的,认为素食能够引导低碳生活,从而为地球生态做出贡献,使地球生态环境朝良性发展。
二、素食主义的发展
《地球公民》中有句话,真理被人接受往往经历3个阶段:嘲讽―极度反对―逐渐接受。素食主义虽然还未被大家公认为真理,我觉得最终会被大家所接受并且践行。
素食主义运动正式诞生于1809年英国的曼彻斯特。当时,有一些基督教教会的成员一起发誓禁食酒肉。1847年,这个修行团体脱离了教会并成立了素食者协会。随后在80年代早期素食协会的成员发展到超过2000人。1889年英国估计有52个素食餐馆,其中有34个在伦敦。1889年甘地成为伦敦素食协会的一名成员。同一时期,素食主义运动也相继在其它西方国家开展起来。美国于1850年,德国于1867年,法国于1899年分别成立了素食者协会。1908年,国际素食者联合会在北爱尔兰成立。1949年,美国素食者联合会成立,1960年,美国严格素食者协会成立,它们都被国际素食者联合会接纳为分支机构。
如今,全球袭来素食风潮,世界素食人口持续增加,特别是在欧美国家,素食已经成为一种时尚。2012年7月的一项盖洛普(Gallup)民意调查显示,5%的美国成年人认为自己是素食主义者,而自认为是纯素食主义者──不吃一切肉类和奶制品的人──的人口比例为2%。六分之一的英国人已经开始吃素,素食成为社会主流的一部分。意大利素食者比例是8%,450万。德国8%,700万,素食连锁店遍布大街小巷。在印度,由于各种主张素食的宗教十分盛行,素食者一亿五千万,使之成为世界上素食人口比例最多的国家。香港,200多家素食馆生意兴隆。台湾,也有将近四分之一的人吃素。而2008年北京奥运会有20%的运动员都是素食者。我国的素食热潮正如雨后春笋,不断成长,全国有200多家素食餐厅,遍布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都市。北大,清华,中山,浙大等高校出现了素食窗口或学生素食组织。由此可见,人们的素食健康,爱护动物,环境保护意识正在逐步加强。
三、素质主义的益处
我所提倡的素食并不是让你“永生不知肉味”,而是让你树立一种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肉的理念。经过科学的调查和数据分析,素食主义有很多益处,如下所述:
(一)素食与生态环境
联合国报告指出:畜牧养殖业是造成当今最严重的环境问题的主因之一。根据研究数据表明,畜牧业所排放的温室气体超过全球所有的车,卡车,船,火车与飞机的总排放量。人类活动所产生的一氧化二氮有65%来自肉食,而一氧化二氮的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296倍;人类活动所产生的甲烷有37%来自肉食,而甲烷的温室效应为二氧化碳的23倍。肉类的生产,包装,运输和烹饪所消耗的能量要比植物性食物多很多,其对引发地球的温室效应为所占人类行为的比重高过25%。此外,肉类生产消耗着大量的资源与能源,制造了大量的水污染,排放出大量的温室气体,并且不断增加着对玉米,豆类和其他谷物的浪费,而这种浪费要由砍伐热带雨林而开垦耕地来弥补,这样一来,造成了环境破坏,也使生态失去了平衡。面对如此严重的社会现实,人类必须立即采取行动才能挽救。如果大多数人采取素食,或者越来越多的人逐渐加入素食的队伍,那么我们的生态环境会逐步有所改善,社会,生态环境以及人类的健康都会朝有益的,可持续的方向去发展。
(二)素食与国计民生
畜牧业是毁林的主要驱动因素。畜牧业占用了全球陆地面积30%(除去冻土面积)。亚马逊平原有70%的森林用来放牧,砍去树木的土壤失去稳定性,土壤遭到大量的牛羊践踏,导致土壤硬化板结,造成大范围土地沙漠化。如果我们停止肉食的话,只需30%的土地,就可以喂养我们所有的人口,而且无须使用化学肥料。土地将得以再度喘息,恢复生机与活力。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调查显示:一公顷土地能喂养的人数,是22个吃土豆的人或19个吃大米的人。但如果吃肉的话,就只能养活2个吃羊肉的人或1个吃牛肉的人。
地球上有将近十亿人正在遭受饥饿和营养不良之苦,每年有四千万人死于饥饿,其中大部分是小孩。尽管如此,世界上却有36%的谷物,74%的大豆不来供应人吃,而是用来饲养牲畜。在美国,牲畜就吃掉了70%的谷物收成。目前全世界用于喂养牲畜的谷物足以供20亿人食用。吃素每年可节省7亿吨谷物,这将是全球粮食的一半。不仅如此,畜牧业是对地球日益稀少的水资源破坏最大的部门之一,直接导致地球水污染,富营养化和珊瑚礁的退化。一公斤的牛肉耗水量为20000公升,鸡肉为3500公升,黄豆是2000公升,米为1912公升,而小麦只需900公升,马铃薯更少,只要500而已,牛肉是其40倍。这是很鲜明的对比。
素食主义可以流行起来的话,从小的方面讲,不仅缓解世界性贫困问题,也会减少了水资源污染和破坏。从大的方面讲,素食关系着国计民生,也关系着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三)素食与营养健康
说到营养,有很多人认为如果只吃素,也许会造成蛋白质摄入量不足,最终造成营养不良。但经过权威的科学研究,事实却刚好相反。哥伦比亚大学韩汀博士和瑞典科学家林内指出:人类身体构造天生为素食设计,牙齿和曲肠都是用来咀嚼和消化谷类和植物的。植物的营养是第一手转化自太阳的能量或蛋白,且更容易被人体吸收。蔬菜中的钙质就比牛奶中钙质更好被人体利用,用蔬菜代替动物制品来补充蛋白质,能非常有效的降低人体钙质的流失,这也是素食者比肉食者拥有更强壮骨骼的原因。
另外,素食可以降低体内的酸性,从而使身体呈弱碱性,达到降低胆固醇、血压的含量,并减少癌症的发病率。素食可以增强免疫力,减轻肝脏和肾脏的负担,可以使体魄更加的趋于自然的平衡。
所以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膳食最有利健康,也最能有效控制和预防慢性疾病;而已动物性食物为主的膳食会导致各种慢性疾病。如心脏病,中风,肿瘤等。肉食者过于肥胖的几率,比素食者高出9倍。素食者比非素食者平均寿命高达15年,有效降低血压,降低胆固醇,预防中风,改善动脉硬化,降低五成心脏病风险,强化免役系统,预防许多种类的癌症。2012年上海市调查了100多位百岁老人,也大多以素食为主。
(四)素食与道德
《地球公民》中有句话,“如果屠宰场的墙是玻璃的,那所有人都能变成素食者。”我们餐桌上吃的牛羊猪肉,它们生前在屠宰场受到的是怎样的虐待和?它们死前又是经历了怎样的痛苦和挣扎?我们又是否知道猪在被扔进滚烫的沸水中褪毛时还没有死透?我们又是否听到过屠宰场中垂死牲畜发出的凄厉哀嚎?天下众生皆平等,人们有什么权利如此的对待动物?……正如我们的身体在恐惧、愤怒或紧张时会得病一样,动物在极度危险的情况下,体内会产生极大的生化异变。当它们见到同类惨遭屠宰,为了活命而极度挣扎时,体内的多种荷尔蒙尤其是肾上腺素,会异常分泌,死后,大量的荷尔蒙便留在了肉中,随后毒害食用者的身体。美国营养机构早已指出:动物死尸是富含大量毒素的物质。为了防腐,肉类中的化学添加物(比如硝酸盐等)及食肉者肠内微生物的变异,是致癌的重要原因。人类大量的食用动物,不仅无视了动物的生命以及权利,甚至也危机了人类自身。所以,不管是为了保护动物还是人类自身的安全健康,素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五)素食与智力
