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同学们如果问一个美国人吃过中餐吗,ta们大部分人都一定会说吃过。这时候同学们心想,这感情好,吃过一样的饭,就能好好地交流一下感想了。然而同学们先不要开心询问ta们对中餐的看法和感觉,首先同学们需要确定的是,ta们口中所谓的中餐,是不是我们日常经常吃的正宗中餐。因为在美国,大部分美国人吃的中餐,都是一些经过美式改造和创新的美式中餐。那么美式中餐中,同学们在留学时最容易遇到的美式中餐都有哪些呢?
彭长贵将鸡肉切成块,先在油锅里炸制,随后又裹上酱汁炒制。鸡肉经过炸制焦香酥脆,外部又被酸甜微辛的酱汁均匀包裹,食客品尝后皆赞不绝口。询问这道菜的名称,彭长贵便随口答曰“左宗棠鸡”。因为当时宴请的是一位美军将领,便使彭长贵想到了同为湖南老乡的清军将领左宗棠。这也就是左宗棠鸡名字的由来了。
1973年,彭长贵将自己的中餐馆“彭园”开到纽约曼哈顿时,美籍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曾邀请时任美国国务卿的基辛格前往彭园用餐。基辛格品尝完左宗棠鸡后对这道菜赞不绝口。美国广播公司也为左宗棠鸡专门制作了一期特别节目,当时在短短的几天内就收到了900多封求教做法的信件。随后左宗棠鸡就开始称霸美国的各大中餐馆了。
“朝普岁”,当同学们读了一遍这个名称应该也很难联想到这道菜的全名——李鸿章杂碎。这道菜的名字听起来甚至还有几份骂人的意味,但它在美国的影响力可以说是非常巨大了。关于李鸿章杂碎的由来,有不同的说法。其中一种说法是李鸿章在1896年访问美国时,因为其肠胃不太好,所以吃不太惯美国的饭菜。于是他便领厨子将几道菜混合起来炒制,正逢外宾来访,李鸿章便用此菜款待对方,对方品尝过后对其称赞有加。
然而这种说法并不是特别可信,因为杂碎最早是用鸡和牛的内脏等,结合豆芽、芹菜碎和香菇碎等一些时蔬炒制而成的。而美国人是不吃动物内脏的,所以美国外宾吃了用内脏炒制的杂碎还赞不绝口的可能性非常小。另一种说法似乎就合理了许多。据说,炒杂碎在李鸿章访美之前其实就已经存在,而这一说法也得到了实物的作证。纽约美国华人博物馆里现在就存有一张波士顿宏发楼1879年的杂碎菜单。
根据历史学家的研究,李鸿章杂碎的起源故事有多种版本。一种流行的说法是,李鸿章在1896年访问纽约时,要求厨师为他准备一道既能代表中国又能迎合美国口味的菜肴。于是,厨师将剩余的食材混合在一起,创造了这道菜。另一种说法则认为,杂碎的名字源于粤语中的“tsapseui”,意为“杂七杂八的东西”,这与其混合的特点相符。无论哪种说法,李鸿章杂碎都成为了美国中餐的经典之一,反映了中美文化的交融与碰撞。
刚看到这个名字,大概很多同学都会一脸蒙圈,什么是蛋扶阳?其实如果同学们多读几遍,就有可能会猜到这道菜的中文名字了:蛋扶阳、蛋扶阳(此处省略10086遍)。好吧,其实这道菜就是芙蓉蛋,一些饭店还会叫得更大气一些,比如一品芙蓉蛋。其实芙蓉蛋是粤菜中的一道菜,是以叉烧或是火腿肉,配上虾仁、笋丝、香菇、豆芽等一些时蔬,混合上鸡蛋液煎制而成的一道菜。
相传,芙蓉蛋最早是清朝时期的翰林院编修朱善祥在云南任主考时,吃到的一道地方特色菜。其外部焦香、内里绵软,肉香与蛋香之间进行了完美的结合与碰撞,加上时蔬清爽的口感中和。让人食后回味无穷。由于上桌时的鸡蛋像一朵绽开的芙蓉花,所以被取名为芙蓉蛋。但是被传到了美国以后,芙蓉蛋就发生了一些变化,变成了仅有鸡蛋和蔬菜的一种类似于美国蛋卷的食物。
这道菜就不让大家通过读音去联想菜的名字了,因为这道菜并不是从中文音译过来的,它的名字叫做炸蟹角,又被称为芝士云吞(CheeseWontons)。这道菜可以说是非常地道的美式中餐了。实际上,与其说它是中餐,不如说它是外型像中国食物的美式小食。不仅如此,它的历史起源和中国其实也没有什么关系。
炸蟹角外皮酥脆,咬下一口奶香浓郁的奶油奶酪带着微微的咸香,无怪乎其可以成为美国人餐桌上最喜爱的中式佐餐小食了。而这道菜也结合了美国人最喜爱的两大食物元素:油炸和奶油奶酪。所以应该是一道非常地道的美式中餐了。
进入20世纪后,随着中美关系的改善和移民政策的放宽,越来越多的中国厨师带来了更为多样化的菜品,诸如四川菜、湖南菜等开始在美国流行。美式中餐不仅丰富了美国的饮食文化,也成为了美国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根据统计,目前美国的中餐馆数量已超过45,000家,甚至超过了所有快餐连锁店的总和。
美式中餐的影响不仅体现在饮食上,还在文化交流中起到了桥梁的作用。许多美国人通过中餐了解了中国文化,甚至在节假日选择中餐作为家庭聚餐的首选。美式中餐的流行也促进了对其他亚洲美食的兴趣,推动了多元文化的融合。
大家都在问的问题:
问题1:美式中餐与传统中餐有什么区别?美式中餐通常是对传统中餐的改编和创新,以适应美国人的口味。许多美式中餐菜品如左宗棠鸡和李鸿章杂碎,虽然名字和外观上与中国菜相似,但其味道和制作方法往往与中国的传统做法有很大不同。此外,美式中餐常常使用更多的油脂和糖分,强调口感的丰富性。
问题2:左宗棠鸡的由来是什么?左宗棠鸡是由彭长贵于1952年创造的,目的是为了款待美国海军将领亚瑟·雷德福。这道菜的名字虽然与清朝将领左宗棠有关,但实际上与他并无直接关系。左宗棠鸡在美国文化中已成为中餐的代表之一,反映了中美文化的交融。
问题4:炸蟹角是如何成为美式中餐的一部分的?炸蟹角起源于1950年代的旧金山,最常被认为是由维克多·伯杰龙在其餐厅TraderVic’s创造的。虽然它的名字听起来像中餐,但实际上与中国并无直接关系。炸蟹角的主要成分是奶油奶酪,这在中国并不常见,因此它更像是一种美式小食而非传统中餐。
问题5:美式中餐对美国饮食文化的影响有哪些?美式中餐不仅丰富了美国的饮食文化,还成为了许多美国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随着中美关系的改善,越来越多的美国人接受和喜爱中餐,特别是杂碎等菜品的流行,标志着美式中餐的兴起。美式中餐也促进了对其他亚洲美食的兴趣,推动了多元文化的融合。