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源是上海滩最早开日本料理店的,自1989年在锦江饭店开了名叫仁清日本料理以来,20多年从未间断过。如今仁清搬到了金茂大厦裙楼,他又在陕西南路进贤路口的红房子五楼开了一家<海纳>HARA创作(日本)料理。
对戴源来说,最开心的莫过于“抓到”了一条蓝鳍金枪大鱼儿,到那时,上海滩上诸多吃货都会蜂拥而至,戴源就可以在他的海纳吧台上,对着围观的吃客显摆,讲那条“蓝鳍儿”的故事,不时卖些关子,出些抢答题目,最后拍卖那块巴掌鱼肉,在吊足胃口之后然后再庖丁解“鱼”。
6月6日那天,本人见证了庖丁解“鱼”,那是一条长达1米76、重达326斤的蓝鳍金枪鱼,是前一天刚从东京鱼市场拍卖而来的。
他在日本开过不下50家餐馆
戴源属于改革开放以后最早一批去日本留学的上海人。之前,他的工作单位是上海电视台。1983年,戴源去了日本,一开始也是在日本饭馆洗碗打工。
戴源说,在日本餐馆打工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每天工作都要十四五个小时,但只要你心中有信念,有追求,你就会感到很充实。在那家叫东一的日本料理店打工时,戴源学到了许多厨艺,特别是之前从未接触过的日本料理,使他更感到幸运的是,在东一日本料理经常能见到明星,有一次他见到了邓丽君,这让他惊喜万分,更让他喜出望外的是,当他向邓丽君提出合影要求时,居然得到了大明星的同意。
1985年秋季,戴源凭着聪慧、肯吃苦,有了一些积蓄,于是他就在东京租了一个小门脸儿,三四个平米,自己开了一家餐馆,卖日式便当和快餐。在短短的5年里,戴源在日本相继开过近50家小饭店,有中餐、日本料理,还有意大利餐馆,最多时在日本他同时拥有30多家餐馆,规模不一,最小的三四平米,最大的1000多平米。
1989年,他在上海滩一流地段、一流宾馆锦江饭店开了第一家日本料理,取名仁清。
戴源对开饭馆有自己的理念,选择最好的地段,做最美味的菜。2006年,仁清搬到了金茂大厦裙楼,2010年他又选址老上海西餐鼻祖发祥地——陕西南路35号红房子的五楼开了一家<海纳>HARA创作(日本)料理。
海南办养牛场,引进雪花牛胚胎
有了好的地段还不够,还必须有好的食材。日本料理是最讲究食材的,其中两大主打就是生鱼片和和牛肉。为了这两大食材,戴源动足脑筋。
三文鱼、金枪鱼是做生鱼片的主打,但蓝鳍金枪鱼又是生鱼片里的巨无霸。它生活在靠近北极的太平洋深水区,体重可以重达两三百斤,最重的甚至会在600斤以上。
钓到一条蓝鳍金枪巨无霸对渔民而言就是天大的喜讯,据说一个渔民一年能够钓到两三条蓝鳍金枪巨无霸,就不用再出海了,衣食无忧了。而蓝鳍金枪巨无霸每次上岸都会引起轰动,都会在世界几个著名的鱼市场用拍卖的形式出售。
戴源用的主打食材,就是通过拍卖而获取的蓝鳍金枪巨无霸。
但和牛肉的食材采购一直是个问题。和牛肉最上品的是雪花状,它具有一种精肥交错的质感,口感鲜糯。有常识的吃客都知道,和牛肉进口很难,各国动物检疫都控制很紧,我国也是如此。于是戴源投了巨资,在海南办了一个养牛场,引进和牛胚胎,经过精心饲养和培育终于获得成功,如今他的仁清和海纳所用的都是雪花牛肉,他还挺艺术地,取名“海南雪花”。
“海南雪花”饲养成功,产销一体是最具效益的,戴源干脆就在海口搞了国内第一家《海岛和牛》餐馆,有1000多平米,赶在6月18日开业。
现场实录:
庖丁解“鱼”,“鱼粉”追捧
戴源有许多“鱼粉”,知道他每个月要从国外鱼市场拍卖一至两条蓝鳍金枪鱼。
说来也巧,6月5日东京鱼市场举行拍卖“蓝鳍儿”活动,戴源花了价值20多万人民币拍到了一条重达326斤的蓝鳍金枪鱼。
戴源真是一个会聚人气的主儿,选在6月6日晚上6点66分(7点06分)举行开鱼仪式。
本人是最早进入状态的吃货,下午5点过头就到了海纳。戴源来得还要早,那条硕大无比的蓝鳍儿已经躺在砧板上了。早到的吃货们开始忙碌起来,用尺丈量着蓝鳍儿的身高,问老板鱼儿有多重?搂着蓝鳍儿拗造型……忙得不亦乐乎。
一会儿,小小的吧台前人头攒动,戴源引而不发,非要等到那一刻。
6点66分终于到了,戴源站在吧台内双手按着“蓝鳍儿”开始“宣讲”:
“你们知道这是一条什么鱼吗?”
“蓝鳍金枪鱼。”有吃货回答。
“错,这是一条黑蓝鳍金枪鱼。”
“咿……”吃客用着80后脱口秀起哄的方式回应。
“你看我用一块白抹布去擦拭鱼身,就可以看到白抹布染黑了,这就是黑蓝鳍金枪的特征。”
“你们知道这鱼儿是怎么抓到的吗?”