英国科学家在8170名参与试验者发现:经常吃肉会导致智商下降。儿童时代智商较高的,由于偏好肉食,其智商没有太大提高。而喜欢进食蔬菜的儿童,智商有明显的提高。各种调查结果显示:素食儿童一般较少病痛,智力较高,寿命较长,人迹关系较佳,精神与耐力也较佳。
很多世界名人也都是素食者,并且他们从中获得很多益处。爱因斯坦,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曾说:“如果全世界都采取素食,就可以改变人类的命运。”而美国的发明之父富兰克林说:“我拒绝吃肉有时会造成不便,经常有人说我是怪人。但吃素这种负担较轻的饮食,使我的思绪越来越清晰,理解的速度也更快。”智商最高,超过200的达芬奇则说:“我在年轻的时候便开始吃素。”奥运会获得9枚金牌的卡尔刘易斯很明确的表示:“实际上,在田径赛中,我最好的参赛成绩是在吃素后的第一年。”不管是巧合还是素食与智力真的有一定的关联,仍然需要科学的进一步验证,但是素食对人的益处是显而易见的。
四、总结
论文关键词:英语教学;文化意识;小学
一、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教育的背景
文化因素对语言学习究竟到底有多大的意义对这个问题,许多学者都曾有过精辟的阐述。著名的语言教育家拉多(1_ado)认为,“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学到语言”。著名英语专家邓昌民曾经指出,学习外语就必须了解与这种外语有密切关系的文化,熟悉有关的文化知识有助于保证使用外语的整体性。从中不难看出,学习外语的过程也是了解和掌握该语言的文化的过程,两者之间有一种互动关系。为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文化意识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
2001年7月国家教育部颁布了《英语课程标》(以下简称“标准”),这标志着我国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教育不仅作为一个教学目标得以确认,而且有关文化意识教育的内容与教学要求都非常明确地列在《标准》中。在《标准》中,“文化意识”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目标总体描述”和内容“标准”中,“文化意识”作为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都有较为详细的描述。在目的描述别强调了“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形成健全的人生观”。这样做的原因是基于这样一些考虑: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英语学习中有许多跨文化的因素,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对英语的学习和使用,对目标语(英语)文化的了解与理解有利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认识,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有利于提高人文素养;传授文化知识,所以,培养文化意识是教师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任务。
二、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教育实施的方法和途径
语言的特质就是它本身带有思想性、民族性和文化性,学习语言需要了解和体会一种语言所蕴含的文化,只有这样才不致于使语言的学习沦为简单机械的死记硬背,下面介绍几种如何在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意识渗透的方法:
1.在学生交流情境中了解文化
由于外语教学的特点,课堂教学往往使学生接触目标语言素材,观察与参与目标语交际活动,学习有关目标语及其文化知识的最重要的场所。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学材料的安排、教学活动的设计应该把语言材料和活动的交际性、跨文化体验及语言认知作为重要的原则。教学材料除了教材所提供的以外,教师还可以补充大量的其他现实生活中的语言材料。在课堂活动设计中,应该充分考虑到语言形式与意义的关系以及所包含的文化背景知识。
英语教学包含着西方英语语系的文化烙印,涉及问候、购物、祝愿、饮食等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由于民族的差异的背后包含丰富的生活内容、风俗习惯和价值观。但是直白地对学生进行文化的输入,对于小学生来说,与听天书无异。可以让学生观看一些有关于跨文化差异的幻灯片或视频,根据看到的内容组织表演,如:场景一:一位中国人与一位外国朋友初次见面,中国人通常会问“你吃了吗”用英语就是“Haveyoueaten”而西方人往往认为这些纯属个人私事,不能随便问。所以他们见面打招呼总是说:“Hi/HelMGoodmorning/afternoon/evenin~ight!HowareyouIt’Salovelyday,isn’tit”
场景二:一位美国老太太,穿着得体。举止优雅,令人感觉很有品位。一位中国朋友很想表示美国太太显得年轻,让他实在看不出实际年龄,于是问到“HowoldaleyouIevenCall’tguessyourage”,中国人遇到这样的问题经常很开心地回答:“过奖了,我都七十五啦!”那当外国老太太听到这个问题感到很诧异,只能故作镇定的回答:“It’Sasecret!’’
在学生的表演交流后,我告诉他们在与英语国家人士初交时有“七不问”:不问对方收入,不问体重、不问年龄、不问、不问婚姻状况、不问“去哪了,不问“吃了吗”。让文化的意识缓缓渗透孩子的心理是一种有效的输入方式。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在交际中注重这些文化,体现出较好的文化素养。
如,在3A教材中,Unit7It’Snice.时,学生通过学习知道,当自己受到别人夸奖的时候,要礼貌地说“Thankyou”。.
