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对民众健康和锻炼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特别是2016年全民健身计划提出以后,社会上就掀起了全民健身的热潮,在这股热潮的推动下,健身APP得到了快速蓬勃的发展。
自2009年开始,市场上首次出现了运动类的APP,随后运动类APP大量涌现,而Keep是这众多运动类APP中的一匹黑马。Keep于2015年才上线,不过Keep在2017年8月13日用户数量就率先突破了1亿。直到当前Keep活跃用户数也跃居运动健身类APP的前列。目前Keep也已经完成了D轮1.27亿美金的融资。
为了提高Keep忠诚用户的比例,更快地占领用户在运动方面的心智,我们选择了咕咚和FitTime这两个竞品进行全面对比分析,从而分析Keep具体需要优化改善的地方。
首先对运动APP整个行业进行整体了解,然后搜集一些关键数据,最后结合Keep文化理念和战略目标,确认咕咚和FitTime(即刻运动)2个竞品,然后全面解剖这3个产品,最后全方位对比分析,找出Keep的优势和劣势,最后通过SWOT分析法,分析总结出Keep下个版本迭代的方向和营销策略的调整优化。
2016年,国务院印发的《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提出,到2020年,每周参加1次及以上体育锻炼的人数达7亿,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4.35亿,体育消费总规模达1.5万亿元。健身产业发展目标:承载体育产值6成任务,十年大规模产业化进程开启,10年内产业规模将增3倍。
●2015年8000亿,预测按3倍速度增长,2025年达3万亿●健身俱乐部市场规模:300亿,潜在空间3800亿
从全民健身计划提出后,社会上就掀起了全面健身的热潮。很多人开始投入健身行业。然而传统行业由于进入门槛低、区域性较强、连锁俱乐部以直营,费用较高为主等原因,传统商业健身中有大量的中小健身会所,集中度不高,实际吸纳的健身人群不太多,然后就有很多人开始投资移动健身APP,聚力吸纳各类潜在的健身用户。健身APP从2016年以来开始迅猛发展。
●政治(Politics):国家倡导全民健身
政策利好不断,健身产业有望长期获得扶持、2014年“46号文”《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发布后,政府多次出台政策促进体育、健康、旅游、文化、养老等产业发展,健身领域也得到了政策支持。
2)《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2020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将达1.8平方米,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加快推动群众体育发展方面,国家体育总局将不断完善基本公共体育服务。
3)《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提出,将全民健身作为健康中国建设的有力支撑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国家名片。让全民健身超越“体育”。
4)国家体育总局:希望小型社区健身像麦当劳一样铺设。
●经济(Economy):资本市场看好运动健身APP,愿意投资。
Keep在2018年7月发布了D轮1.27亿美金(合人民币约8.397亿元)的融资消息。
智能健身品牌LikingFit在2018年1月15日,24小时,宣布完成B、C两轮共计3.5亿元融资。
上图是2016年Q3,进入B/C轮融资的运动健身类项目,综合以上信息可知,资本市场也是很看好运动健身APP。
●社会(Society):移动健身更受欢迎
1)健身市场上的新兴商业模式正在不断迸发。数据显示,我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呈现逐年增加的走势。预计到2020年,中国的体育人口有望达到4.35亿人。央视调查:传统健身房现“倒闭潮”一个万亿市场大洗牌!下一个风口是它?
3)全民健身的意识才刚掀起,不那么强烈,长期健身的习惯还没养成。移动健身APP可以设置一些有趣的好玩的健身活动或是游戏,同时也投放一些健身重要性(从生理、心理、生活、工作)和健身技巧和常识的软文,潜移默化的强化用户健身的意识、态度,引导他们逐渐养成健身的习惯。
AI、VR、运动数据和智能硬件等高端科技都会为健身产业带来很大的影响,用健身智能化方案点燃消费狂潮,大众能够轻松地享受到高科技带来的运动体验引爆健身市场。
1.3.1AI芯片领域
1)AI芯片能快速的识别色彩、理解文字和图像。
●高通正大力推动AI在终端侧的落地,目前高通已经推出了第三代AI芯片骁龙845,比上一代实现了三倍的AI性能提升。
●高通最早在AI芯片上就开发了神经元处理器Zeroth,能让装有这一AI芯片的机器人能快速的识别色彩、理解文字和图像
●高通推出了更为契合并基于神经网络运算的AIEngine,将AI芯片的CPU、GPU、DSP组成一个异构AI平台。
2)提供强大的计算和学习能力