“用渔网捕上来的”。又有吃货抢答。
“错,是用鱼钩钓上来的,为什么不能用渔网,因为渔网捕上来,蓝鳍儿会不断挣扎,这样就会在鱼身上分泌出大量的酶,使得鱼肉变酸,所以蓝鳍儿一定要用钩子钓。”
问了一大串的话,答对也不给奖励,知道这都是些熟客,借机闹着玩,助助兴。
最后一档活动是拍卖鱼脖子边一块巴掌肉,约5斤重。从500元起叫,100元一档加码,一直叫到6000元成交。
之前,本人听到,最后报价的那位中年吃货悄悄地对戴源说,“这块巴掌鱼肉我要定了,不管多少价。”
终于开膛剖鱼了,过了十来分钟,我们就尝到了鲜美的“蓝鳍儿“,切得厚厚的,但很肥糯,入嘴即化。一旁那个曾经留学日本多年的吃货也连连啧啧称美。
黄启云:靠菜谱自学的顶级厨师
1968年出生的黄启云,获得了法国蓝带协会颁给他的院士教授勋章,最近还刚刚获颁“中华御厨”的称号,而他的厨艺却是无师自通,靠翻阅菜谱和四处品尝菜肴学得的好身手。
起源:刀与蒜片的触感
28岁之前,黄启云没有做过饭。在他主演的美食爱情微电影《爱情厨男》里有他穿着背心做菜的镜头,手臂上的两条刺青十分突兀,这是他混沌未开的少年时代留给他的唯一烙印。父亲去世之后,他混过社会走过弯路,20岁不到就做了爸爸。母亲为了他的放荡不羁每天以泪洗面,而他,青春的冲动无处安放,只能在江湖中撞得头破血流。
一个月之后,厨房的人很满意他的工作态度,于是安排他去进行切配色拉。当他开始切蒜片的一瞬间,他忽然觉得这是一个自己喜欢甚至也许是可以做一辈子的工作。
黄启云很幸运,因为是连锁餐厅,所有的餐品都有标准化的流程,只要用心记住每一道菜的制作标准,勤加练习,就可以掌握精髓,所以他的成长十分迅速,三个月试用期结束,他由新人升级为二厨,一年后,成为这家餐厅的主厨。
这家餐厅是王品台塑牛排。
试菜:命运的逆转
一个完全没有烹饪经验的人,成了一家高级餐厅的主厨,难免会觉得自己天赋异禀,可是,现实却是毫不容情。
某日,老板带他和一位老师傅去一家高级西餐厅吃饭,轻松优雅的饭桌上,老板忽然发问:“今天吃的这些菜,你们做得出来吗?”老师傅气定神闲地回答,没问题,我需要一个月准备一下食材。黄启云完全不知门道,可为了保住饭碗和自尊,他也只能点头表示自己也可以。
这一个月,是煎熬也是挑战。
他上街买回很多食谱,从西餐的基础技能开始学习,又买了大量的食材回家试做,一开始手忙脚乱,渐渐摸出了门道,闭门造车一个月,他还真把那些菜给琢磨了出来。
这一场试炼挑起了他对西餐的兴趣,看菜谱逛餐厅回来买食材试做,成了他摸索厨艺的修炼模式;这一场试炼还让当时在二楼办公的一个行政女孩注意到他的存在,也许是他满脸的挫败感太醒目了,女孩从楼上下来拍了拍他的肩说:“你不要太在意。”这个女孩后来成了他的妻子。
入魔:牛排会跟我说话
3年后,黄启云和女友结婚,有了自己的长子。3年间,他四处寻访名店去品尝招牌菜,然后回家解析制作诀窍;每到餐期,他就坐在空位上观察食客,了解大家对菜品的喜好;他还通过检查剩菜盘子来获知哪些菜受欢迎,哪些常常会被剩下。靠这种无师自通的办法,黄启云硬是摸索出了自己的烹饪之道,也从一介新人晋升为研发部骨干。
低谷:在山里闭关一个月
2003年黄启云作为研发主力从台湾被调到上海,事业兴旺的时候,他每月的月收入曾达到二三十万元,但一场疯牛病突袭,使得餐厅生意大受影响,一度黄启云甚至赋闲在家。2006年他离开王品,与别人合作创业。虽然他自己的品牌也成功融资,但他发现,经营并不是他所擅长,于是他将股份转让,自己转投一茶一坐。
他说,2008年,当我作为一个企业经营者的时候,我发现生活变得纷乱,精力都花在平衡和纠结上。于是我回到台湾,在山里面住了整整一个月,闭关思考人生的方向,最终,我觉得自己还是合适做一个厨师。“我是个内向的人,不善于用语言表达自己,但通过做菜我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呈现出来。”
如今,他致力于中餐的连锁化,把讲究火候、刀工、色香味的中餐简化成两到三个步骤。在100多家店吃同一道菜有同样的味道,这是新的挑战。
心得:吃饭用嘴,做菜用心
如今,黄启云和妻子儿子一起在上海安居,过着十分普通和安静的生活,孩子小的时候,他会在夜里起床给孩子冲奶粉喂奶换尿布,孩子上幼儿园的第一天,看着不愿离开他的小儿子被老师拖进幼儿园,他站在路的拐角放声大哭。如今,父子三人周末的时候会一起骑自行车玩。
在儿子眼中,父亲就是个普通的上班族,因为这位顶级厨师在家几乎不做饭,“刚开始,我老婆做出来的饭真的很难吃,不过她会跟我交流,我也会告诉她一些做饭的方法,现在好多了。”
对于黄启云来说,烹饪是艺术,必须将食材的本性完美地呈现出来。他在微博上这样写道:“没想过做烹饪艺术家的厨师,做不了好厨师。厨师分三种,工匠型、管理型、文化型。学厨先学德,德有多高,艺就有多深。没有烹调不好的菜,只有没有烹调好的菜。人用嘴吃饭,厨师应该用心做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