在四年级教材中,当谈论到用餐时,学习到西方的用餐工具knife、fork、plate时,让学生通过中西方餐具的不同来介绍中、西方饮食文化,使学生产生积极交流和尝试的欲望,于是,他们就懂得了:fork、lefthand、knife、irghthand。TheyCanbeusedforsteak。
5A教材中出现了“thefastlfoor~,在英式英语中它指的是二楼,而美语中则是指一楼;再如,5A教材中提到的“Halloween”是西方的鬼节,节日期间人们会举办化妆晚会,小孩会提着南瓜灯笼游玩或拿着提篓去挨家挨户讨糖吃。在此我们可以介绍如果哪户人家不给小孩糖果吃,当地的小孩怎么想办法呢让学生发挥想象,给我们一些他们的想法后,我再告诉他们当地的小孩玩的Tirckortreat。并介绍万圣节的来历和南瓜灯的故事。了解这些节日知识后,学生就能更好地理解、把握课文了。当学生了解了这些西方文化后,一旦有机会实践,就会产生参与语言交际的强烈欲望。
2.在开展主题活动中感受文化
(1)发挥想象巧编故事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创造一种用外语进行的有意义感受多元文化的交流环境。可以选取西方小孩的一个小故事,但是只告诉学生故事的开头,请几位小朋友为故事续写情节,每位小朋友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并依据他的生活经验来续写,往往小朋友要根据上一个小朋友的情节往下发展,这对小朋友的逻辑思维有很好的锻炼。
在欣赏完小朋友们编的故事后,接着再向学生展示这篇小故事的原文,让我们观察西方的小学生是怎样看待问题的,他们的生活和我们有什么不同,从中可以体验到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2)英文经典动画影片赏析
多媒体在小学英语课堂的应用,效果不同凡响。现代技术的发展为小学英语教学提供了运用电教媒体的优越性。多媒体集形、声、光、色于一体,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多通道输入。可以选取时下很流行的几部英文动画片,在观看影片的时候,对英语国家特定的情境下的特殊的表达进行指导。
3.在教室环境布置中渗透文化
(1)设立文化墙
(2)建设文化角
如:Actionsspeaklouderthanwords(事实胜于雄辩),Acatmaylookataking(人人平等)Wellbeginishalfdone.(良好的开端,成功的一半),Nopains,nogians.(不劳而获),Wherethereisawill,theerisaway.(有志者,事竟成),Lookbefoeryouleap.Firsthtink,htenact.(三思而后行)。绕口令(Tonguetwisters):①Blil''''sbigbrohterisbuildingaebautifulbuildingbetweentwobigbrickblocks.(~PeterPiperpickedapeckofpickledpepperperparedbyhisparentsandputhteminabigpaperplate.③Abigblackebrasatonabigblackbug.这样的文化角就像是一个个朋友在同学生进行文化的交流。这个小小的角落让人感觉到角落虽小,而意义极大。
4.比较文化差异中加深对中国文化理解
小学英语教材涉及的几乎都是西方文化,对本民族文化考虑并不多,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人似乎只是针对西方文化在中国开展文化意识教育还应考虑中国的国情和特点: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文化的贡献,随着中国近年来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越来越密切,我们在和国际接轨时,不要忘了增强我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在对本民族文化认同的基础上,与其他国家人们平等友好地交往,形成民族平等意识和民族团结合作的精神。这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文化意识教育。
(1)节日文化差异众所周知,西方节日中最重要的是圣诞节,还有我们所了解的万圣节和复活节。其实西方还有许多节日如降灵节、耶稣受难日、耶稣升天节、忏悔节等我们不是很熟悉种景象。中国的“四时八节”与气候的变换联系在一起的,如春节、清明节、重阳节、中秋节等。
(2)姓名差异中国人的名字和西方人有所差异,西方人是名在前,姓在后,如:J0hnWilson约翰·维尔逊,维尔逊是姓,约翰是名。我们名字是姓在前。名在后,如李军,李是姓,军是名。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异呢中国人注重祖辈血统,喜欢把自己放在一个整体中去,作为一个群体的一部分,所以以代表整个家族的姓放在前面。而西方强调个性,更为注重自己是个个体,所以以代表自己个体的名放在前面。
席卷欧洲的土耳其烤肉
相比起冷冰冰、标准化的麦当劳汉堡以及炸鸡,土耳其烤肉无疑是更人性化的存在。在等待的间隙,看着肉从巨大的、旋转的烤棒上被划下来,流着香喷喷的肉汁,口水就止不住往出流了。
土耳其烤肉属于世界三大菜系之一的土耳其菜系,又名清真菜系。正宗的土耳其烤肉是以牛羊肉、鸡肉、鱼肉为食材的。(世界三大菜系:中国菜系、土耳其菜系、法国菜系。)
采用独特制作工艺的土耳其烤肉,利用专业的旋转设备,以电为能源,微波穿透辐射为原理,肉类烤制、可视性强、现场制作而风靡欧洲各国,成为各国街头休闲快餐食品主流。土耳其烤肉利用十余种调料对牛、羊、鸡等肉类进行浸泡腌制后,采用旋转式烤肉机,电加热烤熟后从烤肉柱上一片片削下,佐以沙拉、配料装入特制的面饼中。
这样的土耳其烤肉店,在欧洲的大街小巷不计其数。在德国更甚,在任何一个街角,走上两步总能看到一家。流行的原因很简单,价格便宜量又足,味道也不错。这个风潮甚至刮到了世界各地,在北京,土耳其烤肉带着几丝异域风情,正在攻陷由煎饼和烤肠统治的街边小吃界。
二战后在德国流行
土耳其烤肉的流行离不开德国,由于二战后土耳其移民在德国增多,土耳其烤肉也随之开始流行,并且有了西式的创新。如酱汁和里面沙拉的大众化、品种多元化等。土耳其烤肉通常是牛肉、羊肉,或者更健康的鸡肉,加上新鲜的蔬菜沙拉(可以是圆白菜、黄瓜、洋葱、胡萝卜、番茄等,自己按喜好搭配),浇上自选的酱汁(可以是辣酱、美乃滋、黄芥酱或者调味的酸奶),裹着暖烘烘的皮塔饼或者卷饼递到你手中。
在欧洲土耳其烤肉集大成之地柏林,土耳其烤肉更是成为了一种登上穷酸文艺青年们饮食圣地的食物。虽然依然顶着谦虚的“街头食物”的头衔,但在著名的土耳其烤肉店,比如“Mustafa’s”或者“Imren”,排三四十分钟的长队是家常便饭。“Mustafa’s”的招牌是最新鲜的蔬菜,完美地中和了肉的油腻。而“Imren”的牛肉使用了秘制的香料,200米开外就能让食客的胃开始蠢蠢欲动。
讲究的柏林人,会对肉的香、酱汁的浓淡和面饼的酥软进行细致的评价,排出“最受欢迎的土耳其烤肉”店――前一夜还在某个街角、夹在小超市和旧货店之间默默无闻的小门面,第二天就能门庭若市,堆满了坐着地铁城铁、横跨大半个柏林过来尝鲜的柏林人。对有机、环保很在意的文艺时髦客们可以片肉不沾,但却舍不得土耳其烤肉的香,甚至发明了素食土耳其烤肉(用鹰嘴豆丸子和其他豆制品取代肉)。
今天的欧洲,有大约20万人在整个土耳其烤肉的产业链中供职,从肉类供应,到零售、外卖等,整个产业值高达几十亿欧元。
土耳其烤肉的发明者
在土耳其烤肉的原产国土耳其,土耳其烤肉指的并不是快餐,而是在餐馆里坐下来好好来上一顿的东西。一般都是烤好的牛肉、羊肉切成小块,与蔬菜、主食一起放在盘子里端上来,配上酸奶等酱料。然而,在欧洲其他地方,土耳其烤肉或者更准确地说是旋转的烤肉却是上文里描述的快餐模样。