●EdgeTPU芯片,这款芯片将为边缘设备提供强大的计算和学习能力。
●EdgeTPU处理器,可以让传感器及其它设备拥有更快的数据处理速度。
●Google发布AI芯片EdgeTPU。
●谷歌开放AI芯片,发力IOT领域。
3)国家扶持
2017年7月,国务院印发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从国家层面制定了未来10多年人工智能的战略部署。
2017年中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将达到152.1亿元,增长率达到51.2%。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逐渐成熟,科技、制造业等业界巨头布局的深入,应用场景不断扩展,预计2018年中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有望突破200亿元大关,达到238.2亿元,增长率达到56.6%。
1.3.2智能硬件1)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中国智能硬件市场规模迅速扩大
2)智能硬件行业整体投融资热度高涨
1.4.1市场阶段
1.4.2市场规模
成立于2014年的Keep为用户提供健身教学、跑步、骑行及装备购买等解决方案。从Keep创始人王宁近期的发言看出,Keep正构建以内容为核心的运动生态:线上,覆盖跑步、瑜伽、骑行等多品类内容,且与环太平洋、漫威等品牌围绕IP进行深度合作;线下,开设健身房Keepland,构建原创团体课程,以“按次付费”改变传统健身房“年卡”式的运营模式。除了Keep之外,近几年,“互联网+健身”出现各类创新玩法,试图改造传统健身行业过于依靠销售人员驱动而带来的高成本、低效率运营现状。我们梳理近几年市面上出现的主流玩家,发现围绕“互联网+健身”衍生而出的主要模式有以下几类:——线上教学平台——用互联网改造的线下健身房——为健身房提供智能管理体系的SaaS平台近几年,“互联网+健身”行业呈现出两种多元化趋向:其一,健身课程品类多元化,且“课程+社群+电商”成为线上健身App的标配。其二,行业玩家开始不满足于通过单一的线上或线下方式入驻健身行业,更多地以线上和线下融合的方式多元化运作和改造健身行业。
从2个维度各选一个竞品:
从易观千帆的数据看,Keep在运动健身产品中排行第一,悦动圈跑步第二,咕咚第三,但是悦动圈更偏向户外运动,赛事,商城,社交,健身训练版块比较弱化,与Keep业务相似度不高,而咕咚的业务与Keep相似度比较高,所以选择咕咚为竞品。另外一个间接竞品就选择FitTime(即刻运动),选择它做竞品,主要是FitTime即可运动在健身视频方面做的比较突出。Keep健身项目比较综合,室内健身视频和户外健身运动一样重视。但是目前Keep训练视频只能在手机端看,不能在电脑或是电视上看,这对于室内训练用户而言体验很不好。而室内训练版块是Keep比较重要的版块,这个版块的体验度不好,也会间接影响客户户外运动时不想选用Keep,进而降低用户忠诚度和使用粘度。室内健身训练这个版块FitTime是做的比较好的,它的核心竞争是原创教练视频,可以投屏到数字电视上播放,专注于健身视频。可以是包括手机,电视,平板,电脑,让用户真正实现足不出户在家享受一流教练的课程,希望深入全民健身的理念。所以选择FitTime即刻运动作为间接竞品。
从上表内容可以看出各健身项目的定位,Keep的目标已经从单纯的健身社交工具类app上升到“一站式解决你所有的运动需求”;FitTime在内容主要精于以“真人健身教学视频”与竞品区分,其次是社交属性;咕咚则是定位于智能运动,通过智能数据来提高健身运动的趣味性和竞技性。
3.2.2活跃用户数量截止到2017年12月,Keep、咕咚和FitTime月活跃用户分别是813.7万,608.5万和34.5万。Keep的活跃用户大于咕咚和FitTime活跃用户总数之和。(数据来自于易观)
3.2.3用户构成比
从性别方面分析,Keep、FitTime的用户群主要以女性为主,女性成员是男性的2倍以上。咕咚的用户群主要以男性为主,男女比例较为均衡。说明侧重健身的Keep、FitTime这类App主要用户以女性为主,侧重跑步健走的咕咚App主要用户则以男性为主。(数据来自于易观)
从年龄方面分析,Keep的用户群主要以40岁以下为主,其中24岁以下和24-30岁的用户最多;FitTime的用户群24-30岁高达60.3%,其他年龄段的客户比较少;咕咚的用户群主要以24-35岁为主,不过各年龄段的比例比较均衡。说明侧重健身的Keep、FitTime这类App主要用户集中在30岁以下;侧重跑步健走的咕咚App用户虽然也以年轻人为主,但是各年龄段分布比较均衡。(数据来自于易观)
从城市类型方面分析,Keep、FitTime和咕咚的用户群主要分布在三线及以上城市,其中一线城市用户比例最大,说明经济越发达的地区人们会更注重健身锻炼。(数据来自于易观)3.2.4用户场景根据比达咨询2018年四月份发布报告显示,在使用运动健身APP用户当中,男性用户比例略高于女性,但比例基本持平。这其中女性用户在减肥计划以及健身教学类APP中占比更高,而男性用户则在运动记录类APP中占比高于女性。从年龄结构来看,35岁以下中青年用户占比70%以上,是运动健身类APP的主要用户群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运动健身这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各个年龄段健身需求也各不相同,70、80后注重通过健身缓解压力的同时有效预防运动损伤;85后重视通过运动内容设计达到塑身效果,90后则更偏向于通过运动健身结交好友。