是谁真正“发明”了这款风靡欧洲的旋转烤肉呢?流行的说法有两种。
其中之一,是一个叫做马哈姆德的人。16岁的他,跟着到德国打工的父母来到了西柏林十字山区,并开了一家小小的零食摊。深夜,喝多了的德国佬们,在回家的路上到他的零食摊里来寻吃的填肚子,他于是想了一个好主意,把自己喜爱的土耳其烤肉,放在皮塔饼里面,这些人不就可以方便地带走了吗?磨嘴豆丸子
1972年3月,马哈姆德做出了第一份旋转的烤肉。后来,他还自己发明了以酸奶为底的酱汁,和肉十分搭。柏林人把马哈姆德尊称为“土耳其烤肉之王”。2009年,马哈姆德死于癌症,柏林一片哀悼之声。
另一个版本的故事是卡迪努曼。他也是土耳其劳工,先是在斯图加特工作,后来搬到了柏林印刷厂打工,看到德国工人的午饭特别寒酸,于是有了开烤肉店的心思。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发明者”身份还被“土耳其烤肉协会”认证过,但这种低调的“发明”没有专利,也没有市场,就这样默默被复制着,一直蔓延到整个欧洲,发明者也并没有因此大富大贵,直到2013年去世前,卡迪依然只是守着自己的小店经营着。
“那么多土耳其移民们能够靠这个谋生,又有那么多人喜爱吃土耳其烤肉,我就很高兴了。”卡迪在2011年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文化融合的缩影
在德国,二战后重建的劳动力紧缺,德国(这里指西德)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从外国招募了许多劳工。而土耳其人成为了这个劳工大潮中的主力。他们签了10~20年的工作协议,其中有许多也获得了永久居住的权利,留在了德国繁衍生息。2010年,在德国大约有400万土耳其移民以及后裔,占到总人口的不到5%,著名球员梅苏特厄齐尔的祖父母便是劳工中的一员。
在当初的讨论中,土耳其人的穆斯林身份、文化的冲突,成为了接纳这部分劳工进入德国的最大顾虑。但是,一方面战后德国的民族身份一再被淡化,而世俗化的土耳其人比其他地方的穆斯林更能接受西方社会,两者以一N更加务实的方式,脚踏实地地投入到了战后的经济中。而德国(特别是西德)庞大的城市人口以及城市区,也为移民社区的新经济提供了土壤以及巨大的市场。
可以说土耳其烤肉就是整件事的缩影。新的身份、新的文化,如何融入现有的社会中?最无法背叛的味蕾,更是我们的日常,怎么吃?吃什么?在不断的交融和相互的理解中碰撞出了新的火花。
那些街角的土耳其烤肉以及其他名小吃永久地改变了德国、改变了欧洲,成为了无数城市人群生活的一部分,不管他们来自哪个地方、被谁发明。有的人叫嚣着“吃香肠,不要吃烤肉”,但人们的选择是超越这些无聊的口号的存在。土耳其烤肉,和其他外来食品一样,默默地诠释着多元社会的魅力。
风靡全美的墨西哥卷饼
在墨西哥,有这么一样食物,早晨、中午、傍晚、深夜,任何时刻都可以觅到,它就是Taco,中文音译作“塔科饼”,意译为“墨西哥卷饼”。墨西哥卷饼是墨西哥人尤其是中部地区居民最主要的食品之一,不仅大小饭店都提供这种食品,大街小巷里墨西哥卷饼摊更是随处可见。墨西哥人在食用墨西哥卷饼时通常会将玉米面饼卷上肉,配以辣椒酱、洋葱丁和柠檬汁等佐料。
进入美国的墨西哥人,将墨西哥特有的玉米卷饼,和肉、各类豆子或者米饭、蔬菜裹在一起,成为了汉堡之外的最佳快餐选择。和另外一种小食炸玉米饼一道,墨西哥元素和美国快餐的精髓相结合,创造出了一种新的饮食流派――墨西哥菜。
虽然德州获得了墨西哥菜的“冠名权”,但实际上加州对于墨西哥卷饼的传播也功不可没。1930年前后,洛杉矶的菜单上第一次出现了墨西哥卷饼一词。而至今全美最风靡的一款“传教士墨西哥卷饼”则起源于旧金山。加州是现如今美国拥有墨西哥裔人口最多的一个州(其次才是德州),因为它曾经是墨西哥版图的一部分。
墨西哥裔人口在最开始都集中在南部(比如德州)和西部(比如加州),但在一战时,他们被更待遇优厚的工作机会吸引,也逐渐移居到了底特律、匹兹堡、芝加哥等炼钢的东北部大城市。虽然美国的大城市分布相对稀疏,并不是每个地方都有大量的墨西哥移民社区,但墨西哥菜却借着大型连锁之风,刮遍了整个美国,渗透到了街角每一个细微的角落。
在美国,你可以没吃过麦当劳或者肯德基,但大概不会没吃过Chipotle(墨西哥风味快餐)或者TacoBell(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提供墨西哥式食品的连锁餐饮品牌)。省时省钱,味道也还不错的墨西哥卷饼,抚慰了不少美国人的胃。
异域食物的重生
近几年,随着欧洲素食风潮以及街头饮食文化的兴起,来自北非的鹰嘴豆丸子和鹰嘴豆泥、越南的米粉、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叻沙,甚至埃塞俄比亚的因杰拉,随着移民和多元化的脚步,逐渐占据了更多人的餐桌。当然,它们也都与源头地的本样相距甚远了。
我们习惯了去一个地方旅行的时候找“正宗”的当地食物,带着一点猎奇和经历异域元素的心理。然而,在现实社会中,却是那些不太正宗的“发明”,更多地融入到了我们的生活中。它不是简单的元素叠加,而是这些外来者对实际社会的参与、考量甚至是“创作”。这个过程不仅仅是食物本身在起作用,更是当地人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与外来元素的碰撞,从而产生了“发明”。中午饥肠辘辘的工人,派对完之后一身疲倦的年轻人,或者周末外出想要在街头打打牙祭、随便吃点的人,有了他们,才有了这些食物生存的空间。
来自土耳其的肉,和现代西方社会的生活以及饮食习惯相结合,让这种“不那么正宗”的异域食物成为了连接两个社区的重要桥梁。每一个匆忙的中午和冰冷的深夜,从窗口和柜台后递出来的热食,恐怕是超越任何语言的存在。而有了实质性的接触,当地人也更容易接受外来人口。
论文摘要:本文从英语课堂教学方面,结合作者的实践讨论了关于培养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性、目标,及在课堂教学中的培养途径和实践体会。
一、培养的重要性
作为交流的工具,语言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化,脱离了文化,语言的学习只能是纸上谈兵。由于各个国家历史发展、居住环境和价值观念的不同,其文化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异。了解这些差异,丰富文化背景知识是学习语言所必须具备的。
二、培养的目标
高中英语课程作为人文学科,不仅需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运用能力,而且要让学生能够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使用语言,发展与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沟通,合作的能力。因此高中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有利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利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利于培养世界意识,有利于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英语课程标准也对文化意识的培养提出了总体目标:“形成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基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一步拓宽国际视野,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使命感,形成健全的情感、悉度、价值观,为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培养的途径