3.2.6使用时长
如上图可看出,咕咚在月度人均启动次数、月度人均使用时长和单日人均启动次数上都处于领先位置,其次是Keep,然后是FitTime,但是其中在人均当日使用时长上,Keep超越了咕咚排在第一位;由此可见,咕咚用户的活跃度很高,产品设计的粘性较强,但人均单日使用的时长没有Keep好,原因可能在于其社区属性强于功能属性,而Keep的人均单日使用时长最长的也同样可能是其功能性更符合用户需求的原因。3.2.7地域差异
3.3.2产品功能架构1)Keep产品架构
优点:功能框架以会员付费的视频内容为核心。从个人、训练、发现、动态四个维度搭建。运动社交化属性明显。缺点:框架内容中多有重复,相互交叉,比较混乱。3)咕咚功能架构图
优点:用户互动方面的活动比较丰富,运动团,赛事版块比较好,可以提高训练的趣味性,增强客户黏度,个人版块功能比较齐全,结构比较合理。缺点:室内训练版块占比比较少,商城版块有些重复,占的比例有点多3.3.3亮点功能和核心技术Keep、FitTime和咕咚比较,虚拟币商城,运动赢红包,自由训练,马拉松成绩。虚拟商城和运动赢红包隐含一个激励用户训练赢虚拟币,同时提高用户的参与度;自由训练可以提高用户训练的自助自由性,可以提高健身老司机的体验度;马拉松成绩也是一次不错的帮用户刷存在感的机会。
3.X版本(2016.4-2017.4)移动健身教练自律给我自由主要新增和完善了跑步功能及其社交属性,利用简单的运动吸引更多流量;引入了商城并行完善;新增饮食模块、骑行功能。
5.X版本(2017.10-2018.7)自由运动场进一步优化已有功能,重点为跑步功能,增加其可持续性与提高用户体验;加入了更多互动功能,如视频拍摄、语音指导、动作反馈。
2)FitTime1.X版本(2014.3-2015.5)主要是BUG的修复;完善功能,增加了计时器、预设训练种类。
3.X版本(2017.1-2018.1)提升用户体验,让用户使用起来更方便,如优化搜索、自定义训练、广场、注册、信息查看等;增加VIP会员功能,增加用户忠诚度及粘性;基础功能优化,上线更多课程、训练计划等。
5.X版本(2014.11-2015.11)运动优化,提升用户体验,主要在于丰富功能加入赛事这项功能,方便用户参加比赛,为各种赛事引流加强社交功能,多种社区上线,如运动圈、群组、俱乐部、同城
6.X版本(2015.12-2016.9)已有功能的优化,提升用户体验,通过记录、竞争、直播等,帮助用户更好地完成训练计划
7.X版本(2016.9-2017.7)已有功能的优化,更加方便用户使用,进一步优化核心跑步功能及其特色赛事功能
8.X版本(2017.7-2018.7)不断丰富完善功能,增加更多个性化内容,支持更多智能设备优化骑行,在接入摩拜的基础上新增接入OFO共享单车
从各自的迭代路径里可以看出,内容是吸引用户使用的要素,三者都在不断完善丰富内容,让自身覆盖面更广;同时,便利也是用户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功能相对完善后,三者都进行了优化,以更简便的方式让用户使用;其次,三者都注重于社交互动这一项,Keep尤其注重;而FitTime则更注重于会员这一块,专注于内容与服务;咕咚则是在赛事这一方面坚持不断完善。
2)FitTime:个性化定制流程分为如图5步:
3.5.4个人中心1)Keep个人中心
3)咕咚个人中心
个人中心对比
Keep:Keep用灰紫色和白色,辅色为绿色。灰紫色和白色的对比会显得高端,大气,再以简洁的宫格图片和文字,更能给用户带来视觉冲击和美的感受,增加了页面的可读性和点击欲望。灰紫色属于冷色,以及白色作为底色,大面积的使用还是缺少了些许火热的氛围,稍显沉闷。FitTime:FitTime配色采用深灰和黄色(FitTime也还有一个蓝色的版本),整个页面也简洁明了,但锻炼视频也比较灰暗,体验上有待改进,传递出的运动气息没有keep和咕咚那么强烈,整个风格很治愈和冷清。咕咚:咕咚则是使用绿色和白色,辅色为灰色。这个配色比较清新,活泼,非常符合运动的特性。并且主要使用功能均以绿色呈现,功能点与界面非常具有对比性。
4.1.1.优势分析资金方面:目前Keep在2018年7月份进行了D轮1.27亿美金融资,目前手头资金充裕。用户方面:据公开资料,Keep最新累积用户量超1.4亿,具备非常好的流量变现基础。技术方面:Keep即将上线AI虚拟教练的解决方案,即利用数据和技术能力在线上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饮食、健身计划。目前比同类型产品中采用的技术更为前沿。Keep还推出了KeepKit系列硬件产品,对IoT物联网方面进行开发。市场开拓:Keep不仅在线上有很高的市场占有率,目前通过自营Keepland健身房开始布局线下,侵占传统健身市场。
帮助转岗/入行的零基础运营/产品人,掌握运营/产品知识+技能,胜任运营/产品岗位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