英语课程标准提出“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至少应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文化知识的传授,一是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文化知识的传授主要通过在英语教学中导人文化的内容,因此也称文化导人。”文化的导人可有多种方式,但无论采用何种方法,教师都应融人对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笔者认为作为一名高中的英语教师,应当抓住课堂这个最为重要及主要的阵地,从三个方面进行文化的传授及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一)词汇教学
1.特别注意一些表面对应的英汉词语,可能表达不同的文化含义,引起不同的意义联想,我们称之为culturallyloadedwords。比如intellectual在英语中多指教授或具有较高专业技能的高级知识分子,往往不包括大学生或普通具备本科学历的公司职员,而与其相对应的汉语,“知识分子”,在中文中更倾向于指所有上过大学的人,甚至早些年可能连高中毕业生都会包括在内。再比如owl这个词,与其相对应的汉语是猫头鹰。在中国的文化中,这是一种不祥之兆,所谓“猫头鹰进宅,丧事进来”,可是在西方文化中,owl则是智慧之鸟,是睿智的象征。看过HarryPorter的人应该都记得里面的猫头鹰可是巫师的专属信使。
2.特别注意一些由于文化涵义不等值性而产生的无法对译的习语及用法搭配。比如汉语说“小菜一碟”,英语说“Tt’sapieceofcake";在汉语中对老师的称呼是“王老师”,英语中则是Mr.Wang,Mrs.Wang,iVls.Wang。汉民族文化经过了五千多年的吐纳使得绝大多数中国人并不会去专门信仰或崇拜某一个固定的神或偶像,所以中国人遇到困难习惯于说“老天保佑”,而西方大多数国家信奉基督教,所以英语说“Godblessme"。这样的例子太多了,不胜枚举。
词汇的学习对于许多中国学生来说,是基础更是英语学习中的一个难点。在词汇的教学中渗透文化、培养跨文化意识既是贯彻教学大纲的正确教学方法,同时也使词汇鲜活、生动起来而不仅仅是一个个生硬的语言符号,这样可反过来促进学生对词汇学习的兴趣,从而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二)文拿的阅读
3.有目的地设置开放性话题供学生讨论,激发学生对不同文化的好奇、兴趣,并利用这种内在的动力鼓励学生对文化及观念的异同见仁见智,为将来学生能够主动进行跨文化交流打下基础。
(三)谋堂文际实践.模拟英美人现实生活
此外要求学生轮流上台做presentation,形式上很象许多初中学生做的dutyreport,也是一种深受学生喜爱的课堂活动。现在的学生相对于以往的学生来说,有较强的表现欲,许多学生由于家境的关系也是见多识广。给他们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有利于鼓动他们的积极性。当然教师应该同时,给予一定的指导,提出一定的要求以加强活动的目的性。最重要的是每一个presentation之后,都要有一个questiontime,不同于中国的听报告,这也是一种西方学术文化的体现。
诚然,咖喱征服了全世界的味蕾,但却很少有人能说清咖喱到底是什么,在大多数人的眼里,咖喱意味着一种调味品,咖喱的英文名称“curry”,在不同地方有着不同的含义。在泰米尔语中,该词是由“kari”演化而来的,指的是一种酱,在南印度则是指多种菜肴的组合;而在西半球,几乎将任何加有香料的、且加有酱料的菜肴都叫作咖哩;到了印度,咖喱又大多是指以肉汁或酱汁搭配米饭或面包的一种主食。而事实上,咖喱是由生姜、肉豆蔻、桂皮、丁香、小豆蔻、胡荽、辣椒、洋葱、大蒜、姜黄等在内的香料混合物。这些原料用杵和臼捣碎或者碾成粉末,用酥油调成糊状,就成了咖喱;在不同的语境下,你可以把它当成一系列由咖喱制作的印度炖肉和蔬菜浓汤组成的菜肴。
传说中咖喱是由佛祖释迦牟尼发明的,咖喱最初的用途是用它特有的混合香味来掩盖羊肉或牛肉的臊气。但此种说法也并不完全准确,古代印度穷人的饭菜是由米饭、蔬菜、少量的盐、辣椒和几种香料调味而成的豆糊,在此基础上,由于印度大陆环境、的不同,因此饮食风格也是千差万别的:莫卧儿人将波斯烹调术带到印度北部;葡萄牙香料商把新大陆发现的辣椒引入印度南方;而印度次大陆的居民由各地移民构成。所有这些移民又带来了各自不同的烹饪风格,由此,我们今天所吃的咖喱,就是印度悠久历史的产物,而世界各地的咖喱,都是在印度咖喱的基础上进行的延伸。
迷香之处有奥秘
虽然有人对咖喱浓烈的味道很抵触,但喜爱它的人却大有人在。据了解,豆瓣网的“咖喱咖喱我爱你小组”就有4826名成员;而“不吃辣椒会死小组”也有1260名成员。以上小组成员饶有兴趣地交换制作咖喱食品的心得,探讨最好吃的咖喱餐厅在哪里……在近期一项关于“咖喱为何如此诱人”的群内讨论中,绝大多数小组成员只是表达出“咖喱好吃,几天不吃就很想吃”的理由,却没有人能说出咖喱之所以吸引人的深层奥秘。
笔者认为,咖喱之所以让人胃口大开,关键在于其独特的香料构成上。在探寻咖喱的秘密之前,先让我们简单了解一下香料的含义,牛津英语词典中这样定义香料:“香料是从热带植物中提取的各种有强烈味道或香味的植物性物质,由于其具有的香气和防腐性质,通常被用作调料或其它用途。”总的来讲,香料并不是一种香草,后者是新鲜的、风干的或者磨碎的叶片,而香料则是从植物的树皮、根部、花蕾、树胶与树脂、种子、果实或者柱头中提取的。使香料具有特性的,其实是这种植物所含的稀有的油精和油脂体的高度挥发性化合物,香料特殊的味道、香气和防腐特性都是因此而来的。植物学家把这种化学物质归类为次要化合物,也正因为它们对植物的新陈代谢来讲是次要的,所以它们在光合作用或营养吸收过程中不起作用。然而次要不等于没有必要,它们的存在是一种进化反应,即植物对于其所生长的热带环境下的寄生虫、细菌、真菌威胁的一种抵抗手段。有人说,香料的吸引力,是达尔文进化论的一种反向结果,它们对人产生的诱惑恰恰是一些动物拒斥的东西。那么这种诱惑又从何而来呢?要弄清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先看看咖喱的配方。
目前商品化的咖喱粉大多以英国C&B公司的配方为基准,按照该公司的配方构成,以芳香性为主体的香料占26%以上,以辛辣为主体的香料占26%以上,姜黄等着色性香料占30%以上,其他香味料,如陈皮、椰汁占18%以下。芳香性为主体的香料主要构成了香味,而香味其实是味觉和嗅觉的结合。食物中的某些有机分子与味蕾上的受体相结合,产生神经信号,传送到大脑,人体就“尝”到了味道。
实际上人的舌头能感受到的基本味道只有甜、酸、咸、苦、鲜五种。而香料由于其中一些挥发性的分子与鼻子中的嗅觉受体结合,也可产生神经信号,这些神经信号最后形成了人体的嗅觉。嗅觉的感知能力要比味觉强得多,人类鼻腔内壁上分布着特殊的嗅觉感受神经元,能够分辨出一万多种不同的气味。人们猜测存在数百种嗅觉受体,每个受体各有不同的基因编码用以识别不同的气味,而香料气味分子的活性、易挥发等特性,能够更迅速地让人感知到,从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也是咖喱爱好者偏爱某一种咖喱的原因。
而咖喱的另外一部分——辛辣的香料则隐藏着人们对咖喱上瘾的秘密。黑胡椒、红辣椒都含有辣椒素,当它们刺激舌头和嘴的神经受体后,大脑就会立即调动全身作出反应,如心跳加速、唾液或汗液分泌增加、肠胃加倍工作,同时释放出可使人感到轻松兴奋的内啡肽,令人产生吃辣的“”,于是越吃越爱吃。
从口腔到嗅觉,咖喱作为香料的复合品,满足了所有好奇的味蕾和神经,而人类向来对香辛料情有独钟,就如对茶的痴迷一样。而且咖喱“旅行”全球,虽然与许多菜肴相结合,但却并没有失去卓尔不群的印度风格,其所到之处,都能跟当地的饮食风格很好地结合,这也是咖喱的另一迷人之处。比如马来亚咖哩一般会加入芭蕉叶、椰丝及椰浆等当地特产,味道偏辣;而日本咖喱则是加入浓缩果泥,甜味更重,也相对温和;泰国咖喱当中则加入了椰酱来降低辣味和增强香味,甚至还额外地加入了香茅、鱼露、月桂叶等香料……
不仅是香料
据说印度人一直骄傲地向外界宣扬咖喱的种种功效,传说它可以减肥、抗癌,能够治疗感冒、增强记忆力,治疗头疼,还能防治老年痴呆……咖喱甚至被描述成了灵丹妙药。事实上,印度人的说法深受其传统文化的影响:印度食物中存在着一些潜在的规则,印度医学的基础文献是两篇古代医学论文《闍罗迦集》和《妙闻集》,它们架构了左右正确饮食的原则——身体必须与自身的环境保持一种平衡状态,即居住在低洼潮湿地区的人要吃热性厚重的蜥肉,炎热的天气里要吃乳制稀粥之类的凉性食物,寒冷的日子要吃肥腻的肉以增加能量……印度人将食物分为热性和凉性两大体系,将热性和凉性食物相混合,以得达到酸甜苦辣咸涩六味。通过对香料的不同使用方法来创造不同的口味,这便是印度烹调术的核心。
在古印度,一位印度医师必须是一位精通烹饪的厨师,他需要具备与时俱进选择食物的能力,饭菜的设计要能体现出食物内在的治疗特质,此外,还要通过对香料丰富的想象力以创造出不同的口味。
论文摘要:我国传统艺术的现代化引发了争论,中国艺术界只有立足当下,正确理解“现代性”,客观地对待经济、文化的全球化,发扬“拿来主义”精神,区别对待西方的现代科技文化与文化艺术。将西方现代艺术与中国传统艺术辩证、有机的结合起来,方能实现传统艺术真正的现代化。
前言
由于“现代性”的内涵是随着时代、地区、民族等因素而产生不同,所以我们要将这个概念运用到中国传统艺术的现代化问题中时,必须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用辩证、发展的方法将西方的“现代性”与中国的传统艺术中“民族性”的有机的结合起来。
一、艺术“现代性”的产生与发展
对于什么是“现代性”,福柯在其《什么是启蒙》中说:“我不知道我们是否可以把现代性想象成为一种态度而不是一个历史时期。所谓态度,我指的是与当代现实相联系的模式;一种有特定人民所作的资源的选择;最后,一种思想和感觉的方式,也是一种行为和举止的方式……”。因此,“现代性”实际上是一种超越、发展传统的行为或观念。黑格尔更认识到了现代性对于艺术的现实意义:艺术家拥有创作的自由:
二、西方“现代性”的扩张
除了用历史发展的眼光去看“现代性”,还要注意由于发展先后、经济基础不同、社会制度差异等因素所造成的东西方现代化进程中的强势和弱势之分。注意到这个因素,就不会迷失自我而盲目的被他人所左右。
因此,面对从西方蜂拥而来的现代、后现代艺术文化,作为发展中国家同时又有着历史悠久的文化艺术成就的中国,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是相当重要的,既不要盲目崇拜,也不要妄自菲薄。
三、中国传统艺术的现代化
论文分类
国际经济国际贸易行业经济新经济学中国经济国债研究发展战略税收理论税务研讨财政税收财政政策财税法规财政研究金融研究证券金融证券投资债务市场地方战略银行管理公司研究经济学理论保险学西方经济经济贸易保险信托计量经济财务分析期货市场
[内容摘要]当前,我们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和传播全球化的时代。大众传播媒介积极参与塑造当今的国际关系;国际贸易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得到加强,其范围不断扩大。大众传播对国际贸易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同时,国际贸易交易对象与范围的广泛性不仅丰富了大众传播的内容与效果,而且也正在逐渐容纳大众传播媒介为其贸易标的。可见,大众传播与国际贸易正在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二者也必然在此过程中长足发展。
[关键词]大众传播;国际贸易;促进;融合
一、大众传播与国际贸易在发展中相互促进
1.每一次大众传播媒介的革命,都使国际贸易决策变得更为快捷和准确。
大众传播媒介从印刷媒介到电子媒介再到网络媒介,每一次革命都使国际贸易变得更快捷,这主要体现在贸
17世纪以前,人类已经掌握了许多通讯工具和手段,其中报纸作为一种有影响力的新式传播工具也在古罗马帝国和中国唐朝出现了。这时,报纸主要用于为地中海和尼德兰地区商人们提供商情、船期和海外其他情况,信息源即是海外或国外,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了上百年。这样,商人们决策时就有了较多的信息,从而使得决策更为准确。所以说,大众传播工具一开始就直接和国际贸易有联系。随着印刷传媒的发展,其信息传播和舆论导向功能对国际贸易起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作用。它可以提供各种国际经济信息,报道国际经济领域的最新事态,评述国际经济新近变动的重大事件,预测国际经济的未来发展趋势,从而对各国的对外贸易产生影响,为各国制定对外贸易政策提供依据。
到了20世纪,广播和电视等电子媒介的出现使得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快,传播量更大,而且不受空间的阻隔、国界的限制,覆盖面广,这就为贸易决策提供了更快的信息服务。国际经济和国际贸易在20世纪发展非常迅速,国际竞争也日益激烈,掌握越多越新的信息在激烈的商战中就显得尤为重要。而电子媒介的信息传播特点恰好满足了这方面的需要。
20世纪末,网络的出现使得全球各国、各地区都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它打破了传统的地域概念,形成了以信息为中心的跨国界的虚拟空间。网络使大众传播领域又发生了一次根本性变革,也对国际贸易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网上的信息具有极大丰富、多媒体形态、迅速及时、全球传播、便于检索、交互等特点,这些特点不仅可以为贸易决策提供大量的信息,更重要的是网络与贸易的直接结合,如电子商务、网络贸易等,从而使得贸易过程更为快捷。
2.国际贸易促进大众传播的效果。
国际贸易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也在促进着大众传播的效果实现。这不仅体现在有形和无形贸易本身所蕴含的商品与服务信息的传播与交流,而且体现在贸易渠道的通畅也使得大众传播的效果更易达到。因为当今世界各国间的力量对比已由过去的主要是政治的对抗,转变为主要是经济和科技的较量。经济实力决定着一国的综合国力,关系着一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响力,这无疑会对各个国家传播自己的文化与理念带来影响。一个国家的外贸实力增强,会提高其在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与谈判力量,这对大众传播的实践和效果都会有很大的影响。
二、大众传播与国际贸易在相互融合中发展
1.大众传播与国际贸易的结合,极大地丰富了国际贸易的内容与手段
(1)很多大众传播产品成为国际贸易的客体(标的)。随着国际贸易中无形贸易的发展,报纸、期刊、杂志等印刷媒介和广播、电影、电视等电子媒介不再仅仅扮演为贸易提供信息的角色,而是日渐成为贸易产品的一部分。影视服务贸易的兴起与发展就是佐证。
影视服务业,主要包括电影和电视的媒体传递及其服务,它带给人们的是对信息的直接汲取、对艺术的直接欣赏。目前,世界电影服务贸易市场广阔,交易量大,据统计年进口影片在100部以上的国家达83%。而且,各国对进口影片的依存度高,国内生产量与国内放映总片数之比超过10%的国家也仅有30个,可见,大部分国家严重依赖进口电影市场。在国际电影贸易中,美国占据着主导地位。如1992年美国电影占领了英国电影市场的95%,法国的2/3。1996年美国在欧洲联盟电影市场的总体占有率为70%。1995年到1996年欧洲同美国在电影、电视领域的贸易逆差从48亿美元增加到56.5亿美元①。美国电影在我国进口电影中也占据主导角色。1996—1998年我国共发行进口影片149部,其台片37部、外国片112部。在外国片中,美国片62部,占55.3%②。
另外,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国家和地区,也都从境外进口电视节目,而且进口的数量占整个电视节目总数的百分比,大部分在20%—50%之间,有的甚至达到83%,可见世界电视服务贸易也广泛存在于各国之间。从全球来看,进口节目的绝大多数来自美国,以及相当少的一部分来自西欧和日本一些地区,如拉美3/4的进口节目来自美国。我国引进的外国电视节目情况也表明美国节目占主导地位。1994—1998年,我国引进有线节目共478部3593集(其台53部1062集)。外国节目中,美国占269部1238集,占全部外国部分(425部、2531集)的63.1%和48.9%。1990—1998年,我国引进无线节目共790部10268集(其中包括港台133部3376集)。外国节目中,美国占266部2348集,占全部外国部分(657部6892集)的40.5%和34%③。所以可以说,国际影视贸易十分活跃,市场前景非常广阔。
(2)大众传播媒体(网络)与国际贸易直接融合成一种新的贸易方式——网络贸易。网络这一新兴的传播媒体,正将整个世界联在一起,改变着一个社会的认知结构,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也为网络贸易敞开了大门,成为国际贸易中的一个亮点。“网络贸易”、“网络商务”这些新词在新闻媒体上也频频出现,越来越引人注目。尤其是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崛起及其服务功能的日臻完善,许多经济学家认为,网络贸易不仅会从根本上改变传统贸易的竞争思维和行为,而且会日益成为信息化时代全球商界最有效的竞争手段之一。
2.国际贸易也是大众传播的一个途径。
世界各国通过国际贸易可以互通有无,从而增进人类的福利,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通过国际贸易各国人民在国内市场就能买到世界各地的高质量、多品种以及花样、规格繁多和性能优良的商品。此外,通过国际贸易各国人民还能得到他国提供的优质服务与文化产品,从而提高文化生活水平,达到共享人类文化的目的。可见,无论是有形的国际贸易还是无形的国际贸易都是人类进行交流和传播的一种途径。
在有形国际贸易中,贸易标的是有形的货物,我们通过货物的进出口,不仅达到了物质方面的交流,而且能达到精神方面的交流,因为每一商品本身都蕴含着丰富的知识与信息。事实也是这样,我们正是从麦当劳、肯德基、可口可乐等诸多商品中享受着来自世界各地的饮食文化;外国游人也正是从中国的丝绸、茶叶等商品中享受着中国的古老文明。展望未来的国际贸易,无论在技术水平、人员素质、交易方式等方面都将有很大的提高和改进,这必然会使大众传播的途径更为通畅。
在无形国际贸易中,国际贸易对大众传播的作用体现得更为充分。如国际技术贸易,它是传播科学技术的重要方式,通过这种贸易方式,我们可以了解和享用世界范围内先进的技术知识。国际电信服务贸易对大众传播的作用更是不言而喻。很难想象,没有电信服务业的发展,人类今天的交流与传播会是什么样子。国际影视贸易是国际贸易与大众传播结合得最紧密的一个领域,我们正是从许多进口的影片、电视节目中了解着国外的风土人情,了解着世界各个角落正在发生的事情。随着国际影视贸易的日益活跃,必然更好地带动人类文化艺术的传播与交流。
为了人类更好地进行文化交流与传播,WTO及其他国际组织也都在积极寻找方法来规范这种通过国际贸易方式进行的文化交流,如就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达成了协议。这不仅是为了保护知识产权,而且是为了人类更好地进行交流,也能促进
【关键词】乡村旅游入境旅游体验乡村生活措施建议
北京市已规划要把旅游产业培育发展成为首都经济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把北京建设成为国际一流旅游城市,在目前全球旅游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无疑需要北京旅游行业有创新的思路、创新的方法,并付出持续的努力。
乡村旅游是近年来世界流行的旅游休闲方式之一,一些国家的乡村旅游已成为入境旅游的一部分。北京市的乡村旅游发展也如火如荼,但是无论在理念上还是在实践中,北京市的乡村旅游依然停留在为北京城市人群提供差异性体验,还没有将乡村旅游延伸到为境外游客提供服务。
一、乡村旅游对城市游客具有较强吸引力是国际上共同的特点
乡村旅游是从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首先产生的,从20世纪中叶开始在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法国、西班牙、奥地利、丹麦等国家蓬勃发展。目前,在许多发达国家乡村旅游已具备相当规模并且经营比较规范。
例如日本的乡村旅游经过60多年的快速发展,已经处于世界先进水平,一些知名的乡村旅游目的地不仅吸引了中远程的国内城市游客,还吸引了一些国外游客,乡村旅游的国际化进程也随之加快。美国从县、州到联邦各级政府都对乡村旅游有一系列的扶持政策。西班牙的每一个地区政府都有关于乡村旅游的立法和行业标准。
法国的乡村旅游也已成为了一种时尚的旅游方式,法国乡村农舍目前主要采用与诸多旅行社合作的方式进行推广,这种组织形式已经出现在欧洲主要的旅游市场。而荷兰“自由休闲基金会”的成立,使得荷兰的乡村旅游客户遍布荷兰、法国、德国及其他欧洲国家,成功打开了乡村旅游的对外扩张。瑞士的葡萄园、牧场等乡村旅游项目已经成为世界各地旅游者所喜爱的旅游内容。JuliaM.Frater在其论文中引用Pevetz主持的一项针对澳大利亚乡村度假者的调查显示,76%的乡村度假者都是入境游客。
近年来乡村旅游以极快的速度在世界各国发展起来,足以说明各国的城市人群对于乡村生活的好奇和喜爱,说明各国旅游人群都需求短期的对于不同文化不同生活方式的体验。
二、“体验北京乡村生活”对国外游客可以构成较强吸引力
差异性越大、越具有独特性的旅游项目越具有吸引力,“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对于跨境旅游的人群来说,追求的是与本国差异性较大的具有独特性的旅游项目,以一定的支出获得更多更深入的享受和体验是各国旅游者都比较追求的结果。
事实上,入境旅游人群并不会只停留在对于某个国家人文历史或自然景观的兴趣上,而往往对于当地人们的真实生活有着没有被满足的好奇和兴趣。如果只是走马观花看过了当地闻名于世的景观,对这个国家和地区并没有更深刻的印象,对这样的旅游总会感觉存在缺憾。入境旅游人群需要一些深入当地生活的体验性旅游项目,这也正是一个可以创新开发的新的增长点。
带有神秘色彩的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生活能够牵动境外游客的好奇心,深入当地人们的生活、了解当地的民风民俗以及不同的审美情趣、体验当地民众的日常生活方式的国际旅游项目,无论对境外城市的还是乡村的旅游人群来说都具有相当大的独特的吸引力。北京市的乡村生活具有其鲜明的地方特色,在北京旅游并深入到乡村生活对境外游客来说会是一种很不同的体验和感受。“体验北京乡村生活”旅游项目完全可以成为北京一个重要的入境旅游新产品。
三、开展“体验北京乡村生活”入境旅游具备条件
1、北京有各种旅游资源可以组合推出
北京市的经典旅游景点世界闻名,可以将“体验北京乡村生活”旅游与这些经典景点组合推出。入境游客到北京来,可以游览举世闻名的文物古迹,比如首先可以游览故宫、长城、颐和园等处,了解中国的历史;其次,游览现代化的北京,体会大都市在当代的发展;再次,进行体验式旅游,深入当代北京人民的日常生活,既可以体验城市胡同、四合院或高楼中北京人的生活,更可以到北京山清水秀、民风民俗浓郁的乡村去体验当地的生活。
2、北京市乡村旅游资源丰富
北京市乡村地域比较广阔,农村面积占全市的86%,包括通州、昌平、房山、门头沟、大兴、顺义、怀柔、密云、延庆、平谷10个区县。自然景观众多并且差异很大,有森林、山脉、湖泊、峡谷、溶洞、草原,农家院附近一般都有自然景区和优美的乡村自然环境。同时,由于地理相近,还可以把河北省的一些乡村旅游资源纳入其中。
北京市有很明显的季节变化,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各有鲜明的特色,这也使得不同季节的乡村具有不同的吸引力。北京市农业资源丰富,各种农作物种植、果园采摘、养殖业、放牧,可以展现丰富而真实的乡村生活。
北京的乡村有几千年的历史,积聚了独特而深厚的乡村文化。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节日很多,每一个节日都有它独特的活动。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活动可以为入境游客带来很多的乐趣,如老人做寿、年轻人结婚、小孩过满月、乔迁新居等等,都会有不同的内容和形式。乡村的日常生活、家庭结构、交往礼仪、歌舞娱乐、手工艺等等,也都可以构成对境外游客较大的吸引力,可以成为体验乡村生活旅游项目的亮点。
如上的这些条件为北京市发展体验式入境乡村旅游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事实上,乡村可供开发利用的潜在旅游资源在此基础上还有相当大发挥空间。
3、北京市乡村旅游的发展基础较好
北京开展乡村旅游已经二十多年,发展了度假村模式、观光购物农园模式、休闲农场模式和民俗文化村模式,各种模式已经为北京市当地旅游人群提供了多年的服务,无论在发展水平、经营规模、经济总量增长等方面都居于全国领先地位,旅游资源、旅游设施、旅游服务已形成了比较浓厚的地方特色、乡村特色和民族特色。
目前北京市各区县正积极寻求自身文化和资源特征,努力实施差异化和错位发展战略,力争形成各具特色的旅游小城镇、特色村落、特色乡村酒店、特色民俗活动和特色地域文化的乡村旅游产业体系。随着这些乡村旅游产业体系的形成,相信对体验式乡村入境旅游的推动作用会更大。
4、乡村旅游价格相对低廉
在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各国人们对未来经济形势的预期和消费信心都发生了一些变化,许多旅游者会重视考虑价格的问题,提供低价而内容丰富的旅游项目成为各国参与世界旅游市场竞争的一个重要手段。相对大型旅游度假区的开发建设而言,乡村旅游开发建设所需资金要少得多,旅游项目价格可以比较低廉,使境外游客可以得到物超所值的体验。
四、开展“体验北京乡村生活”入境旅游的现存障碍
五、开展“体验北京乡村生活”入境旅游的措施建议
1、统筹规划
乡村旅游的发展与政府的支持有密切的关系,很多国家的乡村旅游都是在政府的推动下发展起来的。北京市各个郊区应在旅游管理部门统筹规划和监督下,对自身的区位条件、资源特色、生态环境、社会经济进行认真和详实的调查与评价,做好详细的统筹规划和开发工作,分出不同主题不同类型的“乡村生活体验项目”进行开发,合理整合资源,科学管理,推进适度集中与规模化,确保旅游资源开发合理有序地进行。
2、本土化特色化发展
各乡村应根据统筹规划,立足原汁原味各具特色的农家乡土文化,塑造个性品牌。本土化是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乡村旅游强烈依附于当地的乡土民俗文化和乡土地域特征,应在当地创造和谐文明、传统与现代良好融合的环境,使参与到乡村体验式旅游资源开发中的当地居民,在与时代同步的同时并不放弃传统和地方特色的生活。本土化特色化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保持当地的一切旧的生活状态和旧的生活习俗。乡村旅游展示给世界的应当是一个与时俱进的但是又保持了传统特色的乡村生活。
3、避免城市化
幽雅无喧嚣的自然生态环境,异国他乡难以企及的北京乡野文化将是吸引国外游客的重点,他们追求与乡村环境相协调,无城市渲染的特别感受。乡村特色是乡村旅游的核心竞争力。比起与城市趋同的酒店、旅社,游客更倾向于极富特色的小木屋、小院落等住宿环境,城市化的住宿条件及餐饮只会带来事倍功半的效果,宜充分展现本地居民的居家风格和饮食文化。农家餐饮应尽量以当地民间菜和农家菜为主,并且可以让游客充分体验农家菜制作的全过程,增强参与性。应注意新农村生活现代化不要与城市化混为一谈,不能因为要搞乡村旅游就让乡村呆在落后的“原生态”下,也不能因为生活要现代化便一切向城市生活看齐,失去了自身的乡村性也就失去了对外界游客的吸引力。
4、提升从业人员素质
5、提升旅游活动项目的品质
6、注重营销,打造品牌
7、加强卫生和安全工作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现阶段我国城乡居民在生活方式、生活水平及卫生习惯上还存在一些差异,在乡村的一些地方,基础卫生条件还较落后,因此应加强卫生工作。对旅游地和接待食宿的农户家的厨房、餐具、卧室、浴室、厕所、用水及公共娱乐场所要进行严格的卫生管理。同时,乡村是社会治安力量较为薄弱的地方,人口密度小、农户分散,游客分散住宿的特点容易使犯罪分子有机可乘,因此一定要加强乡村旅游地的安全保障工作。
8、加强乡村旅游地与旅行社的合作
经营入境旅游项目的旅行社具有国际化经营的经验,对入境旅游的各个环节能够专业化掌控,具有一批专业人才,有比较稳定熟悉的客源国家,对于入境旅游中突发的一些问题具有一定的经验。因此,乡村旅游地应加强与旅行社的合作,双方可以达到互利共赢。
总之,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乡村旅游的国际化也随之加快。北京市入境旅游可以适度延伸到乡村,将具有浓郁北京特色的体验北京乡村生活旅游项目与北京市原有经典旅游项目组合推出,让世界更全面地了解更真实的北京,而不仅仅是历史遗留下来的文物古迹,不仅可以提升北京乡村旅游的发展水平,促使其规范化、国际化,而且可以增加北京市入境旅游消费,促进北京市入境旅游市场的增长。
(注:该论文获得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资源环境管理实验室科研项目资助。)
【参考文献】
[1]樊欣、王衍用:国外乡村旅舍开发与经营研究综述[J].旅游科学,2006(6).
[2]郑凤萍、丁永义、闫晶:国外乡村旅游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J].北方经贸,2008(3).
[3]FRATERJULIAM.FarmtourisminEngland[J].TourismManagement,19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